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趕走了我的邪惡,也趕走了我的天真
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可惜只有少數大人記得這一點。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歷經社會化,我們要立足,獲得權力、聲譽、金錢和地位。如果我們能做自己熱愛的事,同時也能被這個社會褒獎,這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國王、愛慕虛榮的人和商人,分別代表著在社會上追求權力、聲望和財富的人,卡倫.荷妮(Karen Horney)在《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中,把他們都歸為同一類。
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想要獲得關愛,就需要與他人接觸,獲得安全感,而沉迷於追求權力、聲望和財富,就意味著要減少與別人的接觸,透過強調和堅持自己的立場來獲得安全感。小王子不想被社會馴化,他逃離了。就像作者選擇成為飛行員,遠離塵世喧囂、名利,也就遠離了一個個真實的人和日常生活。
《小王子》也是關於作者人生觀的童話。在本書第一章,講述了主人公年幼時曾經畫過一條吞掉大象的蛇,並透過觀察大人們是否能看懂那幅畫,來判斷他們是否還擁有童真。他會篩選出頭腦清晰的人,不幸的是,似乎沒有人通過測驗。
於是,他學會了虛假的談論打牌、高爾夫球、政治及閒話。主人公童真的一面不曾被看見和理解過,他渴望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尋找童真,必然會重複不斷的受傷。
直到小王子出現,看見他的與眾不同,他才進入了心靈的世界;小王子的出現,讓他變成了一個大人,一個要修飛機、有使命感的大人。他被要求畫綿羊,主人公畫了那麼多綿羊都無法讓小王子滿意,最後他畫了一個盒子,綿羊被關在裡面,理想中的綿羊和被吞食的大象都只能靠想像看見。
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就意味著要順應社會規範、承擔責任。如何保留兒時所擁有的創造性和真實感?國王、愛慕虛榮的人、商人身上其實有善良、被看見和被欣賞的需求,也有努力生活的目標,儘管他們已經成為大人,但依然擁有對愛和被關注的渴望。
小王子是帶著失望離開的,他在成長這件事上遭遇了挫折。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Franz)曾在《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對《小王子》的分析中,引用一個案例,有兩位美國問題少年相約分別去做佛洛伊德派和榮格派的心理分析。
做佛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的少年,一年之後就恢復了,得到了治癒。他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所抱持的幼稚態度,已經放棄了他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也譯作「伊底帕斯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和其他臆想。榮格派的少年問他:「那你以後準備做什麼?」對方說:「不知道,但是我必須賺錢並娶個老婆。」佛洛伊德派少年的現實感部分成長了。
接著,他說:「你知道,說起來有些奇怪,他們雖然把我的邪惡趕走了,但是同時也趕走了我的天真。」成長似乎是非黑即白、不可兼得。情感如是,理想主義和現實感亦是。
比起忽視,過度關注更讓人絕望—─〈小紅帽〉
《格林童話》中的〈小紅帽〉改寫自法國作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作品《鵝媽媽的故事》(Les Contes de ma mère l'Oye,主標題為《附道德訓誡的古代故事》〔Histoir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 avec des moralités〕,但《鵝媽媽的故事》較廣為人知)中的一篇童話。
佩羅的故事來自民間,起初的「小紅帽」是被假扮外婆的狼引誘,脫下衣服躺在床上,並被狼吃掉的可憐少女;格林兄弟(Brüder Grimm)在改寫時,將少女改為小女孩,刪掉文中帶有性暗示的句子,並將外婆和小紅帽被吃掉的悲劇,改為被拯救的喜劇。
實際上,佩羅的「小紅帽」是十七世紀法國沙龍(salon)文化的產物。在當時的沙龍活動中,說故事是營造氣氛的重要節目。
「十七世紀法國的童話並非為兒童所寫,而是流傳在成人之間,是一種往往帶有色情內容的體裁。」這句話啟發了佩羅,於是他在故事的最後加上道德訓誡,提醒兒童和年輕女子「被寵壞的小孩容易遭到侵害,提高對假紳士的警惕。」
佩羅版與格林兄弟版的「小紅帽」給人柔弱而天真的感覺,後來出現了很多代表女性覺醒的「小紅帽」。
2005年上映的動畫電影《Kuso小紅帽》(Hoodwinked!)塑造出一位想成為超級特工的小紅帽;2011年上映的電影《血紅帽》(Red Riding Hood)塑造一位成年後,主動反抗並勇敢探尋真相的小紅帽。
英國女性主義作家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作品〈與狼為伴〉(The Company of Wolves)中,小紅帽也不再等待外界力量的救援,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野狼。安潔拉.卡特筆下的小紅帽化身為狼女,渾身散發原始的自由和力量,打破父權社會下女性應該聽話的價值觀。
小紅帽因為遭遇危險從此變得聽話懂事,那麼她聽話懂事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心聲?大人真的了解她嗎?
