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解鎖被動收入第一步,學會資金布局、做好資產配置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錢分配在股票或債券,接著長期投資,就可以等著被動收入上門了。可是當面對著國際間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相互干擾著、還有市場上黑天鵝滿天飛的此際,只是把錢放在金融市場,難保財產不會縮水的。想要學習投資理財,就不能夠不明白如何分配資金,才是正確的解鎖被動收入!
第1小時 累積小確幸,從理財規劃開始
隨著干擾市場的因素越來越多,再加上主要國家之領導者領導風格越來越不可測,要預測市場走勢,是更加難了;而為了保護自己的資產,能夠持盈保泰,那就一定要學會被動收入配置、理財規劃。
單元重點:
1. 理財規劃並不難,就是如何有效率的分配自己有限的財產。
2. 機械式掌握時機,及時動態調整的被動收入配置。
3. 保命錢優先,創富錢緊追其後。
4. 靈活轉換股債配置、降低風險的向日葵投資法。
理財規劃並不難,就是如何有效分配自己有限的財產
Q:大家都在談理財規劃提供被動收入……需要花時間去學這些嗎?
A:歷經金融海嘯、新冠肺炎疫情的滋擾,讓經濟曾經蕭條;也經歷過美國2022 年引領全球的暴力升息、臺灣2024 年AI風潮帶動的股市飆向24000 點、台積電大象跳舞股價站上千元的榮景。即便知道景氣有起有落,但是,面對著薪水增幅不如預期、物價頻頻上漲,卻讓人感到錢怎麼都不夠用⋯⋯。
在物價上漲速度高於薪資成長幅度的此際,很多人都有相對變貧窮的感覺。更何況,重大的年金改革議案未來只會越頻繁提出,不管最後塵埃落定的是哪一種版本,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大部分人所適用的社會保險的費率都會提高,可是未來能夠領到的退休金,卻未必會比較多,更何況還可能延後領!於是,很多人都開始覺悟了—小確幸要靠自己、退休金的籌措,更要靠自己!
可是,問題是要怎麼靠自己?
就是靠著年輕的自己存錢養活未來的自己!
但是,生吃都不夠了,哪還能夠拿來曝乾(留著未來吃)?
如果光靠自己的薪水沒有辦法應付你的現實與夢想的各項開銷的話,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呢?
大家想得到的,是開源與節流。開源是主動積極的作法;可是,兼職的工作機會好找嗎?退而求其次,那就節省不必要的開銷;但是,再怎麼節省,總是有限!那些有限的小額款項,可能只夠追求小確幸了……
既然如此,有沒有可以集小利變成大利進而提高被動收入的方法呢?
俗話說,人有兩隻腳,錢有四隻腳;難怪人要追錢,追得累,也很難追得上!
那麼有試過錢追錢嗎?
所謂的錢追錢,就是一般人常掛在嘴邊的理財或者財富管理中的一部分。因此,要讓自己能夠有足夠多的資源,去兼顧自己各方面的現實與夢想,就要提升自己的理財知識力,讓自己的錢去追錢、而不是讓人去追錢,既沒有效率,也可能疲於奔命。因此,在工作之餘,先投資自己,學會理財、管理自己的財富,就成為現代人的必修學分之一。
Q:可是,常有人認為,沒有財富怎麼理?理財或者財富管理不是「好野人」(有錢人)的專利嗎?
A:有錢人因為財富來元多樣化,包括動產、不動產;包括實體資產,也包括金融資產。因此,的確需要投注更多的精神心力,去管理自己的財富,才能守住財富,進而讓財富「長大」。但是,小資男女們因為財富相對比較少,是不是更應該多提升一點理財知識力,藉由這些理財知識力,也讓自己的財富能夠跟著成長呢?曾經有專家學者大聲疾呼:昔日的中產階級如果沒有妥善地作好理財規劃,將很有可能淪為新貧階級!換句話說,新時代的財富管理,不僅不限於所謂高資產人士,中產階級也需要理財規劃、小資男女們更需要靠理財規劃脫貧,完成財務目標。
Q:理財規劃這麼重要,那要從哪裡開始學習理財呢?
