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看好」又「看壞」?這樣做,讓你在行情「向兩邊噴出」時都可以獲利!
Q:有沒有可能既看多、又看空,同時擁有兩種極端的交易呢?
A:大多數的投資人,對於行情的研判,多半都只會有一個方向: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看多的策略是:買進買權(看大漲)、賣出賣權(看不跌,有可能小漲);看空的策略是:買進賣權(看大跌)、賣出買權(看不漲,有可能小跌)。但是,如果遇到某些極端的情況:明天的行情,「幾乎確定」不是大漲就是大跌,但是,我想要兩邊都做,同時保留獲利的機會,這有可能嗎?
什麼時候會有這種情況呢?像是2022年之後,聯準會的暴力升息決策,就會有引動市場這種兩邊噴出的預期。每每在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之前,市場分析師會根據經濟指標,做出聯準會可能會升息幾碼(1碼 = 0.25%)的決策預判,作為投資人加減碼的參考。有時候,投資人甚至於會「押寶」聯準會不僅不會再升息,還會反向降息。那麼此時,市場就會形成兩種氛圍:
情境一:聯準會繼續升息,從資本市場抽走資金,這將會讓股市繼續失血;原本那些預期不會升息的失望性賣壓湧現,於是市場會「大跌」!
情境二:相反的,如果聯準會出乎市場意料之外,不但不升息,「竟然」還降息(經濟學家多半認為,出乎市場預料之外的利率決策,效果多半較大)!這肯定會讓市場投資人大為雀躍;因為這表示,聯準會又將開始對市場「放水」(降息形同又把資金趕進股市),資金行情再起,於是市場報以掌聲,「大漲」作收!
因此,在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的前一天,就會有投資人想要兩邊都押;也就是想要同時擁有既看多又看空的單子。
除了沒有被預期到的貨幣政策,會讓市場「驚豔」或「驚嚇」而可能出現兩邊押寶的情況之外,某些具有指標性的選舉結果即將出爐,可是選情卻陷於膠著的情況,也會讓市場充滿懸念,而乾脆兩邊都押。例如,每當國內適逢大選(像是:總統大選),雙方陣營推出的候選人旗鼓相當、競爭激烈,各個有把握、卻各個都沒有勝算的情況之下,一樣會有想要押寶兩邊的投資人。如果原來的執政黨做得還不錯,市場可能會預期,如果換黨執政,政策能不能夠延續?會不會引起政爭,而讓金融市場更加紛亂?那麼當執政黨落敗,第一個交易日,肯定會引起市場恐慌以大跌收盤。
相反的,如果原來的執政黨做得天怒人怨,民眾希望要有所改革時,一旦反對黨勝出,讓市場預期新的執政團隊會推出新的經濟政策、讓人耳目一新,那麼選完的第一個交易日,肯定會獲得市場喝采,而長紅收盤。
像這種,一部分人看漲未來、也有一部分人看衰未來;於是,看漲未來的會作多、看衰未來的會去放空。如果是投資個股,幾乎不會出現同一個人同時作多某一支個股、又放空同一支個股的情形。
但是,選擇權這種金融商品,相較於投資股票,最有趣的特點,就在於:選擇權竟然能同時看多也能夠看空!而且獲利機率還很高!那要怎麼操作呢?
舉例而言,假設在選舉前,臺灣加權股價指數(以下簡稱「臺指」)接近18,000點,在選舉前一交易日,選情呈現膠著,兩邊陣營估計勝算皆在五五波,於是,投資人也陷於觀望。但是,在開票結束後,若是新的執政黨上臺,行情會怎麼變化呢?肯定會有一部分人,認為新人新政,於是看漲臺股,認為將有一波蜜月期。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新人沒什麼資源會被百般掣肘,因而認為未來臺股肯定走長空。如果你想要保有既「看多」又「看空」的策略,可以怎麼做呢?