理解和接納,才能治癒創傷
雖然格林兄弟將佩羅版的〈小紅帽〉改寫得更加有趣,但我們仍舊可以感受到故事中隱含的告誡──不聽媽媽的話是很危險的。
回想我的童年,的確也有過不少被恐嚇的感覺,比如:晚上不要亂跑,否則會被鬼抓走;不要獨自走進那個小巷子,否則可能會被壞人抓走,有些人會挖走小孩的器官賣錢……當時的我,肯定是以情感隔離的方式面對這些恐嚇,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毛骨悚然。
對大人來說,養大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面對太多不確定性。
社會中潛藏諸多不安全因素,而孩子天真無知,怎麼能不讓大人擔心?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人喜歡嚇唬小孩,為什麼會有小紅帽這樣的故事出現。
在具有恐嚇性質的基礎上,〈小紅帽〉裡的人物設定也有一定含意──面臨危險的是小女孩,而兇手是狼。
狼凶狠、狡猾、貪婪,還會吃人,是獸性、動物本能和欲望的象徵,所以才有了「色狼」這樣的詞,來形容貪色的男人。
有些男人無法控制自身的欲望,或因欲望而喪失人性時,他們就會將魔爪伸向小女孩。
紅色是生命力的象徵。但對凶手來說,紅色也意味少女初潮、令人著迷的性。
在2019年的騰訊公益大賽,李奧貝納(Leo Burnett Worldwide,美國廣告公司)上海分公司透過一個HTML5(編按:一種用於建立網頁的標準標記語言)作品,將〈小紅帽〉中的大灰狼比作現實生活中的色狼,重新講述小女孩遇到色狼的「童話之殤」,呼籲更多人關注女童遭受性侵的問題。
故事結束時,一組驚人的數字映入眼簾:每天有超過7名兒童被猥褻,留守兒童案件約占75.98%,教師、鄰居、親戚等熟人作案約占70.59%。
在心理諮商室,我見證一位又一位女孩,因為童年遭遇性侵,往後餘生都深陷羞恥、恐懼和悲傷之中。
格林兄弟的改寫,讓故事充滿理想化色彩;佩羅從民間故事整理的〈小紅帽〉則更貼近民情,也意味更貼近真相。脫下童話外衣回到現實世界,一旦一個小女孩被狼吃掉,生命也就結束了。
那些被性侵過的女性個案,常常帶著強烈的死亡氣息走進諮商室,我總感覺在某個平行宇宙裡,她們已經死去,站在我面前的不過是一具軀殼。
她們在這個世間所做的一切,都像是在證明自己還活著,她們進行諮商,也像是掙扎,試圖讓自己從死亡復活。
我的一位個案K,她長相甜美、多才多藝,但渾身散發著憂鬱的氣息。她走路輕飄飄的,說話也是,讓人感覺她的魂魄似乎已經離開了身體。
後來我才得知,她讀國中時曾被鄰居大叔性侵,這真是一段可怕的經歷。更可怕的是,那位大叔還警告她:「不准跟任何人說,否則大家都會說妳是小婊子,妳爸媽的面子就沒了。」
常年被父母忽視的K真的就獨自吞咽這份痛苦。還好讀高中的時候,她搬家了,才讓她擺脫噩夢。但她後來才發現,這個噩夢一直存在,從未擺脫過。
聽到K的經歷,我很難過。我知道,想要從這個噩夢中走出,需要漫長的療程。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K開始一點一點觸碰自己的感受。性帶來的羞恥感讓她無比厭惡自己,認為自己很髒,甚至見不得人。
我能感受到她的憤怒,但長久的沉默,讓她將所有憤怒的情緒都指向自己,這些憤怒像利刃般一刀一刀剜著她,讓她遍體鱗傷。
我常常詢問她的感受,這讓她漸漸意識到終於有人願意傾聽,也讓她開始關心自己的身體感受。她的無助、恐懼、悲傷和憤怒,慢慢的透過言語表達出來。
這時,她才真正體會到她的憤怒有多強烈,她說:「我真想殺了那個人!」
