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節選一】
爸爸在他方(節錄)
我除了教成人瑜伽之外,也教兒童與親子瑜伽,許多朋友知道後,總會很感興趣地問我:「小孩子練瑜伽,不覺得無聊嗎?」
「當然不會,他們常常玩到不想下課呢!」成人瑜伽必須正經八百地練習,小朋友的瑜伽課則是在玩樂中學習。透過精心設計的呼吸與體位法遊戲、利用故事情節結合身體動作,並加入各種團體與雙人瑜伽,同時也將呼吸法及靜坐融入課堂中,常常讓他們玩到樂不思蜀,順利達成練習的效果。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位熱愛瑜伽的男孩小乙,他是我在兒童瑜伽教學生涯中很想念的一位學生。
***
小乙與他的媽媽采晴第一次來到位於三重的教室上課時,捷運坐錯路線,遲到了。
「我們很少來三重,捷運站真是個大迷宮!」即使我笑著安慰她沒關係,她依然繃緊神經,一邊繼續責怪自己誤了時間,一邊替兒子脫外套、鞋襪、換衣褲,然後慌慌張張地拉了兩張瑜伽墊,歪歪斜斜地擺在教室角落,開始加入練習。
小乙今年四歲,是個身材乾癟瘦小,卻異常活躍的小男生,上課心不在焉,不斷扭來扭去,幾乎無法待在墊子上超過三分鐘。為了吸引他的注意力,我使盡渾身解數,他卻仍像遊魂般不時飄走,將櫃子裡的瑜伽磚全部搬出來,疊成城堡,再轟地一聲瞬間推倒,開心地手舞足蹈。
此舉引又引起采晴的高度緊張,不斷跟其他家長和孩子陪不是:「對不起,對不起,吵到大家了!」接著神色凝重地將小乙拖到門外,蹲下來直視兒子的眼睛,狠狠訓誡了一番。回到教室之後,小乙順從了一陣子,但十分鐘後又故態復萌,采晴於是再度出言責備。
下課後,我走出教室,見到采晴臉露疲態,窩在大廳的沙發上滑手機,小乙則手捧一塊巧克力餅乾,坐在地上用平板看巧虎。
「老師對不起,剛剛吵到大家了,真的很抱歉……」采晴眼神渙散地望向我,顯得十分疲倦。
「不會的,孩子第一次上課,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我在采晴身畔坐下,感受到她肩頭緊繃、呼吸急促。
「我兒子很聰明,但就是不聽話,懶惰又愛玩,所以我想讓他學瑜伽,看看能不能安靜一點,不然之後要上幼兒園了,怕沒辦法適應。」采晴表明報名親子瑜伽的原由。
「讓孩子練習瑜伽一段時間,會有幫助的,只是下次不妨試試看,多放一點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根據之前的經驗,爸媽必須先進入練習,孩子才會慢慢跟進,因為我們很難真正控制小孩,逼迫他們練習。」我委婉建議著。
采晴沉吟片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好,我會試試。」
接著,我挨向坐在地上的小乙,與他並肩一起看了一會兒卡通。當我們一起為劇情發笑時,他抬起頭,向我解釋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前幾集上演的內容。我們交談片刻,氣氛正逐漸熱絡起來,此時,采晴卻驀然打斷我們,說要回家準備晚餐了。小乙一聽,氣得嘟著嘴,趴在地上鬧彆扭大喊不要回家。采晴鐵著臉沉默著,絲毫不理小乙的抗議,硬是將衣物套在不斷掙扎、扭動的兒子身上,然後將他拉向門邊。
「下個禮拜見!」我摸摸小乙的頭,望著瘦小的他,揹著一個虎頭造型的玩偶背包,依依不捨地朝我揮揮手,步入電梯離去。
***
有些家長會因無法控制孩子在課堂上吵鬧,讓他們覺得很沒面子,而不再來上課,因此我本以為他們不會再來了,但到了上課前一晚,卻接到采晴的訊息:「老師,小乙每天都說想去上瑜伽課,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再去。我們明天見。」
隔天,小乙是第一位報到的孩子,一進門就迅速衝向教室,在偌大的空間裡盡情奔跑。手提大包小包的采晴隨後入內,見到脫韁野馬般的小乙,一股沸騰的火氣立刻暴衝而上,怒目瞪視他,準備開罵。
