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長卷打開
日本的召喚
一個潮濕的午後,我正與孩子們一起做摺紙勞作「東南西北」 ,一半的心思想起這些關於後半段人生的事,這時我突然有一種超奇怪的念頭,想離開我自己的身體,從我們廚房的一個角落,回頭看我們三個。我看見自己伏首在料理台上,人在那裡,但心不在那裡,女孩們聊天時,我靜靜地摺著四方形的白紙,她們的愉悅襯托出我灰暗的存在。
這時一朵雲飄過,桌上的影子隨之變幻。我手上的方形摺紙,變成我將近八十八歲的預期壽命的有形表徵。我看見自己把紙摺成一半,變成兩個四十四歲的長方形,然後再摺一半。每一個正方形小到可以放進我的口袋,代表了我人生四分之一的二十二歲。
二十二歲。我四分之一人生的門檻。當時我住在山形縣,在那裡工作,那是日本東北部一個會下雪的偏遠地區,我因為它的地名,意思是「山的形狀」而被吸引。我的思緒飄進回憶,然後又飄回廚房。我看見自己把紙打開,又摺回去,接著,我又進入想像,這個白色的方形自己動了起來,像是一個會動的拼圖,變成三個紙山峰。
出羽三山。當然。這個地區被稱為出羽三山,位於山形縣的中央地帶,是日本國內的參拜聖地,而且有上千年的靈修歷史。「羽黑山」被認為是現在與世俗欲望的山。「月山」代表死亡與前世。而「湯殿山」則是重生與未來的山。
突然間,我知道我必須出發了。
宇宙使然,因為新冠肺炎而關閉超過兩年的日本的邊境,即將重新開放。我道了再見,搭上下一班班機飛往東方。
我接受(任何事與每件事)
當我端坐在山裡冥想時,我的呼吸輕輕地沖刷掉我腦袋裡的雜音,時間彷彿收疊起來了。當我終於聽到海螺的呼喚,它似乎是同時來自海底深處和森林各處。
為了遵循山伏的規範,我對於海螺的呼喚,唯一能被允許的回應是「うけたもう」(uketamō),意思是「我接受(任何事與每件事)」。在這座山裡發生的任何事,我都必須接受。包括天氣;我身體對爬山的反應;像河裡的魚每分每秒吐出來的泡泡般,升起又消失的情緒。
「先達」(Sendatsu),是對我這位資深山伏嚮導的尊稱,他在我們重新上路後,走得有點快。我緊跟在後,木手杖敲在四百多年前鋪好的石階上,發出奇怪的聲響。我踏出的每一步,踩在先我之前數百萬參拜者的幽靈腳印上,我感覺到我的肉身與整個朝往相同方向的前人們的連結,以及與這座山的連結。這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尋常的感受,對於一向關注於現代世界價值的我來說,這裡具有某種原始熟悉的、安撫人心的回響;有一條臍帶,從遙遠的源頭滋養我。
我曾讀到,山伏扮演連結的重要角色,將人們與土地、靈和大自然連結,也互相連結,將一種神聖感與紀念感融進日常生活。每隔一段時間,早坂大師便會吹起法螺,向天空發出悠長的樂音,像是一條河的記憶,它曾經將這座山的礦物攜到海裡,經過一段時間,成了他現在手上的法螺,並將他自己的呼吸變成洪亮的風。天地裡的元素會轉換。
地、水、火、風、空。依據較不廣為人知的日本佛教說法,這五大元素組成了宇宙。在爬山的路上,我們朝拜了五重塔,這是位在羽黑山下,柏樹林中一座知名的五層塔。我之前拜訪過數次,其中一次有位官員告訴我,五重塔中的每一層如何象徵這五大元素:最底層是地,逐層往上分別是水、火、風和空,空是最接近天空的。
我記得問過一位日本友人,他怎麼定義「空」。鈴木先生將他的手臂舉起來,劃了一個大大的弧。「你知道在能劇裡,演員會戲劇性地以非常慢的動作拂袖,藉著這個動作,製造出故事開場的氣氛?這就是『空』。」然後我就笑了,想起我喜歡日文的原因。
他繼續說:「這和水墨畫一樣。我們只用黑色的墨水,而且,如果你在紙上加了太多東西,把它填滿了,那只會有一個故事。事情都定死了。但如果你有足夠的留白,就有空間讓觀者自己解釋,用他們的想像力來豐富這幅畫作,這幅畫就能產生很多個故事。在較少人知道的佛教裡,『空』這個元素是很重要的。可能性的存在,能容許更寬廣的觀點。」
也許這正是我此刻生命中所缺乏的:我一直如此忙碌的累積、做事,擔心我不能再做的事,以致於沒有留下任何空白給可能發生的事,給所有仍未知的事。
如今,我踏在這條石頭路上,在森林裡迂迴前進,吸飽山裡的空氣,一種開闊的感覺,打開了我心胸的某處。
未完成的工作
幾年前,我寫了一本書,書名是《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Wabi Sabi: Japanese wisdom for a perfectly imperfect life)。我在書裡探索了不完美的美,以及「侘寂」概念可以教導我們哪些關於接受與放手的事。我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人的是:在交出初稿時,我有一種某件事未完成的感覺,但我不確定那是什麼。
在《侘寂》那本書末了快結束的時候,我分享了一段經驗,是關於時間慢到一個程度,以致於我幾乎可以看見一個新的記憶被烙印在我的心上。我把它寫下來,描繪這個時間點,當時我不明白:重新想起它,會解開一條綑綁了一個陳年長卷的絲帶,這個長卷上是我二、三十歲時累積下來的問題,但在我忙於事業,後來忙於家庭的時候,把它們捲起收拾了。這些問題是關於時間與意義、人之必死與神祕,以及我們要如何過人生,才不留遺憾。
