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段落1】
「我兒子曾經感染非常嚴重的毒癮,而今健康的活著,聰明又上進。沒有什麼成癮是無法治療的,關鍵在於父母是否勇於面對,並且用對方法。」
面對淚眼婆娑前來求助的父母,我總以上面的開場分享個人的切身經歷安慰他們。確實如此,孩子染上任何的癮,包括網路、毒癮、酒癮、色情、等等,或許不完全是父母的錯,但是能幫助孩子脫離各種綑綁的癮,除了上帝,就是父母。
遺憾的是,許多成癮青少年的親人,卻對「癮」認識不清或用錯方法,以致青少年無法脫離綑綁,反而越陷越深,眼睜睜地看到孩子的生命逐漸消失在黑暗中,做父母的彷彿只能在岸邊哭泣,既傷痛又無奈……。正因為我也曾經是只能坐在岸邊哭泣的母親,直到我真正認識青少年上癮問題,全心投入上癮問題研究,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幫助我兒子脫離毒癮的纏繞,在上帝的恩典與憐憫下,經過無數黑夜的哭泣與掙扎,讓我兒子逐漸從悖逆、錯亂、荒唐的人生中,逐漸康復成為健康、孝順、上進的年輕人。我可以做得到,相信這本書的讀者也可以做得到。
從前我的母親曾經告訴我:「家中只要準備熱騰騰的飯菜,孩子就不會變壞。」我自認是個盡責的母親,為了不讓孩子承受台灣的升學壓力之苦,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移民美國,作個盡職的母親。但是傳統的相夫教子,卻無法換得健康成長的孩子。即使我再怎麼努力,當孩子染毒時卻毫無警覺,以致孩子差點因毒品失去寶貴的年輕生命。
當我兒子從溫順、善良、風趣、善解人意的孩子,逐漸變成說謊、偷竊、叛逆、暴烈的「魔鬼」,多次的離家出走、自殺、偷竊……,讓全家人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我完全不知道一切悖逆的行徑其實是「毒品」作祟。我以為只要用無止境的愛、包容、勸誡就能挽回孩子,殊不知當孩子一旦染上任何一種癮就不是我們的孩子。我兒子曾經對我說:「希望妳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我是如此深愛這個孩子,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想盡一切辦法討好他,而這位被我捧在手掌心的兒子卻「希望我死掉」,當時的我心想,如果死了能叫他悔改,那我就死吧!
當我發現毒品針頭的那一夜,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夜,讓我不得不去面對孩子「上癮的真相」,也開始人生中最痛苦、但卻也是最豐盛的「戒癮之旅」。痛苦的是輔導戒癮,特別是自己的孩子必須經歷許多「陣痛」與「等待」,但奇妙的是這期間經歷了許多上帝的憐憫與同在,讓我的生命開始不一樣。我兒子的特殊經歷開啟我對「上癮」的認識與研究。知道如何從家人的角度去幫助成癮青少年脫離綑綁。我不知道如今健康、正常的兒子,是否從此以後不再染毒,但確信的是父母的覺醒,是可以有效幫助孩子邁向康復之路。
上帝將許多「天使」安排在我們的周圍,這些「天使」都是曾經吸毒或吸毒者的家庭,他們經歷過的黑暗與傷痕,卻成為許多家庭的祝福,沒有這些過來人的陪伴,當時的我真不知如何走下去?我並不認識他們,但是這些「走過死蔭幽谷」的吸毒者家屬,卻忠誠地為我們家庭守望禱告,總是盡其所能地提供資源與戒毒知識來幫助及安慰我們,因為他們的幫助,讓我在擦乾眼淚後,才能盡其所能地探索過去十分陌生的領域:「戒癮」。
就在我兒子去戒毒的那段時間,他的好朋友卻因吸食過量海洛因,造成腦部永久性傷害,成為智障者。就這樣,一位善良、會彈琴、愛煮義大利麵的年輕人,一時錯誤的選擇,從此失去了青春歲月,帶給家人無止盡的傷痛。這樣的血淋淋的吸毒者見證,給我兒子極大的震撼。他今天能夠健康地追求屬於他的未來,實在是這些「折翼的天使」用血淚換來的,也是上帝的恩典與憐憫。