A:每個人對於自己要過著所謂幸福的日子、或者快樂的生活的夢想或者規格都不一樣;然而不管是粗茶淡飯的日子,或者是錦衣玉食的生活,最顯著的差別,可能在於所需要資金的多寡。大家都知道:錢雖然不是萬能,可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因此,在懷著夢想、享受衣食無虞生活的同時,是不是也該關心一下自己的財富—如何讓它漸漸地長大;讓現在的自己,為將來的自己打造一個富足的財富藍圖?既然是這樣,那麼,要如何為自己量身打造理財規劃提高被動收入呢?
簡單地說,管理自己的財富是需要經過這四個階段的:首先,是從無到有,存下第一筆資金的過程—簡稱為「存富」。而當有第一筆資金—注意喔,是第一筆「資金」,可不是「第一桶金」(泛指一百萬)喔,之後,就要學會如何讓自己的這筆小錢,變成大錢,那麼,你就要學會如何找到適當的投資工具或者金融商品,讓你的錢變大,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就簡稱為「創富」。等到你已經很有錢了,你就要思索著,如何能夠守住財富,讓富能夠過三代—這個階段,可以簡稱為「守富」。守住財富之後,接著就要想想看,如何將財富傳承給你自己想要給的人,而不是要讓國稅局成為你最大的繼承人—不要忘了,遺產跟贈與稅率,又翻倍調升了!這個階段,我們稱為「傳富」。有了這些說明,我們也可以知道,其實投資跟理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投資,只不過是屬於理財其中的一個階段而已。
Q:所以,財富管理是需要分階段、陸續完成的?
A:的確,管理財富是一個持續積累、學以致富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從起心動念到執行計畫,一步一步長期學習、經營、修正、進而達成目標的歷程;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經營」。因為無論具備多少觀念知識,沒有實際的操作、執行與經營,就無法顯現出付諸實踐的成果與效益。有了成果之後,才可能進一步地檢討與修正,最後達成你既定的目標。
在經過了實際執行你初步的財富規劃方案之後,經驗告訴我們,計畫趕不上變化,面對著黑天鵝事件頻傳、干擾市況層出不窮的此際,就算你已經殫心竭慮、面面俱到地製作出一份號稱完美的理財規劃了,可是,當突如其來的意外,又扭轉了金融情勢的話,那麼你的情緒還是會受到影響,可能還會手足無措;這時候,你必須要有能力,可以把之前的規劃做些調整,以期能夠如期達成目標。這就好比掌舵的船長,因應颶風來襲,需要調整方向,順風駛帆,才能讓整艘船安全的航向目的地一樣。
因此,除了周詳的規劃之外,還需要定期的檢視、評估加上不斷修正之後,才能夠更貼近於我們的財務目標;是以,如果能夠搭配主客觀的景氣循環、以及個人不同生涯規劃的改變,並因應調整的話,相信這個量身打造的財富規劃藍圖,一定會讓生命更精彩。而要如何搭配經濟週期的變化,作動態性的資產配置,這就需要配合對於金融時勢與商品的瞭解了。
Q:通常發生哪些情況的時候,需要調整理財規劃、修正自己的資產配置呢?
A:人生總會遭遇一些意外事件,讓自己驚喜、驚奇、甚至於驚訝。如果在人生的各個階段當中,有出現以下的幾種情形時,請務必停下腳步,重新調整自己的財務目標、盤點資源、擬定策略、重新調整被動收入配置等,才不至於讓自己偏離軌道、背離事實,最終只是作了虛功而已。一般有以下情形發生時,就必須要進一步地追蹤及調整了:
1. 生涯出現轉折,財務目標改變時:比如原本抱持獨身主義,就是想成為一位獨身貴族,卻在驀然回首時,出現了真命天子(女)。原本只是想兩個人天長地久,當個頂客族(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就好,卻突如其來出現了第三者(小孩)……,這些美好的意外,固然讓人驚喜,可是,也多出了甜蜜的負荷,因此,你原先的理財規劃當中,必須要調整的方向就有:
(1)支出增加:包含生活開銷、保險費(因為需要強化保障)、子女教養費等。
(2)財務目標改變:原本只想買小車,現在興起要買房車;原本只打算租房子、甚至於買小套房就可以,現在要三房兩廳、而且還要含車位的房子;未來退休時間是否被迫提前……等。
(3)或者是突如其來的意外,夫妻無法白頭到老,或離異、或喪偶,又變回單身或單親家庭,整個財務規劃自然也得因應改變,重新擬出新的方案,展開全新的人生。
2. 風險承受程度、及現金流量改變時:風險承受程度可能會因為資產的變化、年齡的增加、職務的調整、生活條件等而改變;於是,也會影響執行計畫當中的資產配置。特別是如果外在的經濟環境變化太過迅速,在財富目標業已設定的狀況下,如果資產配置方案的波動幅度太大,那麼目標能夠確實完成的機率便相對降低;因此,我們也必須隨著各項目標所設定的時間,去動態調整資產配置的比例。至於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如何?可以參考本章節之後附加的風險屬性量表,得出初步的結論。
Q:在動態調整資產配置的比例過程當中,有沒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別注意的?
