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2年的數據,全球電力市場規模約1.8兆美元,再生能源市場規模約9,716.5億美元,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約5,741億美元,全球節能產業市場規模則約3,000億美元。那麼,全球碳市場規模呢?根據專精碳交易報導的網路新聞媒體《Carbon Pulse》2023年的報導,全球碳市場規模已超過9,24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全球碳市場之產值,已超越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並與再生能源產值相當。在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下,碳市場產值可望迎頭趕上全球電力市場規模。
碳市場將成為全球明星級產業,碳權(Carbon Credit)將成為重要資產與投資標的,成為日常生活一環。國際探權威機構(Carbon Credit.com)的最新研究顯示,2018年至2021年碳權投資報酬率587%、比特幣142%、那斯達克106%、黃金僅有37%,碳權報酬率完勝其他資產。全球淨零轉型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源與成本,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布的2050年淨零轉型計畫,規畫2030年需投入超過新台幣9,000億元預算。然而,碳交易制度是觸動整體經濟社會淨零最省錢的方式,換言之不僅可大幅節省人民的納稅錢,更能降低企業的減碳成本。
「臺灣碳權交易所」(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 TCX)已於2023年8月9日掛牌,並於2023年12月22日正式交易,完成8.8萬公噸國際高品質碳權,成交金額約80萬美元。碳交易已成為一門新顯學,然而碳交易的學理基礎是什麼?碳權如何產生?碳價如何決定?碳權品質好壞如何辨識?碳權投資為何必須是報酬率愈低,才值得投資?
新趨勢:碳源溯義
近年來,「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已成為全球新趨勢。但淨零排放是什麼意思?為何要淨零排放?對企業會產生什麼衝擊?企業應該如何因應?企業應用碳權,對淨零有幫助嗎?
2015年《巴黎協定》首度提出以控制溫升低於1.5℃ (相較於1860年的地表溫度)為努力目標。2018年聯合國氣候專家經過精算,人類如果要達到控制溫升低於1.5℃目標,建議全球必須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2021年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第25屆氣候大會提出「淨零賽跑」(Race to Zero)呼籲,全球淨零賽跑鳴槍起跑。
「淨零」,就如同「欠債還錢」一樣,現在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需要減排多少二氧化碳,才能達到增減的平衡狀態。由於企業的生產活動或民眾的日常生活一定會排放二氧化碳,例如用1度電約排放0.494公斤的CO2e(2023),用1度水約排放0.156公斤的CO2e(2023),所以企業或民眾努力節電與節水,僅是達成低碳生產與生活,永遠無法在自家工廠或家庭達到「淨零排放」。亦即,工廠內減排不足的部分,就要尋求工廠外(或國外)的減碳,例如種樹、幫別人減碳,抑或直接購買碳權(別人的減碳成果)。
簡單說,任何一家公司要達到淨零排放,一定需要應用工廠外的減碳補償或碳交易,也就是購買碳權來抵銷剩餘的排放量。全球每年的經濟活動都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至大氣層(2022年計,約排放574億公噸CO2e /年),不斷累積溫室氣體濃度,從工業革命時期的280ppm穩定增加至2023年的421ppm,溫升已達到1.1℃,即將突破1.5℃,氣候緊急時代早已屆臨。
碳交易又為何成為聯合國因應氣候緊急的全球工具與解方?因為聯合國體認到,氣候緊急是全球議題,必須推動一個有效的工具與解方,激勵全球共同努力合作減排。由於碳交易具備「共同利益」,成為吸引「共同合作」的契機。簡單說,碳交易體現「同行致遠」的意涵,成為縮短「淨零距離」的全球工具與解方。
全球「淨零賽跑」的規範風起雲湧,到底企業會增加多少成本?以台積電為例,因應淨零規範的成本,約占營收3%至5%,就此比例來看,其他企業的碳成本占比應會高出10%以上。那麼,到底新增了哪些成本?綜觀如碳盤查、碳費、使用綠電、供應鏈減碳、碳關稅、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等,這些成本負擔,將形成企業新型態的經營風險:碳風險。
