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世尊劈山造國—尼泊爾的誕生
早在釋迦牟尼出世前,文殊菩薩就已經得知娑婆世界將要迎來一位功德無量的佛陀。
當時文殊菩薩還是寶積佛,他掐指一算,料到釋迦牟尼佛將在南瞻部洲之南,印度的東北部出生。
當時的印度很大,囊括了如今的尼泊爾地區,所以佛教始終認為釋迦牟尼生在印度。寶積佛心中喜悅,就趕緊前往世尊即將誕生的地方去視察。
他準備在該地降下祥瑞之氣,讓漫山遍野長滿芳香宜人的綠樹鮮花,讓乾涸清冷的岩石流出清冽甘甜的瀑布溪流,讓天空布滿祥雲和珍禽,讓大地遍布珍寶和神獸。
他想得很美好,可是跑過去一看,不由得有些吃驚。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釋迦牟尼誕生的地方居然是一個大湖,那裡生長著一朵神奇的蓮花,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寶積佛站在雲頭向下俯瞰,心想:「此湖好大,可是,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在水裡出生呢?」
寶積佛看著下方一望無際的山嶺,心中思索著解決的辦法。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如果將山劈開一條縫,湖水不就能排出去了嗎?不僅如此,還能讓很多人住進來。」
寶積佛仔細觀察了一下地形後,就趕緊前往五臺山召集信眾。
他詢問道:「我如今要開創一個新的國家,該國將會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世尊誕生,為了迎接世尊,需要開疆闢土,有誰願意跟我一同前往?」
當下,有一些人舉起雙手,表示願意追隨寶積佛前往新的地方。
隨後,寶積佛再次來到大湖上空,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瞬間,群山震動,煙氣瀰漫,眾山之間裂開了一條大縫,湖水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寶積佛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的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
隨寶積佛一同前往的那些人就在谷底上住了下來,他們勤懇地搭建了很多房子,然後又種了很多稻米和瓜果蔬菜,使得人丁興旺,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也就是後來的尼泊爾。
就是因為文殊菩薩的美好傳說,如今的尼泊爾佛教徒對五臺山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每當他們來五臺山朝拜時,都會雙手合十不離胸前,向文殊菩薩表達自己的敬意。迎世尊劈山造國—尼泊爾的誕生
早在釋迦牟尼出世前,文殊菩薩就已經得知娑婆世界將要迎來一位功德無量的佛陀。
當時文殊菩薩還是寶積佛,他掐指一算,料到釋迦牟尼佛將在南瞻部洲之南,印度的東北部出生。
當時的印度很大,囊括了如今的尼泊爾地區,所以佛教始終認為釋迦牟尼生在印度。寶積佛心中喜悅,就趕緊前往世尊即將誕生的地方去視察。
他準備在該地降下祥瑞之氣,讓漫山遍野長滿芳香宜人的綠樹鮮花,讓乾涸清冷的岩石流出清冽甘甜的瀑布溪流,讓天空布滿祥雲和珍禽,讓大地遍布珍寶和神獸。
他想得很美好,可是跑過去一看,不由得有些吃驚。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釋迦牟尼誕生的地方居然是一個大湖,那裡生長著一朵神奇的蓮花,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寶積佛站在雲頭向下俯瞰,心想:「此湖好大,可是,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在水裡出生呢?」
寶積佛看著下方一望無際的山嶺,心中思索著解決的辦法。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如果將山劈開一條縫,湖水不就能排出去了嗎?不僅如此,還能讓很多人住進來。」
寶積佛仔細觀察了一下地形後,就趕緊前往五臺山召集信眾。
他詢問道:「我如今要開創一個新的國家,該國將會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世尊誕生,為了迎接世尊,需要開疆闢土,有誰願意跟我一同前往?」
當下,有一些人舉起雙手,表示願意追隨寶積佛前往新的地方。
隨後,寶積佛再次來到大湖上空,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瞬間,群山震動,煙氣瀰漫,眾山之間裂開了一條大縫,湖水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寶積佛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的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
隨寶積佛一同前往的那些人就在谷底上住了下來,他們勤懇地搭建了很多房子,然後又種了很多稻米和瓜果蔬菜,使得人丁興旺,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也就是後來的尼泊爾。
就是因為文殊菩薩的美好傳說,如今的尼泊爾佛教徒對五臺山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每當他們來五臺山朝拜時,都會雙手合十不離胸前,向文殊菩薩表達自己的敬意。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誕生於西元前六世紀,是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首都藍毗尼出生的,該國位於現今尼泊爾國西南部拉普濟河東岸一帶。當時在城市的周圍,還有一些名叫「提婆陀訶」、「車頭」、「舍彌村」、「庫馬突沙」、「石主」、「彌婁離」、「散楁拉」的村落。
而釋迦牟尼的父親雖然被稱為「淨飯王」,但其國家只是個彈丸之地,所以可知其身份與古印度的一些大國比起來,並非特別尊貴。
由於釋迦牟尼佛的緣故,尼泊爾便成為佛教最早流行的地區之一。就在世尊降世的兩百年後,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來到藍毗尼朝拜。五世紀印度梨車毗王朝興起,尼泊爾一度稱為佛教中心。不過到了八世紀末,印度教流傳到尼泊爾,逐漸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成為尼泊爾的國教,不過佛教仍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護。
【拈花解意】
印度教是佛教嗎?