我見了,趕緊上前安慰采晴:「教室還沒鋪墊子,讓孩子跑一跑,運動一下,沒關係的。」
采晴一邊脫外套,一邊盯著兒子說:「我也知道小乙可憐,台北的小孩幾乎都住在公寓,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洩,像是關在鴿子籠裡,但也沒辦法,寸土寸金的台北市,空間就是這麼小。」語畢,兩手一攤,百般無奈地嘆了口氣。
「那有常帶他去公園跑一跑嗎?」我望著在教室一個人繞著圈子跑得氣喘吁吁的小乙。
「有啊,我還帶他去上過直排輪、體操、籃球、街舞、足球等等運動課程,想讓他消耗一下體力,但他都不喜歡,也沒辦法專心,上了幾次就嚷著說不要學了,想在家裡看電視。他很難安靜下來遵守規矩,老是破壞上課秩序,我在旁邊壓力也很大,很丟臉,因此常常上完一期就換另一種課程。」她靠在牆邊席地而坐,絞著手指,眼神不斷投向小乙。
在我看來,采晴容易因挫折而逃避困難,但換來換去的結果卻依然相同,家長輕易動搖的態度也會造成孩子沒有定性。因此我勸告她:「瑜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如果你們都喜歡,可以試著持續練習三個月以上,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采晴點頭表示願意試試看,接著欲言又止地說:「老師,去年醫生判定小乙有輕度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有在醫院上早療課程改善行為和情緒,但他的睡眠時間還是很短,也很難放鬆,這個症狀一直無法處理,我也不知該怎麼辦。」
接著她不斷訴說跟小乙的日常互動總是充滿煙硝火藥味,想盡辦法卻依然無法控制兒子,壓力非常大,每隔幾天就會大爆炸一次,都快要得憂鬱症了。采晴從小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從不讓大人操心,卻生了一個跟自己氣質南轅北轍的孩子,實在不知怎麼教養他,挫折萬分,是故後來也開始失眠。每天早晨睜開眼睛時都會躺在床上想著,悲慘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老師,很謝謝妳願意接受我兒子,但我想他還是會繼續給您添麻煩的,對不起。」我聽了很是心酸,還來不及回答,采晴就迅速站起來,大聲呼喊小乙過來幫忙鋪瑜伽墊,而其他學員也陸續抵達,於是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
課堂中的小乙依然十分活躍,開心地在墊子上跳來跳去,同時叛逆地抵抗媽媽的指揮。「我不要、我不要……」他大聲宣嚷自己的主權,而采晴顯然是有把我的話聽進去,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太注意小乙,試著跟大家一起練習。但最後卻仍忍不住想管兒子,出聲糾正他、伸手幫他調整動作,好像只要他做錯了,就等於自己犯錯了一般。神經緊繃的她完全無法接受事情出錯,彷彿只要一錯了,天就會整個塌下來似的。
坐在小乙身旁的是一位六歲女孩Apple,她有頭烏黑俏麗的短髮、精緻的櫻桃小嘴,膚色白皙透亮,還有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活脫是個精緻的洋娃娃。每當小乙吵鬧時,Apple 總會眨著纖長的睫毛,露出好奇的表情,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待我們開始做「好朋友瑜伽」時,Apple 忽然指著小乙說:「我可以跟他一組嗎?」采晴噗哧而笑,將有些害羞扭捏的小乙推到Apple 身邊,於是兩人手牽手一起做「蝴蝶與魚」、「愛之船」、「躺石頭曬太陽」等雙人動作,而且出乎意料地,所有的動作才試一次就成功做到了。