因為人生中有著這樣的刻骨銘心的經歷,帶領我進入研究青少年的上癮問題,才發現華人父母(也包括過去的我)對青少年網路、嗑藥、酗酒的認知竟然如此的模糊。因為文化的影響,讓「望子成龍」的華人父母羞於面對孩子上癮的事實,而耽誤了治療的時機,看到許多父母周而復始地犯著同樣的錯誤,任嗑藥、酗酒的孩子用暴力、偷竊、欺騙、說謊,甚至傷害、蹂躪整個家庭,讓家人每天生活在恐懼的氛圍中,心中真是不捨。當我們幫助一個上癮的孩子,其實是在拯救一個家庭。
許多孩子沒染上毒癮,但卻無法脫離「網路遊戲」的癮。更有不少已經是成年人的「孩子」賴著父母,整天無所事事沈溺在網路遊戲中,經濟、人格都無法獨立,幾乎沒有謀生的能力與意願,成為現代「啃老族」。有時比吸毒還糟糕,死不掉,卻也戒不掉,就像廢人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父母逐漸老去,孩子卻無法長大,這也是「上癮」,本書也提供了 一些方法幫助這些家庭。
這是一本實用的輔導手冊,其中包括:為何青少年比較容易上癮?什麼是「上癮」?如何預防?如何與上癮者溝通?如何治療?如何邁向康復之路……等等,特別為家有青少年或青少年的輔導老師所預備的。也許你的孩子沒有感染任何的毒癮、酒癮、網路癮,恭喜你!如果你正在懷疑孩子可能有問題,或者你周遭朋友為孩子的上癮所愁苦,盼望在每一個家庭的書架上都能準備這本書,「萬一」孩子不幸上癮,相信本書能提供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脫離上癮的捆綁。
書中每一個案例都是真實的故事,都發生在華人家庭與社會。書中有些案例發生在美國,也有發生在台灣。許多內容符合華人家庭的背景,相信比坊間一般翻譯的書籍更適合華人父母閱讀。在我輔導的個案中(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發現許多問題產生是因為現今社會的青少年與家長們的成長經歷大不相同,而西方社會與華人文化又有很大的差距,讓我們的孩子產生極大的困惑,特別是「個人主義」以及「少子化家庭」的興起。我們的孩子想要模仿西方青少年的自主個性,卻又不能真正脫離父母的供應。而華人父母盼望孩子獨立,卻又常常替孩子承擔過多的責任。以致許多青少年重者染上嗑藥、酗酒(物質類上癮)的惡習,輕者成為「啃老族」(情緒類上癮),讓許多父母手足無措、頭痛不已。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不會上癮。我們必須對這個世代的青少年有更深刻的認識,學習更多的溝通技巧,以往的「循循善誘、殷切教誨」,在悖逆孩子的身上發生不了作用。我們應該趁早準備、儆醒,特別在孩子還是青少年時期,避免產生「上癮」現象,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一生沈重的負擔。
坦白說我曾經向上帝抱怨:「早知道我兒子會吸毒,打死也絕不會移民美國。」為了孩子的教育,放棄我深愛的工作及年邁的父母,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又遇見孩子吸毒的悲慘歲月,在人的眼光看來真是不值得,但卻也讓我對生命有著更深刻的體會,更容易看到別人的需要,就如同聖經中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藉著我個人特殊的經歷與研究,這幾年也幫助了許多家庭脫離孩子上癮的困境。深深覺得若家長能扮演好上癮青少年輔導、守護的角色,社會必定會少了許多問題青少年。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得知我兒子有些不滿,因為身為母親的我竟然出書掀開他生命中最不堪的瘡疤。坦白說我心中也是有掙扎,若我兒子極力反對,這本書是不會公諸於世的,我禱告、考慮了許久,最後決定請我兒子擔任校對,並對這本書提出他個人的見解,沒想到看完草稿後,他告訴我:「媽媽,你這本書寫的很好,很正確,會幫助許多人。」有了他的首肯,這本書才能呈現在各位讀者的面前。我兒子健康、平安的活著,是我出版此書的最大動力。
