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的基隆淵源與吳服大神
台積電日本熊本廠在西元二○二四年二月二十四日開幕,熊本一廠將為「日本半導體帶來復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致詞宣布,補助台積電建造熊本二廠。
岸田文雄首相與臺灣頗有淵源,他的曾祖父曾經來臺,在基隆開設「岸田吳服店」,原建築到目前都維持得很好,是基隆的知名古蹟,如今也再度受到關注。
岸田吳服店的地點就在基隆市信二路跟義二路的交叉路口,西元二○二一年岸田文雄剛就任時,這棟活古蹟的一樓是經營書店與麵包店,二樓則是義大利餐廳。西元二○二四年二月再度走訪時,一樓已經變成泰舍餐廳。
岸田吳服店所在的街屋,原是一座二層樓維多利亞式紅磚白飾帶的建築,山牆上有「キ」字,可能是岸田的片假名キシダ首字。山牆兩旁有圓拱窗。由於這棟精緻建築就位於交叉路口,一直被當成地標。如今的古蹟經過一些修改,山牆已不存在,但大致仍維持原本架構。
岸田文雄首相的曾祖父岸田幾太郎在西元一八九五年跟弟弟多一郎來臺發展。後來哥哥幾太郎在西元一八九九年先回日本,再去大連發展;弟弟多一郎則留在臺灣繼續經營事業,興建了現在的「岸田吳服店」建築。
所謂吳服,最初是指布行,據說是在三國時的東吳將絲綢傳入日本後,在當時只有棉布、麻布的日本大受歡迎,後來布店就稱為吳服店。
日本史書《日本書紀》記載,大約在應神天皇的時期,因為從百濟得知吳國絲織技藝,才遣使請吳國傳授紡織手藝。東吳派出的織女,直到今天還在位於大阪池田的吳服神社被祭祀。
到了江戶時代之後,日本門戶開放,西服漸漸流行,於是在吳服店製作的傳統服裝,則被稱為和服,以區別西服,吳服因此變成和服的同義詞。
國術館與十八銅人行氣散的源起
在臺灣相當知名的「十八銅人行氣散」,當年因為電視廣告強打「少林武功冠天下」而引起關注。
十八銅人行氣散真的跟少林武功有關係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國術館與十八銅人行氣散在臺灣大為流行,關鍵人物是清朝同治年間從廣東來臺的傳奇武師羅乾章,他又被稱為阿乾師、乾師、唐山師,其武術與醫術據說是傳承福建南少林的武術及醫藥,來臺灣後在彰化的二水、南投的名間等地開設「同義堂」傳授武藝,弟子遍及中臺灣,他的跌打損傷之術在臺灣的傳人與間接傳人更是非常多,形成後來處處可見的國術館,影響深遠。
羅乾章一百多年前傳授的武術相當多種,有四門拳、五形拳,而且各地同義堂所學都不盡相同,鶴拳(掠鬚拳)比較普遍、牛形拳則是社頭獨有。由於早期沒有拳譜,都是口述,好幾代之後的弟子才開始整理拳譜,已經公開寫入書籍的包括了四門拳法、踏蓮拳法等。
羅乾章所傳授的醫術,本源之一據說是傳說中的《銅人簿》,全名是《少林武功銅人簿》,分科論治處方,其中又以「打傷科」最為知名。這本書中的處方之一是「大七厘散」,就是後來在臺灣相當出名的「十八銅人行氣散」。
賴和更勝《太陽的後裔》
韓劇《太陽的後裔》在西元二○一六年帶起熱潮,不但走紅各國,還牽動了網路影音平臺的決戰。因為對岸的網路影音平臺「愛奇藝」,早就預先以一集六百多萬臺幣簽下版權,得以跟韓國同步上線,據稱因此而在一個多月後付費會員就爆增五成。
《太陽的後裔》結合了影視流行元素、俊男美女愛情故事,使得南韓軍人以及醫生形象因而大大加分,為南韓帶來的宣傳效果十足。韓劇走紅至今,不只偶像劇動人,如《來自星星的你》因為涉及穿越,也詮釋了韓國歷史,至於《朱蒙》、《大長今》、《奇皇后》,本身就是歷史劇,還跨入了他國歷史。韓劇透過《太陽的後裔》,進一步把韓國帶上國際舞臺。
比起韓國,臺灣真的有許多功課該做。別的不談,起碼針對臺灣先民的歷史,影視產業就絕對不該缺席。更何況,在這個方面,臺灣早就有許多堅實的基礎可供取材。
