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會調整心態,人生就能輕鬆過關.節錄】
「調整心態」不是阿Q精神、不是麻痺自我,更不是降低標準,而是停止對抗、停止眼高手低、停止不切實際的期待。「調整心態」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這件事只有自己做得到,別人是幫不上忙的,但只要做到了,人生就能海闊天空。
容許人生有各種可能性的存在
我有位個案原本在大陸工作,是一家公司的高階主管,因故退休回到台灣,後來罹患了憂鬱症,來看我的門診。我對他說:「你現在才五十多歲,每天在家閒晃也很無聊,不如再去找一份工作?」
他苦著臉說:「許醫師,我如果隨便找一份工作做,一個月薪水比我以前當總經理時,打賞給酒店小姐的小費還少,你覺得我為什麼還要去工作?」
我嘆了口氣:「你以前在大陸當總經理,也賺了不少錢,讓你在回台灣之後,經濟上沒什麼壓力,但每天無所事事,卻讓你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這也是你憂鬱症的病因。現在你找份工作做,是為了每天可以去上班、跟人說話,慢慢把心打開,讓你的憂鬱症好起來。工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重獲健康。」
「可是,我能找什麼工作?」他還是沒什麼頭緒。
「什麼工作都行,就算是發宣傳單、DM也可以啊。」
「什麼話!我堂堂一個總經理去當個發傳單的,要是讓人知道了,那我多沒面子?」
「面子能當飯吃嗎?為了發傳單、塞信箱,每天走一萬步,不但對身體有好處,還能賺錢,這不是很好嗎?」
他想了想,覺得我這麼說也有道理,就答應試著去找工作,這就是一種心態的調整,只要他繼續朝著這個方向走,總有一天一定能夠走出憂鬱。
最近我有個恐慌症患者來看我的門診,她是一家公司的會計,但她工作得很痛苦,慶幸的是她終於退休了。我問她:「退休之後有什麼打算?」
她說:「我想去考心理研究所,但我去查過,那要修好多學分,好累喔。而且就算順利畢業,也未必能找到心理師的工作,又聽說心理師的工作也很辛苦,所以我就很猶豫要不要去唸研究所。」
於是我開始幫她調整心態:「那妳可不可以只去唸心理研究所,然後不要畢業?」
她愣了一下,不太懂我的意思,我繼續說:「妳也可以不要寫論文、不要畢業啊,就算妳畢業後,也可以不去考心理師,就算考上心理師執照,妳也可以不當心理師。妳現在不是那種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而是退休人士,妳沒有經濟壓力,妳唸心理研究所不是為了將來的出路,而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妳當然可以只挑喜歡的事做就好啊!」
她聽完以後笑說:「哎喲許醫師,可以這樣的話你早說嘛!我又不缺那張畢業證書。」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認真讀書、考上好學校、拿到畢業證書,否則我們的書就是白讀了,因此只能一條路走到底,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我們還有很多選擇。
所以心態很重要,當你用不同的心態過日子,生活就會完全不一樣。你是掌握你心態的主人,可以隨時改變、調整你的心態,你要用什麼心態面對問題,沒有人可以干涉,只要你別觸犯法律,愛怎麼做就怎麼做,誰也管不著。
為什麼只能這樣,不能那樣?誰規定的?
在一次工作坊上,學員小米說:「在我過去的人生中,『離婚』是不被允許、是很丟臉的事,我一直很害怕離婚,直到有一天,許醫師問我:『為什麼不能離婚?』我才如夢初醒,對啊,為什麼不能?」
我點頭說:「是啊,有什麼不可以?」
小米接著說:「可是人很奇怪,如果沒有人點醒你,你就會一直困在那個牛角尖裡出不去,不曉得還有別的路可以走,痛苦得不得了,最後搞到自己生病,病到快死掉,還醒不過來。幸好後來我遇到許醫師,他的那句『為什麼不能離婚?』彷彿是個當頭棒喝,一下子敲醒了我,開啟我另一種思路,做出離婚的選擇,人生才重新有了光。」
我們一直受限於家庭背景、社會標準、慣性思考,很習慣的以為人生只有固定幾條路,但其實只要你敢想、敢要、敢做,人生的選擇可多了,你要容許各種可能性的存在,沒什麼大不了的,你要做的只是「調整心態」而已。
我記得我大一到大三時,成績不怎麼樣,一些被當成大補丸的通識教育課程,同學都拿高分,只有我分數很低,因為當時我陷入掙扎,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唸醫學院,後來我一路調整心態,到了大四功課才愈來愈好,好笑的是,簡單的通識教育成績很差,困難的專業科目成績卻很好。
甚至有一天,我的病理學教授跟我說:「許添盛,我發現你很聰明耶,所以你只要用功一點,病理學分數就可以拿高分了。」
結果我跟他說:「可是教授,我已經決定要走精神科了,病理學分數差一點也沒關係,只要能及格就好。」教授一聽氣得要命,恨不得當場把我做成切片標本,哈哈。
我舉這個例子也是在說明調整心態的重要,當我把心態調整在「我要走精神科」之後,就不再糾結病理學的成績,只求及格就行,整個人也變得很輕鬆,大四以後的日子都過得滿快樂的。所以只要調整了心態,即使是負面的事,也會變得很正向。
後來我當上精神科的主治醫師,但為了再修一門家醫科,我放下身段,回醫院再從家醫科的實習醫生當起,花了四年時間,拿到家醫科醫生執照,這又是一次心態的調整,卻讓我收穫滿滿。
調整心態也需要時間和過程
