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聊的第一步:做到這些細節
想提升交談能力,最快的捷徑就是訓練聆聽能力。所以在這個章節裡,我會告訴讀者聽的訣竅。
所謂的對話,就是前文提到的心情傳接球—透過言語向對方表達心情。或許你認為「聽」很簡單,不管是誰都能輕易做到,不過要做到「開心的聽別人說」,還是要經過一些訓練。
聆聽,是個能接收、了解對方情緒的機會。
因此請你一定要在對方面前,展現出「我很想多了解你」的樣子。
雖然本書所教的方法全是小細節,但有做到跟沒做好之間的差距,卻是非常大。若是沒有遵守好那些重點,你可能會因此誤判對方的反應。
當你有辦法拿捏好聆聽的重點時,對方必然會持續對你投出漂亮的好球,讓你容易接話。
重點不是他「說什麼」,而是他「想說什麼」
很多人都有這個煩惱:當某人突然靠過來攀談時,我們的腦中只能拚命的想該怎麼回應,而沒有注意他真正想表達的。
於是你好不容易想好要怎麼回應,結果對方卻顯得有些冷淡,使得你們無法繼續對談。在這種窘境下,我們該如何繼續對話呢?
其實,對方的反應不是很積極時,就表示他無法說出想說的話,又或是想說的話被你給中斷,最後就變得不怎麼想回你。
這時,請先觀察對方的反應,看看對方想說些什麼、想分享什麼。你要將注意集中在這個步驟上,千萬不要弄錯對方的反應。
基本上,每個人都希望談話對象能
察覺到自己的心情。你是否曾被人說過:「跟你談話很愉快,謝謝」呢?
大多數人會透過語言來表達想法,試著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心情。只要對方察覺自己想傳達的事,那麼說話者會感到十分開心。
光是聽人說話,就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舉例來說,假如現在有人跟你說:「我好想辭掉工作。」
先別急著問對方:「工作上發什麼事嗎?」、「辭掉工作後,你又要靠什麼生活?」而是注意對方的心情,看他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如:
「你討厭這份工作,以至於想要辭職對吧?」
「這份工作讓你覺得很辛苦吧。」
這麼一來,對方會因為你的理解而感到高興,想跟你繼續聊下去。人只要覺得
開心,便會不自覺說出內心話。甚至開始聊起私密的事。
總之,說話時的首要重點,是別顧著說自己想說的,如此才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和信賴。
詞彙多,別人就不覺得你在敷衍
想在談話中跟對方取得共識,最常用到的詞就是「真辛苦呢」。
我們通常會在交談對象碰上麻煩、挫折時,跟對方說這句話。可是,若我們在所有話題都不斷的回「真辛苦」時,會讓對方認為你不想理解他的想法。
想提升說話能力,我們得尋找更多詞語。例如,聽到有人說:「今天要加班」時,你可以回答:「這還真是折騰人啊。」有人說:「我家有四個孩子。」你不能直接說:「還真吵!」而是說:「感覺很熱鬧呢!」
另外,跟「真辛苦」相似、很常用來回話的正向話語,是「真是太好了」。不過如果太頻繁使用這句話,也會讓發言者越來越不想聊下去,所以你需要找其他詞語來替換。
若有人對你說:「我37歲才交到女朋友,而且她還是個很溫柔的女生。」這時與其說:「真是太好了!」不如進一步設想對方的心情,你會發現,對方打從心底希望你能祝福他:「真是幸福呀。」
用豐富詞彙展現出自己也共鳴的樣子,絕對能讓發言者感到開心。我建議讀者平常可以多留意他人的反應,參考並吸收,如此一來,你會更清楚可以怎麼回覆別人。
