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不在關係中受創的心理學法則

◎先愛自己,再愛別人:好人症候群
我們都想成為好人,也渴望獲得喜愛,這樣的心態再自然不過。但是,如果這種想法過於執著,導致自己不斷察言觀色、擔心被他人討厭而畫地自限,就應該確認看看自己是否有「好人情結」。

◆只對別人善良,就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
有好人情結的人,總是配合他人的喜好做決定,無法根據自己的判斷來行動,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被討厭」。為了討好他人,他們會拚命地努力,不斷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讓對方滿意,以及對方是否對我擁有正面評價。此外,比起吐露真實的想法和情感,他們更傾向說出符合情境的場面話。
好人情結,也會讓人無法吐出心中的怨氣。「憤怒」,是表達自己厭惡某件事的情緒,但擁有好人情結的人,在生氣時反倒會產生罪惡感與焦慮。
或許有些人會感到疑惑:比起只顧自己,為他人著想有什麼不對呢?與其把心中的怒火發洩出來,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不就能和平相處了嗎?當然,這樣的說法也沒有錯。
不過,好人情結的問題,在於這種關懷只針對他人,對自己卻沒有半分體貼。即使感到傷心、煩躁、委屈或疲憊,也絕對不會表露自己的情感。「忍過去就算了」、「只要我做得更好即可」,抱持這樣的想法,無法真正過好自己的人生。
那麼,若想擺脫好人情結,究竟該怎麼做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建立界線」。我們可以試圖理解他人的立場,但追根究柢,對方有自己的生活,而我也必須正視自己的人生。此外,更具體的方法就是「練習拒絕」。
好人情結的代表性特徵是難以拒絕他人,因為他們害怕被貼上「自私」的標籤,就此被對方討厭。雖然他們深知這種恐懼不合理,且就算拒絕他人,也不會導致嚴重的情況發生,但他們依舊難以開口說不。人生在世,拒絕是守護自我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我們要學習的,只是如何在拒絕時,把對彼此的傷害降到最低。

◆守護自我的四階段拒絕練習
・第一階段:用「我考慮看看」暫時退守
此處需要銘記的一點是「我考慮看看≠我拒絕」,即使我們自認為用委婉的方式表達拒絕,對方也很有可能不知情。因此,必須盡快明確地告知對方拒絕的意向,例如「我考慮過了,覺得不可行」等。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不用與對方直接面對面,可以透過電話或文字來傳達,某種程度減輕了心理負擔。此外,也可以防止自己無條件應允,能爭取一段時間考慮那件事對自己的必要性、有沒有時間完成、造成多大的壓力等。

・第二階段:培養懂得拒絕的思維
陷入好人情結時,通常會反射性地回答:「好,好!沒關係!」不習慣向他人說不。因此,平常要訓練自己勇於表達拒絕之意,事先想好有哪些說法可以派上用場。此外,在受到委託或做決定時,如果經常感到猶豫和混亂,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標準不夠穩固。因此,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最看重的價值是什麼。例如「我很重視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時間」,那麼就可以告知對方「我已經和家人有約,那天無法安排其他行程」,相對輕鬆地婉拒對方的提議。

・第三階段:不必煩惱該以什麼理由拒絕
我們之所以覺得拒絕很難,其中一項原因就是認為自己必須擬定一套足以說服對方的完美劇本。這樣的想法,出自於「我努力想幫你,但情況不允許,絕對不是我的問題,並非我能決定,請別埋怨我」的心態。然而,在表達拒絕之意時,其實沒有完美的劇本也無妨;即使理由模糊不清,對方也很可能一點都不在意。
這項論點源自於哈佛大學艾倫.朗格(Ellen Langer)教授的實驗。
在大排長龍的印刷店前,實驗助理插隊表示:
「不好意思,可以讓我先用嗎?」
這時,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願意讓步。不過,當助理改變說詞之後:「不好意思,可以讓我先用嗎?因為主管要我馬上把資料拿過去。」幾乎所有人都願意讓他先使用。
實驗結果其實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後面附加的理由,足以獲得他人的共鳴與認可。於是,研究團隊又另外設計一個情境,其中最令人玩味的就在理由的部分。
「不好意思,可以讓我先用嗎?因為我必須要先用。」
發現了嗎?理由和前一句話幾乎一模一樣,聽起來荒誕無稽。
而令人驚訝的是,雖然讓步人數不如第二次實驗多,但也有百分之九十三的人願意退讓!
以此為基礎,研究團隊發現,如果在請求後面添加「為什麼」,取得同意的機率就會增高。亦即,人們需要的只是「理由」,而非理由的「內容」。因此,就算告訴對方「那個不行,因為就是不行」、「事情要快點完成,因為就是要快一點」,還是有可能神奇地獲得他人應允。同理可證,在婉拒對方時,其實不用以完美的理由仔細交代前因後果。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對方詢問「為什麼不行」,簡短地答覆「因為就是不行」,有時也能順利過關。當然,偶爾還是會碰到有人反應「你在說什麼啊」,畢竟不管走到哪裡,總是免不了有例外。