你可以透過選擇權,同時「作多」又同時「看空」。於是,你可以「買入買權」,選取「履約價」是18,500;所以,當臺指漲逾18,500時,可以賺錢。也能同時「買入賣權」,選取「履約價」是17,500;當臺指跌穿17,500時,仍然可以賺錢。
在合約到期時,會出現三種可能的情境:
1.臺指漲逾18,500:比方說,指數漲到18,700,那麼你「買入買權」的價差收入(200點。至於每一點是多少錢?下一個單元會有進一步的解說),將會高於你支付的權利金及其他支出(包含手續費、稅費等交易成本),所以,你會賺錢。
2.臺指跌穿17,500:比方說,指數下跌到17,300,那麼你「買入賣權」的價差收入(一樣是200點。至於每一點是多少錢?下一個單元會有進一步的解說),將會高於你支付的權利金及其他支出(包含手續費、稅費等交易成本),所以,你一樣會賺錢。
3.如果臺指落在17,500到18,500間:那麼你的「買入買權」跟「買入賣權」都沒有履約的價值,所以,你將會損失「權利金」;但是,所損失「權利金」的數額,是你在交易「買入買權」跟「買入賣權」時,就已經知道的,因此,你不至於因為看錯行情,而大幅度的失血。
當然,如果投資朋友有很大的把握,認為臺指未來會在某個區間盤整,那麼,你將不會擔任「買方」(「買入買權」跟「買入賣權」),不會付出權利金,相反的,你可以採取同時「賣出買權」又「賣出賣權」的操作策略,在行情盤整期間賺取權利金。但是,要提醒投資朋友注意的是,擔任賣方,是有較高的風險、要有賠償無法預知有多少資金的心理準備(損失無上限)!
「權利」買方vs.「義務」賣方,誰要當「賣方」?
Q:選擇權的「買方」的好處是,擁有權利、而且可以在一開始交易時,就確定最多會有多少的損失金額;「賣方」卻是只有配合「演出」的義務,還揹負著可能有無限損失的風險。那麼,又有誰想擔任選擇權的「賣方」呢?
A:瞭解了選擇權「買方」跟「賣方」的權利、義務之後,很多人會想問:既然都是賣方在承擔風險,那麼市場上會不會應該沒有賣方呢?這樣選擇權的交易要怎麼進行呢?乍看之下,的確應該是如此;然而事實上,在選擇權中喜歡當「賣方」的人,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擔任「賣方」,是一種基於「期望值」是正值的概念;原因在於:「賣方」在市場處於盤整階段時有極高的勝算,能夠賺取可觀的權利金;而股票市場中,會出現大漲、大跌的機會畢竟較少,多半是處於區間盤整,所以,很多資深的「股民」,在選擇權市場中,會選擇擔任「賣方」,賺取權利金。大家熟知的股神華倫巴菲特,就曾經傳出,靠著「賣」出15~20年長天期的「賣權」,賺取超過45億美元收入的案例。
我們再以前面大選之後可能的情境分析來看,如果有一個心臟夠強的投資人,他認為,選後的噴出行情,只會是短暫、甚或是一日行情,未來臺指會有極高的機率,在某個區間搖擺、盤整,於是,他可以選擇同時「賣出買權」又「賣出賣權」,在盤整期間賺取權利金。只要預期勝率大於敗率、估算的全部權利金收入大於可能的總體支出,就可以擔任賣方。
但是,長線來看,即便行情有較高的機率是處於盤整階段,但是,不要忘了,當看錯方向的「賣方」投資人,所揹負的損失金額,將是無法事先預估的。實務上,有許多意氣風發、藝高人膽大的「賣方」投資人,只要看錯方向、失敗一次,就有可能大賠,把過往幾年的權利金收入全部吐還給市場,甚至於還大虧!而這類的案例還屢見不鮮!我們大多數人的投資經驗,絕不會像華倫巴菲特一樣,從10歲左右,就開始投資股票、股齡長達80年以上,於是,見過股市的大風大浪、還擁有判斷行情的本事。此外,我們多數人也沒有如此雄厚的本錢,可以讓我們承擔萬一賠大錢的風險。盤點過作為「賣方」的條件之後,大多數的小資男女、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就會以擔任選擇權的「買方」這種刻板印象了。
Q:有沒有可能既看多、又看空,同時擁有兩種極端的交易呢?