(以上文章摘錄自《上癮的真相》自序)
【摘文段落2】
上癮分「物質類上癮」和「行為類上癮」,前者上癮的是毒品、香菸、酒類等等,後者上癮的則是網路遊戲、賭博、工作狂、色情等等,最大的不同就是:物質類上癮以「試一試」的心態開始,一旦嘗過毒品所帶來的快感滋味,就很容易上癮。而行為類的上癮則不同,絕大多數是以「漸進」的方式,次數與時間是影響上癮的關鍵,偶爾一試不會上癮,但時間過長則有可能引發上癮。因此,如果能有效控制「行為」的時間,則可避免上癮。例如:上網時間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麻將不是常打也不會產生上癮。
行為類上癮模式也因著年紀的不同而有所區分。大多數青少年沒有收入,因此較少「賭癮」、「購物狂」、「工作狂」等上癮行為模式。本書針對青少年的上癮類型,因此著重在「網路遊戲」以及影響未來身心靈健康的「色情網路及刊物」。
戒除行為類上癮有時比物質類上癮還要困難,因為無法完全根絕,特別在電玩遊戲部分,網路的無所不在,讓人防不勝防。因此家長們在輔導孩子戒掉「網路遊戲癮」時,必須掌握「行為類上癮模式」關於「時間控制」及「漸進式」的要點,即可避免孩子因為網路遊戲的上癮而影響未來。換言之,你不可能完全杜絕網路,但必須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以及上網的遊戲內容。不能毫無節制地任由孩子掌握上網時間,因為一旦上癮就非常難處理。
如果你問家長,你的孩子上了哪一種「癮」?絕大多數的答案會是「電腦」或「網路」。事實上大部分熱衷於電腦遊戲的青少年並沒有到達「上癮」的程度,只能說是「迷惘」,所謂「迷惘」就是網路世界太迷人了,青少年暫時迷失在網路世界中,但是在「關鍵時期」如:學校考試、父母管制、更吸引人的活動……,還是會停止滑鼠的挪動,回到真實世界,因此只能說「迷惘」,而不是「成癮」。家長不要太過擔心。
當我們面對青少年有吸毒的可能時,一定要「過度反應」,但在網路遊戲時卻不能如此,恰恰相反,「不要過度反應」,不要太緊張。因為你不能禁止孩子接觸電腦,除非你孤立於社會,到搬沒有電腦或網路的環境。避免成癮的關鍵在於「瞭解」及「控制」。孩子有可能沒有到達上癮階段,只是消遣或抒解壓力。許多成績很好、品行不錯的孩子也在玩「線上遊戲」,這要看他玩的是哪一種線上遊戲?和誰玩?玩得時間有多久?有沒有「上癮」?
筆者認識一位家長,家中青少年的孩子喜愛打電動,但是學校成績很好,各方面也都不錯,只是孩子在打電動時不願和父親溝通(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常態),而這位父親個性剛烈,居然將孩子強制(美國法令允許父母有權將十七歲以下子女強制送離)在半夜送到專門收管問題青少年的寄宿學校,而這位師長眼中的好學生,從此更加暴烈,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家長「過度反應」的結果,最後受傷的是孩子。因此判斷「是否對電動遊戲上癮?」要非常謹慎。若是一味地禁止,不但影響親子感情,也容易讓孩子在家以外的地方玩,如:網咖或朋友家,這樣更危險。
父母首先要衡量是否真的上癮,其衡量上癮的標準:
1.是否產生「依賴性」?當孩子沒有在玩時,會有什麼樣的生理或心理症狀?如:手抖、暴躁、來回走動、甚至發抖、打顫、亂罵……如果沒有,表示孩子「尚未」成癮,只要適當即早限制,即可幫助孩子。
2.是否喪失生活行動能力?孩子是否成績一落千丈?是否因此不去上學?是否不吃不睡不動?成年人如果因此不上班、不照顧孩子,如果答案是「是」,那麼表示他上癮了,必須進入「斷戒治療」。
家長必須明白,所謂「上癮」的定義是「一個人無法控制對某件事物的慾望或依賴」。當人上癮時,其內在的驅動是非常強烈的。坦白說不僅青少年,許多成年人也沈溺在網路世界中,許多生活層面都被網路所控制著,所謂「低頭族」就是一例。青少年時期沈溺於網路遊戲中若無節制,到了成年人情況更糟糕,在台灣在日本不約而同刊登類似的新聞,描述沈溺在網咖的母親竟然以紅茶餵食剛出生的嬰兒,以致嬰兒餓死。還有一些年輕父母因為沈溺線上遊戲完全不管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產生許多問題。因此千萬不要等到孩子成年了,再去處理網路上癮,都已經太遲了。