A:除了前面提到的,要因應市況、及時調整之外,可以注意的大方向還有以下兩點:
首先要注意的是,你的現金流量是否改變:例如,因為新成員的加入,造成開銷變多;或者因為職務上的調整,原本的加班費或者職務加給沒有了,使得每一期可儲蓄的金額低於原先預期的水準?如此一來,可以用來放大財富、創造財富的資金也變少了,自然而然,你的獲利總金額可能也會跟著變少了。如此一來,會不會影響到你下一個階段的資金運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你就應該要定下心來,重新審視一下你原先的資產配置、重新布局你的標的了。
其次是,投資績效是否嚴重低於預期水準:定期地審視擬投資組合的績效,那是必須要的;確實地執行停利停損,也是持盈保泰必要的作為。一旦你原先的投資組合績效報酬低於你的預期水準時,這時候,你就必須採取下列的因應步驟:(1)隨市場的投資氛圍順勢機動調整,或者(2)照原先的步調,定期調整以符合原先設定之風險目標或者配置比率。特別是當你的投資組合已經累積跌幅達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虧損持續擴大,讓你難以承受;甚且已經出現資金壓力、讓你的現有部位波動太大,讓人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時,都是調整方案的時機,投資朋友絕對不可以輕忽這些警訊,以免讓自己的虧損日益擴大,終致無法收拾,而離目標越來越遠。2011年4月29日在高檔買進宏達電卻沒有設定停損點的人,感受應該會是特別的深刻的。
機械式掌握時機,及時動態調整資產配置
Q:有沒有什麼機械式的做法,可以提醒人不要錯過時機檢視自己的財務規劃,更新自己該有的資產配置或投資組合呢?
A:沒有在適當時機作出因應的決策,讓自己的理財規劃因應市況、或者是自己主客觀條件的改變而同步更新,因而失去了先機、甚而造成遺憾,是很多人都「曾經」想要解決的問題;只不過大多數的人,可能因為花比較多的時間,去關心臉書、或LINE朋友圈裡的大小事,因而疏忽了關心自己的未來。又或者以為,這應該是理財專員會告訴你的事,因而沒有在恰當的時間點,調整自己的規劃,等到時間一過,回頭一看,才驚覺時不我予。
為了避免漠視上述警訊發生、或者太慢提出因應方案,建議投資朋友可以在更新自己的臉書動態時(例如:若是更新成「穩定交往中」,代表責任可能要加重了;那麼是不是要開始積極地準備多存一點錢?接下來,就要想到如何將這筆錢放大,找尋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架構新的投資組合?),重新檢視自己的被動收入配置。如果是順風駛帆地過日子,那也可以設定「每半年」檢視一次規劃內容,看看半年前規劃的目標項目、所需要的投入金額或者是預定達成的時間點是否變更。再者,也可以趁著政府、或者國際之間有重大的政經變化時,進一步地主動做一次資產再平衡。相信在持盈保泰的邏輯之下,一定可以逐步完成你的財富管理規劃藍圖的。
保命錢優先,創富錢緊追其後
Q:在做理財規劃時,對於資金的安排,有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
A:不管是已經在社會打拚很久的中產階級也好,或者是剛踏出校門的小資族也好,都會面對資金相對有限的情況;因此,如何善用每一分、每一毫的資金,去創造最高的收益,那就很重要了!可不要以為,少少的錢不需要規劃;就是因為可運用的資金很少,才特別應該要斤斤計較、將錢花在刀口上,創造更高的效益。因此,建議讀者們可以先將自己目前可以掌握的錢,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緊急預備金,這部分的錢,是為了因應緊急狀況,而保留下來的「保命錢」,是不能任意動用的。扣除掉這部分的緊急預備金,才是可以用來讓小錢變大、創造財富的資金。關於現金部位如何管理與運用,我們會在之後的單元作專章介紹。
Q:在扣掉保命錢之後,是不是就可以開始積極的準備大展身手、創造財富了?