一百多年以來的臺灣文學家如賴和、楊逵、吳濁流、鍾肇政、鍾理和、李喬等,早就為歷經苦難卻始終勇敢前進的臺灣人留下鮮明的文學記錄。可惜的是,臺灣影視界對於他們的作品,至今還不能說已經非常重視。
這幾年陸續有人討論日治時代的臺灣歷史,對於這個話題,一定不能忽略被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但是,事實恰恰相反,賴和的作品在這之前,幾乎沒幾部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他的真實人生,竟然還曾經一度被臺灣社會遺忘。
賴和生於西元一八九四年,日本佔領臺灣的前一年,卒於西元一九四三年,日本離開臺灣的前兩年,一生都活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
賴和怎麼看待日本統治以及自己的認同呢? 從他的作品可以清楚看到日本人及臺灣人的形象,前者經常作威作福,動輒欺負臺灣人,而且還透過依附日本人的臺灣人去踐踏有自主意識的臺灣人,後者則頗多一心尋求公道與正義。
賴和的小說中,經常可見到日本警察(當時稱為「大人先生」)欺負臺灣人的描述,有些臺灣人則依附日本人擔任警察助理(當時稱為「補大人」),一起欺負臺灣人。
看到賴和在作品中描述的臺灣人遭遇,讀者一定會忍不住吶喊:這樣天底下還有公理正義嗎? 相較於此,有些人經常懷念日本統治的時候,認為那時臺灣治安非常好。從賴和的角度來看,這是日本殖民統治透過各種各樣的法令限制臺灣人,讓臺灣人動輒得咎,只好乖乖被欺壓,就像是被囚禁的雞鴨一樣,這種生活才是治安良好的真相。
賴和的本業是醫生,在彰化行醫的口碑極佳,但是他看不慣日本殖民統治的差別待遇,因此透過新文學想要扮演精神戰士尋求正義,藉此喚醒民眾,結果得罪了日本官方,兩度入獄,第二次入獄時在獄中以草紙撰寫〈獄中日記〉,直接寫出殖民地被統治者的無奈悲情。賴和無端被警察逮捕入獄,在獄中生了重病才被釋放,一年多後就過世了。
賴和不只書寫了臺灣人的悲情與反抗意識,他的一生同時實踐了戰士與醫生的信念,這正是真實臺灣版的《太陽的後裔》。可嘆的是,賴和的精彩真實人生與小說故事,至今都不被臺灣影視界所重視,於是臺灣的觀眾們只能透過對岸或外國影音平臺去觀看韓國的虛構敘事。
霧峰林家家主在馬場町被槍決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為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平反,到西元二○二○年十月底,共計撤銷了刑事有罪判決多達五千八百七十四件、五千八百七十三人。這五千八百七十四件、五千八百七十三人,每一件、每一位,受難之前的人生,受難之後全家承受苦難的歷程,全部都值得詳細記載並且呈現。在這之中,有一位受難者特別引起注意,他是馬場町被槍決的第一位臺籍受難者—林正亨。
林正亨,根據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西元二○一八年十二月七日公布的「促轉三字第1075300145A 號函」中,是公告的一千五百零五位應予平復司法不法之刑事有罪判決暨其刑的受難者之一。林正亨當時被「(38)安潔字第406 號」公函宣判為有罪。此一案件的罪名,是林正亨共同意圖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之有罪判決暨其刑。林正亨的罪,經促轉會發函宣告撤銷。
對於林正亨,一般大眾可能感到陌生。他,不僅是在馬場町被槍決的第一位臺籍受難者;論其個人,更有相當獨特的身世背景,是霧峰林家這個臺灣百年來第一文武世家的家主。
