好書試閱

【電子書】無罣礙

特價29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引言•(節錄)
在藏傳佛教當中,格魯派、薩迦派、噶舉派、寧瑪派這四大教派以及覺囊派為主的其他所有教派,都非常重視《心經》。很多人將其放在自己的念誦集裡,早晚課等時間經常念誦;很多法師也視《心經》為修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經典。
在漢傳佛教當中,《心經》一直為淨土宗、禪宗、天臺宗等很多宗派共同修持,各個寺院和諸位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視《心經》。可以說,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幾乎沒有不重視《心經》的。甚至在泰國、斯里蘭卡等南傳佛教國家,很多人也在念誦《心經》。
從歷史上看,藏傳佛教當中《心經》的譯本只有一個,但《心經》的講義是比較多的。《丹珠爾》(是藏文《大藏經》的一部分,收錄高僧大德們對經典的注疏)中大概收錄了八種《心經》講義。此外,藏地還有榮敦班智達、覺囊派的多羅那他等很多論師對《心經》作過解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赤松德贊國王在修行等方面取得一些進步時,生起了傲慢相,著名譯師貝若扎那就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密宗方式作了解釋,並交給國王。這部論典,現在仍存於藏文資料當中。
印度的班智達們也很重視《心經》。在諸位論師所撰著的《心經》講義中,密宗大德布瑪莫扎所作的注釋是比較廣的。
在漢傳佛教中,《心經》的講義也是相當多,有《心經講義》、《心經直說》等。圓瑛法師、蕅益法師等很多大師都對《心經》作過解釋。有學者認為,現在漢傳佛教中研究、解釋《心經》的人,大概有一百多位。
可見,《心經》在整個佛教界都流傳甚廣。
《心經》攝集佛法精華
唐玄奘所翻譯的《心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與五千多字的《金剛經》相比,內容不是很多。但是應該說,這部經已經濃縮了佛法的所有內涵。就像借助於高科技手段,數量極為龐大的資訊也可以容納在一個小小的檔中一樣。
 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可以涵攝在三大法輪之中,而三大法輪歸根結底又攝於第二轉法輪,第二轉法輪可以攝於《般若經》。《般若經》有廣、中、略三種,《大般若經》有十萬頌,《中般若經》有二萬五千頌,《略般若經》有八千頌。這些《般若經》集聚起來就是《般若攝頌》,而《般若攝頌》再濃縮就是《心經》。所以,《心經》是一部非常完整的經典。
最具加持的譯本
有些人想:「為什麼唐玄奘所翻譯的《心經》,前面沒有『如是我聞』等序分,後面沒有『天人、羅刹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等結文呢?這不是一部完整的經典吧?」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心經》的漢譯本大概有八個,分別由鳩摩羅什、唐玄奘、菩提流志等譯師所翻譯。在這八個譯本當中,不管在哪個國家,流傳最廣的都是唐玄奘所翻譯的版本,很多人都能背誦。
我個人對這個版本還是很有信心的。雖然它跟藏文本和其他漢文譯本都不太相同,沒有前面的序分和後面的流通分,但這個譯本是最有加持力的。
大概在一九九四年,我們去漢地的時候,在《乾隆大藏經》裡找到了跟藏譯本內容一模一樣的《心經》譯本。然而,現在凡是以漢語念誦《心經》的場合,都在使用唐玄奘的譯本。
不僅中國是這樣,國外也是如此。以前法王如意寶去美國的時候,發現那裡的很多佛教徒也在念誦這個版本的《心經》。在新加坡,法王曾參加過一個國家性的大型晚會,當時一個很大的螢幕上也出現了我們平時念誦的這個《心經》。
所以,我們按照唐玄奘所翻譯的這個短短的譯本來念誦、修持,應該是可以的。
大家應該清楚,《心經》的篇幅雖然很短,但釋迦牟尼佛的所有空性教法都涵攝其中。佛陀接近涅槃的時候非常重視《般若經》,他叮囑弟子阿難:我的法全部隱沒都不要緊,但《般若經》不能隱沒、不能被摧毀,因為這就是世間的珍寶。因此,聞思《心經》是很有必要的。
•正說經文•(節錄)
宣說六種圓滿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這一段是講六種圓滿,也有說是五種圓滿或七種圓滿。
好比在世間做一個簡單的會議紀要,應該包括時間、地點、主持人、記錄人、參會人員、會議內容等要素。寫一篇記敘文,也要具足時間、地點、人物等幾個要素。
一般來講,佛經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結尾有「皆大歡喜、隨喜讚歎」等語言,這是佛陀所開許的。釋迦牟尼佛接近涅槃時說,為使後人生信,我的經典可以在開頭加上「如是我聞」等,在結尾加上對當時情景的描述。
