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腸排毒法,先諮詢醫生
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注,各種養生、保健方法層出不窮,「清腸」就是其中很流行的一種。有些人為腸道做「水療」,吃保健食品;有些人放棄雞鴨魚肉,改吃素食;有些人,不吃米飯,只吃粗糧……
與「清腸」如影隨形的概念是「宿便」。人們認為「便」是汙穢的,所以必然含有很多「毒」。當它們「宿」於體內,那些毒就會被吸收從而危害身體,所以就有必要透過清腸把那些宿便排出,並且把附著於腸壁的那些「便」與「毒」也一起清除掉。
實際上,現代醫學中並沒有宿便的概念。宿便與腸毒都只是臆想,並不符合科學事實。
食物在胃裡進行「預消化」,然後進入小腸進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剩下的殘渣進入結腸。這些殘渣中的電解質和水分會被進一步吸收,而膳食纖維會被腸道菌分解一部分,剩下的殘渣到達直腸就變成了「便」。
從小腸到達直腸的時間較長,所以殘渣的組成與身體狀態都會影響便的狀態。如果通過得比較快,吸收得少,大便就會比較軟,極端情況就會出現腹瀉;如果通過得很慢,水分被吸收得過多,殘渣就會比較硬,極端情況就會出現便祕。
大便是食物的殘渣,消化吸收的過程並不會產生毒素,進入大腸被腸道菌發酵,正常情況下也不會產生毒素。也就是說,「大便中有毒素」本身只是臆想。對於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毒素,一般很難在形成「大便」後被吸收。
既然毒是臆想出來的,清腸排毒自然就沒有必要。大便在體內「宿」多久,跟食物和身體狀況有關。但只要不是便祕,能夠正常排便,就沒有必要去糾結它「宿」了多久。
即便沒有必要,「清一清」會怎樣?這就需要根據「如何清」來討論。
比如腸道SPA,即大腸水療,號稱可以「排出體內毒素,改善便祕、腹瀉,調節腸道菌群結構,預防結直腸癌,並有美容、減肥、調節內分泌等作用」,基本上就是堆砌了各種跟健康有關的時髦用語。這種療法是讓純淨水或者含有藥物的水經過結腸流進流出,從而促進排便,並把腸「清洗乾淨」。但是,大便在大腸中的停留是有健康意義的。
人體要從中吸收水和電解質,而「有便意」的時候大腦會發出指令,從而完成排便。透過水療,相當於強行制止了腸道對水和電解質的吸收,並且透過刺激腸道欺騙大腦發出排便的指令。
人體本來有自己的運行方式,偶爾干擾問題不大。但如果經常強行干擾,它會在你的「精心呵護」中變得混亂。
市面上還有許多清腸的保健食品。但其實很多清腸保健食品都是透過添加藥物來刺激腸黏膜神經,引起排便反射,從而促進排便。如果真的是嚴重便祕,使用藥物也是合理的選擇。不過要不要選擇藥物、選擇什麼樣的藥物,最好諮詢專業醫生,不要只是透過廣告和推銷,去選擇那些被吹得天花亂墜的保健食品。
長輩們喜歡轉發的「食物相剋」表
大多數人都聽過食物相剋的傳說,食物的成分有很多種,可以互相組合發生的反應理論上也有無數種。兩種食物一起吃,出現「相剋」的不良後果,在邏輯上是有可能的。
■ 菠菜與豆腐
這或許是流傳最廣的相剋組合。傳說其相剋理由是豆腐中的鈣和菠菜中的草酸(Oxalic Acid)會結合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鈣(Calcium Ethanedioate),在體內形成結石。
雖然這個化學反應確實存在,但是當我們吃下它們時,發生反應的場所並不是形成結石的場所。如果單獨吃菠菜,那麼草酸就會被人體吸收,然後進入腎臟。腎臟中鈣濃度如果足夠高,草酸就可能與之結合形成結石。對於腎臟功能健全的人,這些草酸能被處理掉,不用擔心,但對於那些腎臟功能不健全,或者本來就有腎結石的人來說,菠菜中的這些草酸就是雪上加霜了。但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下,形成草酸鈣也是在胃腸道,會被直接排出,對腎影響很小。另外,草酸易溶於水,在烹飪處理的過程中,草酸也會大大減少。
■ 豆漿與雞蛋