A:大多數的投資人,對於行情的研判,多半都只會有一個方向: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看多的策略是:買進買權(看大漲)、賣出賣權(看不跌,有可能小漲);看空的策略是:買進賣權(看大跌)、賣出買權(看不漲,有可能小跌)。但是,如果遇到某些極端的情況:明天的行情,「幾乎確定」不是大漲就是大跌,但是,我想要兩邊都做,同時保留獲利的機會,這有可能嗎?
什麼時候會有這種情況呢?像是2022年之後,聯準會的暴力升息決策,就會有引動市場這種兩邊噴出的預期。每每在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之前,市場分析師會根據經濟指標,做出聯準會可能會升息幾碼(1碼 = 0.25%)的決策預判,作為投資人加減碼的參考。有時候,投資人甚至於會「押寶」聯準會不僅不會再升息,還會反向降息。那麼此時,市場就會形成兩種氛圍:
情境一:聯準會繼續升息,從資本市場抽走資金,這將會讓股市繼續失血;原本那些預期不會升息的失望性賣壓湧現,於是市場會「大跌」!
情境二:相反的,如果聯準會出乎市場意料之外,不但不升息,「竟然」還降息(經濟學家多半認為,出乎市場預料之外的利率決策,效果多半較大)!這肯定會讓市場投資人大為雀躍;因為這表示,聯準會又將開始對市場「放水」(降息形同又把資金趕進股市),資金行情再起,於是市場報以掌聲,「大漲」作收!
因此,在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的前一天,就會有投資人想要兩邊都押;也就是想要同時擁有既看多又看空的單子。
除了沒有被預期到的貨幣政策,會讓市場「驚豔」或「驚嚇」而可能出現兩邊押寶的情況之外,某些具有指標性的選舉結果即將出爐,可是選情卻陷於膠著的情況,也會讓市場充滿懸念,而乾脆兩邊都押。例如,每當國內適逢大選(像是:總統大選),雙方陣營推出的候選人旗鼓相當、競爭激烈,各個有把握、卻各個都沒有勝算的情況之下,一樣會有想要押寶兩邊的投資人。如果原來的執政黨做得還不錯,市場可能會預期,如果換黨執政,政策能不能夠延續?會不會引起政爭,而讓金融市場更加紛亂?那麼當執政黨落敗,第一個交易日,肯定會引起市場恐慌以大跌收盤。
相反的,如果原來的執政黨做得天怒人怨,民眾希望要有所改革時,一旦反對黨勝出,讓市場預期新的執政團隊會推出新的經濟政策、讓人耳目一新,那麼選完的第一個交易日,肯定會獲得市場喝采,而長紅收盤。
像這種,一部分人看漲未來、也有一部分人看衰未來;於是,看漲未來的會作多、看衰未來的會去放空。如果是投資個股,幾乎不會出現同一個人同時作多某一支個股、又放空同一支個股的情形。
但是,選擇權這種金融商品,相較於投資股票,最有趣的特點,就在於:選擇權竟然能同時看多也能夠看空!而且獲利機率還很高!那要怎麼操作呢?
舉例而言,假設在選舉前,臺灣加權股價指數(以下簡稱「臺指」)接近18,000點,在選舉前一交易日,選情呈現膠著,兩邊陣營估計勝算皆在五五波,於是,投資人也陷於觀望。但是,在開票結束後,若是新的執政黨上臺,行情會怎麼變化呢?肯定會有一部分人,認為新人新政,於是看漲臺股,認為將有一波蜜月期。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新人沒什麼資源會被百般掣肘,因而認為未來臺股肯定走長空。如果你想要保有既「看多」又「看空」的策略,可以怎麼做呢?
