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狗流始祖:海龜培訓操盤手計畫
我從研究所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可說是與金融業的第一次接觸,就是參加元大證券的海龜培訓操盤手計畫。所謂海龜交易培訓,最早是美國的一個大型實驗,為了驗證「賺錢的交易員可以經由後天訓練產生」,主導者將交易系統交付給培訓生,經過重重測驗與選拔,最終培養出能實戰的交易員。
當時元大仿效類似做法,訂定為期 8 個月的海選,只要參與者能脫穎而出,就有機會直接進入元大金控自營部工作,相當於跳過研究員的資歷,直接操作與管理資金。
在整個培訓過程中,由於每天都在不斷的模擬交易及檢討成果,在高強度的訓練之下,停損成為所有學員的家常便飯,一天可以停損十幾次,學長們也千叮嚀、萬交代,一定要控制虧損,畢竟賺再多個 100%,虧損時也只有一個 100% 可以賠,唯有「活著」才能參與大行情,奠定我日後「砍單不手軟」的性格。
海龜上沖下洗,練就風險控管能力
當時的訓練工具都是大盤期貨模擬盤(將過去台股每天的分K 走勢,模擬成訓練當天的大盤走勢,讓培訓生根據所看到的每分鐘行情下單),而非個股,訓練內容是交易大盤期貨點數的方向,也就是買漲或買跌,看的是 1 分 K、5 分 K 及 15 分 K,做日內當沖,並且每天結算部位,不會留到隔天。為了讓學員體驗到行情反轉的恐怖,教官常常會選擇日內行情波動劇烈的交易日來試煉我們。
比如 2010 年 1 月開始的歐債危機,當時大盤可能每天都是200∼300 點的上下波動(當年台股約 7,000∼8,000 點,1 天有200∼300 點的漲幅就是大行情了),甚至有幾天是開盤後先往下殺 1∼2%,盤中再收下影線回到幾乎平盤,行情上下刷洗,讓人在盤中根本抓不到方向。
這種行情劇烈波動,導致抓錯期貨方向時,若是不停損,通常都是 100 點以上的損失,以當時 1 筆交易的可控損失大都在5∼20 點左右,只要「凹單」1 筆,損失就會超過百點,通常我們培訓生那一週的風險控制額度就爆倉了,也就是可以使用的停損金額已經用完,當週不能再交易。
有趣的是,除了風險控管能力差的人容易被剔除,還有一種人也會出局,就是不交易的人。因為很多人會把海選當成淘汰賽,抱持著「不交易的虧損最少」的心態,希望別人先因為累計損失金額達標而被淘汰。但這種人當然逃不過海龜教官的法眼,不交易與耐心等待交易完全不同,不相信、不磨練自己的人沒有價值,會立刻被退訓。
現在回憶起這段時光仍舊很懷念,儘管沒有薪水,壓力也很大,但能按照自己的進出場準則,有紀律的操作,最終賺取獲利的成就感,實在是珍貴的體驗。最重要的是,停損的原則深深刻印到我的骨髓裡,可說是我在投資這件事上學會的第一堂課,讓我往後在金融市場少走很多彎路,懂得在不利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損失。(節錄自第1章第1節)
同事不守紀律的震撼教育
有了海龜計畫的經驗後,我進入康和證券的自營部工作,負責操作台指期當沖,同時也有小部位執行趨勢交易,做法就像海龜時期一樣,順著指數方向,如果看好上漲就買進,下跌就放空大盤。
不巧的是,當時正好遇到台指期 2012∼2013 年的盤整行情,市場在歐債危機後開始陷入量縮,常常台股一開盤,一整天點數都走不到 30 點,根本沒有方向性可言,讓我無從出手,整體績效難以大幅度突破。