網路上癮者,有些地方與毒品上癮有著是一樣的症狀:否認、神秘、暴躁、沒有動力,最後退出學校或家庭。網路上癮與其他藥品上癮者不同,他們並不是出於「選擇」,藥物上癮者可能只是「試試看」就會上癮,而電玩遊戲是不自覺地「逐漸」落入上癮。會進入「上癮階段」一定會經過「一段時間」,沈迷時間過久自然會上癮,這與一般毒癮是不一樣的。因此家長想要讓孩子不會對電玩上癮,必須堅持玩電動的「時間」而不是完全禁止,從控制上網的時間,也讓孩子學會如何自我控制。不要等到了成年人或孩子進入大學,無法自我控制,沒有家長監控一發不可收拾。
◆改善方法
年齡的不同改善網路迷惘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若你的孩子已達成年人(二十五歲以上)仍然整天上網,每天上網超過十個鐘頭,沒有工作也無學校,整天無所事事,卻仍需要你的扶養,就必須採取斷然措施,不再給予經濟援助及有條件的生活供應,幫助他獨立。但你的孩子若在青少年時期,請參考以下步驟與方法:
1.共同約定上網時間:在孩子尚未因為網路遊戲而產生上癮現象之前,約定每天上網時數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是孩子有可能在半夜偷偷上網,筆者的建議是將電腦放在家中公共區域如:客餐廳或書房,或電腦的所在位置沒有門。你可以告訴孩子,電腦是大家的(當然也是你出錢買的),孩子可以玩,但必須有限度。你可以和孩子談條件,共同訂出上網的時間。
2.訂出遊戲規則:若孩子覺得上網時間很難約定,你也可以選擇「方案」如:考試成績的標準、功課完成檢查後才能上網、看書時間與上網時間必須相等、做完家事才能上網、先整理房間等等,具體的行動方案,孩子必須達到目標才可以上網。以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感。
3.電腦放置家中公共空間:盡可能將電腦放在你可以看到的地方,而不是孩子的臥室,如:客廳、餐廳、書房、、開放式的空間,家中沒有適當的地方,孩子使用電腦時不能將房門關上。若孩子有異議,禮貌地請他思考:「誰出錢買電腦?」、「房子是誰的?」、「誰決定家電、家具放的位置?」
4.暫停電力或網路供應:如果孩子不遵守共同約定,你可以在固定切斷電力或與網路公司洽談上網時間,但事先要告知孩子。給孩子一定的時間改善。
5.控制零用錢:為避免孩子到網咖或到別人家上網,這樣比在家中還危險。但是你可以控制零用錢,網咖是要付費的,同學家常去也不方便。家長最好避免孩子到網咖,萬一不能禁止,也要瞭解孩子所去的是哪一家網咖店?去的時間多久?能隨時察看,以避免孩子進入提供毒品的網咖。
6.請輔導介入:以上方案均無法實行,並且孩子已經有上癮的現象,成績大幅退步、手抖、精神萎靡、雙眼發紅等,成績一落千丈、不吃飯、不睡覺,必須長時間,無法停止上網遊戲,甚至逃學,家長必須請輔導介入,輔導可能是學校老師、家中長輩、警察等等,孩子比較敬畏的人介入輔導。
孩子沈溺於網路遊戲,剛開始是因為無聊,逐漸沈溺或上癮。如果能在一開始即定下規定,是比較妥當的作法,若孩子已經上癮,那麼必許認清「任何干預行動必定會帶來衝突」。在青少年時期制訂上網遊戲的規定,好處就是讓孩子學習控制線上遊戲的時間,孩子懂得如何「下線」,將來進入大學或成人比較不容易沈溺。
不要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態度必須堅定,但不可動怒或暴力相向。先取得雙方的共識,再付諸行動,決定後就必須堅持到底。剛開始孩子會暴跳如雷,但時間久了,家長堅持下去,孩子自然會慢慢適應新的規定。同時家長也要安排其他課外活動,或令孩子覺得有趣的學習,如:烹飪、棋藝、吉他、運動……等與學校課業不相關的學習,讓孩子樂意轉換,並填補孩子空虛的心靈。
