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節錄)
伊朗的歷史充滿了暴力和戲劇性的事件:入侵、征服者、戰爭和革命。伊朗擁有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更悠久的歷史及更廣闊的領土,因此也有更多這樣的事件。然而,伊朗的歷史卻不僅止於此,還包括:宗教、具影響力的人與事,以及讓伊朗內外和全世界帶來轉變的思想運動與觀念。如今,伊朗再度引人關注,這種新的狀況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伊朗究竟是一個好戰的侵略者,還是一個受害者?伊朗一直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抑或是一個被動防禦的國家?伊朗的什葉派究竟是一群靜默主義者(quietist),還是一群暴力的、革命的、信仰末日將臨的教派?這些問題的答案,唯有在歷史之中才能得到一些啟發。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且從其文明的初始階段,就是最富有思想,也是最複雜的文明之一。伊朗文明的各個面向或多或少地幾乎影響了全世界。但這些影響所發生的方式,以及這些影響的重要意義經常不為人所知,抑或被人們遺忘了。
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大多數非伊朗人都覺得它是一個遍布炎熱沙漠的國度,但伊朗環繞著高聳、寒冷的群山,擁有富饒的農業省分,其他的地方則充滿了茂盛的亞熱帶森林,因為具有各種氣候類型,而分布了豐富、多樣的植物與動物。伊朗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這裡的人在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說著印歐語系的語言。伊朗一般被認為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例如亞塞拜然人(Azeris)、庫德人(Kurds)、吉拉克人(Gilakis)、俾路支人(Baluchis)、土庫曼人(Turkmen)等等各種少數族裔構成了伊朗人口的一半。自一九七九年革命以來,伊朗的女性要遵守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最為嚴格的著裝規則,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伊朗家庭讓家裡的女孩外出讀書和工作,伊朗現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是女性,很多女性(即便已婚)都擁有自己的工作。伊朗保存著一些全世界最壯觀的伊斯蘭建築,也保留著傳統的手作金屬工藝,地毯織造工藝和巴札(bazaar)貿易。即使它的首都德黑蘭已經逐漸被鋼筋混凝土、塞車和汙染所淹沒,伊朗仍有多元且精緻的都市文化。在光輝燦爛的文學遺產中,尤其是登峰造極的詩歌,伊朗達到了許多國家都難以企及的高度,俄羅斯或許是一個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例外。伊朗的普羅大眾都可以隨口背誦出他們鍾愛的長篇詩句,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引用偉大詩人們的名言。伊朗詩歌關注於人生中的美好享受,包括不曾間斷的關於酒、美人、鮮花和性愛的詩歌主題;然而,伊朗同樣也有極為普及的什葉派傳統的宗教活動――一月悲歌(mourning month of Muharram)。在這個宗教遊行中,大家沉浸在悲痛的心情,懷著受到背叛和不公對待的強烈情感(在這種情感的營造中,宗教詩和戲劇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伊朗的宗教文化包含了最嚴峻、苛刻和教條的什葉派穆斯林宗教領袖。它是一個擁有輝煌王權的古老傳統的國家,現今是一個伊斯蘭共和國,卻僅有百分之一點四的人口參加星期五的聚禮日禮拜活動。
有一件事能夠立刻解釋這一切――這又是一個明顯的悖論――伊朗和波斯是同一個國家。波斯所引人聯想的圖景是那個浪漫的國度:優雅花園中的玫瑰和夜鶯,矯健的駿馬,奇幻的故事,挑動情慾的美女,寒光四射的彎刀,像是鑲嵌著寶石一般發光的彩色地毯,詩歌和憂鬱的音樂。而在西方媒體的陳腔濫調中所營造出的伊朗則又是另一番圖景:皺著眉頭的教長,黑色的石油,黑袍後面露出蒼白臉色的女子面無表情地凝視別處,兇殘的人群點燃旗幟,嘶嚎著「誰誰誰去死」的口號。