儘管如此,這段時間我依然紀律進出,隨著大盤起伏,所操作的部位會在一天之內不斷改變買進或賣出方向。剛開始我的情緒會跟著起起落落,比起在海龜培訓營只是操作模擬單,不是真正的金錢交易,壓力僅來自於害怕被淘汰,無法成為正職員工,但在康和已是實單操作,自己的損益直接關係到公司的獲利,壓力放大許多,因此上班時間每一秒都是戰戰競競。
經過兩個月的磨練後,我的心理素質才穩健不少,知道進出場只是整體策略的其中一個步驟,也將之內化成反射動作,這些也都成為日後操作股票的養分。
然而,一般投資人買賣股票,多半非常不習慣換方向或換股操作,因為對他們來說,「換」就等於認錯。但我在期貨交易體認到,大盤不是上漲就是下跌,行情一天之內本來就會來來回回,所以隨時修正方向是常態。
把這個認知運用在股票時,就是只要基本面或技術線型表現好就買進,表現不佳就賣出,在遵守最初的選股理由之下,買進或賣出都不糾結。而這看似簡單的操作,也是一連串工作經驗、不斷重複操作之下養成的紀律。
一次紀律失守,賠掉一個部門
在康和的日子裡,我每天最早到公司,也最晚下班回家,每天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看盤,雖然非常樂在其中,但如此沉迷於金融市場的我,卻因此差點得了乾眼症。
就在眼睛出問題後不久,某天收盤後突然收到通知,公司計畫減少人力,讓我意識到可能真的要找工作了。經過深入了解才知道,原來是有位同事未遵守紀律,觸犯風控造成大賠,這在自營部可說是絕對不能觸犯的天條,且不只犯錯的同事,就連主管都連帶有失職之責。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自營部的運作邏輯是,正常情況下,交易員只要在時間內虧損達到一定金額上限,公司就會強制停機,不讓他繼續操作,而為了控制風險,公司往往有多道停損關卡,與嚴格的風控機制。
一般來說,第一線是由交易員自行控管,每位交易員都有自己的日風控、月風控額度,例如日虧損額不能超過部位 2%、週累計虧損額不能超過部位 5%、月累計虧損不能超過 8% 等,目的是避免交易員連續停損、心神不穩定後,會想要賭一把凹單不停損,或是不停盲目交易導致虧損瞬間擴大。
第二道防線便是主管,當發現交易員的虧損超過風控上限時,就必須強迫對方停止交易,通常達到日風控時,會要求交易員停止交易 3 天,好好靜下心來檢討策略;達到週風控休息 1週;如果真達到月封控,多半那 1 季都要先暫時休息了。
第三道防線則是部門風控,若整個部門的虧損達到上限,則整個部門都需要重新檢討。
而觸犯風控的那位同事,他本來有可以留倉的權限,也在收盤前留了不少期貨多單,然而隔天大盤因為突發事件導致跳空大跌,那些留倉的部位讓同事在一開盤就觸發風控上限,被停止交易沒辦法再下單。
原則上,此時主管就要立即介入處理,將部位平倉認賠出場,並召開檢討會議。但沒想到主管因為這位同事過去操作績效佳,一時心軟選擇忽略虧損,繼續留著錯誤的部位,期待隔天盤勢可以向上反彈,能夠減少虧損後出場。但結果有如莫非定律,隔天行情繼續往下跳空,虧損擴大到超過部門風控上限,導致全部門面臨調查與停權,最後整個部門連坐,全部裁撤掉。
這件事情對於當時初入社會的我來說,其實非常震驚,因為在海龜時期,我們的任何操作都只要對自己的績效負責,從來沒想過,不守紀律的結果,有可能是賠掉一整個部門。紀律問題永遠是投資圈的大忌,只要一次沒處理好,整個投資生涯都可能因此垮掉,不管過去有多麼輝煌的紀錄都沒用,在我往後的投資中,也會時不時拿這段經驗來管理下屬,和警惕自己。(節錄自第1章第2節)
大猩猩選股法——四大特徵找股票