回想自己糊塗、尷尬的場面,說出來
本書所著重的心情,就是指不同性格在面對事情時,會出現的表現。
例如:
在自動販賣機買飲料時,因機器多找零錢,而感到小確幸;想省錢買某樣東西,所以寧願多餓一段時間,等超市開始在便當貼上特價標籤……這些事情不但是每個人都能毫無顧忌的聽,而且還會展現出發言者各種真實反應,因此隱藏吸引他人、讓別人對你產生好感的潛力。
當然,若是帶有負能量、心靈創傷的話題,由於會讓人感到激烈的情緒起伏,所以,千萬不要馬上跟剛認識或關係沒那麼親密的人分享。
只要展現你最自然的一面,就能讓別人對你產生好感。
用無聊的小事開啟一日對話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像是一齣齣不同的戲劇。
有些事情對你來說,或許很稀鬆平常,但對其他人而言,有可能會是稀奇的故事,這種不同的生活體驗,就是話題的開端。
例如討論如何度過早上,你會聽到大家的答案:有人過的很悠哉,有人一早便安排很多事情並迅速展開行動。這些行動上的差異,能引起眾人的注意和興趣:「吃飯、上廁所全在10分鐘內完成嗎?」、「咦?那兩小時你都在做什麼?」、「其他家人也是這樣嗎?」諸如此類的感想,能讓話題不斷延續下去。
若你想好好的跟人交談,不妨先敞開內心,稍微提出自己的事情,這麼一來,對方也很有可能對你敞開內心,分享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
生氣的人,話最多
一般而言,人們認為不可以隨便窺探他人隱私,因此,面對他人的負面情緒,往往不會過問太多。
不過我認為,只要負面情感不是被壓抑到快要爆發,其實它比正面情緒更能使人開口說話。
例如,最能帶出話題的問題,是「你應該也有感到很生氣的事吧?」無論面對家人、情人、朋友、上司、下屬、客戶、陌生人……即使抱有不滿,大多數人會把這種情緒默默的埋藏在心裡,然後若無其事的繼續生活。
所以,當有人表示願意傾聽時,對方也會想藉此好好的發洩一番。
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並不適合對剛認識的人說,我建議等雙方有一定的交情後再問。順利的話,大多數人都會滔滔不絕的跟你聊起這個話題。當你幫對方解放心中的不快時,也可以趁這個機會說出內心話,跟人一起發發牢騷。
想提升交談能力,最快的捷徑就是訓練聆聽能力。所以在這個章節裡,我會告訴讀者聽的訣竅。
所謂的對話,就是前文提到的心情傳接球—透過言語向對方表達心情。或許你認為「聽」很簡單,不管是誰都能輕易做到,不過要做到「開心的聽別人說」,還是要經過一些訓練。
聆聽,是個能接收、了解對方情緒的機會。
因此請你一定要在對方面前,展現出「我很想多了解你」的樣子。
雖然本書所教的方法全是小細節,但有做到跟沒做好之間的差距,卻是非常大。若是沒有遵守好那些重點,你可能會因此誤判對方的反應。
當你有辦法拿捏好聆聽的重點時,對方必然會持續對你投出漂亮的好球,讓你容易接話。
重點不是他「說什麼」,而是他「想說什麼」
很多人都有這個煩惱:當某人突然靠過來攀談時,我們的腦中只能拚命的想該怎麼回應,而沒有注意他真正想表達的。
於是你好不容易想好要怎麼回應,結果對方卻顯得有些冷淡,使得你們無法繼續對談。在這種窘境下,我們該如何繼續對話呢?
其實,對方的反應不是很積極時,就表示他無法說出想說的話,又或是想說的話被你給中斷,最後就變得不怎麼想回你。
這時,請先觀察對方的反應,看看對方想說些什麼、想分享什麼。你要將注意集中在這個步驟上,千萬不要弄錯對方的反應。
基本上,每個人都希望談話對象能
察覺到自己的心情。你是否曾被人說過:「跟你談話很愉快,謝謝」呢?