當她能夠充分表達憤怒時,她終於放過了自己,她說:「我高中的時候曾陷入憂鬱,那時總想自殺,現在我才明白,我真正想殺的人不是自己,而是性侵我的人。」
唯有看見心中長久被封印的情緒,將其痛痛快快表達出來,並且理解和接納,遭遇創傷的人才能被治癒。
但令人難過的是,因為性被大家看作是一個禁忌且羞恥的話題,為了和性保持距離,當任何人聽到和性有關的事件時,人們常常在不了解具體情況下,就不友善的評判,甚至指責當事人。
這讓許多如K一樣遭遇不幸的女孩只能獨自吞咽痛苦、絕望和孤獨。同時,縱容那些「狼」,讓他們更加無所顧忌。
格林兄弟將〈小紅帽〉中暗示性的句子刪除,也是否認性的呈現。
小紅帽的媽媽原本可以直接告訴她,森林裡有狼,遇到狼要直接逃跑,卻只告訴小紅帽要走大路。如此隱晦的暗示,讓小紅帽意識不到真正的危險。
不過,比起過去一味的迴避,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性教育,並透過性教育來增強孩子保護自我的意識。
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可惜只有少數大人記得這一點。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歷經社會化,我們要立足,獲得權力、聲譽、金錢和地位。如果我們能做自己熱愛的事,同時也能被這個社會褒獎,這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國王、愛慕虛榮的人和商人,分別代表著在社會上追求權力、聲望和財富的人,卡倫.荷妮(Karen Horney)在《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中,把他們都歸為同一類。
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想要獲得關愛,就需要與他人接觸,獲得安全感,而沉迷於追求權力、聲望和財富,就意味著要減少與別人的接觸,透過強調和堅持自己的立場來獲得安全感。小王子不想被社會馴化,他逃離了。就像作者選擇成為飛行員,遠離塵世喧囂、名利,也就遠離了一個個真實的人和日常生活。
《小王子》也是關於作者人生觀的童話。在本書第一章,講述了主人公年幼時曾經畫過一條吞掉大象的蛇,並透過觀察大人們是否能看懂那幅畫,來判斷他們是否還擁有童真。他會篩選出頭腦清晰的人,不幸的是,似乎沒有人通過測驗。
於是,他學會了虛假的談論打牌、高爾夫球、政治及閒話。主人公童真的一面不曾被看見和理解過,他渴望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尋找童真,必然會重複不斷的受傷。
直到小王子出現,看見他的與眾不同,他才進入了心靈的世界;小王子的出現,讓他變成了一個大人,一個要修飛機、有使命感的大人。他被要求畫綿羊,主人公畫了那麼多綿羊都無法讓小王子滿意,最後他畫了一個盒子,綿羊被關在裡面,理想中的綿羊和被吞食的大象都只能靠想像看見。
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就意味著要順應社會規範、承擔責任。如何保留兒時所擁有的創造性和真實感?國王、愛慕虛榮的人、商人身上其實有善良、被看見和被欣賞的需求,也有努力生活的目標,儘管他們已經成為大人,但依然擁有對愛和被關注的渴望。