馬場町,最遲在西元一九四九年已有槍決紀錄,西元一九五一至西元一九五三年是槍決最密集的時期,到了西元一九五四年逐漸轉由安坑刑場執行槍決。直到今天,在馬場町遭到槍決的受難者人數,仍然沒有法獲得完整的考證,其中有無至今仍未被知曉的白色恐怖受難者,也還不能斷言。對於槍決這種剝奪人命的大事,竟然沒有留下詳細可供考證的檔案,思之怎能不令人心驚。
林正亨,西元一九一五年生,他是馬場町的第一位臺灣籍人士受難者。這一點,頗值得深究。因為當時執政者有一項至今似乎未找到明文命令的慣例:有鑑於二二八事件造成官逼民反的慘痛教訓,此後不再對臺灣籍的政治犯處以死刑。果真如此,何以林正亨在沒有什麼重大罪證的情況之下,竟然會遭到槍斃? 單單這點,已經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值得探究。
更何況,林正亨來自臺灣的世家大族霧峰林家,他的直系祖先,往上三代依照先後序為:林文察是清朝官居從一品的提督、林朝棟是清朝具有二品榮銜的棟軍主帥)、林祖密是孫中山親自任命的閩南軍司令,都是臺灣歷史上的風雲人物。
林正亨不只有顯赫的家世,他本人在西元一九三九年畢業於陸軍軍官學校,立刻投入疆場,而且在遭遇戰時以一敵八,英勇血戰,重傷後倒地不起,後援部隊清理戰場時從屍堆找到他,原本以為已經陣亡,後來發現一息尚存,身負十六處槍傷、刀傷等重創;經過幾次手術才救回一命,但是雙手的筋絡已經半殘,雖然獲頒功勳獎章,卻在西元一九四五年因傷殘而退役,退役後辛苦輾轉在西元一九四六年回到臺灣,隔年遇上了二二八事件,他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至今仍然有待研究釐清。如此一位臺灣籍的菁英,卻在西元一九五○年一月三十日,被槍決於馬場町,時年三十五歲,正值英年。
許雪姬教授在研究林正亨專書的〈前言〉裡,開宗明義就提到:「何以林正亨案應該被研究、重視? 首先是要確定林正亨究竟是左派的中共統一派(在統一下維持臺灣高度自治),還是右派的臺灣獨立派? 我曾為此事訪問林正亨的堂兄弟,答案各有分歧,唯其為臺灣打拼而死,則是一致的說法」。
林正亨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不僅是他的個人悲劇,也造成了他幼女林青一生命運的悲劇。林正亨在西元一九四九年八月被捕之後,不只家人陷入巨大的不安與恐慌之中,經濟也陷入困頓。當年十月,在林正亨妹妹、妹夫的協助下,他年僅八歲的長子(西元一九四三年出生)與六歲的長女(西元一九四五年出生)被接到香港。隔年一月,林正亨遭到槍決,他的太太沈寶珠在處理完林正亨的後事之後,用假身分匆忙化妝更名出逃。
由於幼女林青這時出生不久,未滿周歲,還未斷奶,平時是靠奶媽餵奶,沈寶珠擔心帶著幼女出逃萬一被抓到,到時自己沒有奶水餵養,反而會害了幼女。掙扎許久之後,決定先把幼女託付給奶媽照顧。當時以為,一、兩年之後就可以重逢了。萬萬沒有想到,西元一九五○年的這一別,家人再見面已經是西元一九八二年,闊別三十二年。
林青,林正亨的幼女,就這樣成了「被遺落的女兒」。她本來應該是備受寵愛的臺灣世家千金,結果在白色恐怖的影響之下,不僅永遠失去了父親,在她生命的前三十二年,也形同失去母親與兄姊,而且過著相當艱苦的生活。林青八歲以前,跟奶媽過著窮困的生活,小小年紀就要當童工,不慎刺傷左眼,因為沒錢治療而從此失明。後來被姑姑、姑丈接回,但是因為姑姑腦病惡化,十三歲的她就開始幫忙照顧六個表弟妹。
在林青的前半生,沒有人敢告訴她整個事件的真相,所以她始終不解:為什麼父親林正亨身為黨國元老林祖密之子,卻會遭到判刑槍斃? 母親又為什麼只帶走了哥哥與姊姊,而將最年幼的她隻身一人放任不管? 諸多疑問,構成了巨大的痛苦與困惑,刺入林青的心中。
儘管仍然有許多人致力於平反並且恢復白色恐怖事件的真相,但是相對而言,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之下,長久以來對於受難者的研究其實仍相當有限。
