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貳 稱雄朝鮮半島「君子之國」──新羅
一. 新羅謹事於唐
新羅當我魏晉之際,統一朝鮮半島南部,至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西元一三四六年)滅任那,始逐漸擴張其領土。隋唐之交,新羅頻受高句麗與百濟侵凌,由於新羅善用對唐外交,獲東方共主的唐帝垂青,倖免亡國之禍。
唐高祖統一中國,威震宇寰,新羅即於唐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來朝,終高祖之世,歲歲入貢。
唐太宗之世,新羅請改章服中國制;據「資治通鑑唐紀十五」云:「二十二年(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癸末,新羅國相金春秋及其子文正入見,春秋──真德(新羅女王)之弟也。上(唐太宗)以春秋為『特進』,文正為『左武衛將軍』。
春秋請改章服中國制,內出東服賜之。」金春秋又請詣國學,學釋典及講論,唐太宗甚悅,因賜以所製溫陽及晉祠碑並新撰晉書。翌年,新羅改服中國衣冠。
唐高宗即位,新羅對唐執禮尤謹,新羅真德女王用歌頌的詩句,刺繡在錦緞上,於唐元徽元年(西元六五○年)獻贈高宗,以博唐帝歡心。而武烈王、文武王更謹事於唐,唐高宗目之為「君子之國」。故每當新羅因受百濟、高句麗侵略,而請援於唐,唐帝無不為聲援,以解其危。二. 新羅文武王擅占百濟高句麗故地與唐衝突
百濟、高句麗在先後不足十年間為唐所滅,唐置督護府統治其地,新羅以出兵助唐立功甚大,而無所獲,遂致不滿。為償其伸張勢力宿願,新羅遂於唐總章二年(新羅文武王十年、西元六六九年)一月,擅占百濟故地,唐高宗遣使貢之,新羅置之不理。同年六月,高句麗山南大長鉗牟岑收編高句麗殘軍,襲殺唐使,又擁寶藏王外孫安舜為王,以抗唐室。
鉗牟岑因知新羅與唐失和,乃向新羅乞師,新羅文武王使安舜居金馬渚(今益三郡),封之為「高句麗王」。唐高宗即派東州道高偘、燕山道李謹行為總管往高句麗叛亂,並令寶藏王隨軍展開招撫。
同年七月,百濟不服新羅統治,起而對新羅軍作戰,光復數十城,新羅派將軍竹旨反攻,與唐軍戰於石城,獲勝而歸。
安東都護薛仁貴函質新羅挑釁,文武王藉口唐分配百濟領土不當。繼於泗泚設州轄治百濟,並擊唐軍,唐徙安東都護府於遼州。
唐高宗新羅文武王罔顧大義,逞兵挑戰,乃於唐上元元年(新羅文武王十五年、西元六七四年)削其封爵,另立其弟金仁問為新羅王,復詔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李弼、李謹行副之,破新羅軍於七重城(金積城),但薛仁貴軍則敗於泉城、買肖城。
文武王知劉仁軌智勇兼資,非其對手,遂遣使謝罪,唐高宗不咎既往,復其爵位。惟新羅擴張領土之意念,則未嘗稍怠也。
唐鳳儀二年(西元六七七年),吐魯蕃勢力壯大,唐高宗為加強中國西北邊防,因將原設於遼州以統治高句麗的安東都護府,內遷東新城(今瀋陽西北),新羅遂於唐永隆元年(西元六八○年)兼併高句麗故土,奄有朝鮮半島中南部之地矣。
及新羅神文王(政明)即位,復於唐開耀二年(西元六八一)上表唐高宗,請「唐禮一部並雜文章,則天令所司寫吉凶要禮,並於文館詞林,採其詞涉規戒者,勒成五十卷以賜之」,足見唐對新羅的優厚。
唐高宗逝世之後,皇后武曌專政,稱則天皇帝,改國號周。久視元年(西元七○○年),武后封高句麗寶臧王之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封百濟義慈王之孫扶餘敬為「襲王」,然此北方之強的高句麗此時雖勉能自立,而百濟領土已為新羅、渤海(按其地居灞江之北,本稱栗末靺鞨,高句麗為唐所滅,其眾多歸之)所瓜分,名存實亡。