豆漿與雞蛋相剋的理由有二: 一是豆漿中有胰蛋白酶抑制劑(Trypsin Inhibitor),能夠抑制蛋白質的消化,降低營養價值;二是雞蛋中的黏性蛋白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質,大大降低營養價值。
大豆中的確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其作用是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從而降低對蛋白質的吸收。但我們不會喝生豆漿,在煮熟豆漿的過程中,蛋白酶抑制劑就被破壞了,不會影響對蛋白質的消化。
所謂「黏性蛋白與胰蛋白酶結合」純屬以訛傳訛。胰蛋白酶是人體的胰腺分泌的酶,作用是分解蛋白質,在植物中並不存在,豆漿中自然也不會有。
■ 維生素C與海鮮
維生素C與海鮮相剋的理由是「海鮮裡的五價砷會被維生素C還原為三價砷,從而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實際上,海鮮裡的砷主要以有機砷的形式存在,無機砷的含量在海鮮裡的占比非常低,且多是五價砷,少量是三價砷。有機砷對人體無毒,五價砷在特定條件下有可能被維生素C還原為三價砷。但人體不是化學反應器,這個反應在體內條件下能否發生、反應效率,也都未知。按照最壞的情況來估計,砷含量超標幾倍的海鮮,其中的無機砷要完全轉化成三價砷,也得一下子吃下幾百公斤的海鮮才能中毒致死。
■ 海鮮與啤酒
海鮮與啤酒相剋是指二者同吃會導致痛風。其實海鮮和啤酒一起吃並不會生成有害物質,只是海鮮和啤酒這兩種痛風風險因素疊加了而已。
從理論上看,本來無毒的兩種東西碰到一起,需要發生複雜的變化才可能產生毒性。而烹飪、混合或者攝取,食物成分之間發生的反應都很簡單。
即便是一些在「理論上可能」產生毒性的反應(比如五價砷轉化為三價砷),食物中的反應物也非常少,遠達不到產生毒性的地步。
很多所謂的相剋,僅僅是一些食物成分之間發生反應,生成的產物不能被人體吸收而已。其會隨著腸道排出,可能會影響某些營養成分的吸收,但並不會像傳說中的那樣,會產生有毒物質。
廣為流傳的食物相剋傳說幾乎都被解析過,甚至還有科研機構對其中的一些流言進行了臨床試驗,但並沒有發現哪一種搭配能產生毒性。
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注,各種養生、保健方法層出不窮,「清腸」就是其中很流行的一種。有些人為腸道做「水療」,吃保健食品;有些人放棄雞鴨魚肉,改吃素食;有些人,不吃米飯,只吃粗糧……
與「清腸」如影隨形的概念是「宿便」。人們認為「便」是汙穢的,所以必然含有很多「毒」。當它們「宿」於體內,那些毒就會被吸收從而危害身體,所以就有必要透過清腸把那些宿便排出,並且把附著於腸壁的那些「便」與「毒」也一起清除掉。
實際上,現代醫學中並沒有宿便的概念。宿便與腸毒都只是臆想,並不符合科學事實。
食物在胃裡進行「預消化」,然後進入小腸進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剩下的殘渣進入結腸。這些殘渣中的電解質和水分會被進一步吸收,而膳食纖維會被腸道菌分解一部分,剩下的殘渣到達直腸就變成了「便」。
從小腸到達直腸的時間較長,所以殘渣的組成與身體狀態都會影響便的狀態。如果通過得比較快,吸收得少,大便就會比較軟,極端情況就會出現腹瀉;如果通過得很慢,水分被吸收得過多,殘渣就會比較硬,極端情況就會出現便祕。
大便是食物的殘渣,消化吸收的過程並不會產生毒素,進入大腸被腸道菌發酵,正常情況下也不會產生毒素。也就是說,「大便中有毒素」本身只是臆想。對於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毒素,一般很難在形成「大便」後被吸收。
既然毒是臆想出來的,清腸排毒自然就沒有必要。大便在體內「宿」多久,跟食物和身體狀況有關。但只要不是便祕,能夠正常排便,就沒有必要去糾結它「宿」了多久。
即便沒有必要,「清一清」會怎樣?這就需要根據「如何清」來討論。
比如腸道SPA,即大腸水療,號稱可以「排出體內毒素,改善便祕、腹瀉,調節腸道菌群結構,預防結直腸癌,並有美容、減肥、調節內分泌等作用」,基本上就是堆砌了各種跟健康有關的時髦用語。這種療法是讓純淨水或者含有藥物的水經過結腸流進流出,從而促進排便,並把腸「清洗乾淨」。但是,大便在大腸中的停留是有健康意義的。