在一手資料的部分,目前可查知者,主要是林正亨長子林為民對父親的若干追憶文章,儘管林正亨被槍斃時,林為民只有八歲,仍頗有參考價值,尤其是他曾經接受臺中縣政府委託的口述歷史訪談,得以留下了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林正亨的族人也留下了一些珍貴資料,包括他的太太有一篇自傳文章,回憶了槍決前後的一些事蹟。林獻堂的日記中對於林正亨也有不少記載,從西元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首次提及林正亨參與讀書會,到西元一九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寫下了:「文蔚述正亨之慘死」。在這十四年間的日記,林獻堂陸續提及林正亨,多有誇讚,尤其是在西元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七日更提到:「季商之子正亨、女雙意,……來訪,……正亨說論中國事頗為明瞭而有條陳,勝其父多矣。」西元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則是寫下了這段文字:「正亨來訪談國共人物勢力,頗關心時局,……老蔣心腹……皆叛焉,能復與中共戰乎!」
除此之外,蔣渭水之弟、二二八事件受難者蔣渭川留下日記遺稿,蔣渭川女兒在西元一九九一年出版這份日記遺稿,並且命名為《二二八事變始末記》,這時距蔣渭川在西元一九七五年過世(享壽八十歲)已經十六年了,距離二二八事件更已經過了四十四年。在《二二八事變始末記》之中,蔣渭川在日記提及:有一位青年在三月三日至八日這幾天,多次尋找蔣渭川,要求他帶領群眾打倒政府,並且宣稱自己可以號召千名青年。蔣渭川後來得知,這位青年名叫林正亨。蔣渭川的日記,留下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次級資料的部分,對白色恐怖多有研究的歷史學者許雪姬曾經在西元二○○一年出版《林正亨的生與死》一書,為林正亨的生平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書中附有林正亨長子林為民的口述歷史,以及他提供的歷史照片。在此書出版的前後,也有若干篇幅稍短的史料,例如文史研究者藍博洲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曾寫下〈第一個刑死馬場町的臺灣人─霧峰林家第廿一世林正亨傳奇〉,不過許雪姬教授認為這篇文章「不是史著,而是文學創作」;邵銘煌在西元二○一三年也發表〈參加中國遠征軍的臺灣人林正亨〉。
除此之外,李崗監製、許明淳導演的《阿罩霧風雲》歷史紀錄片,分別在西元二○一三年、西元二○一五年推出上、下集,下集對林正亨頗有著墨;李崗與多位作者把拍片蒐集的相關資料在西元二○一三年出版成書《穿越霧風到林家:一個橫跨百年的家族素描》,其中有一篇以十三頁的篇幅特別介紹了〈「烈士」的孩子─林為民與林青〉,很難得提到了林正亨幼女林青以及悲慘遭遇。對岸的台海出版社也在西元二○一五年出版了《林正亨畫傳》,補充提供了一些有歷史意義的彩色照片。這些文獻對這一段歷史各有重要貢獻。然而,相較於林正亨與林青父女兩人所經歷的生命苦難與折磨,這樣的篇幅仍然大有不足,尤其是諸多心路歷程,值得以更細膩、更鮮明的方式來呈現。
林正亨在西元一九五○年在馬場町被槍斃,至今已經匆匆七十多年。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當年的許多見證者如今仍有不少人健在。儘管林正亨的罪名已經獲得了促轉會的平反。然而,此一白色恐怖案件對於林家子女所留下的傷痛,卻還沒真正受到撫平。最起碼,應該還原林正亨遭到槍斃的真相。唯有進一步深入研究,還原歷史真相,才能落實真正的平反。