「Apple 和小乙都做得很好喔!」受到讚揚的小乙露出滿足的表情,很乖順地跑回自己的位置,跟媽媽一起躺下大休息,雖然只安靜了兩分鐘,便又爬起來在教室四處遊蕩,但顯然進步許多了。
當采晴帶著小乙離去時,雖仍不斷對兒子嘮叨,嘴角卻帶著一抹淺淺的微笑。
我想,當一個母親見到孩子的進步,哪怕多麼微不足道,也都會感到滿滿甜蜜吧。在氣憤、焦慮、惶恐的情緒背後,隱藏的都是深刻的愛,只是往往淹沒在尖銳刻薄的話語之中,無從表達。
BOX|增進親子情感的練習處方
靜心不一定要端坐不動,尤其對幼兒或兒童來說,陪伴他們做一些瑜伽姿勢也能達成很好的效果,或是做為靜坐的預備練習。
邀請你的孩子一起來到軟墊上,或者在床上進行也可以。
讓孩子先做嬰兒式(Balasana),即膝蓋彎曲,臀部坐在腳跟上,腹部貼大腿,額
頭觸地,面部朝下,雙手往前伸直。
鼓勵孩子閉上眼睛,先替他按摩肩膀、手臂,並用適當的力道輕拍背脊,從上背部到薦椎周圍都不要錯過。結束後,大人也呈嬰兒式,像趴趴熊一樣把孩子的身體包裹起來。在你的懷中,他能重溫回到子宮般地舒適溫暖,接著兩人一起呼吸,靜默片刻,這就是專屬於親子的靜心時刻。
讓這個練習成為你們的睡前儀式,無論白天發生任何衝突,上床前都一定要和好如初,並在擁抱中釋放生活中的煩悶壓力,感受那份雙向、無條件的支持,帶著對彼此的愛進入睡眠。
【內文節選二】
出口(節錄)
我的心破了一個洞。
繪本中的女孩胡莉亞,原本很快樂地跟家人在一起生活,但有一天她的心破了一個超級大的洞,不僅得忍受冷風颼颼吹過,還長出許多可怕怪物,又不時吸進一堆垃圾。
這個洞愈來愈大,於是她找了許多「塞子」想把洞填滿,例如甜點、手機、電視、寵物、酒精、藥物、伴侶等等。她不停向外尋找,但卻徒勞無功,最後只好放棄,癱軟在地,痛哭失聲。
此時,女孩忽然聽到地底傳來一個聲音:「不要再往外找了,要從裡面找喔!」
她困惑地低頭望著心的大洞,慢慢進入深邃的洞中。洞裡湧現繽紛的色彩及悠揚的旋律,她見到一個從未想像過的奇妙世界,一步步帶著她返回熟悉的家園。
發現新大陸的女孩,開始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魔法世界,於是打開自己的心與人們連結,讓洞與洞串聯在一起,不再孤單。藉由這個過程大洞變成小洞,不斷地繼續縮小。然而這個洞並沒有完全消失,就是因為心裡有個洞,女孩方才能隨時回到內在這個充滿驚喜的世界。
***
今年的印度閉關再度來臨了。
瑜伽一直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冒險。從心的破洞處啟程,將我引領至全然的未知。而這意料之外的歷險,又將我帶往荒漠破敗之地,但在穿越苦澀、劇痛與困惑後,一覺醒來,卻置身於內在深處最富饒、寧靜的所在。
在這個年頭,任何人宣告自己正在練瑜伽,所練的究竟是什麼? 都可能南轅北轍,迥然不同。有些人要運動、減重、健身、強化核心肌群;有人要療癒、放鬆身心、解除失眠、痠痛、改善體態;有人則要尋找心靈的安頓,不再徬徨憂傷。
一般人最早接觸瑜伽時,大都以為瑜伽只是運動,畢竟現代人是如此包裝瑜伽。而再深入一點,可能知曉這些動作名為體位法,除此之外,還需要練習調息和靜坐。雖然知道瑜伽不只是擺出姿勢而已,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但總是懵懂模糊,說不清楚究竟瑜伽是什麼。想到書本中瑜伽士的模樣,好像是一種修行,再翻了幾頁帕坦加利《瑜伽經》,對於裡頭講的修行方法有點似懂非懂,似是很有道理,卻跟課堂上老師教的瑜伽動作沒有太大關係,完全跟自身經驗連結不起來,猶如兩條實線有這麼一點交集,但卻始終是平行、岔開的。
算了,這似乎也不影響練習,不再追本溯源,就繼續把它當成運動好了。於是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走下去,一晃眼就過了許多年。即使只練體位法也能讓身心變得強健、穩定,但總覺得可以再更進一步,暗自摸索、跌跌撞撞,直到某個契機終於出現,才有機會更深入核心。