這兩種宗教雖然都出自古印度,但不能被畫上等號。佛教興起於兩千五百年前,以因果論為根本,主張脫離輪迴;印度教則興起於一千二百多年前,以梵天、毗濕奴、濕婆為主神,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結合,繼承了佛教的理論,但主張禁慾和苦行,與大乘佛教的「立地成佛」論大相徑庭。
早在釋迦牟尼出世前,文殊菩薩就已經得知娑婆世界將要迎來一位功德無量的佛陀。
當時文殊菩薩還是寶積佛,他掐指一算,料到釋迦牟尼佛將在南瞻部洲之南,印度的東北部出生。
當時的印度很大,囊括了如今的尼泊爾地區,所以佛教始終認為釋迦牟尼生在印度。寶積佛心中喜悅,就趕緊前往世尊即將誕生的地方去視察。
他準備在該地降下祥瑞之氣,讓漫山遍野長滿芳香宜人的綠樹鮮花,讓乾涸清冷的岩石流出清冽甘甜的瀑布溪流,讓天空布滿祥雲和珍禽,讓大地遍布珍寶和神獸。
他想得很美好,可是跑過去一看,不由得有些吃驚。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釋迦牟尼誕生的地方居然是一個大湖,那裡生長著一朵神奇的蓮花,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寶積佛站在雲頭向下俯瞰,心想:「此湖好大,可是,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在水裡出生呢?」
寶積佛看著下方一望無際的山嶺,心中思索著解決的辦法。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如果將山劈開一條縫,湖水不就能排出去了嗎?不僅如此,還能讓很多人住進來。」
寶積佛仔細觀察了一下地形後,就趕緊前往五臺山召集信眾。
他詢問道:「我如今要開創一個新的國家,該國將會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世尊誕生,為了迎接世尊,需要開疆闢土,有誰願意跟我一同前往?」
當下,有一些人舉起雙手,表示願意追隨寶積佛前往新的地方。
隨後,寶積佛再次來到大湖上空,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瞬間,群山震動,煙氣瀰漫,眾山之間裂開了一條大縫,湖水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寶積佛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的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
隨寶積佛一同前往的那些人就在谷底上住了下來,他們勤懇地搭建了很多房子,然後又種了很多稻米和瓜果蔬菜,使得人丁興旺,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也就是後來的尼泊爾。
就是因為文殊菩薩的美好傳說,如今的尼泊爾佛教徒對五臺山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每當他們來五臺山朝拜時,都會雙手合十不離胸前,向文殊菩薩表達自己的敬意。迎世尊劈山造國—尼泊爾的誕生
早在釋迦牟尼出世前,文殊菩薩就已經得知娑婆世界將要迎來一位功德無量的佛陀。
當時文殊菩薩還是寶積佛,他掐指一算,料到釋迦牟尼佛將在南瞻部洲之南,印度的東北部出生。
當時的印度很大,囊括了如今的尼泊爾地區,所以佛教始終認為釋迦牟尼生在印度。寶積佛心中喜悅,就趕緊前往世尊即將誕生的地方去視察。
他準備在該地降下祥瑞之氣,讓漫山遍野長滿芳香宜人的綠樹鮮花,讓乾涸清冷的岩石流出清冽甘甜的瀑布溪流,讓天空布滿祥雲和珍禽,讓大地遍布珍寶和神獸。
他想得很美好,可是跑過去一看,不由得有些吃驚。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釋迦牟尼誕生的地方居然是一個大湖,那裡生長著一朵神奇的蓮花,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寶積佛站在雲頭向下俯瞰,心想:「此湖好大,可是,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在水裡出生呢?」
寶積佛看著下方一望無際的山嶺,心中思索著解決的辦法。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如果將山劈開一條縫,湖水不就能排出去了嗎?不僅如此,還能讓很多人住進來。」
寶積佛仔細觀察了一下地形後,就趕緊前往五臺山召集信眾。
他詢問道:「我如今要開創一個新的國家,該國將會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世尊誕生,為了迎接世尊,需要開疆闢土,有誰願意跟我一同前往?」
當下,有一些人舉起雙手,表示願意追隨寶積佛前往新的地方。
隨後,寶積佛再次來到大湖上空,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瞬間,群山震動,煙氣瀰漫,眾山之間裂開了一條大縫,湖水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寶積佛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的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
隨寶積佛一同前往的那些人就在谷底上住了下來,他們勤懇地搭建了很多房子,然後又種了很多稻米和瓜果蔬菜,使得人丁興旺,逐漸形成了一個國家,也就是後來的尼泊爾。
就是因為文殊菩薩的美好傳說,如今的尼泊爾佛教徒對五臺山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每當他們來五臺山朝拜時,都會雙手合十不離胸前,向文殊菩薩表達自己的敬意。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誕生於西元前六世紀,是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首都藍毗尼出生的,該國位於現今尼泊爾國西南部拉普濟河東岸一帶。當時在城市的周圍,還有一些名叫「提婆陀訶」、「車頭」、「舍彌村」、「庫馬突沙」、「石主」、「彌婁離」、「散楁拉」的村落。
而釋迦牟尼的父親雖然被稱為「淨飯王」,但其國家只是個彈丸之地,所以可知其身份與古印度的一些大國比起來,並非特別尊貴。
由於釋迦牟尼佛的緣故,尼泊爾便成為佛教最早流行的地區之一。就在世尊降世的兩百年後,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來到藍毗尼朝拜。五世紀印度梨車毗王朝興起,尼泊爾一度稱為佛教中心。不過到了八世紀末,印度教流傳到尼泊爾,逐漸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成為尼泊爾的國教,不過佛教仍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護。
【拈花解意】
印度教是佛教嗎?
這兩種宗教雖然都出自古印度,但不能被畫上等號。佛教興起於兩千五百年前,以因果論為根本,主張脫離輪迴;印度教則興起於一千二百多年前,以梵天、毗濕奴、濕婆為主神,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結合,繼承了佛教的理論,但主張禁慾和苦行,與大乘佛教的「立地成佛」論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