(以上文章摘錄自《上癮的真相》第四章)
「我兒子曾經感染非常嚴重的毒癮,而今健康的活著,聰明又上進。沒有什麼成癮是無法治療的,關鍵在於父母是否勇於面對,並且用對方法。」
面對淚眼婆娑前來求助的父母,我總以上面的開場分享個人的切身經歷安慰他們。確實如此,孩子染上任何的癮,包括網路、毒癮、酒癮、色情、等等,或許不完全是父母的錯,但是能幫助孩子脫離各種綑綁的癮,除了上帝,就是父母。
遺憾的是,許多成癮青少年的親人,卻對「癮」認識不清或用錯方法,以致青少年無法脫離綑綁,反而越陷越深,眼睜睜地看到孩子的生命逐漸消失在黑暗中,做父母的彷彿只能在岸邊哭泣,既傷痛又無奈……。正因為我也曾經是只能坐在岸邊哭泣的母親,直到我真正認識青少年上癮問題,全心投入上癮問題研究,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幫助我兒子脫離毒癮的纏繞,在上帝的恩典與憐憫下,經過無數黑夜的哭泣與掙扎,讓我兒子逐漸從悖逆、錯亂、荒唐的人生中,逐漸康復成為健康、孝順、上進的年輕人。我可以做得到,相信這本書的讀者也可以做得到。
從前我的母親曾經告訴我:「家中只要準備熱騰騰的飯菜,孩子就不會變壞。」我自認是個盡責的母親,為了不讓孩子承受台灣的升學壓力之苦,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移民美國,作個盡職的母親。但是傳統的相夫教子,卻無法換得健康成長的孩子。即使我再怎麼努力,當孩子染毒時卻毫無警覺,以致孩子差點因毒品失去寶貴的年輕生命。
當我兒子從溫順、善良、風趣、善解人意的孩子,逐漸變成說謊、偷竊、叛逆、暴烈的「魔鬼」,多次的離家出走、自殺、偷竊……,讓全家人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我完全不知道一切悖逆的行徑其實是「毒品」作祟。我以為只要用無止境的愛、包容、勸誡就能挽回孩子,殊不知當孩子一旦染上任何一種癮就不是我們的孩子。我兒子曾經對我說:「希望妳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我是如此深愛這個孩子,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想盡一切辦法討好他,而這位被我捧在手掌心的兒子卻「希望我死掉」,當時的我心想,如果死了能叫他悔改,那我就死吧!
當我發現毒品針頭的那一夜,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夜,讓我不得不去面對孩子「上癮的真相」,也開始人生中最痛苦、但卻也是最豐盛的「戒癮之旅」。痛苦的是輔導戒癮,特別是自己的孩子必須經歷許多「陣痛」與「等待」,但奇妙的是這期間經歷了許多上帝的憐憫與同在,讓我的生命開始不一樣。我兒子的特殊經歷開啟我對「上癮」的認識與研究。知道如何從家人的角度去幫助成癮青少年脫離綑綁。我不知道如今健康、正常的兒子,是否從此以後不再染毒,但確信的是父母的覺醒,是可以有效幫助孩子邁向康復之路。
上帝將許多「天使」安排在我們的周圍,這些「天使」都是曾經吸毒或吸毒者的家庭,他們經歷過的黑暗與傷痕,卻成為許多家庭的祝福,沒有這些過來人的陪伴,當時的我真不知如何走下去?我並不認識他們,但是這些「走過死蔭幽谷」的吸毒者家屬,卻忠誠地為我們家庭守望禱告,總是盡其所能地提供資源與戒毒知識來幫助及安慰我們,因為他們的幫助,讓我在擦乾眼淚後,才能盡其所能地探索過去十分陌生的領域:「戒癮」。
就在我兒子去戒毒的那段時間,他的好朋友卻因吸食過量海洛因,造成腦部永久性傷害,成為智障者。就這樣,一位善良、會彈琴、愛煮義大利麵的年輕人,一時錯誤的選擇,從此失去了青春歲月,帶給家人無止盡的傷痛。這樣的血淋淋的吸毒者見證,給我兒子極大的震撼。他今天能夠健康地追求屬於他的未來,實在是這些「折翼的天使」用血淚換來的,也是上帝的恩典與憐憫。
