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節選一】
我這裡屎一拉便完(選自輯四 禪是一種心靈解放)
拉屎,就是「解放」,能夠暢快拉屎,乃是功德圓滿的人間美事。
有人來參訪天童禪師,說:「學生老遠而來,請師父詳細為我解說。」
天童說:「我這裡屎一拉便完,有什麼老遠、詳細的?」
那人皺眉,說:「和尚既然這樣回答,我只好再買草鞋到別處參學。」
天童見他要走,又說:「你到我跟前來。」
那人上前,天童問:「老僧那麼回答,又錯在那裡?」
對方答不出來,天童出棒就打。
不要一聽到「大便」就掩鼻皺眉,你覺得大便是「污穢」之物嗎?但當大便在你體內時,你為什麼一點也不覺得「髒」?為什麼要有內外之別?拉屎,是一種真正的解脫,為什麼賦予它「污名」?
天童並不是第一個將大便搬上抬面的。
有人問:「什麼是佛?」
雲門禪師答:「乾屎橛(擦屁股的竹木桿子)。」
有人問:「什麼是清淨法身?」
思明禪師答:「就像屎裡的蛆蟲,鑽進鑽出。」
有人問:「什麼是菩薩?」
德山禪師答:「出去,不要在我這裡拉屎。」
問佛、問法、問道的人,都被禪師潑了屎。
佛與道是何等「清淨」,屎是何等「污穢」,但這些超脫的禪師卻「滿口髒話」,讓它們「你儂我儂」。其實,更早以前的老莊也說「道在屎溺」,這樣說的用意,無非是想打破世人對「淨穢」的差別執念。
不管你修煉得如何晶瑩剔透、如何超凡入聖,你還是會不停地製造出屎來,需要經常拉屎。拉屎,就是「解放」,能夠暢快拉屎,乃是功德圓滿的人間美事;聽到它就皺眉,或不敢把它說出口的人,是無法得到真正「解脫」的。
【內文節選二】
能為小事煩惱真幸福(選自輯二 禪是一種認知法門)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因為他有時間煩惱。一個人會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
某個夏日,曹山禪師問一位和尚:「天氣這麼熱,要到什麼地方躲一躲好呢?」
「到熱湯爐火裡躲避吧!」和尚說。
「熱湯爐火裡怎麼躲得了熱呢?」曹山不解。
「在那裡,諸種煩惱都不會有啦!」和尚答。
天氣這麼熱,意味著煩惱。但熱湯爐火裡比天氣更熱,怎麼躲呢?因為若遇到大煩惱,原先的小煩惱根本就不算什麼。被熱湯爐火燙死後,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一個為鼻子長得太塌而煩惱的人,當他知道自己得了肝癌後,就不會再為鼻子太塌而煩惱;當他死亡的那一剎那,那更是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死亡是最大的煩惱,但也是最後的解脫,「你還沒死」,何必為一些小事煩惱?
各種煩惱都是無明,都因識心而起。以一識去剋另一識,亦不失為便宜之計。
聖嚴法師語錄:
「遇到煩惱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有煩惱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困擾,就沒有煩惱。」
要想不再煩惱,釜底抽薪之計當然是去妄存真,徹底「放下」它。但如果放不下,我們不妨引進另一種新的認知。
的確,人似乎總是在為這個或那個煩惱,而且大部分是小事。但為小事煩惱真的那麼痛苦嗎?必須去之而後快嗎?
哲學家叔本華說:「要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必須問的不是他為何愉快,而是他為何煩惱。如果讓他煩惱的事物越是平凡細微,那就表示他越幸福。因為一個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沒有心情去覺察到那些瑣碎小事的。」
所以,能夠為小事煩惱,表示「你還非常幸福」。這也就是聖嚴所說的「接受它、處理它」,改變對煩惱的認知,「不再把它當成困擾」,自然也就沒有煩惱了。
【內文節選三】
你說得對(選自輯六 禪是一種對立超越)
我對,你對,他對,大家都很對。
甲乙兩個和尚為一個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最後,甲和尚怒氣沖沖地跑進禪房,想請師父評評理。他把他的見解詳細稟述了一遍,老和尚聽了,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甲和尚高興地出去。不久,換乙和尚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說:「師父,我認為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這樣才對。」
老和尚聽了,也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於是乙和尚也很高興地出去了。
怎麼可能兩個都對?老和尚這種說法,不是很鄉愿嗎?擺明了他只是一個爛好人?
這時候,一直站在老和尚身後的小沙彌很不以為然,他不悅地對老和尚說:「師父!如果是甲對,乙就不對;如果是乙對,甲就不對。您怎麼說兩個人都對呢?」
老和尚聽了,轉過頭看看小沙彌,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也對。」
的確,每個人都對。為什麼呢?