台積電日本熊本廠在西元二○二四年二月二十四日開幕,熊本一廠將為「日本半導體帶來復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致詞宣布,補助台積電建造熊本二廠。
岸田文雄首相與臺灣頗有淵源,他的曾祖父曾經來臺,在基隆開設「岸田吳服店」,原建築到目前都維持得很好,是基隆的知名古蹟,如今也再度受到關注。
岸田吳服店的地點就在基隆市信二路跟義二路的交叉路口,西元二○二一年岸田文雄剛就任時,這棟活古蹟的一樓是經營書店與麵包店,二樓則是義大利餐廳。西元二○二四年二月再度走訪時,一樓已經變成泰舍餐廳。
岸田吳服店所在的街屋,原是一座二層樓維多利亞式紅磚白飾帶的建築,山牆上有「キ」字,可能是岸田的片假名キシダ首字。山牆兩旁有圓拱窗。由於這棟精緻建築就位於交叉路口,一直被當成地標。如今的古蹟經過一些修改,山牆已不存在,但大致仍維持原本架構。
岸田文雄首相的曾祖父岸田幾太郎在西元一八九五年跟弟弟多一郎來臺發展。後來哥哥幾太郎在西元一八九九年先回日本,再去大連發展;弟弟多一郎則留在臺灣繼續經營事業,興建了現在的「岸田吳服店」建築。
所謂吳服,最初是指布行,據說是在三國時的東吳將絲綢傳入日本後,在當時只有棉布、麻布的日本大受歡迎,後來布店就稱為吳服店。
日本史書《日本書紀》記載,大約在應神天皇的時期,因為從百濟得知吳國絲織技藝,才遣使請吳國傳授紡織手藝。東吳派出的織女,直到今天還在位於大阪池田的吳服神社被祭祀。
到了江戶時代之後,日本門戶開放,西服漸漸流行,於是在吳服店製作的傳統服裝,則被稱為和服,以區別西服,吳服因此變成和服的同義詞。
國術館與十八銅人行氣散的源起
在臺灣相當知名的「十八銅人行氣散」,當年因為電視廣告強打「少林武功冠天下」而引起關注。
十八銅人行氣散真的跟少林武功有關係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國術館與十八銅人行氣散在臺灣大為流行,關鍵人物是清朝同治年間從廣東來臺的傳奇武師羅乾章,他又被稱為阿乾師、乾師、唐山師,其武術與醫術據說是傳承福建南少林的武術及醫藥,來臺灣後在彰化的二水、南投的名間等地開設「同義堂」傳授武藝,弟子遍及中臺灣,他的跌打損傷之術在臺灣的傳人與間接傳人更是非常多,形成後來處處可見的國術館,影響深遠。
羅乾章一百多年前傳授的武術相當多種,有四門拳、五形拳,而且各地同義堂所學都不盡相同,鶴拳(掠鬚拳)比較普遍、牛形拳則是社頭獨有。由於早期沒有拳譜,都是口述,好幾代之後的弟子才開始整理拳譜,已經公開寫入書籍的包括了四門拳法、踏蓮拳法等。
羅乾章所傳授的醫術,本源之一據說是傳說中的《銅人簿》,全名是《少林武功銅人簿》,分科論治處方,其中又以「打傷科」最為知名。這本書中的處方之一是「大七厘散」,就是後來在臺灣相當出名的「十八銅人行氣散」。
賴和更勝《太陽的後裔》
韓劇《太陽的後裔》在西元二○一六年帶起熱潮,不但走紅各國,還牽動了網路影音平臺的決戰。因為對岸的網路影音平臺「愛奇藝」,早就預先以一集六百多萬臺幣簽下版權,得以跟韓國同步上線,據稱因此而在一個多月後付費會員就爆增五成。
《太陽的後裔》結合了影視流行元素、俊男美女愛情故事,使得南韓軍人以及醫生形象因而大大加分,為南韓帶來的宣傳效果十足。韓劇走紅至今,不只偶像劇動人,如《來自星星的你》因為涉及穿越,也詮釋了韓國歷史,至於《朱蒙》、《大長今》、《奇皇后》,本身就是歷史劇,還跨入了他國歷史。韓劇透過《太陽的後裔》,進一步把韓國帶上國際舞臺。
比起韓國,臺灣真的有許多功課該做。別的不談,起碼針對臺灣先民的歷史,影視產業就絕對不該缺席。更何況,在這個方面,臺灣早就有許多堅實的基礎可供取材。
一百多年以來的臺灣文學家如賴和、楊逵、吳濁流、鍾肇政、鍾理和、李喬等,早就為歷經苦難卻始終勇敢前進的臺灣人留下鮮明的文學記錄。可惜的是,臺灣影視界對於他們的作品,至今還不能說已經非常重視。