當我按下送出鍵,把《侘寂》的初稿寄出,我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我閣樓書房的窗邊,這個被遺忘的卷軸從我的大腿上掉下來,打開了,把所有的問題攤在地板上。我蹲下來,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撿起來,我心裡知道,當一個故事結束,就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你覺得,當妳死掉的時候會怎樣?」麗莎曾經問我。我跟她說,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我想,我大約六個月後就會知道了,」她不經心地笑著說:「如果沒有奇蹟的話,我到時就會知道。如果真有奇蹟,我會好好活下去,一點都不要浪費。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是我這段時期的結束。」
她清晰的思緒令人震驚。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是我這段時期的結束。這讓我想起,我已經從人生的一個階段到了另一個階段,但從來沒意識到我正跨過一個門檻,某個「最後一次」如今都成了「之前」。我最後一次看到我的祖母。我最後一次哺餵我最小的孩子。在我成為中年人之前,最後一天還年輕的時候。
雖然我們大概知道「中年」是什麼意思,
而且我們可能對我們的預期壽命有大概的認知,
事實上,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還剩下多久的時日,
所以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在什麼時候人生過了一半。
在羽黑山上想起麗莎的話,我有一種感受排山倒海而來,我想到,我正面臨一種選擇:中年不會永久,我可以把它看成一陣迷霧,踉蹌度過,忽視這些惱人的問題,繼續咬牙苦撐,奮力爭取世人眼中的成功(或者至少避免成為世人眼中無足輕重的人);或者,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要刻意穿過的出入口,雖然不知後面有什麼,但暗自相信,終會有真正的成功出現——也許是以一個不虛度的人生樣貌呈現出來。
生命:長卷打開
日本的召喚
一個潮濕的午後,我正與孩子們一起做摺紙勞作「東南西北」 ,一半的心思想起這些關於後半段人生的事,這時我突然有一種超奇怪的念頭,想離開我自己的身體,從我們廚房的一個角落,回頭看我們三個。我看見自己伏首在料理台上,人在那裡,但心不在那裡,女孩們聊天時,我靜靜地摺著四方形的白紙,她們的愉悅襯托出我灰暗的存在。
這時一朵雲飄過,桌上的影子隨之變幻。我手上的方形摺紙,變成我將近八十八歲的預期壽命的有形表徵。我看見自己把紙摺成一半,變成兩個四十四歲的長方形,然後再摺一半。每一個正方形小到可以放進我的口袋,代表了我人生四分之一的二十二歲。
二十二歲。我四分之一人生的門檻。當時我住在山形縣,在那裡工作,那是日本東北部一個會下雪的偏遠地區,我因為它的地名,意思是「山的形狀」而被吸引。我的思緒飄進回憶,然後又飄回廚房。我看見自己把紙打開,又摺回去,接著,我又進入想像,這個白色的方形自己動了起來,像是一個會動的拼圖,變成三個紙山峰。
出羽三山。當然。這個地區被稱為出羽三山,位於山形縣的中央地帶,是日本國內的參拜聖地,而且有上千年的靈修歷史。「羽黑山」被認為是現在與世俗欲望的山。「月山」代表死亡與前世。而「湯殿山」則是重生與未來的山。
突然間,我知道我必須出發了。
宇宙使然,因為新冠肺炎而關閉超過兩年的日本的邊境,即將重新開放。我道了再見,搭上下一班班機飛往東方。
我接受(任何事與每件事)
當我端坐在山裡冥想時,我的呼吸輕輕地沖刷掉我腦袋裡的雜音,時間彷彿收疊起來了。當我終於聽到海螺的呼喚,它似乎是同時來自海底深處和森林各處。
為了遵循山伏的規範,我對於海螺的呼喚,唯一能被允許的回應是「うけたもう」(uketamō),意思是「我接受(任何事與每件事)」。在這座山裡發生的任何事,我都必須接受。包括天氣;我身體對爬山的反應;像河裡的魚每分每秒吐出來的泡泡般,升起又消失的情緒。
「先達」(Sendatsu),是對我這位資深山伏嚮導的尊稱,他在我們重新上路後,走得有點快。我緊跟在後,木手杖敲在四百多年前鋪好的石階上,發出奇怪的聲響。我踏出的每一步,踩在先我之前數百萬參拜者的幽靈腳印上,我感覺到我的肉身與整個朝往相同方向的前人們的連結,以及與這座山的連結。這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尋常的感受,對於一向關注於現代世界價值的我來說,這裡具有某種原始熟悉的、安撫人心的回響;有一條臍帶,從遙遠的源頭滋養我。