因為大部分的事情都很複雜,牽涉到很多層面,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每個層面、每個角度都有它們各自的對與錯,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對或錯來涵蓋一切。每個人所說的都有對的部分,但也都有不對的部分。
其實,老和尚如果改口對甲、乙和尚和小沙彌都說「你說得不對」,
我這裡屎一拉便完(選自輯四 禪是一種心靈解放)
拉屎,就是「解放」,能夠暢快拉屎,乃是功德圓滿的人間美事。
有人來參訪天童禪師,說:「學生老遠而來,請師父詳細為我解說。」
天童說:「我這裡屎一拉便完,有什麼老遠、詳細的?」
那人皺眉,說:「和尚既然這樣回答,我只好再買草鞋到別處參學。」
天童見他要走,又說:「你到我跟前來。」
那人上前,天童問:「老僧那麼回答,又錯在那裡?」
對方答不出來,天童出棒就打。
不要一聽到「大便」就掩鼻皺眉,你覺得大便是「污穢」之物嗎?但當大便在你體內時,你為什麼一點也不覺得「髒」?為什麼要有內外之別?拉屎,是一種真正的解脫,為什麼賦予它「污名」?
天童並不是第一個將大便搬上抬面的。
有人問:「什麼是佛?」
雲門禪師答:「乾屎橛(擦屁股的竹木桿子)。」
有人問:「什麼是清淨法身?」
思明禪師答:「就像屎裡的蛆蟲,鑽進鑽出。」
有人問:「什麼是菩薩?」
德山禪師答:「出去,不要在我這裡拉屎。」
問佛、問法、問道的人,都被禪師潑了屎。
佛與道是何等「清淨」,屎是何等「污穢」,但這些超脫的禪師卻「滿口髒話」,讓它們「你儂我儂」。其實,更早以前的老莊也說「道在屎溺」,這樣說的用意,無非是想打破世人對「淨穢」的差別執念。
不管你修煉得如何晶瑩剔透、如何超凡入聖,你還是會不停地製造出屎來,需要經常拉屎。拉屎,就是「解放」,能夠暢快拉屎,乃是功德圓滿的人間美事;聽到它就皺眉,或不敢把它說出口的人,是無法得到真正「解脫」的。
【內文節選二】
能為小事煩惱真幸福(選自輯二 禪是一種認知法門)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因為他有時間煩惱。一個人會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
某個夏日,曹山禪師問一位和尚:「天氣這麼熱,要到什麼地方躲一躲好呢?」
「到熱湯爐火裡躲避吧!」和尚說。
「熱湯爐火裡怎麼躲得了熱呢?」曹山不解。
「在那裡,諸種煩惱都不會有啦!」和尚答。
天氣這麼熱,意味著煩惱。但熱湯爐火裡比天氣更熱,怎麼躲呢?因為若遇到大煩惱,原先的小煩惱根本就不算什麼。被熱湯爐火燙死後,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一個為鼻子長得太塌而煩惱的人,當他知道自己得了肝癌後,就不會再為鼻子太塌而煩惱;當他死亡的那一剎那,那更是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死亡是最大的煩惱,但也是最後的解脫,「你還沒死」,何必為一些小事煩惱?
各種煩惱都是無明,都因識心而起。以一識去剋另一識,亦不失為便宜之計。
聖嚴法師語錄:
「遇到煩惱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有煩惱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困擾,就沒有煩惱。」
要想不再煩惱,釜底抽薪之計當然是去妄存真,徹底「放下」它。但如果放不下,我們不妨引進另一種新的認知。
的確,人似乎總是在為這個或那個煩惱,而且大部分是小事。但為小事煩惱真的那麼痛苦嗎?必須去之而後快嗎?
哲學家叔本華說:「要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必須問的不是他為何愉快,而是他為何煩惱。如果讓他煩惱的事物越是平凡細微,那就表示他越幸福。因為一個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沒有心情去覺察到那些瑣碎小事的。」
所以,能夠為小事煩惱,表示「你還非常幸福」。這也就是聖嚴所說的「接受它、處理它」,改變對煩惱的認知,「不再把它當成困擾」,自然也就沒有煩惱了。
【內文節選三】
你說得對(選自輯六 禪是一種對立超越)
我對,你對,他對,大家都很對。
甲乙兩個和尚為一個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最後,甲和尚怒氣沖沖地跑進禪房,想請師父評評理。他把他的見解詳細稟述了一遍,老和尚聽了,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甲和尚高興地出去。不久,換乙和尚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說:「師父,我認為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這樣才對。」
老和尚聽了,也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於是乙和尚也很高興地出去了。
怎麼可能兩個都對?老和尚這種說法,不是很鄉愿嗎?擺明了他只是一個爛好人?
這時候,一直站在老和尚身後的小沙彌很不以為然,他不悅地對老和尚說:「師父!如果是甲對,乙就不對;如果是乙對,甲就不對。您怎麼說兩個人都對呢?」
老和尚聽了,轉過頭看看小沙彌,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也對。」
的確,每個人都對。為什麼呢?
因為大部分的事情都很複雜,牽涉到很多層面,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每個層面、每個角度都有它們各自的對與錯,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對或錯來涵蓋一切。每個人所說的都有對的部分,但也都有不對的部分。
其實,老和尚如果改口對甲、乙和尚和小沙彌都說「你說得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