我每年都會挑選一段時間,來到位於印度北方瑞施凱詩(Rishikesh)的瑜伽學
院,展開靜默練習。
究竟什麼是靜默呢? 平常一個人居住,或者獨自去旅行,有時整天都沒有說話的對象,但這並不是靜默,因為即使不開口,頭腦及感官依舊活躍。據說即使僅有說話的念頭而不開口,血壓也會瞬間升高。
真正的靜默是一種深刻的心靈寂靜,那是無法用語言傳達的境界,走在「內攝」的道路上,練習制伏所有的感官、知覺,使之達到靜默的狀態,最後就連說話的念頭都沒有了。心猶如大海,人若能真正突破低頻淺層的流域,潛入深沉靜默的層次,就會像先知聖人一般,任何人只要靠近你,哪怕是暴躁憤怒之人,都會立即安靜下來。
當我們用到心念的時候,大腦及其中的交感神經就會活躍起來,除非是熟練靜默的瑜伽大師,能夠在從事創意活動、演講、書寫時,仍能讓心與腦保持在靜默的狀態,不受到外界及行動的干擾,這是很不容易達成的境界。因此一般練習者在靜默中,除了遵守不上網、不閱讀、不交談、不離開學院的原則之外,也需要藉由練習填滿一天的生活,因此只要承諾靜默,就得二十四小時遵循時間表作息。
每天四點即起,五點早禱(Prayers),接著練習哈達瑜伽(Hatha Yoga),伸展後是調息法、靜坐,全部完成後八點用餐。九點做業瑜伽,大家分頭打掃環境,到了十點的沉思步行(Contemplative Walking),可以選一塊草地或走廊進行有覺知的走路,然後時持誦梵咒(Japa)一小時,休息片刻後,練習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半小時後,才能用餐。
下午做完消化呼吸後,有一段午休時間,直到三點,可以繼續練習持咒,或者放鬆練習(Relaxation Practice),做完後可以喝點香料奶茶。然後又來到了哈達瑜伽時間,跟早晨一樣,練習完後做調息法與靜坐,接著七點是晚餐,用餐後可選擇寫靈性日記、持咒或靜坐,或休息一下。九點鐘是晚禱,之後就寢,或想再持咒、靜坐片刻也行,最後帶著覺知入眠。
守靜期間要做一整天的瑜伽練習,依循《瑜伽經》的教導,一項接著一項,完整而深刻,同時又保持靜默,持續數日、數週,甚或數月,因此練習的效果得以維持和累積,這跟在台灣只做一小時的體位法及短暫調息、靜坐的感受是相當不同的。
抵達印度後,在學院休養幾天,才正式開始靜默。戴上寫著silence 的牌子,默默宣告這段時間將不再言語。
***
Silence day1
今天開始靜默。剛好遇到週四的靜默日,因此早上七點坐完後,十點到十二點鐘大家一起繼續練習,傍晚六點又再坐了一次。
學院正在進行修繕工程,靜坐時不斷聽見工人說話及敲打、機器的噪音,由於這麼多的聲音圍繞著我們,不少同學坐立不安,因此斯瓦米・瑞塔凡跟大家致歉,並且說了一個故事:
以前有位醫生來印度找斯瓦米・韋達練習靜默,但才過了三天,他就說要打道回
府了。斯瓦米吉問他為什麼,他說,學院真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有各種嘈雜的人聲、車聲,實在讓人無法靜下來。他想回到家鄉森林中那片屬於自己的營地,那兒有悅耳的蟲鳴鳥叫聲,大自然才是練習靜默的好所在。
當醫生回去之後,韋達大師很慈祥地說,這位醫生雖常教人靜坐、瑜伽,卻不了解靜默的真諦。靜默跟外在環境沒有任何關係,重點是你的心是否能進入深沉的靜定,不受外界噪音與念頭的干擾。保持覺察,觀察外在世界是如何地影響你,而你的心浮現了什麼情緒? 是生氣,還是煩躁呢? 然後看著它升起、消失,重新回到呼吸,跟著so ham的樂音流動,不讓任何人事物干擾你。不要被牽動,不斷返回你的內在空間,此時靜默或不靜默,靜坐或不靜坐,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是個很怕吵的人,按照老師所說,在這看似容易分心的環境靜坐,是個絕佳的練習機會,能夠幫助我突破心的喜好與慣性,那就繼續實驗下去吧!
