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自序
在漢傳地區,《心經》和《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兩部佛典。其中的一些經文,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類,更是為人熟知。對這兩部經的弘揚,幾乎伴隨了我的弘法生涯。本書由其中部分講座內容整理而成。
一九九五年,我應澳洲明月居士林妙淨法師之邀,在佛學冬令營開講《心經》。這是我首次講解本經,轉眼已近三十年。回國後,我常將《心經》的智慧與現實人生對照思考,深刻體會到這一法門的殊勝,於是撰寫成文,題為〈心經的的人生智慧〉。本經僅二百六十多字,但文約義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這就必須有中觀正見的支持,否則是不容易理解透徹的。我在中國佛學院求學期間,親近過三論宗專家劉峰老師,在他的耳提面命下,學過《中論》、《肇論》、《大乘玄論》等相關論典,為我理解《心經》奠定了基礎。
中觀的基本正見是緣起性空。《心經》以緣起的智慧,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諸法,說明這一切都是無自性空的,使我們認識到空有不二、煩惱即菩提的思想,知道如何才能不住世間、超越生死。經中出現最多的三個字,即「空」、「無」、「不」,都是否定詞。簡單地說,就是否定自性見,建立空有不二的中道觀。
〈心經的禪觀〉,是我二〇一九年在北京廣化寺講的。之所以題為「禪觀」,是希望把中觀正見運用到禪修中。很多人對經教的學習只是停留在理論上,談空說有,卻不能落到實處,甚至撥無因果,出現偏空的弊端。《心經》以「觀自在」開篇,觀之一字,貫穿了《心經》的修行。觀,必須有止的基礎,才能在面對念頭和影象時,了知一切如幻,當下體證空性,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
對《金剛經》的弘揚,略早於《心經》。一九九四年春,我應廈門大學青年禪學社之邀開講本經。其後,又把演講思路撰寫成文,題為〈金剛經的現代意義〉。
二〇一〇年,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開設《金剛經》課程。如何引導大家認識經文要義?我想到,可以從問題入手。《金剛經》的行文是散文式的,對同一問題會反覆說明,且分布多處。比如怎麼認識如來身相,出現了「色相非真、有相之身不為大、不應以色相見如來、如來具足相好莊嚴、離相見如來」等多個角度。將相關內容剪輯到一起,可以清晰地看到,佛陀是從哪些方面闡述這個問題,有助於我們全面領會經義。
《金剛經》與《心經》同屬般若系經典,但修行側重點不同。如果說《心經》著重個人修行,那麼《金剛經》則是立足於菩薩道修行,在利他過程中落實正見。經中關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以及對佛果、佛身、佛陀說法的認識,始終伴隨兩種提醒:一方面,不要陷入對自我的執著,經中反覆出現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都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另一方面,不要陷入對法的執著,佛陀每說一個問題,都會以「所謂……即非……是名……」為總結,讓我們用中觀正見看待一切,認識到緣起現象是無自性的,其存在只是條件關係的假相而已。
本書名為《超越「二」的智慧》,二,即二元。我們生活在能所、善惡、好壞、自他等二元對立中,如何才能正確面對?龍樹菩薩在《中論》告訴我們:「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指出了世俗諦、第一義和涅槃的關係。修行要從世俗諦入手,如何認識世俗諦,正是輪迴與解脫的分水嶺。如果帶著自性見,產生我執法執,就會進入二元世界,開啟生死輪迴;以中觀正見觀察,了知諸法無自性,就能超越對二元的執著,入不二門。如此,方能出汙泥而不染,行走世間,自在無礙。
二〇二三年春寫於阿蘭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