小王子是帶著失望離開的,他在成長這件事上遭遇了挫折。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Franz)曾在《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對《小王子》的分析中,引用一個案例,有兩位美國問題少年相約分別去做佛洛伊德派和榮格派的心理分析。
做佛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的少年,一年之後就恢復了,得到了治癒。他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所抱持的幼稚態度,已經放棄了他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也譯作「伊底帕斯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和其他臆想。榮格派的少年問他:「那你以後準備做什麼?」對方說:「不知道,但是我必須賺錢並娶個老婆。」佛洛伊德派少年的現實感部分成長了。
接著,他說:「你知道,說起來有些奇怪,他們雖然把我的邪惡趕走了,但是同時也趕走了我的天真。」成長似乎是非黑即白、不可兼得。情感如是,理想主義和現實感亦是。
比起忽視,過度關注更讓人絕望—─〈小紅帽〉
《格林童話》中的〈小紅帽〉改寫自法國作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作品《鵝媽媽的故事》(Les Contes de ma mère l'Oye,主標題為《附道德訓誡的古代故事》〔Histoir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 avec des moralités〕,但《鵝媽媽的故事》較廣為人知)中的一篇童話。
佩羅的故事來自民間,起初的「小紅帽」是被假扮外婆的狼引誘,脫下衣服躺在床上,並被狼吃掉的可憐少女;格林兄弟(Brüder Grimm)在改寫時,將少女改為小女孩,刪掉文中帶有性暗示的句子,並將外婆和小紅帽被吃掉的悲劇,改為被拯救的喜劇。
實際上,佩羅的「小紅帽」是十七世紀法國沙龍(salon)文化的產物。在當時的沙龍活動中,說故事是營造氣氛的重要節目。
「十七世紀法國的童話並非為兒童所寫,而是流傳在成人之間,是一種往往帶有色情內容的體裁。」這句話啟發了佩羅,於是他在故事的最後加上道德訓誡,提醒兒童和年輕女子「被寵壞的小孩容易遭到侵害,提高對假紳士的警惕。」
佩羅版與格林兄弟版的「小紅帽」給人柔弱而天真的感覺,後來出現了很多代表女性覺醒的「小紅帽」。
2005年上映的動畫電影《Kuso小紅帽》(Hoodwinked!)塑造出一位想成為超級特工的小紅帽;2011年上映的電影《血紅帽》(Red Riding Hood)塑造一位成年後,主動反抗並勇敢探尋真相的小紅帽。
英國女性主義作家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作品〈與狼為伴〉(The Company of Wolves)中,小紅帽也不再等待外界力量的救援,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野狼。安潔拉.卡特筆下的小紅帽化身為狼女,渾身散發原始的自由和力量,打破父權社會下女性應該聽話的價值觀。
小紅帽因為遭遇危險從此變得聽話懂事,那麼她聽話懂事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心聲?大人真的了解她嗎?