BOX|給奔波忙碌者的練習處方
當你被永無止境的行程追趕,試圖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感到疲憊萬分時,最希望的就是躲進一個不受打攪的空間,毋須言語,好好休息。
但經常在你最需要安靜自處時,卻找不到這樣的地方,或者雖能獨處,卻依然滑著手機、上網、看影片,任由聲光及紛亂的念頭持續轟炸,躺在床上輾轉難眠,隔天醒來感覺又更累了。
靜默能幫助你建造一個得以充分休息的洞穴,毋須大興土木,只需要靜下來,也許是在車上、辦公室、客廳、公園、學校的任何一個角落,坐好,閉上眼睛,想像三道金色的光圈,從左而右、從右至左、從上而下,將全身輕輕地包圍,這三道光形成一個寧靜的洞穴,將外在世界與你區隔開來。
放鬆全身的肌肉,用心感受這個結界所組構的空間,你很安全,完全受到保護。
將注意力收攝回到呼吸,讓腦中川流不息的念頭經過眼前,又逐漸遠離,不去抓取,也不跳進這條心念之河,隨時將自己帶回呼吸。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安然陪伴自己,在一吸一吐之間,擁抱珍貴的靜默時光。
爸爸在他方(節錄)
我除了教成人瑜伽之外,也教兒童與親子瑜伽,許多朋友知道後,總會很感興趣地問我:「小孩子練瑜伽,不覺得無聊嗎?」
「當然不會,他們常常玩到不想下課呢!」成人瑜伽必須正經八百地練習,小朋友的瑜伽課則是在玩樂中學習。透過精心設計的呼吸與體位法遊戲、利用故事情節結合身體動作,並加入各種團體與雙人瑜伽,同時也將呼吸法及靜坐融入課堂中,常常讓他們玩到樂不思蜀,順利達成練習的效果。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位熱愛瑜伽的男孩小乙,他是我在兒童瑜伽教學生涯中很想念的一位學生。
***
小乙與他的媽媽采晴第一次來到位於三重的教室上課時,捷運坐錯路線,遲到了。
「我們很少來三重,捷運站真是個大迷宮!」即使我笑著安慰她沒關係,她依然繃緊神經,一邊繼續責怪自己誤了時間,一邊替兒子脫外套、鞋襪、換衣褲,然後慌慌張張地拉了兩張瑜伽墊,歪歪斜斜地擺在教室角落,開始加入練習。
小乙今年四歲,是個身材乾癟瘦小,卻異常活躍的小男生,上課心不在焉,不斷扭來扭去,幾乎無法待在墊子上超過三分鐘。為了吸引他的注意力,我使盡渾身解數,他卻仍像遊魂般不時飄走,將櫃子裡的瑜伽磚全部搬出來,疊成城堡,再轟地一聲瞬間推倒,開心地手舞足蹈。
此舉引又引起采晴的高度緊張,不斷跟其他家長和孩子陪不是:「對不起,對不起,吵到大家了!」接著神色凝重地將小乙拖到門外,蹲下來直視兒子的眼睛,狠狠訓誡了一番。回到教室之後,小乙順從了一陣子,但十分鐘後又故態復萌,采晴於是再度出言責備。
下課後,我走出教室,見到采晴臉露疲態,窩在大廳的沙發上滑手機,小乙則手捧一塊巧克力餅乾,坐在地上用平板看巧虎。
「老師對不起,剛剛吵到大家了,真的很抱歉……」采晴眼神渙散地望向我,顯得十分疲倦。
「不會的,孩子第一次上課,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我在采晴身畔坐下,感受到她肩頭緊繃、呼吸急促。
「我兒子很聰明,但就是不聽話,懶惰又愛玩,所以我想讓他學瑜伽,看看能不能安靜一點,不然之後要上幼兒園了,怕沒辦法適應。」采晴表明報名親子瑜伽的原由。
「讓孩子練習瑜伽一段時間,會有幫助的,只是下次不妨試試看,多放一點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根據之前的經驗,爸媽必須先進入練習,孩子才會慢慢跟進,因為我們很難真正控制小孩,逼迫他們練習。」我委婉建議著。
采晴沉吟片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好,我會試試。」
接著,我挨向坐在地上的小乙,與他並肩一起看了一會兒卡通。當我們一起為劇情發笑時,他抬起頭,向我解釋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前幾集上演的內容。我們交談片刻,氣氛正逐漸熱絡起來,此時,采晴卻驀然打斷我們,說要回家準備晚餐了。小乙一聽,氣得嘟著嘴,趴在地上鬧彆扭大喊不要回家。采晴鐵著臉沉默著,絲毫不理小乙的抗議,硬是將衣物套在不斷掙扎、扭動的兒子身上,然後將他拉向門邊。
「下個禮拜見!」我摸摸小乙的頭,望著瘦小的他,揹著一個虎頭造型的玩偶背包,依依不捨地朝我揮揮手,步入電梯離去。