用前面章節的評鑑方法,我們已經可以找出 EPS 有機會大幅成長的個股,但回過頭複習最先提到的法人預估本益比公式:「本益比×預估 EPS=合理股價」,會發現,想要找出超級飆股,只有 EPS 快速提高還不夠,還必須搭配本益比能大幅提升,這就須依賴接下來的「大猩猩選股法」。
所謂大猩猩選股法,是我大量研究多間公司的營收變化,再結合過去任職法人業務時拜訪企業的經驗,從中發現的幾種規律。其邏輯主要有 3 個步驟:
1. 先找出營收有變化潛力的公司。
2. 再挑出其中高產能利用率的公司,也就是公司產出的產品數量盡量都用於出貨,例如 80∼90%,僅留下 10% 用於測試或開發新產品。
3. 進一步留意高毛利產品線的營收比重,是否比低毛利產品線營收比重提高得更快。
這樣挑選出來的公司,通常更有機會被法人調高本益比評價,再與評鑑結果結合起來,就有機會找出飆股。
會符合上述概念的個股,基本面上常出現大客戶、新市場、新產品、新政策這四種特徵變化,以下是我對這四項的詳細分析,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並熟悉這個簡單的選股方法。
新科技助輕資產股崛起——直播新商業模式,成本低、毛利高
尚凡(5278)過去以交友軟體「愛情公寓」起家,業績還算穩定,但 2014 年新加坡的 BeeTalk 進入臺灣後造成嚴重威脅,使其 EPS 出現斷崖式崩跌。後來尚凡(5278)下定決心轉型,沉澱 3 年後於 2017 年在主力平臺 iPair 加入直播功能,一舉逆轉頹勢,也搭上後來的直播熱潮。
事實上我在 2018 年底使用過尚凡(5278)的交友軟體後,就已發現這個新商業模式,使用者在看直播「斗內」(Donate諧音,指透過發送貼圖提供現金贊助,贊助的金額再由平臺與直播主按比例拆分)直播主時,不管是用超跑貼圖還是火箭貼圖、發送 1 次還是 10 次貼圖,對於尚凡(5278)來說成本一樣,都只有製作 1 張貼圖的費用。
而消費者必須購買足夠的虛擬幣才能發送貼圖,且不同貼圖所需的虛擬幣值也不同,例如汽車貼圖的虛擬幣值換算成新臺幣為 888 元,火箭貼圖則是 8,888 元,因此消費者送出火箭貼圖的毛利是汽車貼圖的 10 倍,換句話說,尚凡(5278)除了平臺維運之外,不需要花費太大成本就擁有非常高的毛利,因此只要營收提高,EPS 就能快速成長。
想通這點後我再檢視財報,又發現尚凡(5278)已經連續好幾個月營收成長 30% 以上,研發的產品也即將進入收割期,便在 2018 年 6 月底價位 65 元附近進場,2019 年 3月時出場,當場股價已漲至突破 200 元。之後股價也持續大幅上揚,並且配息穩定,本益比更是扶搖直上,加上大研生醫這隻小金雞獲利表現強勁,是公司營收的第二支柱。(節錄自第2章第5節)
拜訪公司現場實錄
在新冠疫情剛開始時,我們曾拜訪一間紡織公司,當時口罩正缺貨,對方的新任負責人在說明公司未來發展時,竟然不是專注在本業上,而是信誓旦旦的說要擴增口罩產線,並且認為擴產不會太難,只要有政府認證與生產機臺即可,還給出了很好的獲利藍圖。
我當時也相信口罩商機,投資了不少生產口罩的公司,有本業就是口罩製造的正規軍,也有新加入生產行列的新興軍。但隨著市場「口罩股」的量能上升,口罩的實際售價卻逐漸趨緩,我開始意識到情況不對,因為口罩生產的進入門檻實在太低,口罩產能已被當成飆股一樣炒作,於是開始獲利了結已經漲多的正規口罩軍。