我曾讀到,山伏扮演連結的重要角色,將人們與土地、靈和大自然連結,也互相連結,將一種神聖感與紀念感融進日常生活。每隔一段時間,早坂大師便會吹起法螺,向天空發出悠長的樂音,像是一條河的記憶,它曾經將這座山的礦物攜到海裡,經過一段時間,成了他現在手上的法螺,並將他自己的呼吸變成洪亮的風。天地裡的元素會轉換。
地、水、火、風、空。依據較不廣為人知的日本佛教說法,這五大元素組成了宇宙。在爬山的路上,我們朝拜了五重塔,這是位在羽黑山下,柏樹林中一座知名的五層塔。我之前拜訪過數次,其中一次有位官員告訴我,五重塔中的每一層如何象徵這五大元素:最底層是地,逐層往上分別是水、火、風和空,空是最接近天空的。
我記得問過一位日本友人,他怎麼定義「空」。鈴木先生將他的手臂舉起來,劃了一個大大的弧。「你知道在能劇裡,演員會戲劇性地以非常慢的動作拂袖,藉著這個動作,製造出故事開場的氣氛?這就是『空』。」然後我就笑了,想起我喜歡日文的原因。
他繼續說:「這和水墨畫一樣。我們只用黑色的墨水,而且,如果你在紙上加了太多東西,把它填滿了,那只會有一個故事。事情都定死了。但如果你有足夠的留白,就有空間讓觀者自己解釋,用他們的想像力來豐富這幅畫作,這幅畫就能產生很多個故事。在較少人知道的佛教裡,『空』這個元素是很重要的。可能性的存在,能容許更寬廣的觀點。」
也許這正是我此刻生命中所缺乏的:我一直如此忙碌的累積、做事,擔心我不能再做的事,以致於沒有留下任何空白給可能發生的事,給所有仍未知的事。
如今,我踏在這條石頭路上,在森林裡迂迴前進,吸飽山裡的空氣,一種開闊的感覺,打開了我心胸的某處。
未完成的工作
幾年前,我寫了一本書,書名是《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Wabi Sabi: Japanese wisdom for a perfectly imperfect life)。我在書裡探索了不完美的美,以及「侘寂」概念可以教導我們哪些關於接受與放手的事。我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人的是:在交出初稿時,我有一種某件事未完成的感覺,但我不確定那是什麼。
在《侘寂》那本書末了快結束的時候,我分享了一段經驗,是關於時間慢到一個程度,以致於我幾乎可以看見一個新的記憶被烙印在我的心上。我把它寫下來,描繪這個時間點,當時我不明白:重新想起它,會解開一條綑綁了一個陳年長卷的絲帶,這個長卷上是我二、三十歲時累積下來的問題,但在我忙於事業,後來忙於家庭的時候,把它們捲起收拾了。這些問題是關於時間與意義、人之必死與神祕,以及我們要如何過人生,才不留遺憾。
當我按下送出鍵,把《侘寂》的初稿寄出,我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我閣樓書房的窗邊,這個被遺忘的卷軸從我的大腿上掉下來,打開了,把所有的問題攤在地板上。我蹲下來,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撿起來,我心裡知道,當一個故事結束,就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你覺得,當妳死掉的時候會怎樣?」麗莎曾經問我。我跟她說,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我想,我大約六個月後就會知道了,」她不經心地笑著說:「如果沒有奇蹟的話,我到時就會知道。如果真有奇蹟,我會好好活下去,一點都不要浪費。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是我這段時期的結束。」
她清晰的思緒令人震驚。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是我這段時期的結束。這讓我想起,我已經從人生的一個階段到了另一個階段,但從來沒意識到我正跨過一個門檻,某個「最後一次」如今都成了「之前」。我最後一次看到我的祖母。我最後一次哺餵我最小的孩子。在我成為中年人之前,最後一天還年輕的時候。
雖然我們大概知道「中年」是什麼意思,
而且我們可能對我們的預期壽命有大概的認知,
事實上,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還剩下多久的時日,
所以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在什麼時候人生過了一半。
在羽黑山上想起麗莎的話,我有一種感受排山倒海而來,我想到,我正面臨一種選擇:中年不會永久,我可以把它看成一陣迷霧,踉蹌度過,忽視這些惱人的問題,繼續咬牙苦撐,奮力爭取世人眼中的成功(或者至少避免成為世人眼中無足輕重的人);或者,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要刻意穿過的出入口,雖然不知後面有什麼,但暗自相信,終會有真正的成功出現——也許是以一個不虛度的人生樣貌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