A:想要擁有穩健的現金流,就需要做好資產管理:因為資產配置最主要的目的是分散風險,並在此前提下追求最大報酬。因此,接下來投資朋友要考慮的是,你是要孤注一擲,還是要穩穩賺?
比方說,基金是許多投資朋友都會接觸到的金融商品,也是很多朋友必備的投資組合基本款。可是,有些投資觀念,卻是值得我們提出來探討的。例如
投資朋友常常會以為,基金已經是「風險分散」的投資工具了,所以並不需要再考慮所謂被動收入配置的做法、或者是應該要有投資組合的概念。事實上,被動收入配置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分散投資風險,並在這個分散風險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報酬。
因此,我們在投資基金時,又該要如何進行「被動收入配置」呢?首先,在進行配置之前,投資朋友一定要先清楚自己的「理財目標」,以及「投資需求」是什麼?
換句話說,投資朋友應該要先清楚定位自己的投資屬性,到底是屬於「積極成長」、「穩健」或是「保守」?並且要很清楚地釐清自己可以投資的期間有多長?可投資的總金額又有多少?以及如果想達成自己既定的某個理財目標(例如想要買車或買房的頭期款)下,期待的投資報酬率又是多少?
有了這些基本的考量之後,再來想,我應該怎麼安排現有的資金,去完成前面設定好的各項財務目標呢?
接著,就需要按照前面的需求定位,將各人的投資部位(也就是資金的多寡),區分為「核心投資」和「衛星投資」兩大塊。一般來說,如果被規劃成為「長期投資」、而且是相對低風險、報酬穩定的標的,那麼就應該要被列入「核心」資產配置中;至於想要因應市況,作些「短線操作」、而且相對報酬及風險較高的標的,那麼就比較適合列入「衛星」的資產配置了。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錢分配在股票或債券,接著長期投資,就可以等著被動收入上門了。可是當面對著國際間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相互干擾著、還有市場上黑天鵝滿天飛的此際,只是把錢放在金融市場,難保財產不會縮水的。想要學習投資理財,就不能夠不明白如何分配資金,才是正確的解鎖被動收入!
第1小時 累積小確幸,從理財規劃開始
隨著干擾市場的因素越來越多,再加上主要國家之領導者領導風格越來越不可測,要預測市場走勢,是更加難了;而為了保護自己的資產,能夠持盈保泰,那就一定要學會被動收入配置、理財規劃。
單元重點:
1. 理財規劃並不難,就是如何有效率的分配自己有限的財產。
2. 機械式掌握時機,及時動態調整的被動收入配置。
3. 保命錢優先,創富錢緊追其後。
4. 靈活轉換股債配置、降低風險的向日葵投資法。
理財規劃並不難,就是如何有效分配自己有限的財產
Q:大家都在談理財規劃提供被動收入……需要花時間去學這些嗎?
A:歷經金融海嘯、新冠肺炎疫情的滋擾,讓經濟曾經蕭條;也經歷過美國2022 年引領全球的暴力升息、臺灣2024 年AI風潮帶動的股市飆向24000 點、台積電大象跳舞股價站上千元的榮景。即便知道景氣有起有落,但是,面對著薪水增幅不如預期、物價頻頻上漲,卻讓人感到錢怎麼都不夠用⋯⋯。
在物價上漲速度高於薪資成長幅度的此際,很多人都有相對變貧窮的感覺。更何況,重大的年金改革議案未來只會越頻繁提出,不管最後塵埃落定的是哪一種版本,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大部分人所適用的社會保險的費率都會提高,可是未來能夠領到的退休金,卻未必會比較多,更何況還可能延後領!於是,很多人都開始覺悟了—小確幸要靠自己、退休金的籌措,更要靠自己!
可是,問題是要怎麼靠自己?
就是靠著年輕的自己存錢養活未來的自己!
但是,生吃都不夠了,哪還能夠拿來曝乾(留著未來吃)?
