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讀者的話  
 
不論男人、女人、小孩都有一張獨特且可資辨識的臉龐。如果每張臉都長得一樣,就像貼在番茄上的標籤,這個世界將會一團亂。我們可以把生命想成是一連串的經驗累積,以及與各式各樣的人接觸。試想,如果店老闆和銀行老闆看起來一模一樣,或者坐在你對面的人可能是李太太、陳太太或張太太,你根本難以分辨誰是誰。倘若報刊雜誌或電視上出現的人物,就像照著一對男女的模子刻出來的,那會有多麼無趣!就算你的臉蛋無法為你加分,甚至遠遠不及俊俏或美麗,但我們要感謝老天爺確實給了每個人一張獨一無二的臉,不論美醜,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長相。
 
對任何人來說,尤其稍具繪畫天賦的人,認識每張臉的獨特性是充滿樂趣的事。而一旦我們開始瞭解造成差異的原因,這樣的辨識會變得更加引人入勝。一張臉不只代表一個人,更可揭露表象下的許多細微之處。
 
一個人的情緒、態度,甚至是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表現在臉上。臉部肌肉的動作,也就是所謂的表情,所提供的不僅僅是識別。讓我們比平常更加留意「那些在我們意識中進進出出的臉龐」。除了心理與情緒層面的表達,我們可以用簡單的話語來說明一個微笑、一個蹙眉,以及各種我們稱為臉部表情的動作的基本構造與原理。我們說一個人看起來很羞愧、難為情、害怕、滿足、生氣、自以為是、自信、挫折,許許多多的表情都是藉由附在頭骨上的肌肉牽動而形成,這些肌肉和骨骼並不難理解。這裡頭有太多有趣的事可以去學習與發掘!
 
先說在前,要把一幅肖像畫的頭部畫好,可不是什麼讀心或向內追尋的事。它主要是關於正確分析一個物體的比例、透視、明暗、調子及陰影。藉由這樣的分析,將所有特質帶入畫中。假如一個畫家做對了這件事,畫像的靈魂或個性就能夠展露出來。身為畫家,我們做的只是看、分析,然後畫下來。一雙畫得栩栩如生且傳神的眼睛,是來自於精湛手藝,而非畫家能夠看透被畫者的靈魂。形形色色的人看起來如此不同,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頭的形狀。頭顱有圓有方,有的寬扁且下顎突出,有的屬長型,也有狹窄型,還有短下巴的。有的人額頭又高又圓,有的人額頭窄又短。有的人顴骨比較凸,有的人比較凹。鼻子挺不挺,眼睛大或小,眼距開或近,還有耳朵的形狀和大小。甚至是臉的胖瘦、骨架大小、嘴巴大小與嘴脣厚薄。這些變項交錯起來可以創造出千百萬個不同的長相。當然,某些組合會重複出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時不時會看到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長得很像。我相信每個畫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人會告訴你說你畫的肖像很像誰誰誰。
 
要畫好肖像素描,最簡單的方式是把頭骨想像成柔軟有韌性的,是因為外部壓力而變成特定的形狀――就好像把一顆橡皮球擠壓成不同的形狀,並不會改變它真正的大小。雖然頭骨的樣貌多變,但實際大小差異不大;體積相同,形式互異。假如我們用黏土來塑型,重量相等的黏土可以做成寬頭、圓頭、扁頭等各種形狀的頭顱。我們的問題不是頭骨為什麼會是這樣,而是去分析並決定我們要畫的是屬於哪種形狀的頭顱。當你越來越熟悉頭骨的構造,你將能夠畫出你想要畫的任何類型與形狀,並且讓它看起來更有說服力。同時你也能夠分析與瞭解眼前所見者的頭骨類型。
   
接著我們要瞭解臉部肌肉的結構,如此就能夠變化不同的表情。要記得的是,除了下顎,頭骨是固定不會移動的,可以動的是附在上面的肌肉,肌肉隨時都在改變,會受到健康、情緒與年紀的影響。一旦頭骨完全長成,一輩子就不會變了,它是臉部肌肉的建構基礎。因此,頭骨總是最基本的切入點,其他可辨識的特徵都建構在頭骨之上。
 