人體要從中吸收水和電解質,而「有便意」的時候大腦會發出指令,從而完成排便。透過水療,相當於強行制止了腸道對水和電解質的吸收,並且透過刺激腸道欺騙大腦發出排便的指令。
人體本來有自己的運行方式,偶爾干擾問題不大。但如果經常強行干擾,它會在你的「精心呵護」中變得混亂。
市面上還有許多清腸的保健食品。但其實很多清腸保健食品都是透過添加藥物來刺激腸黏膜神經,引起排便反射,從而促進排便。如果真的是嚴重便祕,使用藥物也是合理的選擇。不過要不要選擇藥物、選擇什麼樣的藥物,最好諮詢專業醫生,不要只是透過廣告和推銷,去選擇那些被吹得天花亂墜的保健食品。
長輩們喜歡轉發的「食物相剋」表
大多數人都聽過食物相剋的傳說,食物的成分有很多種,可以互相組合發生的反應理論上也有無數種。兩種食物一起吃,出現「相剋」的不良後果,在邏輯上是有可能的。
■ 菠菜與豆腐
這或許是流傳最廣的相剋組合。傳說其相剋理由是豆腐中的鈣和菠菜中的草酸(Oxalic Acid)會結合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鈣(Calcium Ethanedioate),在體內形成結石。
雖然這個化學反應確實存在,但是當我們吃下它們時,發生反應的場所並不是形成結石的場所。如果單獨吃菠菜,那麼草酸就會被人體吸收,然後進入腎臟。腎臟中鈣濃度如果足夠高,草酸就可能與之結合形成結石。對於腎臟功能健全的人,這些草酸能被處理掉,不用擔心,但對於那些腎臟功能不健全,或者本來就有腎結石的人來說,菠菜中的這些草酸就是雪上加霜了。但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下,形成草酸鈣也是在胃腸道,會被直接排出,對腎影響很小。另外,草酸易溶於水,在烹飪處理的過程中,草酸也會大大減少。
■ 豆漿與雞蛋
豆漿與雞蛋相剋的理由有二: 一是豆漿中有胰蛋白酶抑制劑(Trypsin Inhibitor),能夠抑制蛋白質的消化,降低營養價值;二是雞蛋中的黏性蛋白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質,大大降低營養價值。
大豆中的確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其作用是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從而降低對蛋白質的吸收。但我們不會喝生豆漿,在煮熟豆漿的過程中,蛋白酶抑制劑就被破壞了,不會影響對蛋白質的消化。
所謂「黏性蛋白與胰蛋白酶結合」純屬以訛傳訛。胰蛋白酶是人體的胰腺分泌的酶,作用是分解蛋白質,在植物中並不存在,豆漿中自然也不會有。
■ 維生素C與海鮮
維生素C與海鮮相剋的理由是「海鮮裡的五價砷會被維生素C還原為三價砷,從而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實際上,海鮮裡的砷主要以有機砷的形式存在,無機砷的含量在海鮮裡的占比非常低,且多是五價砷,少量是三價砷。有機砷對人體無毒,五價砷在特定條件下有可能被維生素C還原為三價砷。但人體不是化學反應器,這個反應在體內條件下能否發生、反應效率,也都未知。按照最壞的情況來估計,砷含量超標幾倍的海鮮,其中的無機砷要完全轉化成三價砷,也得一下子吃下幾百公斤的海鮮才能中毒致死。
■ 海鮮與啤酒
海鮮與啤酒相剋是指二者同吃會導致痛風。其實海鮮和啤酒一起吃並不會生成有害物質,只是海鮮和啤酒這兩種痛風風險因素疊加了而已。
從理論上看,本來無毒的兩種東西碰到一起,需要發生複雜的變化才可能產生毒性。而烹飪、混合或者攝取,食物成分之間發生的反應都很簡單。
即便是一些在「理論上可能」產生毒性的反應(比如五價砷轉化為三價砷),食物中的反應物也非常少,遠達不到產生毒性的地步。
很多所謂的相剋,僅僅是一些食物成分之間發生反應,生成的產物不能被人體吸收而已。其會隨著腸道排出,可能會影響某些營養成分的吸收,但並不會像傳說中的那樣,會產生有毒物質。
廣為流傳的食物相剋傳說幾乎都被解析過,甚至還有科研機構對其中的一些流言進行了臨床試驗,但並沒有發現哪一種搭配能產生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