如果光靠自己的薪水沒有辦法應付你的現實與夢想的各項開銷的話,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呢?
大家想得到的,是開源與節流。開源是主動積極的作法;可是,兼職的工作機會好找嗎?退而求其次,那就節省不必要的開銷;但是,再怎麼節省,總是有限!那些有限的小額款項,可能只夠追求小確幸了……
既然如此,有沒有可以集小利變成大利進而提高被動收入的方法呢?
俗話說,人有兩隻腳,錢有四隻腳;難怪人要追錢,追得累,也很難追得上!
那麼有試過錢追錢嗎?
所謂的錢追錢,就是一般人常掛在嘴邊的理財或者財富管理中的一部分。因此,要讓自己能夠有足夠多的資源,去兼顧自己各方面的現實與夢想,就要提升自己的理財知識力,讓自己的錢去追錢、而不是讓人去追錢,既沒有效率,也可能疲於奔命。因此,在工作之餘,先投資自己,學會理財、管理自己的財富,就成為現代人的必修學分之一。
Q:可是,常有人認為,沒有財富怎麼理?理財或者財富管理不是「好野人」(有錢人)的專利嗎?
A:有錢人因為財富來元多樣化,包括動產、不動產;包括實體資產,也包括金融資產。因此,的確需要投注更多的精神心力,去管理自己的財富,才能守住財富,進而讓財富「長大」。但是,小資男女們因為財富相對比較少,是不是更應該多提升一點理財知識力,藉由這些理財知識力,也讓自己的財富能夠跟著成長呢?曾經有專家學者大聲疾呼:昔日的中產階級如果沒有妥善地作好理財規劃,將很有可能淪為新貧階級!換句話說,新時代的財富管理,不僅不限於所謂高資產人士,中產階級也需要理財規劃、小資男女們更需要靠理財規劃脫貧,完成財務目標。
Q:理財規劃這麼重要,那要從哪裡開始學習理財呢?
A:每個人對於自己要過著所謂幸福的日子、或者快樂的生活的夢想或者規格都不一樣;然而不管是粗茶淡飯的日子,或者是錦衣玉食的生活,最顯著的差別,可能在於所需要資金的多寡。大家都知道:錢雖然不是萬能,可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因此,在懷著夢想、享受衣食無虞生活的同時,是不是也該關心一下自己的財富—如何讓它漸漸地長大;讓現在的自己,為將來的自己打造一個富足的財富藍圖?既然是這樣,那麼,要如何為自己量身打造理財規劃提高被動收入呢?
簡單地說,管理自己的財富是需要經過這四個階段的:首先,是從無到有,存下第一筆資金的過程—簡稱為「存富」。而當有第一筆資金—注意喔,是第一筆「資金」,可不是「第一桶金」(泛指一百萬)喔,之後,就要學會如何讓自己的這筆小錢,變成大錢,那麼,你就要學會如何找到適當的投資工具或者金融商品,讓你的錢變大,創造更多的財富—這就簡稱為「創富」。等到你已經很有錢了,你就要思索著,如何能夠守住財富,讓富能夠過三代—這個階段,可以簡稱為「守富」。守住財富之後,接著就要想想看,如何將財富傳承給你自己想要給的人,而不是要讓國稅局成為你最大的繼承人—不要忘了,遺產跟贈與稅率,又翻倍調升了!這個階段,我們稱為「傳富」。有了這些說明,我們也可以知道,其實投資跟理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投資,只不過是屬於理財其中的一個階段而已。
Q:所以,財富管理是需要分階段、陸續完成的?