在伊朗的南部,有一個名為法爾斯(Fars)的省分,它的省會是色拉子(Shiraz),那裡有伊朗最古老、最引人注目的考古遺址――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和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與之同等重要的遺址還包括蘇薩(Susa)及不遠處的胡澤斯坦(Khuzestan)。在古代,這個省分稱為帕爾斯(Pars,住在這裡的人便被稱作波斯人〔Persians〕)。當那些人建立了一個帝國並主導整個地區時,希臘人和接下來的羅馬人以及其他歐洲人便都稱之為波斯帝國,因此「波斯」(Persia)這個名字便成了今天伊朗所在地後續王朝國家的名稱――在被伊斯蘭征服以前是薩珊波斯(Sassanian Persia),十六、十七世紀是薩法維波斯(Safavid Persia),十九世紀是卡札爾波斯(Qajar Persia)。但在如此悠久的歷史中,這個帝國裡的人們都稱自己為伊朗人(Iranian),把他們居住的土地叫作伊朗(Iran)。這個詞源自於很久以前,它的意思是「高貴的」。在梵語中的「雅利安」(Aryan)一詞和它是同源詞,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雅利安」這個詞被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濫用了。在一九三五年時,禮薩沙(Reza Shah)為了與被他所取代的前朝(也就是無能的卡札爾王朝)保持距離,他命令駐海外的各個大使機構要求各國政府從此以後在官方交流中使用「伊朗」稱呼他的國家。但有許多人,其中包括一些住在國外、使用英語的伊朗人仍然更偏愛「波斯」這一稱呼,因為它和古代產生關聯,往往有具更歡快的隱含意義。
如今有許多讀物是關於當代伊朗和早期的伊朗歷史,有些書則涵蓋了自古早時期以來的整個伊朗歷史――尤其是大部頭的七卷本《劍橋伊朗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以及浩大的《伊朗大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Iranica),這一巨帙雖尚未完成,但儘管如此,它匯集了最廣與最深的伊朗歷史知識(而且不僅止於有關歷史的內容)。您手中的這本書無意於和上述著作一爭長短,而是想要為對伊朗歷史並不熟悉或所知較少的一般大眾讀者,介紹伊朗的歷史。此外,本書試圖透過歷史來解釋一些悖論和矛盾――也許唯有藉由這個方式,才能讓人們正確理解這些悖論和矛盾。除此之外,特別是在第三章中,探討了一些古典波斯詩歌中的瑰寶之作,期盼以此開始帶領讀者領略伊朗發展出來的智慧和文學文化,它不僅是在中東、中亞與印度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全世界也同樣如此。
伊朗的歷史充滿了暴力和戲劇性的事件:入侵、征服者、戰爭和革命。伊朗擁有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更悠久的歷史及更廣闊的領土,因此也有更多這樣的事件。然而,伊朗的歷史卻不僅止於此,還包括:宗教、具影響力的人與事,以及讓伊朗內外和全世界帶來轉變的思想運動與觀念。如今,伊朗再度引人關注,這種新的狀況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伊朗究竟是一個好戰的侵略者,還是一個受害者?伊朗一直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抑或是一個被動防禦的國家?伊朗的什葉派究竟是一群靜默主義者(quietist),還是一群暴力的、革命的、信仰末日將臨的教派?這些問題的答案,唯有在歷史之中才能得到一些啟發。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且從其文明的初始階段,就是最富有思想,也是最複雜的文明之一。伊朗文明的各個面向或多或少地幾乎影響了全世界。但這些影響所發生的方式,以及這些影響的重要意義經常不為人所知,抑或被人們遺忘了。
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大多數非伊朗人都覺得它是一個遍布炎熱沙漠的國度,但伊朗環繞著高聳、寒冷的群山,擁有富饒的農業省分,其他的地方則充滿了茂盛的亞熱帶森林,因為具有各種氣候類型,而分布了豐富、多樣的植物與動物。伊朗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這裡的人在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說著印歐語系的語言。伊朗一般被認為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例如亞塞拜然人(Azeris)、庫德人(Kurds)、吉拉克人(Gilakis)、俾路支人(Baluchis)、土庫曼人(Turkmen)等等各種少數族裔構成了伊朗人口的一半。自一九七九年革命以來,伊朗的女性要遵守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最為嚴格的著裝規則,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伊朗家庭讓家裡的女孩外出讀書和工作,伊朗現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是女性,很多女性(即便已婚)都擁有自己的工作。