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堂課
要吃有甜頭的苦—挫折教育不等於吃苦教育
志明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雖然與班上同學玩不來,但是學習成績卻一直都很不錯,每次班級排名都能上前三名。
志明父母對他的期望也很大,每年寒暑假都會給他報好幾科的補習班,並總是這樣對志明說:「讓你多吃點苦也是為了你將來有出息,不要總想著出去玩,學生的本分就是要好好讀書。」可志明的父母卻忽略了志明望著窗外小夥伴們玩耍時,眼睛裡充滿的羡慕和失落。
這次期中考結束,志明考了第二名。他興高采烈地回到家,認為爸爸媽媽一定會很高興,說不定還能得到他們的獎賞呢。可是,當爸爸看到志明的成績單後,卻皺了皺眉頭問道:「為什麼沒拿到第一名?」志明張嘴,想要說什麼,又嚥了回去,垂頭喪氣地回到房間。
晚上,志明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本來快樂的心在這一刻變得很灰暗。他想不明白,自己每天認真用功,為什麼就是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肯定呢?父母會不會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而不愛自己了呢?這個晚上,志明失眠了。
從此以後,志明變得更加沉默了,總是一個人埋頭苦讀。連老師都認為志明太用功了,勸他出去和同學玩一會兒,他卻不肯。
轉眼,期終考試就來了。
考試前幾天,志明睡不安穩、食不下嚥。他希望這次能拿到第一名,好讓父母滿意。誰知過度患得患失,終於讓志明在考試當天暈倒在考場上。志明的父母匆匆趕到醫院,望著兒子痛哭失聲。醫生對他們說,志明就是因為壓力太大,又得不到必要的舒緩才暈倒的。
志明出院回到家,無意間聽到父母的一段談話:「我們只是想著讓孩子吃點苦,努力讀書,把玩的時間多用在學習上,這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好,可是現在卻因為壓力過大暈倒了,唉……」、「這孩子不能理解我們的苦心啊……」聽到這,志明哭著走到父母跟前說:「爸、媽,我一直都有好好用功,每天晚上都是看書看到很晚才睡覺。別的同學都有寒暑假,可我每次放假都得去補習。我知道你們是為了我好,可是我每次的考試成績都得不到你們的肯定,我覺得你們一點都不愛我。」志明的父母聽到兒子這麼說,頓時驚呆了,他們怎麼都想不到,志明竟然以為他失去了父母的愛。當晚,志明的父母與他談到很晚,大家把心裡的想法坦誠說出來。
最終,三個人的心都感到豁然開朗。
志明的父母也意識到,和孩子及時溝通是多麼重要!
很多家長都與志明的父母一樣,認為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多吃點苦,甚至為了考驗孩子的承受力,爭先恐後地送孩子去參加各種魔鬼夏令營,或是故意給孩子製造一些困難。
但在孩子經歷了挫折後,卻沒有及時幫助孩子分析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而當孩子成功後,又怕讚賞和鼓勵會讓孩子驕傲,於是刻意裝冷漠。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只會萌生「我是不是不行」的自我懷疑。
「吃苦教育」不等於挫敗教育,有很多挫折本來是不應該有的,有時孩子會被家長「創造的挫折」徹底打垮。孩子因為接受能力、年齡等所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認為自己很失敗,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挫折感就越強,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性格扭曲。
這樣的人為挫折不會教育好孩子,反而可能傷害孩子。
當孩子遭受挫折後,身為家長的正確做法是:培養和幫助孩子面對挫折時樹立無所畏懼的自信心,以及受挫的復原能力。
其實,挫折教育就是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讓孩子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心靈透視鏡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忘記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總是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不能說吃苦好,就讓孩子經歷一些莫名其妙、沒頭沒腦的苦;也不能因為我們覺得吃苦好,就單純地把吃苦當做目的。
讓孩子在吃苦中經歷一些坎坷磨難;讓孩子在吃苦中明白堅持的魅力;讓孩子在吃苦中體味人世的艱辛;讓孩子在吃苦中擁有敢於拼搏的勇氣;讓孩子在吃苦中把人生演繹得多姿多彩,這才是真正的吃苦。
吃苦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在吃苦中學會成長,而不是以成長為代價讓孩子吃苦。希望透過上面這個事例能讓家長明白:挫折不是刻意製造的吃苦,也不是無謂的責任和施壓。有的時候壓力比溺愛更可怕。