這幾年陸續有人討論日治時代的臺灣歷史,對於這個話題,一定不能忽略被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但是,事實恰恰相反,賴和的作品在這之前,幾乎沒幾部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他的真實人生,竟然還曾經一度被臺灣社會遺忘。
賴和生於西元一八九四年,日本佔領臺灣的前一年,卒於西元一九四三年,日本離開臺灣的前兩年,一生都活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
賴和怎麼看待日本統治以及自己的認同呢? 從他的作品可以清楚看到日本人及臺灣人的形象,前者經常作威作福,動輒欺負臺灣人,而且還透過依附日本人的臺灣人去踐踏有自主意識的臺灣人,後者則頗多一心尋求公道與正義。
賴和的小說中,經常可見到日本警察(當時稱為「大人先生」)欺負臺灣人的描述,有些臺灣人則依附日本人擔任警察助理(當時稱為「補大人」),一起欺負臺灣人。
看到賴和在作品中描述的臺灣人遭遇,讀者一定會忍不住吶喊:這樣天底下還有公理正義嗎? 相較於此,有些人經常懷念日本統治的時候,認為那時臺灣治安非常好。從賴和的角度來看,這是日本殖民統治透過各種各樣的法令限制臺灣人,讓臺灣人動輒得咎,只好乖乖被欺壓,就像是被囚禁的雞鴨一樣,這種生活才是治安良好的真相。
賴和的本業是醫生,在彰化行醫的口碑極佳,但是他看不慣日本殖民統治的差別待遇,因此透過新文學想要扮演精神戰士尋求正義,藉此喚醒民眾,結果得罪了日本官方,兩度入獄,第二次入獄時在獄中以草紙撰寫〈獄中日記〉,直接寫出殖民地被統治者的無奈悲情。賴和無端被警察逮捕入獄,在獄中生了重病才被釋放,一年多後就過世了。
賴和不只書寫了臺灣人的悲情與反抗意識,他的一生同時實踐了戰士與醫生的信念,這正是真實臺灣版的《太陽的後裔》。可嘆的是,賴和的精彩真實人生與小說故事,至今都不被臺灣影視界所重視,於是臺灣的觀眾們只能透過對岸或外國影音平臺去觀看韓國的虛構敘事。
霧峰林家家主在馬場町被槍決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為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平反,到西元二○二○年十月底,共計撤銷了刑事有罪判決多達五千八百七十四件、五千八百七十三人。這五千八百七十四件、五千八百七十三人,每一件、每一位,受難之前的人生,受難之後全家承受苦難的歷程,全部都值得詳細記載並且呈現。在這之中,有一位受難者特別引起注意,他是馬場町被槍決的第一位臺籍受難者—林正亨。
林正亨,根據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西元二○一八年十二月七日公布的「促轉三字第1075300145A 號函」中,是公告的一千五百零五位應予平復司法不法之刑事有罪判決暨其刑的受難者之一。林正亨當時被「(38)安潔字第406 號」公函宣判為有罪。此一案件的罪名,是林正亨共同意圖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之有罪判決暨其刑。林正亨的罪,經促轉會發函宣告撤銷。
對於林正亨,一般大眾可能感到陌生。他,不僅是在馬場町被槍決的第一位臺籍受難者;論其個人,更有相當獨特的身世背景,是霧峰林家這個臺灣百年來第一文武世家的家主。
馬場町,最遲在西元一九四九年已有槍決紀錄,西元一九五一至西元一九五三年是槍決最密集的時期,到了西元一九五四年逐漸轉由安坑刑場執行槍決。直到今天,在馬場町遭到槍決的受難者人數,仍然沒有法獲得完整的考證,其中有無至今仍未被知曉的白色恐怖受難者,也還不能斷言。對於槍決這種剝奪人命的大事,竟然沒有留下詳細可供考證的檔案,思之怎能不令人心驚。
