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得不看的中醫概論(精簡再精簡)
中醫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悠久且複雜的歷史過程,但我們卻不需要把這些都背下來,背下這些資料也並不會讓我們變健康!但了解一些簡單的背景,可以讓我們對中醫理論先有一些概念。
1-1中醫起源
中醫學起源於先秦時期,其理論體系主要在戰國到秦漢時期形成。這一體系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通過長期的醫療保健經驗積累和理論總結而形成的。中醫的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等,這些理論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並用於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中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人們通過觀察自然界的現象來解釋和治療疾病。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並採用了「四診」(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治療方法包括用藥、針刺、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中醫理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方法。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人體的健康狀態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辨證論治則是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通過辨別病因、病性、病位等,來制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醫學不斷吸收和融合新的知識,並與其他文化和醫學體系交流,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應用。今天,中醫學仍然是中國乃至全球許多地區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並且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中醫理論和方法得到了現代科學的認可和應用。
1-2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它認為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具備陰陽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的方面。這個概念最初源於《易經》,代表兩種相反但又相互依賴的力量,有陽就一定有陰、有陰就一定有陽。最初的概念是用來區分及形容晴朗和陰暗的天氣、向陽和背光的位置、溫暖炎熱和涼爽寒冷的氣候……等。後來,陰陽這個概念不斷地衍生,不僅用於描述自然界的現象,也被應用於醫學、天文學、曆法學等多個領域。
陰陽學說的基本原則包括:
對立性: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如日與夜、冷與熱。
相依性:陰陽雖對立,但不能獨立存在,它們相互依賴。
相生性:陰陽相互促進,一方的變化會帶動另一方的變化。
消長性:陰陽之間的力量會相互消長,保持動態平衡。
在中醫學中,陰陽學說用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例如,人體的不同器官和功能被分為陰性和陽性,以達到身體的平衡和健康。
更詳細的白話補充,請見〈第五章〉。
1-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它將宇宙萬物分為五種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這些元素不僅代表物質,也象徵著不同的能量和特性,這些元素相互之間存在著生剋關係,即一種元素可以促進另一種元素的生成(相生),也可以克制另一種元素的作用(相剋)。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和人體的各種現象都可以通過這五種元素及其相生相剋的關係來相互作用,從而維持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平衡與和諧。
五行相生的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木能夠助長火勢。
火生土:火燒後留下的灰燼可以成為土的一部分。
土生金:金屬礦物從土中提煉出來。
金生水:金屬容器可以用來盛裝水。
水生木:水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而五行相剋的關係則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木剋土:樹木的根可以穿透土壤。
土剋水:堤壩等土質結構可以阻擋水流。
水剋火:水可以撲滅火焰。
火剋金:高溫的火可以熔化金屬。
金剋木:金屬工具可以砍伐樹木。
五行學說不僅用於解釋自然現象,也與其他文化概念相結合:如與陰陽學說相結合,用以解釋事物的動態平衡和變化;在中醫學中,五行與陰陽被用於指導診斷和治療;其他還被應用於風水、占卜等領域,形成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
以命理領域舉例來說,通過分析一個人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組合),可以推斷其性格、健康、財運等各方面的情況。例如,某人的八字中木的元素過多,可能意味著他們在生活中具有創造力和領導力,但也可能因為木剋土而導致過於固執或對他人過於控制。
這些例子反映了古代人如何透過其期觀察自然現象,並將這些觀察應用於解釋人體各項生理反應、指導如何治療疾病、及如何應天而生、順天而活。
更詳細的白話補充,請見〈第五章〉。
1-4藏(臟)象學說
藏象學說是中醫學中關於人體臟器與陰陽五行相對應的理論。它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不僅有其物理實體,還與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有著內在的聯繫。這一學說將臟腑的功能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相關聯,並用五行的生克關係來解釋臟腑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五臟對應五行如下:
心對應火:主血脈,主神志。
肝對應木:主疏泄,藏血。
脾對應土:主運化,統血。
肺對應金:主氣,主宣發肅降。
腎對應水: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六腑則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主要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藏象學說強調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並應用來治療人體的健康問題。譬如某個臟器如果出現問題,則可能推論是因為相對應的五行元素失衡。舉例,如果肝臟(木)功能過強,可能會影響脾臟(土),因為木剋土。因此中醫師在施以治療時,會嘗試通過以藥物、針灸、指壓按摩等調和五行之間關係的方法,來恢復身體的平衡與健康。
這一學說是中醫理論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於理解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有著基礎性的作用。
1-5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研究人體的經絡系統,包括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與臟腑的相互關係。經絡被視為氣血運行的通道,是連接內臟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網絡。這一學說與陰陽、五行等中醫基礎理論密切相關,並在針灸、推拿、氣功等治療方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和皮部等組成部分。其中,十二正經對應人體的十二個主要臟腑,負責運行氣血和維持身體的基本活動。奇經八脈則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調節氣血、影響生殖系統等。經別、絡脈、經筋和皮部則與身體的局部區域和表面相關,參與調節局部氣血和抵抗外邪。
經絡學說認為,經絡不僅在身體內部運行,還與自然界的變化相呼應,反映了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在臨床應用中,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調節經絡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以上內容節錄自《打開中醫&催眠的療癒之門:搶占「斜槓人生」第一排》蔡明昶◎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407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