能夠調整心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但我不會說調整心態不需要過程,它並非一念之間就能完成的事,有些人甚至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
就拿當年我哥哥出家當和尚為例,他的決定讓我爸爸非常痛苦。哥哥是家中長子,我家為了栽培他,犧牲了兩個女兒求學的機會,甚至在中和買了房子,要讓哥哥和他的女友結婚,沒想到兩人居然同時出家,當了和尚和尼姑,把所有人都嚇傻了,可以想像我爸爸有多失望,他甚至想去買把槍,衝到中台禪寺殺了老和尚。
後來我爸爸的椎間盤突出,腰痛到幾乎走不動,當時我在馬偕醫院當實習醫師,帶著爸爸去看馬偕骨科主任的診,在前往醫院的路上,他不小心跌坐在地,我竟怎麼扶都扶不起來,可見他的情況有多嚴重了。骨科主任幫爸爸看完診後,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你是我們醫院的醫生,我也不瞞你了,你爸爸的椎間盤突出太嚴重了,一定要開刀。」
可我不死心,又跑去問了復健科主任,他只說:「不然我們來試試復健,看情況能不能改善,讓你爸爸不用開刀。」結果在往後的二十多年裡,我爸爸都沒有開刀,只是偶爾會腰痛一下。
但真正治好他的不是復健,而是他心態上的調整,因為我哥哥把他接到了中台禪寺,讓他在寺裡當志工,還給了他一份薪水,他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才慢慢體會到一件事:原來兒子即使出家,也依然可以陪在他身邊孝順他。我爸爸在中台禪寺服務十年,我哥哥也照顧了他十年,才終於化解了爸爸心中的仇怨。所以你說心態調整容易嗎?不容易啊!但如果不做,就會永遠沉溺在痛苦之中,不得解放。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很多疾病都是人在調整心態過程中的副產品,包括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心態若調整得過來,病就好了;心態若調整不過來,就只能不斷開刀化療,甚至無藥可救了。
「調整心態」不是阿Q精神、不是麻痺自我,更不是降低標準,而是停止對抗、停止眼高手低、停止不切實際的期待。「調整心態」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這件事只有自己做得到,別人是幫不上忙的,但只要做到了,人生就能海闊天空。
容許人生有各種可能性的存在
我有位個案原本在大陸工作,是一家公司的高階主管,因故退休回到台灣,後來罹患了憂鬱症,來看我的門診。我對他說:「你現在才五十多歲,每天在家閒晃也很無聊,不如再去找一份工作?」
他苦著臉說:「許醫師,我如果隨便找一份工作做,一個月薪水比我以前當總經理時,打賞給酒店小姐的小費還少,你覺得我為什麼還要去工作?」
我嘆了口氣:「你以前在大陸當總經理,也賺了不少錢,讓你在回台灣之後,經濟上沒什麼壓力,但每天無所事事,卻讓你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這也是你憂鬱症的病因。現在你找份工作做,是為了每天可以去上班、跟人說話,慢慢把心打開,讓你的憂鬱症好起來。工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重獲健康。」
「可是,我能找什麼工作?」他還是沒什麼頭緒。
「什麼工作都行,就算是發宣傳單、DM也可以啊。」
「什麼話!我堂堂一個總經理去當個發傳單的,要是讓人知道了,那我多沒面子?」
「面子能當飯吃嗎?為了發傳單、塞信箱,每天走一萬步,不但對身體有好處,還能賺錢,這不是很好嗎?」
他想了想,覺得我這麼說也有道理,就答應試著去找工作,這就是一種心態的調整,只要他繼續朝著這個方向走,總有一天一定能夠走出憂鬱。
最近我有個恐慌症患者來看我的門診,她是一家公司的會計,但她工作得很痛苦,慶幸的是她終於退休了。我問她:「退休之後有什麼打算?」
她說:「我想去考心理研究所,但我去查過,那要修好多學分,好累喔。而且就算順利畢業,也未必能找到心理師的工作,又聽說心理師的工作也很辛苦,所以我就很猶豫要不要去唸研究所。」
於是我開始幫她調整心態:「那妳可不可以只去唸心理研究所,然後不要畢業?」
她愣了一下,不太懂我的意思,我繼續說:「妳也可以不要寫論文、不要畢業啊,就算妳畢業後,也可以不去考心理師,就算考上心理師執照,妳也可以不當心理師。妳現在不是那種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而是退休人士,妳沒有經濟壓力,妳唸心理研究所不是為了將來的出路,而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妳當然可以只挑喜歡的事做就好啊!」
她聽完以後笑說:「哎喲許醫師,可以這樣的話你早說嘛!我又不缺那張畢業證書。」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認真讀書、考上好學校、拿到畢業證書,否則我們的書就是白讀了,因此只能一條路走到底,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我們還有很多選擇。
所以心態很重要,當你用不同的心態過日子,生活就會完全不一樣。你是掌握你心態的主人,可以隨時改變、調整你的心態,你要用什麼心態面對問題,沒有人可以干涉,只要你別觸犯法律,愛怎麼做就怎麼做,誰也管不著。
為什麼只能這樣,不能那樣?誰規定的?