***
有些家長會因無法控制孩子在課堂上吵鬧,讓他們覺得很沒面子,而不再來上課,因此我本以為他們不會再來了,但到了上課前一晚,卻接到采晴的訊息:「老師,小乙每天都說想去上瑜伽課,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再去。我們明天見。」
隔天,小乙是第一位報到的孩子,一進門就迅速衝向教室,在偌大的空間裡盡情奔跑。手提大包小包的采晴隨後入內,見到脫韁野馬般的小乙,一股沸騰的火氣立刻暴衝而上,怒目瞪視他,準備開罵。
我見了,趕緊上前安慰采晴:「教室還沒鋪墊子,讓孩子跑一跑,運動一下,沒關係的。」
采晴一邊脫外套,一邊盯著兒子說:「我也知道小乙可憐,台北的小孩幾乎都住在公寓,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洩,像是關在鴿子籠裡,但也沒辦法,寸土寸金的台北市,空間就是這麼小。」語畢,兩手一攤,百般無奈地嘆了口氣。
「那有常帶他去公園跑一跑嗎?」我望著在教室一個人繞著圈子跑得氣喘吁吁的小乙。
「有啊,我還帶他去上過直排輪、體操、籃球、街舞、足球等等運動課程,想讓他消耗一下體力,但他都不喜歡,也沒辦法專心,上了幾次就嚷著說不要學了,想在家裡看電視。他很難安靜下來遵守規矩,老是破壞上課秩序,我在旁邊壓力也很大,很丟臉,因此常常上完一期就換另一種課程。」她靠在牆邊席地而坐,絞著手指,眼神不斷投向小乙。
在我看來,采晴容易因挫折而逃避困難,但換來換去的結果卻依然相同,家長輕易動搖的態度也會造成孩子沒有定性。因此我勸告她:「瑜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如果你們都喜歡,可以試著持續練習三個月以上,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采晴點頭表示願意試試看,接著欲言又止地說:「老師,去年醫生判定小乙有輕度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有在醫院上早療課程改善行為和情緒,但他的睡眠時間還是很短,也很難放鬆,這個症狀一直無法處理,我也不知該怎麼辦。」
接著她不斷訴說跟小乙的日常互動總是充滿煙硝火藥味,想盡辦法卻依然無法控制兒子,壓力非常大,每隔幾天就會大爆炸一次,都快要得憂鬱症了。采晴從小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從不讓大人操心,卻生了一個跟自己氣質南轅北轍的孩子,實在不知怎麼教養他,挫折萬分,是故後來也開始失眠。每天早晨睜開眼睛時都會躺在床上想著,悲慘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老師,很謝謝妳願意接受我兒子,但我想他還是會繼續給您添麻煩的,對不起。」我聽了很是心酸,還來不及回答,采晴就迅速站起來,大聲呼喊小乙過來幫忙鋪瑜伽墊,而其他學員也陸續抵達,於是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
課堂中的小乙依然十分活躍,開心地在墊子上跳來跳去,同時叛逆地抵抗媽媽的指揮。「我不要、我不要……」他大聲宣嚷自己的主權,而采晴顯然是有把我的話聽進去,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太注意小乙,試著跟大家一起練習。但最後卻仍忍不住想管兒子,出聲糾正他、伸手幫他調整動作,好像只要他做錯了,就等於自己犯錯了一般。神經緊繃的她完全無法接受事情出錯,彷彿只要一錯了,天就會整個塌下來似的。
坐在小乙身旁的是一位六歲女孩Apple,她有頭烏黑俏麗的短髮、精緻的櫻桃小嘴,膚色白皙透亮,還有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活脫是個精緻的洋娃娃。每當小乙吵鬧時,Apple 總會眨著纖長的睫毛,露出好奇的表情,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待我們開始做「好朋友瑜伽」時,Apple 忽然指著小乙說:「我可以跟他一組嗎?」采晴噗哧而笑,將有些害羞扭捏的小乙推到Apple 身邊,於是兩人手牽手一起做「蝴蝶與魚」、「愛之船」、「躺石頭曬太陽」等雙人動作,而且出乎意料地,所有的動作才試一次就成功做到了。