因為人生中有著這樣的刻骨銘心的經歷,帶領我進入研究青少年的上癮問題,才發現華人父母(也包括過去的我)對青少年網路、嗑藥、酗酒的認知竟然如此的模糊。因為文化的影響,讓「望子成龍」的華人父母羞於面對孩子上癮的事實,而耽誤了治療的時機,看到許多父母周而復始地犯著同樣的錯誤,任嗑藥、酗酒的孩子用暴力、偷竊、欺騙、說謊,甚至傷害、蹂躪整個家庭,讓家人每天生活在恐懼的氛圍中,心中真是不捨。當我們幫助一個上癮的孩子,其實是在拯救一個家庭。
許多孩子沒染上毒癮,但卻無法脫離「網路遊戲」的癮。更有不少已經是成年人的「孩子」賴著父母,整天無所事事沈溺在網路遊戲中,經濟、人格都無法獨立,幾乎沒有謀生的能力與意願,成為現代「啃老族」。有時比吸毒還糟糕,死不掉,卻也戒不掉,就像廢人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父母逐漸老去,孩子卻無法長大,這也是「上癮」,本書也提供了 一些方法幫助這些家庭。
這是一本實用的輔導手冊,其中包括:為何青少年比較容易上癮?什麼是「上癮」?如何預防?如何與上癮者溝通?如何治療?如何邁向康復之路……等等,特別為家有青少年或青少年的輔導老師所預備的。也許你的孩子沒有感染任何的毒癮、酒癮、網路癮,恭喜你!如果你正在懷疑孩子可能有問題,或者你周遭朋友為孩子的上癮所愁苦,盼望在每一個家庭的書架上都能準備這本書,「萬一」孩子不幸上癮,相信本書能提供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脫離上癮的捆綁。
書中每一個案例都是真實的故事,都發生在華人家庭與社會。書中有些案例發生在美國,也有發生在台灣。許多內容符合華人家庭的背景,相信比坊間一般翻譯的書籍更適合華人父母閱讀。在我輔導的個案中(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發現許多問題產生是因為現今社會的青少年與家長們的成長經歷大不相同,而西方社會與華人文化又有很大的差距,讓我們的孩子產生極大的困惑,特別是「個人主義」以及「少子化家庭」的興起。我們的孩子想要模仿西方青少年的自主個性,卻又不能真正脫離父母的供應。而華人父母盼望孩子獨立,卻又常常替孩子承擔過多的責任。以致許多青少年重者染上嗑藥、酗酒(物質類上癮)的惡習,輕者成為「啃老族」(情緒類上癮),讓許多父母手足無措、頭痛不已。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不會上癮。我們必須對這個世代的青少年有更深刻的認識,學習更多的溝通技巧,以往的「循循善誘、殷切教誨」,在悖逆孩子的身上發生不了作用。我們應該趁早準備、儆醒,特別在孩子還是青少年時期,避免產生「上癮」現象,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一生沈重的負擔。
坦白說我曾經向上帝抱怨:「早知道我兒子會吸毒,打死也絕不會移民美國。」為了孩子的教育,放棄我深愛的工作及年邁的父母,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又遇見孩子吸毒的悲慘歲月,在人的眼光看來真是不值得,但卻也讓我對生命有著更深刻的體會,更容易看到別人的需要,就如同聖經中所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藉著我個人特殊的經歷與研究,這幾年也幫助了許多家庭脫離孩子上癮的困境。深深覺得若家長能扮演好上癮青少年輔導、守護的角色,社會必定會少了許多問題青少年。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得知我兒子有些不滿,因為身為母親的我竟然出書掀開他生命中最不堪的瘡疤。坦白說我心中也是有掙扎,若我兒子極力反對,這本書是不會公諸於世的,我禱告、考慮了許久,最後決定請我兒子擔任校對,並對這本書提出他個人的見解,沒想到看完草稿後,他告訴我:「媽媽,你這本書寫的很好,很正確,會幫助許多人。」有了他的首肯,這本書才能呈現在各位讀者的面前。我兒子健康、平安的活著,是我出版此書的最大動力。
(以上文章摘錄自《上癮的真相》自序)