在頭骨上我們要勾勒出五官特徵的間距,這種間距對畫家來說比特徵本身更重要。各個臉部特徵必須擺在正確的位置上。找對位置了,描繪起來就比較容易。比例與位置不對,要把特徵畫好簡直是痴人說夢。眼睛看起來怪怪的;嘴巴看起來像奸笑而不是微笑;表情看起來讓人覺得不舒服。為了要修正感覺畫錯了的臉,我們很可能會繼續錯下去。相較於把眼睛移到對的位置上,我們可能會削減兩頰;下巴的線條不對,我們可能會把額頭畫得大一點。要知道,如果先下筆的是輪廓,那麼整個頭就會建構起來。我很確定透過接下來的內容,讀者將會學到這一點。門外漢和受過素描訓練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通常會先畫出一張臉,然後填入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這是一種只有高度和寬度的二維式畫法。我們必須運用三維的方式,加入深度;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畫出整個頭型,增加它的立體感,再把臉畫上去。這麼做不僅可以把五官擺在對的位置上,也可以造出明暗對比,以及因為肌肉、骨頭、脂肪所形成的皺褶或凹凸。
 
為了幫助初學者應用這種三維式的畫法,很多老師提出各式各樣的教法。有些人採用蛋型;有些人用立方體或四方體;有些人甚至從某個臉部特徵開始,繞著它建立整個頭部。然而,各種方法都有其不足之處。只有從正面看,頭才會看起來像是橢圓形的,甚且這還無法顧及下顎的線條。整個頭的剖面並不是蛋型的。至於立方體,沒有準確的方式可以把頭擺進去。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頭都不是立方體。在素描頭部時,立方體的唯一好處是可以建構透視的線條,稍後你將會明白。
 
因此,以頭顱的真正形狀作為素描起點,看起來更符合邏輯;頭顱的形狀不難畫,而且切合建構之用。我們可以畫一個很像頭蓋骨的球型,基本上是圓形,但兩邊稍平,再把下顎骨和五官特徵擺上去。幾年前我偶然發現這個方法,並以此作為我第一本書的基礎。我可以很驕傲地說,這個方法獲得許多熱情的參與,也廣為學校和專業藝術家所採用。任何直接或有效的肖像素描,都必須以頭部為先決要件,包括它的組成和內分點。畫頭部先由立方體開始,就像是畫輪胎先畫方形是一樣的道理,要把邊邊角角和更多的方形切掉,最終會得到一個很棒的圓形輪胎。你可以裁剪立方塊,直到最後得出一個頭型。但那是一條漫長的路。為什麼不就從圓形或球型開始?如果你不會畫圓,可以拿一枚硬幣或一個圓規來輔助。雕刻家也是從一顆人頭的模型開始雕塑五官細節。別無他法。我在本書中將介紹這個簡單的素描法,它是唯一具有創造性且精準的方法。其他精準的方法必須採用機械式的做法,例如投影、描圖、比例繪圖器或方格放大法。問題在於,你是想要學習素描的能力,還是滿足於使用機械的方式。如果你的答案是後者,我想你對這本書不會感興趣。倘若你以精準描繪維生,你不想要有任何差池,請盡量使用任何可以幫助你達到目的的工具。然而,如果你希望透過繪畫獲得樂趣與滿滿的成就感,我鼓勵你精進自己的能力。
 
下面兩頁的素描顯示我們可以畫出各種類型的頭顱。
 
在你學會畫出球體與平面後,便可以隨你喜歡而根據位置比例做調整。你可以決定下巴、耳朵、嘴巴、鼻子、眼睛要大一點或要小一點。顴骨可高可低,上脣可寬可窄,兩頰可飽滿或消瘦。藉由這些不同特徵的組合,你可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人物。這樣的繪畫實驗將樂趣無窮。
 
雖然肖像素描的問題大同小異,本書將內容分為不同年紀的男人、女人、小孩。如我們將會看到的,儘管技巧上沒有多大差別,在方法和感受上則有很大的不同。技巧的問題將在第一部中做說明與解釋,然後將之適用於後面各章節。
 