在一次工作坊上,學員小米說:「在我過去的人生中,『離婚』是不被允許、是很丟臉的事,我一直很害怕離婚,直到有一天,許醫師問我:『為什麼不能離婚?』我才如夢初醒,對啊,為什麼不能?」
我點頭說:「是啊,有什麼不可以?」
小米接著說:「可是人很奇怪,如果沒有人點醒你,你就會一直困在那個牛角尖裡出不去,不曉得還有別的路可以走,痛苦得不得了,最後搞到自己生病,病到快死掉,還醒不過來。幸好後來我遇到許醫師,他的那句『為什麼不能離婚?』彷彿是個當頭棒喝,一下子敲醒了我,開啟我另一種思路,做出離婚的選擇,人生才重新有了光。」
我們一直受限於家庭背景、社會標準、慣性思考,很習慣的以為人生只有固定幾條路,但其實只要你敢想、敢要、敢做,人生的選擇可多了,你要容許各種可能性的存在,沒什麼大不了的,你要做的只是「調整心態」而已。
我記得我大一到大三時,成績不怎麼樣,一些被當成大補丸的通識教育課程,同學都拿高分,只有我分數很低,因為當時我陷入掙扎,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唸醫學院,後來我一路調整心態,到了大四功課才愈來愈好,好笑的是,簡單的通識教育成績很差,困難的專業科目成績卻很好。
甚至有一天,我的病理學教授跟我說:「許添盛,我發現你很聰明耶,所以你只要用功一點,病理學分數就可以拿高分了。」
結果我跟他說:「可是教授,我已經決定要走精神科了,病理學分數差一點也沒關係,只要能及格就好。」教授一聽氣得要命,恨不得當場把我做成切片標本,哈哈。
我舉這個例子也是在說明調整心態的重要,當我把心態調整在「我要走精神科」之後,就不再糾結病理學的成績,只求及格就行,整個人也變得很輕鬆,大四以後的日子都過得滿快樂的。所以只要調整了心態,即使是負面的事,也會變得很正向。
後來我當上精神科的主治醫師,但為了再修一門家醫科,我放下身段,回醫院再從家醫科的實習醫生當起,花了四年時間,拿到家醫科醫生執照,這又是一次心態的調整,卻讓我收穫滿滿。
調整心態也需要時間和過程
能夠調整心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但我不會說調整心態不需要過程,它並非一念之間就能完成的事,有些人甚至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
就拿當年我哥哥出家當和尚為例,他的決定讓我爸爸非常痛苦。哥哥是家中長子,我家為了栽培他,犧牲了兩個女兒求學的機會,甚至在中和買了房子,要讓哥哥和他的女友結婚,沒想到兩人居然同時出家,當了和尚和尼姑,把所有人都嚇傻了,可以想像我爸爸有多失望,他甚至想去買把槍,衝到中台禪寺殺了老和尚。
後來我爸爸的椎間盤突出,腰痛到幾乎走不動,當時我在馬偕醫院當實習醫師,帶著爸爸去看馬偕骨科主任的診,在前往醫院的路上,他不小心跌坐在地,我竟怎麼扶都扶不起來,可見他的情況有多嚴重了。骨科主任幫爸爸看完診後,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你是我們醫院的醫生,我也不瞞你了,你爸爸的椎間盤突出太嚴重了,一定要開刀。」
可我不死心,又跑去問了復健科主任,他只說:「不然我們來試試復健,看情況能不能改善,讓你爸爸不用開刀。」結果在往後的二十多年裡,我爸爸都沒有開刀,只是偶爾會腰痛一下。
但真正治好他的不是復健,而是他心態上的調整,因為我哥哥把他接到了中台禪寺,讓他在寺裡當志工,還給了他一份薪水,他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才慢慢體會到一件事:原來兒子即使出家,也依然可以陪在他身邊孝順他。我爸爸在中台禪寺服務十年,我哥哥也照顧了他十年,才終於化解了爸爸心中的仇怨。所以你說心態調整容易嗎?不容易啊!但如果不做,就會永遠沉溺在痛苦之中,不得解放。
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很多疾病都是人在調整心態過程中的副產品,包括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心態若調整得過來,病就好了;心態若調整不過來,就只能不斷開刀化療,甚至無藥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