碳風險管理, 也成為企業ESG中「環境(Environment)」、「社(Social)」與「治理(Governance)」的重要治理議題。亦即,善用碳權交
易,將會是企業因應碳風險,以及助力ESG績效的最佳經營策略。
碳市場將成為全球明星級產業,碳權(Carbon Credit)將成為重要資產與投資標的,成為日常生活一環。國際探權威機構(Carbon Credit.com)的最新研究顯示,2018年至2021年碳權投資報酬率587%、比特幣142%、那斯達克106%、黃金僅有37%,碳權報酬率完勝其他資產。全球淨零轉型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源與成本,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布的2050年淨零轉型計畫,規畫2030年需投入超過新台幣9,000億元預算。然而,碳交易制度是觸動整體經濟社會淨零最省錢的方式,換言之不僅可大幅節省人民的納稅錢,更能降低企業的減碳成本。
「臺灣碳權交易所」(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 TCX)已於2023年8月9日掛牌,並於2023年12月22日正式交易,完成8.8萬公噸國際高品質碳權,成交金額約80萬美元。碳交易已成為一門新顯學,然而碳交易的學理基礎是什麼?碳權如何產生?碳價如何決定?碳權品質好壞如何辨識?碳權投資為何必須是報酬率愈低,才值得投資?
新趨勢:碳源溯義
近年來,「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已成為全球新趨勢。但淨零排放是什麼意思?為何要淨零排放?對企業會產生什麼衝擊?企業應該如何因應?企業應用碳權,對淨零有幫助嗎?
2015年《巴黎協定》首度提出以控制溫升低於1.5℃ (相較於1860年的地表溫度)為努力目標。2018年聯合國氣候專家經過精算,人類如果要達到控制溫升低於1.5℃目標,建議全球必須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2021年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第25屆氣候大會提出「淨零賽跑」(Race to Zero)呼籲,全球淨零賽跑鳴槍起跑。
「淨零」,就如同「欠債還錢」一樣,現在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需要減排多少二氧化碳,才能達到增減的平衡狀態。由於企業的生產活動或民眾的日常生活一定會排放二氧化碳,例如用1度電約排放0.494公斤的CO2e(2023),用1度水約排放0.156公斤的CO2e(2023),所以企業或民眾努力節電與節水,僅是達成低碳生產與生活,永遠無法在自家工廠或家庭達到「淨零排放」。亦即,工廠內減排不足的部分,就要尋求工廠外(或國外)的減碳,例如種樹、幫別人減碳,抑或直接購買碳權(別人的減碳成果)。
簡單說,任何一家公司要達到淨零排放,一定需要應用工廠外的減碳補償或碳交易,也就是購買碳權來抵銷剩餘的排放量。全球每年的經濟活動都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至大氣層(2022年計,約排放574億公噸CO2e /年),不斷累積溫室氣體濃度,從工業革命時期的280ppm穩定增加至2023年的421ppm,溫升已達到1.1℃,即將突破1.5℃,氣候緊急時代早已屆臨。
碳交易又為何成為聯合國因應氣候緊急的全球工具與解方?因為聯合國體認到,氣候緊急是全球議題,必須推動一個有效的工具與解方,激勵全球共同努力合作減排。由於碳交易具備「共同利益」,成為吸引「共同合作」的契機。簡單說,碳交易體現「同行致遠」的意涵,成為縮短「淨零距離」的全球工具與解方。
全球「淨零賽跑」的規範風起雲湧,到底企業會增加多少成本?以台積電為例,因應淨零規範的成本,約占營收3%至5%,就此比例來看,其他企業的碳成本占比應會高出10%以上。那麼,到底新增了哪些成本?綜觀如碳盤查、碳費、使用綠電、供應鏈減碳、碳關稅、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等,這些成本負擔,將形成企業新型態的經營風險:碳風險。
碳風險管理, 也成為企業ESG中「環境(Environment)」、「社(Social)」與「治理(Governance)」的重要治理議題。亦即,善用碳權交
易,將會是企業因應碳風險,以及助力ESG績效的最佳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