A:的確,管理財富是一個持續積累、學以致富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從起心動念到執行計畫,一步一步長期學習、經營、修正、進而達成目標的歷程;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經營」。因為無論具備多少觀念知識,沒有實際的操作、執行與經營,就無法顯現出付諸實踐的成果與效益。有了成果之後,才可能進一步地檢討與修正,最後達成你既定的目標。
在經過了實際執行你初步的財富規劃方案之後,經驗告訴我們,計畫趕不上變化,面對著黑天鵝事件頻傳、干擾市況層出不窮的此際,就算你已經殫心竭慮、面面俱到地製作出一份號稱完美的理財規劃了,可是,當突如其來的意外,又扭轉了金融情勢的話,那麼你的情緒還是會受到影響,可能還會手足無措;這時候,你必須要有能力,可以把之前的規劃做些調整,以期能夠如期達成目標。這就好比掌舵的船長,因應颶風來襲,需要調整方向,順風駛帆,才能讓整艘船安全的航向目的地一樣。
因此,除了周詳的規劃之外,還需要定期的檢視、評估加上不斷修正之後,才能夠更貼近於我們的財務目標;是以,如果能夠搭配主客觀的景氣循環、以及個人不同生涯規劃的改變,並因應調整的話,相信這個量身打造的財富規劃藍圖,一定會讓生命更精彩。而要如何搭配經濟週期的變化,作動態性的資產配置,這就需要配合對於金融時勢與商品的瞭解了。
Q:通常發生哪些情況的時候,需要調整理財規劃、修正自己的資產配置呢?
A:人生總會遭遇一些意外事件,讓自己驚喜、驚奇、甚至於驚訝。如果在人生的各個階段當中,有出現以下的幾種情形時,請務必停下腳步,重新調整自己的財務目標、盤點資源、擬定策略、重新調整被動收入配置等,才不至於讓自己偏離軌道、背離事實,最終只是作了虛功而已。一般有以下情形發生時,就必須要進一步地追蹤及調整了:
1. 生涯出現轉折,財務目標改變時:比如原本抱持獨身主義,就是想成為一位獨身貴族,卻在驀然回首時,出現了真命天子(女)。原本只是想兩個人天長地久,當個頂客族(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就好,卻突如其來出現了第三者(小孩)……,這些美好的意外,固然讓人驚喜,可是,也多出了甜蜜的負荷,因此,你原先的理財規劃當中,必須要調整的方向就有:
(1)支出增加:包含生活開銷、保險費(因為需要強化保障)、子女教養費等。
(2)財務目標改變:原本只想買小車,現在興起要買房車;原本只打算租房子、甚至於買小套房就可以,現在要三房兩廳、而且還要含車位的房子;未來退休時間是否被迫提前……等。
(3)或者是突如其來的意外,夫妻無法白頭到老,或離異、或喪偶,又變回單身或單親家庭,整個財務規劃自然也得因應改變,重新擬出新的方案,展開全新的人生。
2. 風險承受程度、及現金流量改變時:風險承受程度可能會因為資產的變化、年齡的增加、職務的調整、生活條件等而改變;於是,也會影響執行計畫當中的資產配置。特別是如果外在的經濟環境變化太過迅速,在財富目標業已設定的狀況下,如果資產配置方案的波動幅度太大,那麼目標能夠確實完成的機率便相對降低;因此,我們也必須隨著各項目標所設定的時間,去動態調整資產配置的比例。至於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如何?可以參考本章節之後附加的風險屬性量表,得出初步的結論。
Q:在動態調整資產配置的比例過程當中,有沒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別注意的?
A:除了前面提到的,要因應市況、及時調整之外,可以注意的大方向還有以下兩點:
首先要注意的是,你的現金流量是否改變:例如,因為新成員的加入,造成開銷變多;或者因為職務上的調整,原本的加班費或者職務加給沒有了,使得每一期可儲蓄的金額低於原先預期的水準?如此一來,可以用來放大財富、創造財富的資金也變少了,自然而然,你的獲利總金額可能也會跟著變少了。如此一來,會不會影響到你下一個階段的資金運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你就應該要定下心來,重新審視一下你原先的資產配置、重新布局你的標的了。
其次是,投資績效是否嚴重低於預期水準:定期地審視擬投資組合的績效,那是必須要的;確實地執行停利停損,也是持盈保泰必要的作為。一旦你原先的投資組合績效報酬低於你的預期水準時,這時候,你就必須採取下列的因應步驟:(1)隨市場的投資氛圍順勢機動調整,或者(2)照原先的步調,定期調整以符合原先設定之風險目標或者配置比率。特別是當你的投資組合已經累積跌幅達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虧損持續擴大,讓你難以承受;甚且已經出現資金壓力、讓你的現有部位波動太大,讓人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時,都是調整方案的時機,投資朋友絕對不可以輕忽這些警訊,以免讓自己的虧損日益擴大,終致無法收拾,而離目標越來越遠。2011年4月29日在高檔買進宏達電卻沒有設定停損點的人,感受應該會是特別的深刻的。
機械式掌握時機,及時動態調整資產配置
Q:有沒有什麼機械式的做法,可以提醒人不要錯過時機檢視自己的財務規劃,更新自己該有的資產配置或投資組合呢?