你可以透過選擇權,同時「作多」又同時「看空」。於是,你可以「買入買權」,選取「履約價」是18,500;所以,當臺指漲逾18,500時,可以賺錢。也能同時「買入賣權」,選取「履約價」是17,500;當臺指跌穿17,500時,仍然可以賺錢。
在合約到期時,會出現三種可能的情境:
1.臺指漲逾18,500:比方說,指數漲到18,700,那麼你「買入買權」的價差收入(200點。至於每一點是多少錢?下一個單元會有進一步的解說),將會高於你支付的權利金及其他支出(包含手續費、稅費等交易成本),所以,你會賺錢。
2.臺指跌穿17,500:比方說,指數下跌到17,300,那麼你「買入賣權」的價差收入(一樣是200點。至於每一點是多少錢?下一個單元會有進一步的解說),將會高於你支付的權利金及其他支出(包含手續費、稅費等交易成本),所以,你一樣會賺錢。
3.如果臺指落在17,500到18,500間:那麼你的「買入買權」跟「買入賣權」都沒有履約的價值,所以,你將會損失「權利金」;但是,所損失「權利金」的數額,是你在交易「買入買權」跟「買入賣權」時,就已經知道的,因此,你不至於因為看錯行情,而大幅度的失血。
當然,如果投資朋友有很大的把握,認為臺指未來會在某個區間盤整,那麼,你將不會擔任「買方」(「買入買權」跟「買入賣權」),不會付出權利金,相反的,你可以採取同時「賣出買權」又「賣出賣權」的操作策略,在行情盤整期間賺取權利金。但是,要提醒投資朋友注意的是,擔任賣方,是有較高的風險、要有賠償無法預知有多少資金的心理準備(損失無上限)!
「權利」買方vs.「義務」賣方,誰要當「賣方」?
Q:選擇權的「買方」的好處是,擁有權利、而且可以在一開始交易時,就確定最多會有多少的損失金額;「賣方」卻是只有配合「演出」的義務,還揹負著可能有無限損失的風險。那麼,又有誰想擔任選擇權的「賣方」呢?
A:瞭解了選擇權「買方」跟「賣方」的權利、義務之後,很多人會想問:既然都是賣方在承擔風險,那麼市場上會不會應該沒有賣方呢?這樣選擇權的交易要怎麼進行呢?乍看之下,的確應該是如此;然而事實上,在選擇權中喜歡當「賣方」的人,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擔任「賣方」,是一種基於「期望值」是正值的概念;原因在於:「賣方」在市場處於盤整階段時有極高的勝算,能夠賺取可觀的權利金;而股票市場中,會出現大漲、大跌的機會畢竟較少,多半是處於區間盤整,所以,很多資深的「股民」,在選擇權市場中,會選擇擔任「賣方」,賺取權利金。大家熟知的股神華倫巴菲特,就曾經傳出,靠著「賣」出15~20年長天期的「賣權」,賺取超過45億美元收入的案例。
我們再以前面大選之後可能的情境分析來看,如果有一個心臟夠強的投資人,他認為,選後的噴出行情,只會是短暫、甚或是一日行情,未來臺指會有極高的機率,在某個區間搖擺、盤整,於是,他可以選擇同時「賣出買權」又「賣出賣權」,在盤整期間賺取權利金。只要預期勝率大於敗率、估算的全部權利金收入大於可能的總體支出,就可以擔任賣方。
但是,長線來看,即便行情有較高的機率是處於盤整階段,但是,不要忘了,當看錯方向的「賣方」投資人,所揹負的損失金額,將是無法事先預估的。實務上,有許多意氣風發、藝高人膽大的「賣方」投資人,只要看錯方向、失敗一次,就有可能大賠,把過往幾年的權利金收入全部吐還給市場,甚至於還大虧!而這類的案例還屢見不鮮!我們大多數人的投資經驗,絕不會像華倫巴菲特一樣,從10歲左右,就開始投資股票、股齡長達80年以上,於是,見過股市的大風大浪、還擁有判斷行情的本事。此外,我們多數人也沒有如此雄厚的本錢,可以讓我們承擔萬一賠大錢的風險。盤點過作為「賣方」的條件之後,大多數的小資男女、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就會以擔任選擇權的「買方」這種刻板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