如何把手部描繪得生動有力對畫家而言同樣重要,對此本書也會加以著墨;第五部將幫助讀者瞭解寫實的手部素描的基本建構原則。
										不論男人、女人、小孩都有一張獨特且可資辨識的臉龐。如果每張臉都長得一樣,就像貼在番茄上的標籤,這個世界將會一團亂。我們可以把生命想成是一連串的經驗累積,以及與各式各樣的人接觸。試想,如果店老闆和銀行老闆看起來一模一樣,或者坐在你對面的人可能是李太太、陳太太或張太太,你根本難以分辨誰是誰。倘若報刊雜誌或電視上出現的人物,就像照著一對男女的模子刻出來的,那會有多麼無趣!就算你的臉蛋無法為你加分,甚至遠遠不及俊俏或美麗,但我們要感謝老天爺確實給了每個人一張獨一無二的臉,不論美醜,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長相。
對任何人來說,尤其稍具繪畫天賦的人,認識每張臉的獨特性是充滿樂趣的事。而一旦我們開始瞭解造成差異的原因,這樣的辨識會變得更加引人入勝。一張臉不只代表一個人,更可揭露表象下的許多細微之處。
一個人的情緒、態度,甚至是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表現在臉上。臉部肌肉的動作,也就是所謂的表情,所提供的不僅僅是識別。讓我們比平常更加留意「那些在我們意識中進進出出的臉龐」。除了心理與情緒層面的表達,我們可以用簡單的話語來說明一個微笑、一個蹙眉,以及各種我們稱為臉部表情的動作的基本構造與原理。我們說一個人看起來很羞愧、難為情、害怕、滿足、生氣、自以為是、自信、挫折,許許多多的表情都是藉由附在頭骨上的肌肉牽動而形成,這些肌肉和骨骼並不難理解。這裡頭有太多有趣的事可以去學習與發掘!
先說在前,要把一幅肖像畫的頭部畫好,可不是什麼讀心或向內追尋的事。它主要是關於正確分析一個物體的比例、透視、明暗、調子及陰影。藉由這樣的分析,將所有特質帶入畫中。假如一個畫家做對了這件事,畫像的靈魂或個性就能夠展露出來。身為畫家,我們做的只是看、分析,然後畫下來。一雙畫得栩栩如生且傳神的眼睛,是來自於精湛手藝,而非畫家能夠看透被畫者的靈魂。形形色色的人看起來如此不同,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頭的形狀。頭顱有圓有方,有的寬扁且下顎突出,有的屬長型,也有狹窄型,還有短下巴的。有的人額頭又高又圓,有的人額頭窄又短。有的人顴骨比較凸,有的人比較凹。鼻子挺不挺,眼睛大或小,眼距開或近,還有耳朵的形狀和大小。甚至是臉的胖瘦、骨架大小、嘴巴大小與嘴脣厚薄。這些變項交錯起來可以創造出千百萬個不同的長相。當然,某些組合會重複出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時不時會看到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長得很像。我相信每個畫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人會告訴你說你畫的肖像很像誰誰誰。
要畫好肖像素描,最簡單的方式是把頭骨想像成柔軟有韌性的,是因為外部壓力而變成特定的形狀――就好像把一顆橡皮球擠壓成不同的形狀,並不會改變它真正的大小。雖然頭骨的樣貌多變,但實際大小差異不大;體積相同,形式互異。假如我們用黏土來塑型,重量相等的黏土可以做成寬頭、圓頭、扁頭等各種形狀的頭顱。我們的問題不是頭骨為什麼會是這樣,而是去分析並決定我們要畫的是屬於哪種形狀的頭顱。當你越來越熟悉頭骨的構造,你將能夠畫出你想要畫的任何類型與形狀,並且讓它看起來更有說服力。同時你也能夠分析與瞭解眼前所見者的頭骨類型。
接著我們要瞭解臉部肌肉的結構,如此就能夠變化不同的表情。要記得的是,除了下顎,頭骨是固定不會移動的,可以動的是附在上面的肌肉,肌肉隨時都在改變,會受到健康、情緒與年紀的影響。一旦頭骨完全長成,一輩子就不會變了,它是臉部肌肉的建構基礎。因此,頭骨總是最基本的切入點,其他可辨識的特徵都建構在頭骨之上。
