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沒進展,如何推動進度
發現討論沒辦法按照計畫進行,但又必須在剩餘時間裡完成所有任務時,任誰都會很緊張、焦慮。這時候「中途鬆懈」會拖累大家,這是在無法推動進展時,向全體人員襲來的感受。
儘管知道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但因感覺疲累,所以不自覺鬆懈,或因前面很努力的決定了諸多事項,所以心情放鬆下來、失去緊張感而沒注意時間。還有一種情況是意見分歧,導致會議進度卡在原地……。
假設碰到這類狀況,該怎麼做才能重整狀態?
首先,要避免說:「時間不多了。」、「時間越來越少。」就算把理所當然的話說出口,要大家加快動作,也不會這麼容易改變中途鬆懈而渙散的氣氛。就算對眾人大喊一句:「太鬆懈了!」結果也一樣,反而讓大家更抗拒開口。
這時你可以說:「前30分鐘,我們達成了A和B,接下來30分鐘,讓我們努力做出結論吧!」藉由告知時間與成果,讓大家找回注意力並抱持客觀的態度。
這就像在模仿實況轉播中,讓觀眾提升集中力的實況主播。
「目前得分是8比30。在得分前是0對20,現在該隊獲得8分,仍有追上敵隊的機會,剩下時間還有29分鐘……。」主播會像這樣回顧到目前為止的比賽過程,並正確的報導剩餘時間。這麼一來,解說員也能解說比賽的作戰策略:「如果A選手能踢進球門……。」
這個招數主要分成三個步驟:
1.到目前為止完成的事項(對進展的認知)。
2.客觀看待現狀。
3.目標(再度確認目標)。
這個方法除了能用在會議上,也可以運用於確認企劃案的進展、技術指導訓練等各種場合。只要用這招,就能讓會議順利進行。
還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詢問和確認,讓對方把討論的內容當成是自己的事看待,「大家覺得目前的狀況如何?30分鐘裡達成哪些事?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為了達成目標,我們要怎麼利用剩下的30分鐘?」
如此一來,參加者會主動思考。蘇聯的心理學家布盧瑪.蔡加尼克(Bluma Wulfovna Zeigarnik)曾說,人腦有「蔡加尼克效應」——一直處於不明白的狀態時,人們為了盡快脫離該狀態,會不斷的尋找解答。因此我們要靠提問,來引發這樣的效果。
此外,抱持希望,正面且陽光的表達,同樣有效。舉例來說,「剩下20分鐘了,相信剩下的兩件檢討事項,也能進行的很順利!」
像這樣轉播實況,告知剩餘時間,就能讓大家守時,也能防止中途鬆懈。這個技巧能讓大家都保持笑容,並在時間內達成目標。
瞬間改變氣氛的對話技術:告知剩餘時間,以提升效率。
✖ 「時間不多了。」
○ 「在這30分鐘裡,我們達成了A和B, 接下來30分鐘,讓我們努力做出結論吧。」
討論變爭論,怎麼化解
當大家討論得越來越激動時,有時候會變成爭論。許多人堅持自己的意見,完全不肯妥協,甚至變得意氣用事,聽不進對方說的話。
為了緩和氣氛,有些人會勸道:「好了、好了,不要太激動,冷靜一點吧。」不過,這種話對於解決問題絲毫沒有幫助,反倒是火上加油,最壞的狀況就是讓人暴怒:「夠了,不要在那邊說有的沒的!」出現對立時,我們要誠懇的面對對方,並按照順序,一一解決問題。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性需求(愛與歸屬)、尊嚴及認知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再來是安全需求。人都渴望不會飢餓且安全的生活,但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光是這樣,仍無法獲得滿足,因此就出現了社會性需求。想獲得他人的愛、想與人產生連繫,所以人類會建立家庭、歸屬於組織中,尋求並建立某種程度的連結。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快吵起來的人時,可藉由滿足愛與歸屬的需求,作為應對:「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正因每個人都很認真的思考,才會有各種意見。」
除了社會性需求(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這句話還滿足了尊嚴、認知的需求,因為傳遞出「因為你很認真,所以做出了這樣的意見」的訊息。
「正因很認真,所以有很多有熱忱的意見,產生了對立後,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檢討意見,產生摩擦與爭執是很正常和健全的事。」
如果能明確表示「任何一方的發言都很好」,並贊同對方的努力,就會賦予對立新的意義——為了討論出更好的結果,這是必要的事。後面可以加上「謝謝你這麼認真的提出意見」等感謝話語。如果能進一步讓眾人意識到「經過這次的爭論,我們更理解對方了」,會更好。
做到這些之後,原本陷入對立模式的人,也會想起大家都是同一艘船上的夥伴,接著看到照理說會因爭論而困擾的你(主持人),卻不慌不忙的緩解氣氛,還給予感謝,想必也會驚訝得冷靜下來,並對你抱有好感。
當你藉由一句話滿足他人愛與歸屬、尊嚴與認知等需求後,再暫停討論,進入休息時間,會是更聰明的做法。此外,我也很建議換座位,當大家冷靜下來,心情變得暢快之後,有時候對立模式也會因彼此坐得近,而轉變為友好模式。
瞬間改變氣氛的對話技術:對立,是讓大家團結的大好機會。
✖ 「好了、好了,冷靜一點吧。」
○ 「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 正因每個人都很認真的思考,才會有各式各樣的意見。」
發現討論沒辦法按照計畫進行,但又必須在剩餘時間裡完成所有任務時,任誰都會很緊張、焦慮。這時候「中途鬆懈」會拖累大家,這是在無法推動進展時,向全體人員襲來的感受。
儘管知道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但因感覺疲累,所以不自覺鬆懈,或因前面很努力的決定了諸多事項,所以心情放鬆下來、失去緊張感而沒注意時間。還有一種情況是意見分歧,導致會議進度卡在原地……。
假設碰到這類狀況,該怎麼做才能重整狀態?