・第四階段:聚焦在拒絕的好處
如果向對方表示了拒絕,與其沉浸在罪惡感、後悔或愧疚裡,不如把焦點放在因拒絕而獲得的好處上。例如婉拒同事分擔工作量的請求後,與其在歉意裡掙扎,花時間猜測對方會不會討厭我,不如回頭想想拒絕所帶來的優點,像是「因為婉拒了同事的請託,所以現在得以享受片刻悠閒」、「因為拒絕了對方的請求,所以現在可以和好朋友相處久一點」等,就能有效減少內心對拒絕的恐懼。
問題不在於拒絕,而是拒絕時的態度
具有好人情結的人,無法以斬釘截鐵的態度拒絕他人。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對方受傷,小心翼翼地婉拒,而對方通常也能體會這種禮貌性的拒絕。
被好人情結所困的人,在拒絕他人時所產生的愧疚,其實並非真正的罪惡感,而是單純因不安所引起。對方和你想像的不同,不會一直把拒絕放在心上,光是你自責的模樣,就足以讓對方諒解。很多時候,人們在被拒絕時感到受傷,是因為對方的態度傲慢無禮,因此,如果在表達拒絕時已具備適當的禮儀,內心就不必過於糾結。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和大衛.凱斯樂(David Kessler)也在著作《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Life Lessons)裡強調,雖然父母被子女拒絕會產生挫折,但讓孩子在適當的階段學會說「不」,也是教育裡重要的一環。因此,讓我們試著放下愧疚,專注於每次拒絕時所感受到的自由吧!

◎苦澀的報復,甜蜜的寬恕:重組會員

人生中,每個人至少都懷有一次復仇夢。雖然不如戲劇般高潮迭起,但我們會默默在心底盤算著如何以牙還牙。因為害怕不斷忍讓,最後只會被對方看不起,導致相同的情境重複上演。因此,站在自我保護的立場,就會產生復仇的念頭。
或許正因如此,大人也會教導年幼的孩子如何「報復」。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小心頭叩的一聲撞到椅子,忍不住嚎啕大哭。這時,大人通常怎麼反應呢?「是椅子害你痛痛的嗎?椅子壞壞,我幫你打回去」,大人們會一邊給予安慰,一邊作勢拍打椅子。當孩子長大後,如果和朋友發生肢體衝突,也有許多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要單方面挨揍,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當然,有時立即性的復仇是有效的。在某個綜藝節目中,曾經有位嘉賓表示自己平常不怎麼生氣,於是主持人問道:「和女友也沒吵過架嗎?」嘉賓回答自己幾乎不和對方爭執。而主持人依然窮追不捨,再次問道:「那為什麼分手了呢?」這個問題十分令人為難,因此嘉賓忍不住回擊道:「那哥你為什麼分手了呢?」主持人對此驚慌不已,尷尬地笑著:「原來無話可說是這種感覺啊,腦袋一片空白!」就像這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有時能有明顯的效果。
多倫多大學的阿納托爾.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教授曾透過電腦模擬,發現在人際關係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Tit for tat)是最有效的戰略。亦即,我不主動挑起是非,但對方若對我造成傷害,我就會看準時機展開報復。這種方式,與完全不反抗、選擇與對方繼續合作的「軟柿子」戰略不同。軟柿子戰略只有在遇到同類型的人時,才能發揮實際的效用。

◆寬恕換來寬恕,報復引來報復
假如想要報復的對象,拖了很久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道歉,這時該如何反應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你對A和B兩位好友犯下相同的錯誤,雖然不是有意的,但兩人都因此受到了傷害。於是,你向兩位朋友請求原諒,A願意諒解你的行為,但B卻不願意給予寬恕。不久之後,你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得犧牲其中一位朋友。假如要在A和B之間選擇,你會決定對誰下手呢?
如果是你,面對該情況會如何抉擇?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心理學家哈里.威拉斯教授,對一百五十三人提出了這道問題,而足足有一百三十二人選擇了不原諒自己的B。換句話說,比起已經破裂的友誼,他們傾向守護關係重修舊好的A。透過這個實驗可以得知,大部分人在真心悔過並請求原諒時,如果能獲得對方的寬恕,就會努力避免再犯下相同的過失。
在前文提及的以牙還牙實驗中,假如對方在過程中突然改變方向,表現出善良的模樣,那麼受試者通常也會給予和善的回應,不計前嫌。反之,如果不原諒犯錯的對方呢?在阿納托爾.拉波波特的電腦模擬實驗裡,採取持續報復的弗列德曼(Friedman)策略時,在問題解決方面獲得的分數,甚至低於完全不採取報復行動的軟柿子型策略。