林正亨,西元一九一五年生,他是馬場町的第一位臺灣籍人士受難者。這一點,頗值得深究。因為當時執政者有一項至今似乎未找到明文命令的慣例:有鑑於二二八事件造成官逼民反的慘痛教訓,此後不再對臺灣籍的政治犯處以死刑。果真如此,何以林正亨在沒有什麼重大罪證的情況之下,竟然會遭到槍斃? 單單這點,已經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值得探究。
更何況,林正亨來自臺灣的世家大族霧峰林家,他的直系祖先,往上三代依照先後序為:林文察是清朝官居從一品的提督、林朝棟是清朝具有二品榮銜的棟軍主帥)、林祖密是孫中山親自任命的閩南軍司令,都是臺灣歷史上的風雲人物。
林正亨不只有顯赫的家世,他本人在西元一九三九年畢業於陸軍軍官學校,立刻投入疆場,而且在遭遇戰時以一敵八,英勇血戰,重傷後倒地不起,後援部隊清理戰場時從屍堆找到他,原本以為已經陣亡,後來發現一息尚存,身負十六處槍傷、刀傷等重創;經過幾次手術才救回一命,但是雙手的筋絡已經半殘,雖然獲頒功勳獎章,卻在西元一九四五年因傷殘而退役,退役後辛苦輾轉在西元一九四六年回到臺灣,隔年遇上了二二八事件,他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至今仍然有待研究釐清。如此一位臺灣籍的菁英,卻在西元一九五○年一月三十日,被槍決於馬場町,時年三十五歲,正值英年。
許雪姬教授在研究林正亨專書的〈前言〉裡,開宗明義就提到:「何以林正亨案應該被研究、重視? 首先是要確定林正亨究竟是左派的中共統一派(在統一下維持臺灣高度自治),還是右派的臺灣獨立派? 我曾為此事訪問林正亨的堂兄弟,答案各有分歧,唯其為臺灣打拼而死,則是一致的說法」。
林正亨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不僅是他的個人悲劇,也造成了他幼女林青一生命運的悲劇。林正亨在西元一九四九年八月被捕之後,不只家人陷入巨大的不安與恐慌之中,經濟也陷入困頓。當年十月,在林正亨妹妹、妹夫的協助下,他年僅八歲的長子(西元一九四三年出生)與六歲的長女(西元一九四五年出生)被接到香港。隔年一月,林正亨遭到槍決,他的太太沈寶珠在處理完林正亨的後事之後,用假身分匆忙化妝更名出逃。
由於幼女林青這時出生不久,未滿周歲,還未斷奶,平時是靠奶媽餵奶,沈寶珠擔心帶著幼女出逃萬一被抓到,到時自己沒有奶水餵養,反而會害了幼女。掙扎許久之後,決定先把幼女託付給奶媽照顧。當時以為,一、兩年之後就可以重逢了。萬萬沒有想到,西元一九五○年的這一別,家人再見面已經是西元一九八二年,闊別三十二年。
林青,林正亨的幼女,就這樣成了「被遺落的女兒」。她本來應該是備受寵愛的臺灣世家千金,結果在白色恐怖的影響之下,不僅永遠失去了父親,在她生命的前三十二年,也形同失去母親與兄姊,而且過著相當艱苦的生活。林青八歲以前,跟奶媽過著窮困的生活,小小年紀就要當童工,不慎刺傷左眼,因為沒錢治療而從此失明。後來被姑姑、姑丈接回,但是因為姑姑腦病惡化,十三歲的她就開始幫忙照顧六個表弟妹。
在林青的前半生,沒有人敢告訴她整個事件的真相,所以她始終不解:為什麼父親林正亨身為黨國元老林祖密之子,卻會遭到判刑槍斃? 母親又為什麼只帶走了哥哥與姊姊,而將最年幼的她隻身一人放任不管? 諸多疑問,構成了巨大的痛苦與困惑,刺入林青的心中。
儘管仍然有許多人致力於平反並且恢復白色恐怖事件的真相,但是相對而言,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之下,長久以來對於受難者的研究其實仍相當有限。