但對於這家紡織公司,我礙於幾次拜訪後已經有了交情,便一直沒有賣出,等待他們通過口罩產能的認證。但對方多次遞延,錯過了最佳生產時機,使得股價從尚能小賺一步步往我的成本價靠近,最後實在無法再等待下去,終於停損出場。如果一開始就毅然堅持不給對方遞延兩次的機會,應該可以成本平盤脫身,無奈紀律還是敗給了期待感。最終這家仍然做到了正式新增產線生產口罩,隨後股價也漲了上去,但那已是又過了數個月之後的事了。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對方當初提出的營收方向或營運計畫有所延宕,最多只能容許遞延一次,因為對經營者而言,這一季經營不順利、須待下一季繼續努力是很正常的事,但對我們投資人來說,即時的財務數字會立刻影響股價,我們不是經營者,不需要跟著扛公司轉型的風險。
工廠和倉庫,隱藏公司業績真相
也有不少公司希望我們不只是在會議室裡聊,也能參訪他們的生產基地,實際了解產線的狀況、新設備帶來的效應,或是員工的管理素質。我通常都會欣然前往,因為在參觀過程中,有機會聽到經營者述說自己的成長故事,可以了解對方營運公司的態度,是專注在股價表現,還是實業發展。
此外我也常趁機與廠區管理員搭話,問他們近期忙不忙,記得曾有一家軟硬複合板公司的管理員伯伯便說,不知道公司是接到什麼大客戶,生意突然變好,廠區大門已經 10 年沒有這麼多人車頻繁出入過。這就像前文提到的,員工抱怨加班好累一樣,一聽到就要立刻反應:「新聞上說的業績是真的!」
若有機會到倉庫看一看,尤其是傳統製造業,還可以詢問各區貨品分別出給哪些客戶。我曾經拜訪過一家公司,公司代表明明說過很看好某一國家的業績展望,卻發現存放該國家貨品的區域貨堆得滿滿的,我悄悄摸了一下那些貨,看到手指頭上滿是灰塵,心想這不是出貨暢旺該有的庫存狀況,隔天馬上開始出清手頭股票,果不其然,過不了多久就有消息,該公司的海外業績一落千丈。(節錄自第4章第5節)
我從研究所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可說是與金融業的第一次接觸,就是參加元大證券的海龜培訓操盤手計畫。所謂海龜交易培訓,最早是美國的一個大型實驗,為了驗證「賺錢的交易員可以經由後天訓練產生」,主導者將交易系統交付給培訓生,經過重重測驗與選拔,最終培養出能實戰的交易員。
當時元大仿效類似做法,訂定為期 8 個月的海選,只要參與者能脫穎而出,就有機會直接進入元大金控自營部工作,相當於跳過研究員的資歷,直接操作與管理資金。
在整個培訓過程中,由於每天都在不斷的模擬交易及檢討成果,在高強度的訓練之下,停損成為所有學員的家常便飯,一天可以停損十幾次,學長們也千叮嚀、萬交代,一定要控制虧損,畢竟賺再多個 100%,虧損時也只有一個 100% 可以賠,唯有「活著」才能參與大行情,奠定我日後「砍單不手軟」的性格。
海龜上沖下洗,練就風險控管能力
當時的訓練工具都是大盤期貨模擬盤(將過去台股每天的分K 走勢,模擬成訓練當天的大盤走勢,讓培訓生根據所看到的每分鐘行情下單),而非個股,訓練內容是交易大盤期貨點數的方向,也就是買漲或買跌,看的是 1 分 K、5 分 K 及 15 分 K,做日內當沖,並且每天結算部位,不會留到隔天。為了讓學員體驗到行情反轉的恐怖,教官常常會選擇日內行情波動劇烈的交易日來試煉我們。
比如 2010 年 1 月開始的歐債危機,當時大盤可能每天都是200∼300 點的上下波動(當年台股約 7,000∼8,000 點,1 天有200∼300 點的漲幅就是大行情了),甚至有幾天是開盤後先往下殺 1∼2%,盤中再收下影線回到幾乎平盤,行情上下刷洗,讓人在盤中根本抓不到方向。