◆將傷害我的人從「人生俱樂部」剔除
如果對方別說是道歉,連自己的失誤都不記得的話怎麼辦?若對方先道歉,我們就能不計前嫌地輕輕放下,但有些人卻絲毫沒有認錯的想法──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裡十分常見。「因為我們很熟,只是開玩笑而已,沒什麼別的意思」、「我別無選擇,有那麼嚴重嗎?」,假如對方出現這些反應,我們自然也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單方面忍耐許久,好不容易才開口提醒對方,但對方卻一副「嗯?怎麼現在才來翻舊帳」的模樣,不僅不承認錯誤,還將原因歸咎為我們過於敏感。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會更難以原諒對方。因為明明出現了受害者,但加害者卻完美地脫身。此外,就算我們下定決心予以寬恕,對方仍舊一點也不感激,甚至覺得莫名其妙,因為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哪裡有錯。
一想到要和對方見面,就渾身起雞皮疙瘩⋯⋯這種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其實,我們沒必要強迫自己原諒對方,因為只有相處時感到輕鬆和自在,才是所謂健康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有權利選擇自己要和什麼樣的人相處。
心理治療師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創立的敘事治療,也有與此概念相似的治療技法──「重組會員」(Re-Membering),亦即我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人生俱樂部成員」。根據個人意願,我可以優待特定會員、解除某人的會員資格,提升或降低特定對象的會員等級,也可以尊重或無視某些意見。當然,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他人,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換句話說,你有權驅逐傷害你的人,並剝奪其會員資格。

◆寬恕是給自己的禮物
哈佛醫學院的喬治.維蘭特(George Vaillant)教授強調,許多人之所以覺得寬恕很難,原因在於對寬恕存有錯誤的認知。首先,寬恕與和解不同,不代表日後必須重新與對方親近。其次,寬恕不是把對方的錯一筆勾銷,而是我決心不再為過去的事糾結。此外,寬恕不代表允許對方免於罪責,而是讓自己從無盡的憤怒中釋放,不管對方有什麼樣的行為,我都能專注於自己現在的生活。因此,真正的寬恕,是為自己做出的選擇和禮物,也是邁向自由的第一步。
日本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在《我能夠原諒你嗎?》(許せないという病,暫譯)一書中,也有與此概念類似的段落:
假設你獨自走夜路時遭遇強盜,他為了搶走你的包包,用刀刺傷你後立刻逃跑。理所當然地,在這種情況下,為你治療傷口的是醫生和護理師,絕不可能是逃之夭夭的強盜。寬恕也是同樣的道理。所謂「寬恕」,不是同意強盜免受制裁,而是把自己的傷口交給醫生和護理師;不是默默吞忍疼痛,而是不讓自己的餘生受創傷支配,決定縫合並治癒傷口。等待對方道歉,花時間考慮要不要原諒對方,就像是天真地等強盜把自己送到醫院一樣──你的治療,不該掌握在傷害你的強盜手上。
沒錯,寬恕並非無條件掩飾自己受到的傷害,而是為了不讓對方過去的行為,再次侵犯到我現在的生活。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阻止憤怒進一步毀掉我的人生。
以憤怒為動力的復仇會讓人沉浸於過去,亦即,專注於對自己造成創傷的人,等同主動放棄幸福生活的權利。此外,復仇之心有時會波及到其他不相干的對象,而非真正使自己感到痛苦的加害者。
美國杜克大學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研究團隊曾進行過一項實驗,他們刻意激怒受試者,然後假裝行政失誤,給受試者的報酬遠高於事先談定的金額。研究結果發現,比起其他受到親切接待的組別,被激怒的受試者們大多默默領走報酬。這樣的行為,正是出自於報復心理。
此外,實驗結果也發現,報復的對象究竟是不是罪魁禍首,其實一點也不重要。由於自己此刻正處於憤怒狀態,所以比起對正確的對象發脾氣,很多時候我們反倒是直接對面前的人發火。這種遷怒的行為,會對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我們無法事先預防被他人傷害,即使對方沒有惡意,我們也可能受到創傷。假如是處於在擂台上敲鐘宣布「戰鬥開始」的情況,我們還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但人生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突然遭受他人攻擊。
因此,不必過於自責「為什麼當時沒有反擊」。人類的心理很微妙,當受到傷害時,我們既會對加害者發火,也會檢討自己當下為什麼沒採取適當的對策。然而,事件發生時未能善加應對,當中一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我們沒必要因自己處理得不好而沮喪。對加害者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其實是讓對方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所以就算沒表現出來也無妨。別忘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盡快治癒心中的創傷,和珍惜的對象一起享受現在的生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