【摘文段落2】
上癮分「物質類上癮」和「行為類上癮」,前者上癮的是毒品、香菸、酒類等等,後者上癮的則是網路遊戲、賭博、工作狂、色情等等,最大的不同就是:物質類上癮以「試一試」的心態開始,一旦嘗過毒品所帶來的快感滋味,就很容易上癮。而行為類的上癮則不同,絕大多數是以「漸進」的方式,次數與時間是影響上癮的關鍵,偶爾一試不會上癮,但時間過長則有可能引發上癮。因此,如果能有效控制「行為」的時間,則可避免上癮。例如:上網時間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麻將不是常打也不會產生上癮。
行為類上癮模式也因著年紀的不同而有所區分。大多數青少年沒有收入,因此較少「賭癮」、「購物狂」、「工作狂」等上癮行為模式。本書針對青少年的上癮類型,因此著重在「網路遊戲」以及影響未來身心靈健康的「色情網路及刊物」。
戒除行為類上癮有時比物質類上癮還要困難,因為無法完全根絕,特別在電玩遊戲部分,網路的無所不在,讓人防不勝防。因此家長們在輔導孩子戒掉「網路遊戲癮」時,必須掌握「行為類上癮模式」關於「時間控制」及「漸進式」的要點,即可避免孩子因為網路遊戲的上癮而影響未來。換言之,你不可能完全杜絕網路,但必須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以及上網的遊戲內容。不能毫無節制地任由孩子掌握上網時間,因為一旦上癮就非常難處理。
如果你問家長,你的孩子上了哪一種「癮」?絕大多數的答案會是「電腦」或「網路」。事實上大部分熱衷於電腦遊戲的青少年並沒有到達「上癮」的程度,只能說是「迷惘」,所謂「迷惘」就是網路世界太迷人了,青少年暫時迷失在網路世界中,但是在「關鍵時期」如:學校考試、父母管制、更吸引人的活動……,還是會停止滑鼠的挪動,回到真實世界,因此只能說「迷惘」,而不是「成癮」。家長不要太過擔心。
當我們面對青少年有吸毒的可能時,一定要「過度反應」,但在網路遊戲時卻不能如此,恰恰相反,「不要過度反應」,不要太緊張。因為你不能禁止孩子接觸電腦,除非你孤立於社會,到搬沒有電腦或網路的環境。避免成癮的關鍵在於「瞭解」及「控制」。孩子有可能沒有到達上癮階段,只是消遣或抒解壓力。許多成績很好、品行不錯的孩子也在玩「線上遊戲」,這要看他玩的是哪一種線上遊戲?和誰玩?玩得時間有多久?有沒有「上癮」?
筆者認識一位家長,家中青少年的孩子喜愛打電動,但是學校成績很好,各方面也都不錯,只是孩子在打電動時不願和父親溝通(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常態),而這位父親個性剛烈,居然將孩子強制(美國法令允許父母有權將十七歲以下子女強制送離)在半夜送到專門收管問題青少年的寄宿學校,而這位師長眼中的好學生,從此更加暴烈,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家長「過度反應」的結果,最後受傷的是孩子。因此判斷「是否對電動遊戲上癮?」要非常謹慎。若是一味地禁止,不但影響親子感情,也容易讓孩子在家以外的地方玩,如:網咖或朋友家,這樣更危險。
父母首先要衡量是否真的上癮,其衡量上癮的標準:
1.是否產生「依賴性」?當孩子沒有在玩時,會有什麼樣的生理或心理症狀?如:手抖、暴躁、來回走動、甚至發抖、打顫、亂罵……如果沒有,表示孩子「尚未」成癮,只要適當即早限制,即可幫助孩子。
2.是否喪失生活行動能力?孩子是否成績一落千丈?是否因此不去上學?是否不吃不睡不動?成年人如果因此不上班、不照顧孩子,如果答案是「是」,那麼表示他上癮了,必須進入「斷戒治療」。
家長必須明白,所謂「上癮」的定義是「一個人無法控制對某件事物的慾望或依賴」。當人上癮時,其內在的驅動是非常強烈的。坦白說不僅青少年,許多成年人也沈溺在網路世界中,許多生活層面都被網路所控制著,所謂「低頭族」就是一例。青少年時期沈溺於網路遊戲中若無節制,到了成年人情況更糟糕,在台灣在日本不約而同刊登類似的新聞,描述沈溺在網咖的母親竟然以紅茶餵食剛出生的嬰兒,以致嬰兒餓死。還有一些年輕父母因為沈溺線上遊戲完全不管孩子,交給祖父母照顧,產生許多問題。因此千萬不要等到孩子成年了,再去處理網路上癮,都已經太遲了。