在頭骨上我們要勾勒出五官特徵的間距,這種間距對畫家來說比特徵本身更重要。各個臉部特徵必須擺在正確的位置上。找對位置了,描繪起來就比較容易。比例與位置不對,要把特徵畫好簡直是痴人說夢。眼睛看起來怪怪的;嘴巴看起來像奸笑而不是微笑;表情看起來讓人覺得不舒服。為了要修正感覺畫錯了的臉,我們很可能會繼續錯下去。相較於把眼睛移到對的位置上,我們可能會削減兩頰;下巴的線條不對,我們可能會把額頭畫得大一點。要知道,如果先下筆的是輪廓,那麼整個頭就會建構起來。我很確定透過接下來的內容,讀者將會學到這一點。門外漢和受過素描訓練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通常會先畫出一張臉,然後填入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這是一種只有高度和寬度的二維式畫法。我們必須運用三維的方式,加入深度;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畫出整個頭型,增加它的立體感,再把臉畫上去。這麼做不僅可以把五官擺在對的位置上,也可以造出明暗對比,以及因為肌肉、骨頭、脂肪所形成的皺褶或凹凸。
為了幫助初學者應用這種三維式的畫法,很多老師提出各式各樣的教法。有些人採用蛋型;有些人用立方體或四方體;有些人甚至從某個臉部特徵開始,繞著它建立整個頭部。然而,各種方法都有其不足之處。只有從正面看,頭才會看起來像是橢圓形的,甚且這還無法顧及下顎的線條。整個頭的剖面並不是蛋型的。至於立方體,沒有準確的方式可以把頭擺進去。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頭都不是立方體。在素描頭部時,立方體的唯一好處是可以建構透視的線條,稍後你將會明白。
因此,以頭顱的真正形狀作為素描起點,看起來更符合邏輯;頭顱的形狀不難畫,而且切合建構之用。我們可以畫一個很像頭蓋骨的球型,基本上是圓形,但兩邊稍平,再把下顎骨和五官特徵擺上去。幾年前我偶然發現這個方法,並以此作為我第一本書的基礎。我可以很驕傲地說,這個方法獲得許多熱情的參與,也廣為學校和專業藝術家所採用。任何直接或有效的肖像素描,都必須以頭部為先決要件,包括它的組成和內分點。畫頭部先由立方體開始,就像是畫輪胎先畫方形是一樣的道理,要把邊邊角角和更多的方形切掉,最終會得到一個很棒的圓形輪胎。你可以裁剪立方塊,直到最後得出一個頭型。但那是一條漫長的路。為什麼不就從圓形或球型開始?如果你不會畫圓,可以拿一枚硬幣或一個圓規來輔助。雕刻家也是從一顆人頭的模型開始雕塑五官細節。別無他法。我在本書中將介紹這個簡單的素描法,它是唯一具有創造性且精準的方法。其他精準的方法必須採用機械式的做法,例如投影、描圖、比例繪圖器或方格放大法。問題在於,你是想要學習素描的能力,還是滿足於使用機械的方式。如果你的答案是後者,我想你對這本書不會感興趣。倘若你以精準描繪維生,你不想要有任何差池,請盡量使用任何可以幫助你達到目的的工具。然而,如果你希望透過繪畫獲得樂趣與滿滿的成就感,我鼓勵你精進自己的能力。
下面兩頁的素描顯示我們可以畫出各種類型的頭顱。
在你學會畫出球體與平面後,便可以隨你喜歡而根據位置比例做調整。你可以決定下巴、耳朵、嘴巴、鼻子、眼睛要大一點或要小一點。顴骨可高可低,上脣可寬可窄,兩頰可飽滿或消瘦。藉由這些不同特徵的組合,你可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人物。這樣的繪畫實驗將樂趣無窮。
雖然肖像素描的問題大同小異,本書將內容分為不同年紀的男人、女人、小孩。如我們將會看到的,儘管技巧上沒有多大差別,在方法和感受上則有很大的不同。技巧的問題將在第一部中做說明與解釋,然後將之適用於後面各章節。
如何把手部描繪得生動有力對畫家而言同樣重要,對此本書也會加以著墨;第五部將幫助讀者瞭解寫實的手部素描的基本建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