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三天
沉澱妄念 安住於內在覺醒之中


在《達摩血脈論》裡面,達摩大師講到一個觀念:如果你沒有辦法見性,只是一直心外求佛、心外求法,心外想見佛無有是處!所以離此心外,要尋菩提涅槃無有是處。為什麼叫做「血脈」?
佛佛道同,只傳這一念心,這個無上的心法!以心印心把這樣的佛佛相傳,道道相傳,心心相印法,這個就是我們的法脈,就是達摩血脈,從西天到東土,從東土遍現三千大千世界,傳的就是無上心法。有心,才會想要了解,想要讓自己淨化,想要讓自己能夠旋流,想要讓自己沉澱下來,也因為這樣一種心念的感召,所以大眾聚集在清晨之際,努力清理自己的雜訊,也像是一面鏡子,透過鏡子向內看到自己。從剛開始的好奇、不信任,或者猶疑、抗拒、焦慮,這些干擾我們走上豐盛之旅的雜質,在我們靜下心來後會慢慢地逐漸沉澱。所以,這二十一天自我發現,訓練自己「與覺相合」的課程讓我們學習,如何清理,這些對我們心性當中的障礙。不用控制或限制它,因為每一個人的心念都不同,但是都會做一個自我的調整,調整到跟自性清淨本體。一樣的覺知,覺行。
跟覺一樣的行履,叫做「覺之行者」。在這過程當中,慢慢地你會知道,唯有放下、放鬆,才能全然納受宇宙自性當中,顯發出來的豐盛。
和大眾分享「能量的交換」,大眾都知道在這樣一個人、事、物交錯複雜的這個網構當中,這個是一個網子,每一個網子交錯著,過去的因緣交錯,叫做「業力的交錯」。現在,因為我們開始了,自己明心見性的路。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寶珠,能夠發光發熱,它就是一種能量,這能量構成了光光相照,燈燈相傳。
一旦點燃了自己的心燈就會知道,無始劫來,在這黑洞中「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娑婆世界在人事物的過程當中,一直不斷地與別人進行能量交流。自己的第一個原則—你的心保持在平衡當中,這是我們一般的術語,在佛法的術語當中,就是告訴我們保持「真如平等法」,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有這樣的一個體大,相大,用大。讓我們如何能夠在第一步安止下來,看到自己的這一個濁水沉澱變成清水,清水就能夠看見在這心海當中,很多的雜質善善惡惡的種子。會讓我們做一個清理、開發、啟發我們自性的一種能量。
達摩大師在《血脈論》告訴我們「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達摩大師,不是叫你不用禮佛,也不是叫你不要念佛、不要持戒,而是要告訴你「自心是佛」。「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個覺性,就是佛在。
佛者,覺性也。所以我們要保持「人在哪裡,心在哪裡」這個始覺之智,大眾都由這個始覺之智。慢慢可以就路回家,這個心地法門的知見觀念,告訴我們不用將佛禮佛,不得將心覓佛,不得將心念佛。見性即是佛,見自己的菩提涅槃性。
如果時時都在菩提涅槃中用功,就是見性,明白了這一念,菩提自性之用。
菩提是你的覺性,在這菩提所到之處、所用之處當中,都是念念在覺性當中,所以要保持我們的這樣的一個覺知之性。覺知之性吃飯也有覺,走路也有覺,穿衣,吃飯無不是在這個覺性當中,沒有真正的把心安住在當下,雖然在做事,雖然在吃飯,雖然在待人接物,都是在不知不覺渾渾噩噩迷迷糊糊當中過日子。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覺性之用。所以,雖然在穿衣吃飯,雖然你在行走,待人接物,但是這個層次又已經是增勝了。不得將心覓佛,時時安止在當下,自己就是具足所謂的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合一身,這個就是自性佛。
自己如果不明白這樣的道理,達摩祖師告訴我們「若自己不明了需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
真正的善知識在哪裡,真正的善知識就在於你自己「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當下自己的這一念清楚明白的覺性當中。所以達摩大師告訴我們「若不如此縱使讀了三藏十二部經,亦不免是在生死輪迴當中。」「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會得了這一念的菩提,才能夠安然的度過這生死的洪流。才能夠真正的做一個自在人,做一個真心的叫做「無事無作人」。所以讓大眾也要能夠知道,雖然是知道還是需要繼續用功,保持自己心念的清淨,經常要注意自己心念,是否保持在善念與正念當中。還要發願藉由聽經聞法、明心見性,修一切的善,斷一切的惡。讓心時時自淨其意,如果這一念心能夠專一、平靜,自然就能夠消業障,啟發本具的智慧。
「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眾生因為不覺不知自心是佛所以才會一直往外尋佛。練習掃除我們對外界情境的執著,在有為有相中抽離,不思善,不思惡,沒有分別,沒有計較,全然的放下,才能真正「與覺相合」。