這種行情劇烈波動,導致抓錯期貨方向時,若是不停損,通常都是 100 點以上的損失,以當時 1 筆交易的可控損失大都在5∼20 點左右,只要「凹單」1 筆,損失就會超過百點,通常我們培訓生那一週的風險控制額度就爆倉了,也就是可以使用的停損金額已經用完,當週不能再交易。
有趣的是,除了風險控管能力差的人容易被剔除,還有一種人也會出局,就是不交易的人。因為很多人會把海選當成淘汰賽,抱持著「不交易的虧損最少」的心態,希望別人先因為累計損失金額達標而被淘汰。但這種人當然逃不過海龜教官的法眼,不交易與耐心等待交易完全不同,不相信、不磨練自己的人沒有價值,會立刻被退訓。
現在回憶起這段時光仍舊很懷念,儘管沒有薪水,壓力也很大,但能按照自己的進出場準則,有紀律的操作,最終賺取獲利的成就感,實在是珍貴的體驗。最重要的是,停損的原則深深刻印到我的骨髓裡,可說是我在投資這件事上學會的第一堂課,讓我往後在金融市場少走很多彎路,懂得在不利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損失。(節錄自第1章第1節)
同事不守紀律的震撼教育
有了海龜計畫的經驗後,我進入康和證券的自營部工作,負責操作台指期當沖,同時也有小部位執行趨勢交易,做法就像海龜時期一樣,順著指數方向,如果看好上漲就買進,下跌就放空大盤。
不巧的是,當時正好遇到台指期 2012∼2013 年的盤整行情,市場在歐債危機後開始陷入量縮,常常台股一開盤,一整天點數都走不到 30 點,根本沒有方向性可言,讓我無從出手,整體績效難以大幅度突破。
儘管如此,這段時間我依然紀律進出,隨著大盤起伏,所操作的部位會在一天之內不斷改變買進或賣出方向。剛開始我的情緒會跟著起起落落,比起在海龜培訓營只是操作模擬單,不是真正的金錢交易,壓力僅來自於害怕被淘汰,無法成為正職員工,但在康和已是實單操作,自己的損益直接關係到公司的獲利,壓力放大許多,因此上班時間每一秒都是戰戰競競。
經過兩個月的磨練後,我的心理素質才穩健不少,知道進出場只是整體策略的其中一個步驟,也將之內化成反射動作,這些也都成為日後操作股票的養分。
然而,一般投資人買賣股票,多半非常不習慣換方向或換股操作,因為對他們來說,「換」就等於認錯。但我在期貨交易體認到,大盤不是上漲就是下跌,行情一天之內本來就會來來回回,所以隨時修正方向是常態。
把這個認知運用在股票時,就是只要基本面或技術線型表現好就買進,表現不佳就賣出,在遵守最初的選股理由之下,買進或賣出都不糾結。而這看似簡單的操作,也是一連串工作經驗、不斷重複操作之下養成的紀律。
一次紀律失守,賠掉一個部門
在康和的日子裡,我每天最早到公司,也最晚下班回家,每天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看盤,雖然非常樂在其中,但如此沉迷於金融市場的我,卻因此差點得了乾眼症。
就在眼睛出問題後不久,某天收盤後突然收到通知,公司計畫減少人力,讓我意識到可能真的要找工作了。經過深入了解才知道,原來是有位同事未遵守紀律,觸犯風控造成大賠,這在自營部可說是絕對不能觸犯的天條,且不只犯錯的同事,就連主管都連帶有失職之責。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自營部的運作邏輯是,正常情況下,交易員只要在時間內虧損達到一定金額上限,公司就會強制停機,不讓他繼續操作,而為了控制風險,公司往往有多道停損關卡,與嚴格的風控機制。
