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人們常說,最古怪的新聞都來自佛羅里達。如果你瀏覽網路上的怪誕故事,很可能會看見以下這類新聞標題:
‧佛羅里達男子偷了一輛汽車,發現車上有個嬰兒之後,他讓嬰兒平安下車,然後男子成功逃離。
‧佛羅里達男子駕駛贓車被捕,落網時他胸前竟然緊抱著一隻猴子。
‧佛羅里達男子闖入監獄與友人們消磨時光。
‧佛羅里達男子偷了蜜蜂,因為他以為那些蜜蜂是被「遺棄」的。
‧孕婦在佛羅里達州救了遭鯊魚攻擊的丈夫。
‧佛羅里達男子從鱷魚口中救出一隻小狗後,他嘴裡的雪茄竟然還沒掉。
除了炫示佛羅里達人惹人發笑、引起關注甚至鼓舞人心的滑稽行徑之外,這些真實故事還有一個共通特點:它們表現出一種演化成形的自然衝動,樂於接近和照護與我們關係密切的、我們關心的,或者類似無助嬰兒的人,這種衝動有時還會擴展到成年陌生人、寵物和野生動物身上。
這種營救本能經常出現在人類英勇行為故事中,就像佛羅里達那名孕婦,當她看到鯊魚背鰭,並且水中出現她丈夫的血跡後,「毫不猶豫地」縱身躍入水中,把他拉到安全地點;紐約市的韋斯利.奧特里(Wesley Autrey),他在一名年輕男子癲癇發作跌落地鐵軌道後,毫不遲疑地跳下救援,幫忙避開不斷逼近的列車。這樣的英勇救援行為,也見於其他物種,好比千里達的一隻狗,在屋子失火時不斷吠叫,拉扯飼主褲腿以喚醒他,救了牠人類夥伴的性命。然而這隻狗後來又跑回燃燒的房
屋,結果不幸喪生,或許是為了援救寵物鸚鵡。
這些個體看起來很英勇,有時可能有點瘋狂,甚至愚蠢。一個物種怎麼會演化出損己利人的傾向,以可能危害本身生命的方式,來幫助其他個體呢?為什麼這種傾向會存在於跨物種的情況?這種衝動與同理心(也稱為「共情」)暨助人性格或深刻思考有什麼關係?而這些屬性,一般總認為與我們特有的人類付出能力相互關聯。反過來說,倘若我們這般不顧一切地受驅策去拯救他人,為什麼對世界各地其他人的苦難,又表現得視而不見呢?
我寫這本書的宗旨是為了描述一種特定形式的利他行為之本質,稱之為「利他衝動」(altruistic urge),並透過一項能闡釋其演化、心理學和神經基礎之綜合式理論來予論述,這套學理也就是「利他反應模型」(altruistic response model)。如今已經有大量篇幅著墨我們的同理心、利他行為或甚至於就廣義人類道德方面的普遍能力。而本書的不同,在於我決定不嘗試解釋廣大範疇的人類善行。就只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在人類的基因組中,有種特定型態的利他行為已經存在了相當悠遠的時期,並且是跨越物種的,這種利他行為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幫助動機—甚至表現出英勇舉止。這種特定形式的利他行為—也就是「利他衝動」,尚未經過深入探討,因此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注意力,來判定那是什麼、何時發生,以及—同樣重要的是—何時不會發生。因此,本書在解釋「利他反應模型」的同時,也批駁了針對此提議的常見顧慮,例如:我
可不像隻老鼠!我不是個有關愛之心的人或慈母!我不會感受幫助的衝動!人們很可怕,所以你的理論一定是錯的!你以為這能解釋所有的利他行為嗎……它不能!我們幫助他人是由於打勝仗是必要的!諸如此類。
人們常說,最古怪的新聞都來自佛羅里達。如果你瀏覽網路上的怪誕故事,很可能會看見以下這類新聞標題:
‧佛羅里達男子偷了一輛汽車,發現車上有個嬰兒之後,他讓嬰兒平安下車,然後男子成功逃離。
‧佛羅里達男子駕駛贓車被捕,落網時他胸前竟然緊抱著一隻猴子。
‧佛羅里達男子闖入監獄與友人們消磨時光。
‧佛羅里達男子偷了蜜蜂,因為他以為那些蜜蜂是被「遺棄」的。
‧孕婦在佛羅里達州救了遭鯊魚攻擊的丈夫。
‧佛羅里達男子從鱷魚口中救出一隻小狗後,他嘴裡的雪茄竟然還沒掉。
除了炫示佛羅里達人惹人發笑、引起關注甚至鼓舞人心的滑稽行徑之外,這些真實故事還有一個共通特點:它們表現出一種演化成形的自然衝動,樂於接近和照護與我們關係密切的、我們關心的,或者類似無助嬰兒的人,這種衝動有時還會擴展到成年陌生人、寵物和野生動物身上。
這種營救本能經常出現在人類英勇行為故事中,就像佛羅里達那名孕婦,當她看到鯊魚背鰭,並且水中出現她丈夫的血跡後,「毫不猶豫地」縱身躍入水中,把他拉到安全地點;紐約市的韋斯利.奧特里(Wesley Autrey),他在一名年輕男子癲癇發作跌落地鐵軌道後,毫不遲疑地跳下救援,幫忙避開不斷逼近的列車。這樣的英勇救援行為,也見於其他物種,好比千里達的一隻狗,在屋子失火時不斷吠叫,拉扯飼主褲腿以喚醒他,救了牠人類夥伴的性命。然而這隻狗後來又跑回燃燒的房
屋,結果不幸喪生,或許是為了援救寵物鸚鵡。
這些個體看起來很英勇,有時可能有點瘋狂,甚至愚蠢。一個物種怎麼會演化出損己利人的傾向,以可能危害本身生命的方式,來幫助其他個體呢?為什麼這種傾向會存在於跨物種的情況?這種衝動與同理心(也稱為「共情」)暨助人性格或深刻思考有什麼關係?而這些屬性,一般總認為與我們特有的人類付出能力相互關聯。反過來說,倘若我們這般不顧一切地受驅策去拯救他人,為什麼對世界各地其他人的苦難,又表現得視而不見呢?
我寫這本書的宗旨是為了描述一種特定形式的利他行為之本質,稱之為「利他衝動」(altruistic urge),並透過一項能闡釋其演化、心理學和神經基礎之綜合式理論來予論述,這套學理也就是「利他反應模型」(altruistic response model)。如今已經有大量篇幅著墨我們的同理心、利他行為或甚至於就廣義人類道德方面的普遍能力。而本書的不同,在於我決定不嘗試解釋廣大範疇的人類善行。就只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在人類的基因組中,有種特定型態的利他行為已經存在了相當悠遠的時期,並且是跨越物種的,這種利他行為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幫助動機—甚至表現出英勇舉止。這種特定形式的利他行為—也就是「利他衝動」,尚未經過深入探討,因此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注意力,來判定那是什麼、何時發生,以及—同樣重要的是—何時不會發生。因此,本書在解釋「利他反應模型」的同時,也批駁了針對此提議的常見顧慮,例如:我
可不像隻老鼠!我不是個有關愛之心的人或慈母!我不會感受幫助的衝動!人們很可怕,所以你的理論一定是錯的!你以為這能解釋所有的利他行為嗎……它不能!我們幫助他人是由於打勝仗是必要的!諸如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