大多數人會透過語言來表達想法,試著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心情。只要對方察覺自己想傳達的事,那麼說話者會感到十分開心。
光是聽人說話,就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舉例來說,假如現在有人跟你說:「我好想辭掉工作。」
先別急著問對方:「工作上發什麼事嗎?」、「辭掉工作後,你又要靠什麼生活?」而是注意對方的心情,看他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如:
「你討厭這份工作,以至於想要辭職對吧?」
「這份工作讓你覺得很辛苦吧。」
這麼一來,對方會因為你的理解而感到高興,想跟你繼續聊下去。人只要覺得
開心,便會不自覺說出內心話。甚至開始聊起私密的事。
總之,說話時的首要重點,是別顧著說自己想說的,如此才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和信賴。
詞彙多,別人就不覺得你在敷衍
想在談話中跟對方取得共識,最常用到的詞就是「真辛苦呢」。
我們通常會在交談對象碰上麻煩、挫折時,跟對方說這句話。可是,若我們在所有話題都不斷的回「真辛苦」時,會讓對方認為你不想理解他的想法。
想提升說話能力,我們得尋找更多詞語。例如,聽到有人說:「今天要加班」時,你可以回答:「這還真是折騰人啊。」有人說:「我家有四個孩子。」你不能直接說:「還真吵!」而是說:「感覺很熱鬧呢!」
另外,跟「真辛苦」相似、很常用來回話的正向話語,是「真是太好了」。不過如果太頻繁使用這句話,也會讓發言者越來越不想聊下去,所以你需要找其他詞語來替換。
若有人對你說:「我37歲才交到女朋友,而且她還是個很溫柔的女生。」這時與其說:「真是太好了!」不如進一步設想對方的心情,你會發現,對方打從心底希望你能祝福他:「真是幸福呀。」
用豐富詞彙展現出自己也共鳴的樣子,絕對能讓發言者感到開心。我建議讀者平常可以多留意他人的反應,參考並吸收,如此一來,你會更清楚可以怎麼回覆別人。
回想自己糊塗、尷尬的場面,說出來
本書所著重的心情,就是指不同性格在面對事情時,會出現的表現。
例如:
在自動販賣機買飲料時,因機器多找零錢,而感到小確幸;想省錢買某樣東西,所以寧願多餓一段時間,等超市開始在便當貼上特價標籤……這些事情不但是每個人都能毫無顧忌的聽,而且還會展現出發言者各種真實反應,因此隱藏吸引他人、讓別人對你產生好感的潛力。
當然,若是帶有負能量、心靈創傷的話題,由於會讓人感到激烈的情緒起伏,所以,千萬不要馬上跟剛認識或關係沒那麼親密的人分享。
只要展現你最自然的一面,就能讓別人對你產生好感。
用無聊的小事開啟一日對話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像是一齣齣不同的戲劇。
有些事情對你來說,或許很稀鬆平常,但對其他人而言,有可能會是稀奇的故事,這種不同的生活體驗,就是話題的開端。
例如討論如何度過早上,你會聽到大家的答案:有人過的很悠哉,有人一早便安排很多事情並迅速展開行動。這些行動上的差異,能引起眾人的注意和興趣:「吃飯、上廁所全在10分鐘內完成嗎?」、「咦?那兩小時你都在做什麼?」、「其他家人也是這樣嗎?」諸如此類的感想,能讓話題不斷延續下去。
若你想好好的跟人交談,不妨先敞開內心,稍微提出自己的事情,這麼一來,對方也很有可能對你敞開內心,分享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
生氣的人,話最多
一般而言,人們認為不可以隨便窺探他人隱私,因此,面對他人的負面情緒,往往不會過問太多。
不過我認為,只要負面情感不是被壓抑到快要爆發,其實它比正面情緒更能使人開口說話。
例如,最能帶出話題的問題,是「你應該也有感到很生氣的事吧?」無論面對家人、情人、朋友、上司、下屬、客戶、陌生人……即使抱有不滿,大多數人會把這種情緒默默的埋藏在心裡,然後若無其事的繼續生活。
所以,當有人表示願意傾聽時,對方也會想藉此好好的發洩一番。
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並不適合對剛認識的人說,我建議等雙方有一定的交情後再問。順利的話,大多數人都會滔滔不絕的跟你聊起這個話題。當你幫對方解放心中的不快時,也可以趁這個機會說出內心話,跟人一起發發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