第四天
運用覺性止息 契入自性佛國


第一個七天,我們用《達摩血脈論》讓大眾能夠清淨的,自然的契入在這血脈當中,無上的心地血脈,不假外傳。第二個七天,我們用《達摩悟性論》,讓大眾真正的了解契入、知道這個無上心法。從西天傳來東土,達摩祖師一百二十歲在這麼大的年紀之後,才來到東土,傳揚這樣的「無上心地法門」、「頓悟心法」。讓大眾真正的能了解,乃至於體會到達摩祖師的用心。在第三個七天當中,我們會帶領大眾,走上達摩祖師帶領我們的「破相論」。
實際上,達摩祖師把這樣的無上心法傳到東土來,無非都是在告訴我們:讓我們不要執著在有相、有形、有為當中,所以大眾要好好的契入。
清晨是我們最清淨的片刻,也讓我們的心是能夠保持在最高的正能量的磁場吸收。引見者,帶領大眾進入一個無我空間,讓我們能夠在這清晨,祈禱靈明之中找到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開悟的圓滿。「開悟」並不是讓你真正的有一個什麼形象給你看,或者能夠讓你超越什麼東西,實際上開悟就是在講我們自己這一念的心。
你的心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層次,你就會在那個階段中的心地層次漸進。所謂的開悟,它沒有很多的花俏,也沒有很多的靈蹟、神蹟感應,而是真正的回歸到我們的內心,能夠與「覺」好好的相應。
真正的開悟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初地不知二地事,我們也不用作太多的揣測或分別比較,我們只是踏實地回歸我們的心性,用耳根清楚地感受分享的法義,用你的心真正享受這一字一句,把它聽清楚、納受在你的心田當中,直接在八識田中「轉識成智。」在轉識成智的過程當中,當然會有很多的妄想、煩惱和念頭出現,這一些我們都不要理會它,妄想來,隨它來,妄想去,隨它去,我們只要做到安止在自己的覺知當中就可以了。這也是達摩祖師在《血脈論》裡不斷的提醒我們隨時回到我們的本心,直接納受親承佛的教誨,這就叫「甘露灌頂」。
「所在之處,止唯有佛。」我們所到之處,處處都有佛的顯現、啟發,而是當我們保持了當下清楚明白的覺性,在二六時中不管穿衣吃飯,乃至日常所用、所行之處,都是佛的示現以及運用。「自心是佛」這個「佛」就是我們的覺性。如果知道開始用我們的覺性做事,這就叫做「始覺之智」,「始覺有功,性德方顯。」想要顯現始覺之力要能了知身心世界是無我、我所,用始覺之智翻轉你的人生。
過去我們一直在有我當中,這一個「我」是由「身」、「心」組成。四大五蘊假合的「身」就叫做「色法」。大眾能知能覺的這一念心,可以造惡,也可以行善,稱為「心法」。在這個「我」當中,過去它本來是不動的,這個人人本具的涅槃體是不動的,由於我們一念不覺,這個念頭跑出去與業緣翻動,開始了生死輪迴之路。在《大乘起信論》裡有一句話「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為緣長六粗。」本來有一個「真我」,這個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是沒有內外的,沒有對錯的,沒有相對的,它是清淨本然的。
可是,我們自己一念的念頭妄動了,產生了世界的形成,妄心取妄心,把自己包覆在妄想顛倒的世界當中。所以,妄認這四大是「我」,妄認這些六根塵緣境界當成「我所」,每天我們都在六根六塵境界中,不斷地翻轉,造成輪迴之路,回不了你的不動如來家。現在有了始覺之力,慢慢「始覺有功,性德方顯。」
藉由開始知道要修行的這一念覺醒之力,明白原來四大假合只是一個假象,能夠看破一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夠在虛妄的世界當中,知道回歸到一念不生不滅的、不動不搖的、不垢不淨的清淨本然的「涅槃法體」,叫做「性德方顯」。知道始覺之智,翻轉人生慢慢走回來本覺之理體,性德一點一滴地顯現出來,叫做「煩惱分分破,法身分分現。」


以上內容節錄自《覺21:達摩覺觀 二十一天豐盛之旅》釋見壽◎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901401.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