一般來說,第一線是由交易員自行控管,每位交易員都有自己的日風控、月風控額度,例如日虧損額不能超過部位 2%、週累計虧損額不能超過部位 5%、月累計虧損不能超過 8% 等,目的是避免交易員連續停損、心神不穩定後,會想要賭一把凹單不停損,或是不停盲目交易導致虧損瞬間擴大。
第二道防線便是主管,當發現交易員的虧損超過風控上限時,就必須強迫對方停止交易,通常達到日風控時,會要求交易員停止交易 3 天,好好靜下心來檢討策略;達到週風控休息 1週;如果真達到月封控,多半那 1 季都要先暫時休息了。
第三道防線則是部門風控,若整個部門的虧損達到上限,則整個部門都需要重新檢討。
而觸犯風控的那位同事,他本來有可以留倉的權限,也在收盤前留了不少期貨多單,然而隔天大盤因為突發事件導致跳空大跌,那些留倉的部位讓同事在一開盤就觸發風控上限,被停止交易沒辦法再下單。
原則上,此時主管就要立即介入處理,將部位平倉認賠出場,並召開檢討會議。但沒想到主管因為這位同事過去操作績效佳,一時心軟選擇忽略虧損,繼續留著錯誤的部位,期待隔天盤勢可以向上反彈,能夠減少虧損後出場。但結果有如莫非定律,隔天行情繼續往下跳空,虧損擴大到超過部門風控上限,導致全部門面臨調查與停權,最後整個部門連坐,全部裁撤掉。
這件事情對於當時初入社會的我來說,其實非常震驚,因為在海龜時期,我們的任何操作都只要對自己的績效負責,從來沒想過,不守紀律的結果,有可能是賠掉一整個部門。紀律問題永遠是投資圈的大忌,只要一次沒處理好,整個投資生涯都可能因此垮掉,不管過去有多麼輝煌的紀錄都沒用,在我往後的投資中,也會時不時拿這段經驗來管理下屬,和警惕自己。(節錄自第1章第2節)
大猩猩選股法——四大特徵找股票
用前面章節的評鑑方法,我們已經可以找出 EPS 有機會大幅成長的個股,但回過頭複習最先提到的法人預估本益比公式:「本益比×預估 EPS=合理股價」,會發現,想要找出超級飆股,只有 EPS 快速提高還不夠,還必須搭配本益比能大幅提升,這就須依賴接下來的「大猩猩選股法」。
所謂大猩猩選股法,是我大量研究多間公司的營收變化,再結合過去任職法人業務時拜訪企業的經驗,從中發現的幾種規律。其邏輯主要有 3 個步驟:
1. 先找出營收有變化潛力的公司。
2. 再挑出其中高產能利用率的公司,也就是公司產出的產品數量盡量都用於出貨,例如 80∼90%,僅留下 10% 用於測試或開發新產品。
3. 進一步留意高毛利產品線的營收比重,是否比低毛利產品線營收比重提高得更快。
這樣挑選出來的公司,通常更有機會被法人調高本益比評價,再與評鑑結果結合起來,就有機會找出飆股。
會符合上述概念的個股,基本面上常出現大客戶、新市場、新產品、新政策這四種特徵變化,以下是我對這四項的詳細分析,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並熟悉這個簡單的選股方法。
新科技助輕資產股崛起——直播新商業模式,成本低、毛利高
尚凡(5278)過去以交友軟體「愛情公寓」起家,業績還算穩定,但 2014 年新加坡的 BeeTalk 進入臺灣後造成嚴重威脅,使其 EPS 出現斷崖式崩跌。後來尚凡(5278)下定決心轉型,沉澱 3 年後於 2017 年在主力平臺 iPair 加入直播功能,一舉逆轉頹勢,也搭上後來的直播熱潮。
事實上我在 2018 年底使用過尚凡(5278)的交友軟體後,就已發現這個新商業模式,使用者在看直播「斗內」(Donate諧音,指透過發送貼圖提供現金贊助,贊助的金額再由平臺與直播主按比例拆分)直播主時,不管是用超跑貼圖還是火箭貼圖、發送 1 次還是 10 次貼圖,對於尚凡(5278)來說成本一樣,都只有製作 1 張貼圖的費用。