A:沒有在適當時機作出因應的決策,讓自己的理財規劃因應市況、或者是自己主客觀條件的改變而同步更新,因而失去了先機、甚而造成遺憾,是很多人都「曾經」想要解決的問題;只不過大多數的人,可能因為花比較多的時間,去關心臉書、或LINE朋友圈裡的大小事,因而疏忽了關心自己的未來。又或者以為,這應該是理財專員會告訴你的事,因而沒有在恰當的時間點,調整自己的規劃,等到時間一過,回頭一看,才驚覺時不我予。
為了避免漠視上述警訊發生、或者太慢提出因應方案,建議投資朋友可以在更新自己的臉書動態時(例如:若是更新成「穩定交往中」,代表責任可能要加重了;那麼是不是要開始積極地準備多存一點錢?接下來,就要想到如何將這筆錢放大,找尋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架構新的投資組合?),重新檢視自己的被動收入配置。如果是順風駛帆地過日子,那也可以設定「每半年」檢視一次規劃內容,看看半年前規劃的目標項目、所需要的投入金額或者是預定達成的時間點是否變更。再者,也可以趁著政府、或者國際之間有重大的政經變化時,進一步地主動做一次資產再平衡。相信在持盈保泰的邏輯之下,一定可以逐步完成你的財富管理規劃藍圖的。
保命錢優先,創富錢緊追其後
Q:在做理財規劃時,對於資金的安排,有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
A:不管是已經在社會打拚很久的中產階級也好,或者是剛踏出校門的小資族也好,都會面對資金相對有限的情況;因此,如何善用每一分、每一毫的資金,去創造最高的收益,那就很重要了!可不要以為,少少的錢不需要規劃;就是因為可運用的資金很少,才特別應該要斤斤計較、將錢花在刀口上,創造更高的效益。因此,建議讀者們可以先將自己目前可以掌握的錢,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緊急預備金,這部分的錢,是為了因應緊急狀況,而保留下來的「保命錢」,是不能任意動用的。扣除掉這部分的緊急預備金,才是可以用來讓小錢變大、創造財富的資金。關於現金部位如何管理與運用,我們會在之後的單元作專章介紹。
Q:在扣掉保命錢之後,是不是就可以開始積極的準備大展身手、創造財富了?
A:想要擁有穩健的現金流,就需要做好資產管理:因為資產配置最主要的目的是分散風險,並在此前提下追求最大報酬。因此,接下來投資朋友要考慮的是,你是要孤注一擲,還是要穩穩賺?
比方說,基金是許多投資朋友都會接觸到的金融商品,也是很多朋友必備的投資組合基本款。可是,有些投資觀念,卻是值得我們提出來探討的。例如
投資朋友常常會以為,基金已經是「風險分散」的投資工具了,所以並不需要再考慮所謂被動收入配置的做法、或者是應該要有投資組合的概念。事實上,被動收入配置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分散投資風險,並在這個分散風險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報酬。
因此,我們在投資基金時,又該要如何進行「被動收入配置」呢?首先,在進行配置之前,投資朋友一定要先清楚自己的「理財目標」,以及「投資需求」是什麼?
換句話說,投資朋友應該要先清楚定位自己的投資屬性,到底是屬於「積極成長」、「穩健」或是「保守」?並且要很清楚地釐清自己可以投資的期間有多長?可投資的總金額又有多少?以及如果想達成自己既定的某個理財目標(例如想要買車或買房的頭期款)下,期待的投資報酬率又是多少?
有了這些基本的考量之後,再來想,我應該怎麼安排現有的資金,去完成前面設定好的各項財務目標呢?
接著,就需要按照前面的需求定位,將各人的投資部位(也就是資金的多寡),區分為「核心投資」和「衛星投資」兩大塊。一般來說,如果被規劃成為「長期投資」、而且是相對低風險、報酬穩定的標的,那麼就應該要被列入「核心」資產配置中;至於想要因應市況,作些「短線操作」、而且相對報酬及風險較高的標的,那麼就比較適合列入「衛星」的資產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