伊朗保存著一些全世界最壯觀的伊斯蘭建築,也保留著傳統的手作金屬工藝,地毯織造工藝和巴札(bazaar)貿易。即使它的首都德黑蘭已經逐漸被鋼筋混凝土、塞車和汙染所淹沒,伊朗仍有多元且精緻的都市文化。在光輝燦爛的文學遺產中,尤其是登峰造極的詩歌,伊朗達到了許多國家都難以企及的高度,俄羅斯或許是一個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例外。伊朗的普羅大眾都可以隨口背誦出他們鍾愛的長篇詩句,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引用偉大詩人們的名言。伊朗詩歌關注於人生中的美好享受,包括不曾間斷的關於酒、美人、鮮花和性愛的詩歌主題;然而,伊朗同樣也有極為普及的什葉派傳統的宗教活動――一月悲歌(mourning month of Muharram)。在這個宗教遊行中,大家沉浸在悲痛的心情,懷著受到背叛和不公對待的強烈情感(在這種情感的營造中,宗教詩和戲劇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伊朗的宗教文化包含了最嚴峻、苛刻和教條的什葉派穆斯林宗教領袖。它是一個擁有輝煌王權的古老傳統的國家,現今是一個伊斯蘭共和國,卻僅有百分之一點四的人口參加星期五的聚禮日禮拜活動。
有一件事能夠立刻解釋這一切――這又是一個明顯的悖論――伊朗和波斯是同一個國家。波斯所引人聯想的圖景是那個浪漫的國度:優雅花園中的玫瑰和夜鶯,矯健的駿馬,奇幻的故事,挑動情慾的美女,寒光四射的彎刀,像是鑲嵌著寶石一般發光的彩色地毯,詩歌和憂鬱的音樂。而在西方媒體的陳腔濫調中所營造出的伊朗則又是另一番圖景:皺著眉頭的教長,黑色的石油,黑袍後面露出蒼白臉色的女子面無表情地凝視別處,兇殘的人群點燃旗幟,嘶嚎著「誰誰誰去死」的口號。
在伊朗的南部,有一個名為法爾斯(Fars)的省分,它的省會是色拉子(Shiraz),那裡有伊朗最古老、最引人注目的考古遺址――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和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與之同等重要的遺址還包括蘇薩(Susa)及不遠處的胡澤斯坦(Khuzestan)。在古代,這個省分稱為帕爾斯(Pars,住在這裡的人便被稱作波斯人〔Persians〕)。當那些人建立了一個帝國並主導整個地區時,希臘人和接下來的羅馬人以及其他歐洲人便都稱之為波斯帝國,因此「波斯」(Persia)這個名字便成了今天伊朗所在地後續王朝國家的名稱――在被伊斯蘭征服以前是薩珊波斯(Sassanian Persia),十六、十七世紀是薩法維波斯(Safavid Persia),十九世紀是卡札爾波斯(Qajar Persia)。但在如此悠久的歷史中,這個帝國裡的人們都稱自己為伊朗人(Iranian),把他們居住的土地叫作伊朗(Iran)。這個詞源自於很久以前,它的意思是「高貴的」。在梵語中的「雅利安」(Aryan)一詞和它是同源詞,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雅利安」這個詞被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濫用了。在一九三五年時,禮薩沙(Reza Shah)為了與被他所取代的前朝(也就是無能的卡札爾王朝)保持距離,他命令駐海外的各個大使機構要求各國政府從此以後在官方交流中使用「伊朗」稱呼他的國家。但有許多人,其中包括一些住在國外、使用英語的伊朗人仍然更偏愛「波斯」這一稱呼,因為它和古代產生關聯,往往有具更歡快的隱含意義。
如今有許多讀物是關於當代伊朗和早期的伊朗歷史,有些書則涵蓋了自古早時期以來的整個伊朗歷史――尤其是大部頭的七卷本《劍橋伊朗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以及浩大的《伊朗大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Iranica),這一巨帙雖尚未完成,但儘管如此,它匯集了最廣與最深的伊朗歷史知識(而且不僅止於有關歷史的內容)。您手中的這本書無意於和上述著作一爭長短,而是想要為對伊朗歷史並不熟悉或所知較少的一般大眾讀者,介紹伊朗的歷史。此外,本書試圖透過歷史來解釋一些悖論和矛盾――也許唯有藉由這個方式,才能讓人們正確理解這些悖論和矛盾。除此之外,特別是在第三章中,探討了一些古典波斯詩歌中的瑰寶之作,期盼以此開始帶領讀者領略伊朗發展出來的智慧和文學文化,它不僅是在中東、中亞與印度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全世界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