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識(意識)──專注力
專注力是整個心智系統的引擎,是整個心智系統運作的關鍵因素。專注力遍及生活所有的層面。有些時候我們過得很輕鬆,但有些時候卻過得很辛苦。我們可能在前一個時刻,覺得關愛、慷慨、喜悅,但是下一刻卻覺得煩燥、敵意與冷漠。上午我們可能感到對問題的無能為力,但是到了下午,卻感到那問題無關緊要,將它拋到九霄雲外。身體某部位疼痛,在某一個時間痛到極點,然而轉瞬間,卻好像消失了。
這些改變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最基本的原因在於即時改變專注的形式。專注力形式的改變,是每日生活中隨時隨地伴隨著人們,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自己專注力的改變。改變專注的方式,也就是人們如何塑造並且引導人們的意識,在生活中是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卻未被充分認知。
選擇專注的方式與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專注的方式,可以迅速轉變情緒,甚至減少情緒上的壓力,某些專注的方式,可以減輕身體的疼痛。例如,人們在看電影或度假時,得到樂趣或放鬆,乃因為這些活動改變人們專注的方式。度假時,人們往往選擇開闊的自然環境,擴張了注意力,涵蓋了各種感官的意識,包括天空、草原、樹林、花草或海洋等。讓人們不再狹隘地聚焦於業績、升遷、財務、人際壓力等。
當我們專注於一種僵硬、費力而且緊張的方式時,對我們整個身心系統都會造成壓力,我們往往會透過焦慮、憤怒、恐懼、僵硬、費力與抗拒的方式,因而過度反應。當我們專注於一種有彈性的方式時,會比較開放、舒適、健康、更具活力與創意,增添接受度、容忍度、彈性、同理心與持續力,增加對壓力的適應力。
關於透過專注力而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與福祉,必須釐清一個要點,問題不在於人們要專注於「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專注,「如何」形成並且引導我們的意識,以及「如何」持續某種選定的專注形式。我們受限於專注的模式,不知道將我們圍住的牆是怎麼造成的,也不知道要如何使它消失。我們知道牆是自己構築的,並且認為那些牆的形成是來自我們認知的內容,例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某些事情,或者出於一些外在的因素,從而卡在一個不斷檢視問題的內容以尋找解答的過程中,一直找不到出路。此等將我們圍住的牆,其實來自於專注模式的選擇。
〔解說:佛法第六識稱為意識,跟廣泛的意識不同,請讀者注意。〕
專注力是整個心智系統的引擎,是整個心智系統運作的關鍵因素。專注力遍及生活所有的層面。有些時候我們過得很輕鬆,但有些時候卻過得很辛苦。我們可能在前一個時刻,覺得關愛、慷慨、喜悅,但是下一刻卻覺得煩燥、敵意與冷漠。上午我們可能感到對問題的無能為力,但是到了下午,卻感到那問題無關緊要,將它拋到九霄雲外。身體某部位疼痛,在某一個時間痛到極點,然而轉瞬間,卻好像消失了。
這些改變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最基本的原因在於即時改變專注的形式。專注力形式的改變,是每日生活中隨時隨地伴隨著人們,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自己專注力的改變。改變專注的方式,也就是人們如何塑造並且引導人們的意識,在生活中是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卻未被充分認知。
選擇專注的方式與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專注的方式,可以迅速轉變情緒,甚至減少情緒上的壓力,某些專注的方式,可以減輕身體的疼痛。例如,人們在看電影或度假時,得到樂趣或放鬆,乃因為這些活動改變人們專注的方式。度假時,人們往往選擇開闊的自然環境,擴張了注意力,涵蓋了各種感官的意識,包括天空、草原、樹林、花草或海洋等。讓人們不再狹隘地聚焦於業績、升遷、財務、人際壓力等。
當我們專注於一種僵硬、費力而且緊張的方式時,對我們整個身心系統都會造成壓力,我們往往會透過焦慮、憤怒、恐懼、僵硬、費力與抗拒的方式,因而過度反應。當我們專注於一種有彈性的方式時,會比較開放、舒適、健康、更具活力與創意,增添接受度、容忍度、彈性、同理心與持續力,增加對壓力的適應力。
關於透過專注力而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與福祉,必須釐清一個要點,問題不在於人們要專注於「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專注,「如何」形成並且引導我們的意識,以及「如何」持續某種選定的專注形式。我們受限於專注的模式,不知道將我們圍住的牆是怎麼造成的,也不知道要如何使它消失。我們知道牆是自己構築的,並且認為那些牆的形成是來自我們認知的內容,例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某些事情,或者出於一些外在的因素,從而卡在一個不斷檢視問題的內容以尋找解答的過程中,一直找不到出路。此等將我們圍住的牆,其實來自於專注模式的選擇。
〔解說:佛法第六識稱為意識,跟廣泛的意識不同,請讀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