法圓滿
「如是」標記法圓滿,法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如是」是為了表達,釋迦牟尼佛加持觀世音菩薩「如是」宣說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結集者)也如理如實、原原本本地聽到了,並且從頭到尾做了不增不減、完整無缺的記錄,並未夾雜其他語言。
結集者圓滿
「我聞」中的「我」指結集者金剛手菩薩。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轉了第二轉無相法輪後,由文殊等十萬菩薩做了結集。其中,《般若經》主要由金剛手菩薩結集,因此「如是我聞」是金剛手菩薩的語言。就像做會議紀要時,記錄人會寫「當時的情況是……」,並在結尾簽字落款。
對於「我聞」,論師們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論師說,「聞」字意為:我只能聽到,但沒有聽懂。因為佛陀所宣說的般若空性相當深奧,所以金剛手菩薩很謙虛地說,我只是在詞句上原原本本地做了記錄,對於內容還沒有懂得。覺囊派的多羅那他尊者說,這種解釋方法不合理。因為金剛手菩薩不一定完全沒有懂得這些內容,不能通過一個「聞」字來如此推斷。
對於「如是我聞」的含義,有些法師解釋得不是很準確。「如是我聞」中的「我」並不是指「自己」,也不是指釋迦牟尼佛或阿難、目犍連等人,而是指結集者。結集者說:「當時我是這樣聽到的……」就像在會議紀要中,不可能由主持人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這個問題大家應該清楚。
有些人認為,「我聞」也包括信心圓滿,因此「如是我聞」就包括了法圓滿和信心圓滿。
大乘觀點認為,「我聞」表示結集者直接在佛陀面前聽聞了佛法。而南傳佛教認為,「我聞」還包括間接聽聞的情況。比如,阿難在結集經典時也說:「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有六萬四千法門我在佛陀面前親自聽過。其餘的兩萬法門,我是在其他人面前聽到的。」
時間圓滿
「一時」泛指某一時間。為什麼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呢?因為佛陀的神變千千萬萬,他在不同眾生面前有不同的顯現,在某些眾生面前是夏天說法,在某些眾生面前是冬天說法。同樣,關於佛陀的涅槃等也有不同的記載。
對於一個凡夫人來說,時間是具有確定性的,他可以說,我在幾月幾號下午三點半,在某個經堂宣說了什麼法。但是對於佛陀來說,在因緣成熟時就會宣說相應的法,在眾生面前的顯現並非唯一,所以需要用廣義的「一時」來表示說法時間。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佛陀在宣講《大般若經》之前,就已經宣說了《心經》。
本師圓滿
「薄伽梵」是梵語,藏文儀軌中經常有「班嘎萬薩兒瓦達塔嘎達……」「班嘎萬」就是薄伽梵,翻譯成漢語是「出有壞」。
「出」指超離了輪迴、涅槃二邊,「有」指具有六波羅蜜多的功德,「壞」指毀壞了四大魔。
佛經中,有時稱佛為「世尊」,有時稱佛為「薄伽梵」,用「薄伽梵」的情況也比較多。只有佛陀才圓滿具足「出有壞」的功德,因此這裡的「薄伽梵」是指釋迦牟尼佛。
處所圓滿
經文中說:在某一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王舍城」是摩揭陀國的首都。
王舍城、靈鷲山離那爛陀寺都比較近,從王舍城到那爛陀寺大概十八公里。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時間比較長,而且阿難、迦葉、目犍連等許多尊者都是在那裡皈依佛陀的,因此王舍城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佛教聖地。
「鷲峰山」也叫靈鷲山,這座山上有一塊老鷹形狀的大石頭,從有些照片上確實看得出來。有些學者認為,「鷲峰山」就是以此而得名的。還有些人認為,這座山上有很多鷹鷲居住,所以叫「鷲峰山」。
我們去年學《三戒論》的時候說過,靈鷲山是釋迦牟尼佛轉第二轉法輪的地方。在普通人眼裡,靈鷲山就是一座普通的山,佛陀在那裡講了《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等很多經典。但在具有不共行境的菩薩面前,靈鷲山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佛陀在經中也說:「鷹鷲即法性,唯佛之行境。」鷹鷲是法性光明,唯是佛的行境。因此,靈鷲山是法界智慧的一種象徵。
以前,六世達賴來到靈鷲山時,看到整座山都是《般若經》,因此不敢上去。
當年,上師法王如意寶去靈鷲山時說:「六世達賴來到這裡時,看到山上滿是經書。我現在看到的一切都是光明,真正現前了『佛陀無涅槃,佛法無隱沒』的境界。你們去山頂吧,我就不去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