「Apple 和小乙都做得很好喔!」受到讚揚的小乙露出滿足的表情,很乖順地跑回自己的位置,跟媽媽一起躺下大休息,雖然只安靜了兩分鐘,便又爬起來在教室四處遊蕩,但顯然進步許多了。
當采晴帶著小乙離去時,雖仍不斷對兒子嘮叨,嘴角卻帶著一抹淺淺的微笑。
我想,當一個母親見到孩子的進步,哪怕多麼微不足道,也都會感到滿滿甜蜜吧。在氣憤、焦慮、惶恐的情緒背後,隱藏的都是深刻的愛,只是往往淹沒在尖銳刻薄的話語之中,無從表達。
BOX|增進親子情感的練習處方
靜心不一定要端坐不動,尤其對幼兒或兒童來說,陪伴他們做一些瑜伽姿勢也能達成很好的效果,或是做為靜坐的預備練習。
邀請你的孩子一起來到軟墊上,或者在床上進行也可以。
讓孩子先做嬰兒式(Balasana),即膝蓋彎曲,臀部坐在腳跟上,腹部貼大腿,額
頭觸地,面部朝下,雙手往前伸直。
鼓勵孩子閉上眼睛,先替他按摩肩膀、手臂,並用適當的力道輕拍背脊,從上背部到薦椎周圍都不要錯過。結束後,大人也呈嬰兒式,像趴趴熊一樣把孩子的身體包裹起來。在你的懷中,他能重溫回到子宮般地舒適溫暖,接著兩人一起呼吸,靜默片刻,這就是專屬於親子的靜心時刻。
讓這個練習成為你們的睡前儀式,無論白天發生任何衝突,上床前都一定要和好如初,並在擁抱中釋放生活中的煩悶壓力,感受那份雙向、無條件的支持,帶著對彼此的愛進入睡眠。
【內文節選二】
出口(節錄)
我的心破了一個洞。
繪本中的女孩胡莉亞,原本很快樂地跟家人在一起生活,但有一天她的心破了一個超級大的洞,不僅得忍受冷風颼颼吹過,還長出許多可怕怪物,又不時吸進一堆垃圾。
這個洞愈來愈大,於是她找了許多「塞子」想把洞填滿,例如甜點、手機、電視、寵物、酒精、藥物、伴侶等等。她不停向外尋找,但卻徒勞無功,最後只好放棄,癱軟在地,痛哭失聲。
此時,女孩忽然聽到地底傳來一個聲音:「不要再往外找了,要從裡面找喔!」
她困惑地低頭望著心的大洞,慢慢進入深邃的洞中。洞裡湧現繽紛的色彩及悠揚的旋律,她見到一個從未想像過的奇妙世界,一步步帶著她返回熟悉的家園。
發現新大陸的女孩,開始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魔法世界,於是打開自己的心與人們連結,讓洞與洞串聯在一起,不再孤單。藉由這個過程大洞變成小洞,不斷地繼續縮小。然而這個洞並沒有完全消失,就是因為心裡有個洞,女孩方才能隨時回到內在這個充滿驚喜的世界。
***
今年的印度閉關再度來臨了。
瑜伽一直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冒險。從心的破洞處啟程,將我引領至全然的未知。而這意料之外的歷險,又將我帶往荒漠破敗之地,但在穿越苦澀、劇痛與困惑後,一覺醒來,卻置身於內在深處最富饒、寧靜的所在。
在這個年頭,任何人宣告自己正在練瑜伽,所練的究竟是什麼? 都可能南轅北轍,迥然不同。有些人要運動、減重、健身、強化核心肌群;有人要療癒、放鬆身心、解除失眠、痠痛、改善體態;有人則要尋找心靈的安頓,不再徬徨憂傷。
一般人最早接觸瑜伽時,大都以為瑜伽只是運動,畢竟現代人是如此包裝瑜伽。而再深入一點,可能知曉這些動作名為體位法,除此之外,還需要練習調息和靜坐。雖然知道瑜伽不只是擺出姿勢而已,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但總是懵懂模糊,說不清楚究竟瑜伽是什麼。想到書本中瑜伽士的模樣,好像是一種修行,再翻了幾頁帕坦加利《瑜伽經》,對於裡頭講的修行方法有點似懂非懂,似是很有道理,卻跟課堂上老師教的瑜伽動作沒有太大關係,完全跟自身經驗連結不起來,猶如兩條實線有這麼一點交集,但卻始終是平行、岔開的。
算了,這似乎也不影響練習,不再追本溯源,就繼續把它當成運動好了。於是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走下去,一晃眼就過了許多年。即使只練體位法也能讓身心變得強健、穩定,但總覺得可以再更進一步,暗自摸索、跌跌撞撞,直到某個契機終於出現,才有機會更深入核心。
我每年都會挑選一段時間,來到位於印度北方瑞施凱詩(Rishikesh)的瑜伽學
院,展開靜默練習。
究竟什麼是靜默呢? 平常一個人居住,或者獨自去旅行,有時整天都沒有說話的對象,但這並不是靜默,因為即使不開口,頭腦及感官依舊活躍。據說即使僅有說話的念頭而不開口,血壓也會瞬間升高。
真正的靜默是一種深刻的心靈寂靜,那是無法用語言傳達的境界,走在「內攝」的道路上,練習制伏所有的感官、知覺,使之達到靜默的狀態,最後就連說話的念頭都沒有了。心猶如大海,人若能真正突破低頻淺層的流域,潛入深沉靜默的層次,就會像先知聖人一般,任何人只要靠近你,哪怕是暴躁憤怒之人,都會立即安靜下來。