一. 新羅謹事於唐
新羅當我魏晉之際,統一朝鮮半島南部,至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西元一三四六年)滅任那,始逐漸擴張其領土。隋唐之交,新羅頻受高句麗與百濟侵凌,由於新羅善用對唐外交,獲東方共主的唐帝垂青,倖免亡國之禍。
唐高祖統一中國,威震宇寰,新羅即於唐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來朝,終高祖之世,歲歲入貢。
唐太宗之世,新羅請改章服中國制;據「資治通鑑唐紀十五」云:「二十二年(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癸末,新羅國相金春秋及其子文正入見,春秋──真德(新羅女王)之弟也。上(唐太宗)以春秋為『特進』,文正為『左武衛將軍』。
春秋請改章服中國制,內出東服賜之。」金春秋又請詣國學,學釋典及講論,唐太宗甚悅,因賜以所製溫陽及晉祠碑並新撰晉書。翌年,新羅改服中國衣冠。
唐高宗即位,新羅對唐執禮尤謹,新羅真德女王用歌頌的詩句,刺繡在錦緞上,於唐元徽元年(西元六五○年)獻贈高宗,以博唐帝歡心。而武烈王、文武王更謹事於唐,唐高宗目之為「君子之國」。故每當新羅因受百濟、高句麗侵略,而請援於唐,唐帝無不為聲援,以解其危。二. 新羅文武王擅占百濟高句麗故地與唐衝突
百濟、高句麗在先後不足十年間為唐所滅,唐置督護府統治其地,新羅以出兵助唐立功甚大,而無所獲,遂致不滿。為償其伸張勢力宿願,新羅遂於唐總章二年(新羅文武王十年、西元六六九年)一月,擅占百濟故地,唐高宗遣使貢之,新羅置之不理。同年六月,高句麗山南大長鉗牟岑收編高句麗殘軍,襲殺唐使,又擁寶藏王外孫安舜為王,以抗唐室。
鉗牟岑因知新羅與唐失和,乃向新羅乞師,新羅文武王使安舜居金馬渚(今益三郡),封之為「高句麗王」。唐高宗即派東州道高偘、燕山道李謹行為總管往高句麗叛亂,並令寶藏王隨軍展開招撫。
同年七月,百濟不服新羅統治,起而對新羅軍作戰,光復數十城,新羅派將軍竹旨反攻,與唐軍戰於石城,獲勝而歸。
安東都護薛仁貴函質新羅挑釁,文武王藉口唐分配百濟領土不當。繼於泗泚設州轄治百濟,並擊唐軍,唐徙安東都護府於遼州。
唐高宗新羅文武王罔顧大義,逞兵挑戰,乃於唐上元元年(新羅文武王十五年、西元六七四年)削其封爵,另立其弟金仁問為新羅王,復詔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李弼、李謹行副之,破新羅軍於七重城(金積城),但薛仁貴軍則敗於泉城、買肖城。
文武王知劉仁軌智勇兼資,非其對手,遂遣使謝罪,唐高宗不咎既往,復其爵位。惟新羅擴張領土之意念,則未嘗稍怠也。
唐鳳儀二年(西元六七七年),吐魯蕃勢力壯大,唐高宗為加強中國西北邊防,因將原設於遼州以統治高句麗的安東都護府,內遷東新城(今瀋陽西北),新羅遂於唐永隆元年(西元六八○年)兼併高句麗故土,奄有朝鮮半島中南部之地矣。
及新羅神文王(政明)即位,復於唐開耀二年(西元六八一)上表唐高宗,請「唐禮一部並雜文章,則天令所司寫吉凶要禮,並於文館詞林,採其詞涉規戒者,勒成五十卷以賜之」,足見唐對新羅的優厚。
唐高宗逝世之後,皇后武曌專政,稱則天皇帝,改國號周。久視元年(西元七○○年),武后封高句麗寶臧王之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封百濟義慈王之孫扶餘敬為「襲王」,然此北方之強的高句麗此時雖勉能自立,而百濟領土已為新羅、渤海(按其地居灞江之北,本稱栗末靺鞨,高句麗為唐所滅,其眾多歸之)所瓜分,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