在一手資料的部分,目前可查知者,主要是林正亨長子林為民對父親的若干追憶文章,儘管林正亨被槍斃時,林為民只有八歲,仍頗有參考價值,尤其是他曾經接受臺中縣政府委託的口述歷史訪談,得以留下了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林正亨的族人也留下了一些珍貴資料,包括他的太太有一篇自傳文章,回憶了槍決前後的一些事蹟。林獻堂的日記中對於林正亨也有不少記載,從西元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首次提及林正亨參與讀書會,到西元一九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寫下了:「文蔚述正亨之慘死」。在這十四年間的日記,林獻堂陸續提及林正亨,多有誇讚,尤其是在西元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七日更提到:「季商之子正亨、女雙意,……來訪,……正亨說論中國事頗為明瞭而有條陳,勝其父多矣。」西元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則是寫下了這段文字:「正亨來訪談國共人物勢力,頗關心時局,……老蔣心腹……皆叛焉,能復與中共戰乎!」
除此之外,蔣渭水之弟、二二八事件受難者蔣渭川留下日記遺稿,蔣渭川女兒在西元一九九一年出版這份日記遺稿,並且命名為《二二八事變始末記》,這時距蔣渭川在西元一九七五年過世(享壽八十歲)已經十六年了,距離二二八事件更已經過了四十四年。在《二二八事變始末記》之中,蔣渭川在日記提及:有一位青年在三月三日至八日這幾天,多次尋找蔣渭川,要求他帶領群眾打倒政府,並且宣稱自己可以號召千名青年。蔣渭川後來得知,這位青年名叫林正亨。蔣渭川的日記,留下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次級資料的部分,對白色恐怖多有研究的歷史學者許雪姬曾經在西元二○○一年出版《林正亨的生與死》一書,為林正亨的生平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書中附有林正亨長子林為民的口述歷史,以及他提供的歷史照片。在此書出版的前後,也有若干篇幅稍短的史料,例如文史研究者藍博洲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曾寫下〈第一個刑死馬場町的臺灣人─霧峰林家第廿一世林正亨傳奇〉,不過許雪姬教授認為這篇文章「不是史著,而是文學創作」;邵銘煌在西元二○一三年也發表〈參加中國遠征軍的臺灣人林正亨〉。
除此之外,李崗監製、許明淳導演的《阿罩霧風雲》歷史紀錄片,分別在西元二○一三年、西元二○一五年推出上、下集,下集對林正亨頗有著墨;李崗與多位作者把拍片蒐集的相關資料在西元二○一三年出版成書《穿越霧風到林家:一個橫跨百年的家族素描》,其中有一篇以十三頁的篇幅特別介紹了〈「烈士」的孩子─林為民與林青〉,很難得提到了林正亨幼女林青以及悲慘遭遇。對岸的台海出版社也在西元二○一五年出版了《林正亨畫傳》,補充提供了一些有歷史意義的彩色照片。這些文獻對這一段歷史各有重要貢獻。然而,相較於林正亨與林青父女兩人所經歷的生命苦難與折磨,這樣的篇幅仍然大有不足,尤其是諸多心路歷程,值得以更細膩、更鮮明的方式來呈現。
林正亨在西元一九五○年在馬場町被槍斃,至今已經匆匆七十多年。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當年的許多見證者如今仍有不少人健在。儘管林正亨的罪名已經獲得了促轉會的平反。然而,此一白色恐怖案件對於林家子女所留下的傷痛,卻還沒真正受到撫平。最起碼,應該還原林正亨遭到槍斃的真相。唯有進一步深入研究,還原歷史真相,才能落實真正的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