當我們用到心念的時候,大腦及其中的交感神經就會活躍起來,除非是熟練靜默的瑜伽大師,能夠在從事創意活動、演講、書寫時,仍能讓心與腦保持在靜默的狀態,不受到外界及行動的干擾,這是很不容易達成的境界。因此一般練習者在靜默中,除了遵守不上網、不閱讀、不交談、不離開學院的原則之外,也需要藉由練習填滿一天的生活,因此只要承諾靜默,就得二十四小時遵循時間表作息。
每天四點即起,五點早禱(Prayers),接著練習哈達瑜伽(Hatha Yoga),伸展後是調息法、靜坐,全部完成後八點用餐。九點做業瑜伽,大家分頭打掃環境,到了十點的沉思步行(Contemplative Walking),可以選一塊草地或走廊進行有覺知的走路,然後時持誦梵咒(Japa)一小時,休息片刻後,練習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半小時後,才能用餐。
下午做完消化呼吸後,有一段午休時間,直到三點,可以繼續練習持咒,或者放鬆練習(Relaxation Practice),做完後可以喝點香料奶茶。然後又來到了哈達瑜伽時間,跟早晨一樣,練習完後做調息法與靜坐,接著七點是晚餐,用餐後可選擇寫靈性日記、持咒或靜坐,或休息一下。九點鐘是晚禱,之後就寢,或想再持咒、靜坐片刻也行,最後帶著覺知入眠。
守靜期間要做一整天的瑜伽練習,依循《瑜伽經》的教導,一項接著一項,完整而深刻,同時又保持靜默,持續數日、數週,甚或數月,因此練習的效果得以維持和累積,這跟在台灣只做一小時的體位法及短暫調息、靜坐的感受是相當不同的。
抵達印度後,在學院休養幾天,才正式開始靜默。戴上寫著silence 的牌子,默默宣告這段時間將不再言語。
***
Silence day1
今天開始靜默。剛好遇到週四的靜默日,因此早上七點坐完後,十點到十二點鐘大家一起繼續練習,傍晚六點又再坐了一次。
學院正在進行修繕工程,靜坐時不斷聽見工人說話及敲打、機器的噪音,由於這麼多的聲音圍繞著我們,不少同學坐立不安,因此斯瓦米・瑞塔凡跟大家致歉,並且說了一個故事:
以前有位醫生來印度找斯瓦米・韋達練習靜默,但才過了三天,他就說要打道回
府了。斯瓦米吉問他為什麼,他說,學院真不是一個安靜的地方,有各種嘈雜的人聲、車聲,實在讓人無法靜下來。他想回到家鄉森林中那片屬於自己的營地,那兒有悅耳的蟲鳴鳥叫聲,大自然才是練習靜默的好所在。
當醫生回去之後,韋達大師很慈祥地說,這位醫生雖常教人靜坐、瑜伽,卻不了解靜默的真諦。靜默跟外在環境沒有任何關係,重點是你的心是否能進入深沉的靜定,不受外界噪音與念頭的干擾。保持覺察,觀察外在世界是如何地影響你,而你的心浮現了什麼情緒? 是生氣,還是煩躁呢? 然後看著它升起、消失,重新回到呼吸,跟著so ham的樂音流動,不讓任何人事物干擾你。不要被牽動,不斷返回你的內在空間,此時靜默或不靜默,靜坐或不靜坐,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是個很怕吵的人,按照老師所說,在這看似容易分心的環境靜坐,是個絕佳的練習機會,能夠幫助我突破心的喜好與慣性,那就繼續實驗下去吧!
BOX|給奔波忙碌者的練習處方
當你被永無止境的行程追趕,試圖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感到疲憊萬分時,最希望的就是躲進一個不受打攪的空間,毋須言語,好好休息。
但經常在你最需要安靜自處時,卻找不到這樣的地方,或者雖能獨處,卻依然滑著手機、上網、看影片,任由聲光及紛亂的念頭持續轟炸,躺在床上輾轉難眠,隔天醒來感覺又更累了。
靜默能幫助你建造一個得以充分休息的洞穴,毋須大興土木,只需要靜下來,也許是在車上、辦公室、客廳、公園、學校的任何一個角落,坐好,閉上眼睛,想像三道金色的光圈,從左而右、從右至左、從上而下,將全身輕輕地包圍,這三道光形成一個寧靜的洞穴,將外在世界與你區隔開來。
放鬆全身的肌肉,用心感受這個結界所組構的空間,你很安全,完全受到保護。
將注意力收攝回到呼吸,讓腦中川流不息的念頭經過眼前,又逐漸遠離,不去抓取,也不跳進這條心念之河,隨時將自己帶回呼吸。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安然陪伴自己,在一吸一吐之間,擁抱珍貴的靜默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