要吃有甜頭的苦—挫折教育不等於吃苦教育
志明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雖然與班上同學玩不來,但是學習成績卻一直都很不錯,每次班級排名都能上前三名。
志明父母對他的期望也很大,每年寒暑假都會給他報好幾科的補習班,並總是這樣對志明說:「讓你多吃點苦也是為了你將來有出息,不要總想著出去玩,學生的本分就是要好好讀書。」可志明的父母卻忽略了志明望著窗外小夥伴們玩耍時,眼睛裡充滿的羡慕和失落。
這次期中考結束,志明考了第二名。他興高采烈地回到家,認為爸爸媽媽一定會很高興,說不定還能得到他們的獎賞呢。可是,當爸爸看到志明的成績單後,卻皺了皺眉頭問道:「為什麼沒拿到第一名?」志明張嘴,想要說什麼,又嚥了回去,垂頭喪氣地回到房間。
晚上,志明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本來快樂的心在這一刻變得很灰暗。他想不明白,自己每天認真用功,為什麼就是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肯定呢?父母會不會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而不愛自己了呢?這個晚上,志明失眠了。
從此以後,志明變得更加沉默了,總是一個人埋頭苦讀。連老師都認為志明太用功了,勸他出去和同學玩一會兒,他卻不肯。
轉眼,期終考試就來了。
考試前幾天,志明睡不安穩、食不下嚥。他希望這次能拿到第一名,好讓父母滿意。誰知過度患得患失,終於讓志明在考試當天暈倒在考場上。志明的父母匆匆趕到醫院,望著兒子痛哭失聲。醫生對他們說,志明就是因為壓力太大,又得不到必要的舒緩才暈倒的。
志明出院回到家,無意間聽到父母的一段談話:「我們只是想著讓孩子吃點苦,努力讀書,把玩的時間多用在學習上,這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好,可是現在卻因為壓力過大暈倒了,唉……」、「這孩子不能理解我們的苦心啊……」聽到這,志明哭著走到父母跟前說:「爸、媽,我一直都有好好用功,每天晚上都是看書看到很晚才睡覺。別的同學都有寒暑假,可我每次放假都得去補習。我知道你們是為了我好,可是我每次的考試成績都得不到你們的肯定,我覺得你們一點都不愛我。」志明的父母聽到兒子這麼說,頓時驚呆了,他們怎麼都想不到,志明竟然以為他失去了父母的愛。當晚,志明的父母與他談到很晚,大家把心裡的想法坦誠說出來。
最終,三個人的心都感到豁然開朗。
志明的父母也意識到,和孩子及時溝通是多麼重要!
很多家長都與志明的父母一樣,認為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多吃點苦,甚至為了考驗孩子的承受力,爭先恐後地送孩子去參加各種魔鬼夏令營,或是故意給孩子製造一些困難。
但在孩子經歷了挫折後,卻沒有及時幫助孩子分析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而當孩子成功後,又怕讚賞和鼓勵會讓孩子驕傲,於是刻意裝冷漠。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只會萌生「我是不是不行」的自我懷疑。
「吃苦教育」不等於挫敗教育,有很多挫折本來是不應該有的,有時孩子會被家長「創造的挫折」徹底打垮。孩子因為接受能力、年齡等所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認為自己很失敗,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挫折感就越強,有的孩子甚至因此性格扭曲。
這樣的人為挫折不會教育好孩子,反而可能傷害孩子。
當孩子遭受挫折後,身為家長的正確做法是:培養和幫助孩子面對挫折時樹立無所畏懼的自信心,以及受挫的復原能力。
其實,挫折教育就是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讓孩子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心靈透視鏡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忘記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總是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不能說吃苦好,就讓孩子經歷一些莫名其妙、沒頭沒腦的苦;也不能因為我們覺得吃苦好,就單純地把吃苦當做目的。
讓孩子在吃苦中經歷一些坎坷磨難;讓孩子在吃苦中明白堅持的魅力;讓孩子在吃苦中體味人世的艱辛;讓孩子在吃苦中擁有敢於拼搏的勇氣;讓孩子在吃苦中把人生演繹得多姿多彩,這才是真正的吃苦。
吃苦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在吃苦中學會成長,而不是以成長為代價讓孩子吃苦。希望透過上面這個事例能讓家長明白:挫折不是刻意製造的吃苦,也不是無謂的責任和施壓。有的時候壓力比溺愛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