而消費者必須購買足夠的虛擬幣才能發送貼圖,且不同貼圖所需的虛擬幣值也不同,例如汽車貼圖的虛擬幣值換算成新臺幣為 888 元,火箭貼圖則是 8,888 元,因此消費者送出火箭貼圖的毛利是汽車貼圖的 10 倍,換句話說,尚凡(5278)除了平臺維運之外,不需要花費太大成本就擁有非常高的毛利,因此只要營收提高,EPS 就能快速成長。
想通這點後我再檢視財報,又發現尚凡(5278)已經連續好幾個月營收成長 30% 以上,研發的產品也即將進入收割期,便在 2018 年 6 月底價位 65 元附近進場,2019 年 3月時出場,當場股價已漲至突破 200 元。之後股價也持續大幅上揚,並且配息穩定,本益比更是扶搖直上,加上大研生醫這隻小金雞獲利表現強勁,是公司營收的第二支柱。(節錄自第2章第5節)
拜訪公司現場實錄
在新冠疫情剛開始時,我們曾拜訪一間紡織公司,當時口罩正缺貨,對方的新任負責人在說明公司未來發展時,竟然不是專注在本業上,而是信誓旦旦的說要擴增口罩產線,並且認為擴產不會太難,只要有政府認證與生產機臺即可,還給出了很好的獲利藍圖。
我當時也相信口罩商機,投資了不少生產口罩的公司,有本業就是口罩製造的正規軍,也有新加入生產行列的新興軍。但隨著市場「口罩股」的量能上升,口罩的實際售價卻逐漸趨緩,我開始意識到情況不對,因為口罩生產的進入門檻實在太低,口罩產能已被當成飆股一樣炒作,於是開始獲利了結已經漲多的正規口罩軍。
但對於這家紡織公司,我礙於幾次拜訪後已經有了交情,便一直沒有賣出,等待他們通過口罩產能的認證。但對方多次遞延,錯過了最佳生產時機,使得股價從尚能小賺一步步往我的成本價靠近,最後實在無法再等待下去,終於停損出場。如果一開始就毅然堅持不給對方遞延兩次的機會,應該可以成本平盤脫身,無奈紀律還是敗給了期待感。最終這家仍然做到了正式新增產線生產口罩,隨後股價也漲了上去,但那已是又過了數個月之後的事了。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對方當初提出的營收方向或營運計畫有所延宕,最多只能容許遞延一次,因為對經營者而言,這一季經營不順利、須待下一季繼續努力是很正常的事,但對我們投資人來說,即時的財務數字會立刻影響股價,我們不是經營者,不需要跟著扛公司轉型的風險。
工廠和倉庫,隱藏公司業績真相
也有不少公司希望我們不只是在會議室裡聊,也能參訪他們的生產基地,實際了解產線的狀況、新設備帶來的效應,或是員工的管理素質。我通常都會欣然前往,因為在參觀過程中,有機會聽到經營者述說自己的成長故事,可以了解對方營運公司的態度,是專注在股價表現,還是實業發展。
此外我也常趁機與廠區管理員搭話,問他們近期忙不忙,記得曾有一家軟硬複合板公司的管理員伯伯便說,不知道公司是接到什麼大客戶,生意突然變好,廠區大門已經 10 年沒有這麼多人車頻繁出入過。這就像前文提到的,員工抱怨加班好累一樣,一聽到就要立刻反應:「新聞上說的業績是真的!」
若有機會到倉庫看一看,尤其是傳統製造業,還可以詢問各區貨品分別出給哪些客戶。我曾經拜訪過一家公司,公司代表明明說過很看好某一國家的業績展望,卻發現存放該國家貨品的區域貨堆得滿滿的,我悄悄摸了一下那些貨,看到手指頭上滿是灰塵,心想這不是出貨暢旺該有的庫存狀況,隔天馬上開始出清手頭股票,果不其然,過不了多久就有消息,該公司的海外業績一落千丈。(節錄自第4章第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