理解和接納,才能治癒創傷
雖然格林兄弟將佩羅版的〈小紅帽〉改寫得更加有趣,但我們仍舊可以感受到故事中隱含的告誡──不聽媽媽的話是很危險的。
回想我的童年,的確也有過不少被恐嚇的感覺,比如:晚上不要亂跑,否則會被鬼抓走;不要獨自走進那個小巷子,否則可能會被壞人抓走,有些人會挖走小孩的器官賣錢……當時的我,肯定是以情感隔離的方式面對這些恐嚇,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毛骨悚然。
對大人來說,養大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面對太多不確定性。
社會中潛藏諸多不安全因素,而孩子天真無知,怎麼能不讓大人擔心?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人喜歡嚇唬小孩,為什麼會有小紅帽這樣的故事出現。
在具有恐嚇性質的基礎上,〈小紅帽〉裡的人物設定也有一定含意──面臨危險的是小女孩,而兇手是狼。
狼凶狠、狡猾、貪婪,還會吃人,是獸性、動物本能和欲望的象徵,所以才有了「色狼」這樣的詞,來形容貪色的男人。
有些男人無法控制自身的欲望,或因欲望而喪失人性時,他們就會將魔爪伸向小女孩。
紅色是生命力的象徵。但對凶手來說,紅色也意味少女初潮、令人著迷的性。
在2019年的騰訊公益大賽,李奧貝納(Leo Burnett Worldwide,美國廣告公司)上海分公司透過一個HTML5(編按:一種用於建立網頁的標準標記語言)作品,將〈小紅帽〉中的大灰狼比作現實生活中的色狼,重新講述小女孩遇到色狼的「童話之殤」,呼籲更多人關注女童遭受性侵的問題。
故事結束時,一組驚人的數字映入眼簾:每天有超過7名兒童被猥褻,留守兒童案件約占75.98%,教師、鄰居、親戚等熟人作案約占70.59%。
在心理諮商室,我見證一位又一位女孩,因為童年遭遇性侵,往後餘生都深陷羞恥、恐懼和悲傷之中。
格林兄弟的改寫,讓故事充滿理想化色彩;佩羅從民間故事整理的〈小紅帽〉則更貼近民情,也意味更貼近真相。脫下童話外衣回到現實世界,一旦一個小女孩被狼吃掉,生命也就結束了。
那些被性侵過的女性個案,常常帶著強烈的死亡氣息走進諮商室,我總感覺在某個平行宇宙裡,她們已經死去,站在我面前的不過是一具軀殼。
她們在這個世間所做的一切,都像是在證明自己還活著,她們進行諮商,也像是掙扎,試圖讓自己從死亡復活。
我的一位個案K,她長相甜美、多才多藝,但渾身散發著憂鬱的氣息。她走路輕飄飄的,說話也是,讓人感覺她的魂魄似乎已經離開了身體。
後來我才得知,她讀國中時曾被鄰居大叔性侵,這真是一段可怕的經歷。更可怕的是,那位大叔還警告她:「不准跟任何人說,否則大家都會說妳是小婊子,妳爸媽的面子就沒了。」
常年被父母忽視的K真的就獨自吞咽這份痛苦。還好讀高中的時候,她搬家了,才讓她擺脫噩夢。但她後來才發現,這個噩夢一直存在,從未擺脫過。
聽到K的經歷,我很難過。我知道,想要從這個噩夢中走出,需要漫長的療程。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K開始一點一點觸碰自己的感受。性帶來的羞恥感讓她無比厭惡自己,認為自己很髒,甚至見不得人。
我能感受到她的憤怒,但長久的沉默,讓她將所有憤怒的情緒都指向自己,這些憤怒像利刃般一刀一刀剜著她,讓她遍體鱗傷。
我常常詢問她的感受,這讓她漸漸意識到終於有人願意傾聽,也讓她開始關心自己的身體感受。她的無助、恐懼、悲傷和憤怒,慢慢的透過言語表達出來。
這時,她才真正體會到她的憤怒有多強烈,她說:「我真想殺了那個人!」
當她能夠充分表達憤怒時,她終於放過了自己,她說:「我高中的時候曾陷入憂鬱,那時總想自殺,現在我才明白,我真正想殺的人不是自己,而是性侵我的人。」
唯有看見心中長久被封印的情緒,將其痛痛快快表達出來,並且理解和接納,遭遇創傷的人才能被治癒。
但令人難過的是,因為性被大家看作是一個禁忌且羞恥的話題,為了和性保持距離,當任何人聽到和性有關的事件時,人們常常在不了解具體情況下,就不友善的評判,甚至指責當事人。
這讓許多如K一樣遭遇不幸的女孩只能獨自吞咽痛苦、絕望和孤獨。同時,縱容那些「狼」,讓他們更加無所顧忌。
格林兄弟將〈小紅帽〉中暗示性的句子刪除,也是否認性的呈現。
小紅帽的媽媽原本可以直接告訴她,森林裡有狼,遇到狼要直接逃跑,卻只告訴小紅帽要走大路。如此隱晦的暗示,讓小紅帽意識不到真正的危險。
不過,比起過去一味的迴避,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性教育,並透過性教育來增強孩子保護自我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