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壹. 前言

四. 中韓關係源遠流長

中、韓兩國國境相連,中韓關係可遠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據考古學家在朝鮮半島西南部所發現的「撐石」(西方學者稱之石棹),認定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產。「撐石」以天然大石為頂,另以三、四短細石柱支撐而立,其形式一如中國山東半島的「石棚」。在朝鮮半島中北部發現的「石棚」,是新石器時代末期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遺產,用四大石壁以代支柱,頂石之邊,伸出四壁之外,其形狀與中國遼東半島的「石棚」相似。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一江(鴨綠江)之隔,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一海(黃海)之隔,中韓兩國相距不遠,文化遺產相同,誠非偶然巧合。

依據文字史料,中韓兩國關係,可追溯三千餘年前殷末周初,箕子經營遼東,進而拓展朝鮮半島北部開始。日本歷史學家林泰輔氏亦云:「當時(指古朝鮮)之所謂朝鮮者,與今日疆域完全不同,大抵含今之遼東及朝鮮之北部。」(朝鮮通史)漢惠帝時代,燕人衛滿驅逐箕氏,建立衛氏朝鮮,統治朝鮮半島北部。箕氏後裔南下馬韓,另建政權,自立為韓王,朝鮮半島上呈現兩個中國客籍政權南北對峙的局面。此時,半島南部又有「三韓」的分立,除「馬韓」為半島土著民族所建外;「辰韓」為秦之亡人所建;「弁韓」為齊東亡人所立,均為中國人建立的政權。

其後,贏秦暴政,東漢末年的黃金賊亂,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中國人不堪苛政、賊亂與胡人的迫害,相率往朝鮮半島避難,長期定居,與韓人通婚,促成中、韓兩國不僅是壤地相接的唇齒之邦,亦是血統相同的兄弟之國。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光榮,亦是韓國人民的光榮。

中、韓兩國在三千餘年德長期交往,間有不愉快情事,甚而訴之戰爭,但由於文化的交流與道義的互助,每能彌補怨嫌,契合無間。如十二世紀王氏高麗不服遼、金而親弱宋;十七世紀明神宗維支援李氏朝鮮而與日本作戰,明雖獲勝,但喪師數十萬,費饟七百八十餘萬兩,其為韓人效力,不可謂不大。明亡,李氏朝鮮對名不忘,李氏王朝在宮中設「大報壇」,每年祭祀明太祖、神宗、思宗三帝,對明思宗殉國,尤為崇敬。朝鮮英祖二年(清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六年),北青明毅宗御筆「非禮不動碑」立碑,其文有謂:「偶得崇禎御筆四大字而來付與於故奉朝賀宋時烈仍口貞珉建祠其傍,名曰『萬東』,蓋取一間茅屋祭昭亡之意。嗚呼!此豈非體聖祖尊周之大至歟:寶畫如新,再三欽奉,涕泗被面,……以伸追恭之忱云爾。」

觀此可證李氏朝鮮對朱明的心悅誠服,感念不忘。再如清德宗支援李氏朝鮮與日本的甲午之戰,可謂中、韓兩國道義上的最高表現。這種道義精神啟示吾人,「國際間必以文化道義相濡呴,而後始有和平共存的可能,亦即人類社會必以文化相濡呴,而後世界有永久的和平」。

而一部中韓關係史,正洋溢此一崇高的精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