首先,要避免說:「時間不多了。」、「時間越來越少。」就算把理所當然的話說出口,要大家加快動作,也不會這麼容易改變中途鬆懈而渙散的氣氛。就算對眾人大喊一句:「太鬆懈了!」結果也一樣,反而讓大家更抗拒開口。
這時你可以說:「前30分鐘,我們達成了A和B,接下來30分鐘,讓我們努力做出結論吧!」藉由告知時間與成果,讓大家找回注意力並抱持客觀的態度。
這就像在模仿實況轉播中,讓觀眾提升集中力的實況主播。
「目前得分是8比30。在得分前是0對20,現在該隊獲得8分,仍有追上敵隊的機會,剩下時間還有29分鐘……。」主播會像這樣回顧到目前為止的比賽過程,並正確的報導剩餘時間。這麼一來,解說員也能解說比賽的作戰策略:「如果A選手能踢進球門……。」
這個招數主要分成三個步驟:
1.到目前為止完成的事項(對進展的認知)。
2.客觀看待現狀。
3.目標(再度確認目標)。
這個方法除了能用在會議上,也可以運用於確認企劃案的進展、技術指導訓練等各種場合。只要用這招,就能讓會議順利進行。
還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詢問和確認,讓對方把討論的內容當成是自己的事看待,「大家覺得目前的狀況如何?30分鐘裡達成哪些事?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為了達成目標,我們要怎麼利用剩下的30分鐘?」
如此一來,參加者會主動思考。蘇聯的心理學家布盧瑪.蔡加尼克(Bluma Wulfovna Zeigarnik)曾說,人腦有「蔡加尼克效應」——一直處於不明白的狀態時,人們為了盡快脫離該狀態,會不斷的尋找解答。因此我們要靠提問,來引發這樣的效果。
此外,抱持希望,正面且陽光的表達,同樣有效。舉例來說,「剩下20分鐘了,相信剩下的兩件檢討事項,也能進行的很順利!」
像這樣轉播實況,告知剩餘時間,就能讓大家守時,也能防止中途鬆懈。這個技巧能讓大家都保持笑容,並在時間內達成目標。
瞬間改變氣氛的對話技術:告知剩餘時間,以提升效率。
✖ 「時間不多了。」
○ 「在這30分鐘裡,我們達成了A和B, 接下來30分鐘,讓我們努力做出結論吧。」
討論變爭論,怎麼化解
當大家討論得越來越激動時,有時候會變成爭論。許多人堅持自己的意見,完全不肯妥協,甚至變得意氣用事,聽不進對方說的話。
為了緩和氣氛,有些人會勸道:「好了、好了,不要太激動,冷靜一點吧。」不過,這種話對於解決問題絲毫沒有幫助,反倒是火上加油,最壞的狀況就是讓人暴怒:「夠了,不要在那邊說有的沒的!」出現對立時,我們要誠懇的面對對方,並按照順序,一一解決問題。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性需求(愛與歸屬)、尊嚴及認知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再來是安全需求。人都渴望不會飢餓且安全的生活,但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光是這樣,仍無法獲得滿足,因此就出現了社會性需求。想獲得他人的愛、想與人產生連繫,所以人類會建立家庭、歸屬於組織中,尋求並建立某種程度的連結。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快吵起來的人時,可藉由滿足愛與歸屬的需求,作為應對:「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正因每個人都很認真的思考,才會有各種意見。」
除了社會性需求(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這句話還滿足了尊嚴、認知的需求,因為傳遞出「因為你很認真,所以做出了這樣的意見」的訊息。
「正因很認真,所以有很多有熱忱的意見,產生了對立後,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檢討意見,產生摩擦與爭執是很正常和健全的事。」
如果能明確表示「任何一方的發言都很好」,並贊同對方的努力,就會賦予對立新的意義——為了討論出更好的結果,這是必要的事。後面可以加上「謝謝你這麼認真的提出意見」等感謝話語。如果能進一步讓眾人意識到「經過這次的爭論,我們更理解對方了」,會更好。
做到這些之後,原本陷入對立模式的人,也會想起大家都是同一艘船上的夥伴,接著看到照理說會因爭論而困擾的你(主持人),卻不慌不忙的緩解氣氛,還給予感謝,想必也會驚訝得冷靜下來,並對你抱有好感。
當你藉由一句話滿足他人愛與歸屬、尊嚴與認知等需求後,再暫停討論,進入休息時間,會是更聰明的做法。此外,我也很建議換座位,當大家冷靜下來,心情變得暢快之後,有時候對立模式也會因彼此坐得近,而轉變為友好模式。
瞬間改變氣氛的對話技術:對立,是讓大家團結的大好機會。
✖ 「好了、好了,冷靜一點吧。」
○ 「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 正因每個人都很認真的思考,才會有各式各樣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