網路上癮者,有些地方與毒品上癮有著是一樣的症狀:否認、神秘、暴躁、沒有動力,最後退出學校或家庭。網路上癮與其他藥品上癮者不同,他們並不是出於「選擇」,藥物上癮者可能只是「試試看」就會上癮,而電玩遊戲是不自覺地「逐漸」落入上癮。會進入「上癮階段」一定會經過「一段時間」,沈迷時間過久自然會上癮,這與一般毒癮是不一樣的。因此家長想要讓孩子不會對電玩上癮,必須堅持玩電動的「時間」而不是完全禁止,從控制上網的時間,也讓孩子學會如何自我控制。不要等到了成年人或孩子進入大學,無法自我控制,沒有家長監控一發不可收拾。
◆改善方法
年齡的不同改善網路迷惘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若你的孩子已達成年人(二十五歲以上)仍然整天上網,每天上網超過十個鐘頭,沒有工作也無學校,整天無所事事,卻仍需要你的扶養,就必須採取斷然措施,不再給予經濟援助及有條件的生活供應,幫助他獨立。但你的孩子若在青少年時期,請參考以下步驟與方法:
1.共同約定上網時間:在孩子尚未因為網路遊戲而產生上癮現象之前,約定每天上網時數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是孩子有可能在半夜偷偷上網,筆者的建議是將電腦放在家中公共區域如:客餐廳或書房,或電腦的所在位置沒有門。你可以告訴孩子,電腦是大家的(當然也是你出錢買的),孩子可以玩,但必須有限度。你可以和孩子談條件,共同訂出上網的時間。
2.訂出遊戲規則:若孩子覺得上網時間很難約定,你也可以選擇「方案」如:考試成績的標準、功課完成檢查後才能上網、看書時間與上網時間必須相等、做完家事才能上網、先整理房間等等,具體的行動方案,孩子必須達到目標才可以上網。以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感。
3.電腦放置家中公共空間:盡可能將電腦放在你可以看到的地方,而不是孩子的臥室,如:客廳、餐廳、書房、、開放式的空間,家中沒有適當的地方,孩子使用電腦時不能將房門關上。若孩子有異議,禮貌地請他思考:「誰出錢買電腦?」、「房子是誰的?」、「誰決定家電、家具放的位置?」
4.暫停電力或網路供應:如果孩子不遵守共同約定,你可以在固定切斷電力或與網路公司洽談上網時間,但事先要告知孩子。給孩子一定的時間改善。
5.控制零用錢:為避免孩子到網咖或到別人家上網,這樣比在家中還危險。但是你可以控制零用錢,網咖是要付費的,同學家常去也不方便。家長最好避免孩子到網咖,萬一不能禁止,也要瞭解孩子所去的是哪一家網咖店?去的時間多久?能隨時察看,以避免孩子進入提供毒品的網咖。
6.請輔導介入:以上方案均無法實行,並且孩子已經有上癮的現象,成績大幅退步、手抖、精神萎靡、雙眼發紅等,成績一落千丈、不吃飯、不睡覺,必須長時間,無法停止上網遊戲,甚至逃學,家長必須請輔導介入,輔導可能是學校老師、家中長輩、警察等等,孩子比較敬畏的人介入輔導。
孩子沈溺於網路遊戲,剛開始是因為無聊,逐漸沈溺或上癮。如果能在一開始即定下規定,是比較妥當的作法,若孩子已經上癮,那麼必許認清「任何干預行動必定會帶來衝突」。在青少年時期制訂上網遊戲的規定,好處就是讓孩子學習控制線上遊戲的時間,孩子懂得如何「下線」,將來進入大學或成人比較不容易沈溺。
不要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態度必須堅定,但不可動怒或暴力相向。先取得雙方的共識,再付諸行動,決定後就必須堅持到底。剛開始孩子會暴跳如雷,但時間久了,家長堅持下去,孩子自然會慢慢適應新的規定。同時家長也要安排其他課外活動,或令孩子覺得有趣的學習,如:烹飪、棋藝、吉他、運動……等與學校課業不相關的學習,讓孩子樂意轉換,並填補孩子空虛的心靈。
(以上文章摘錄自《上癮的真相》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