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鍛鍊實踐精神
反思每日每項作為之前別闔眼入睡。何處有錯,完成與未完成什麼?
開始反省,做錯要自責,做對要喜樂。
――《語錄》III.10,愛比克泰德
聊了這麼多愛比克泰德之後,我想應當不難理解斯多噶哲學的內涵,包括理論與實踐綱領,不論是運用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羅馬帝國或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那麼,我們如何以斯多噶作為一門生活哲學呢?
沒有特定的做法,也不像宗教經典列出了固定的訓誡要人遵守。我想這代表實踐上充滿彈性。不過也有如我和其他幾位斯多噶書籍的作者,嘗試整理古文獻與現代認知行為或相關療法的技巧,發展出系統化作法並分享個人心得。(註1)不同實行方式對不同人有不同效果,讀者無須將下述作法視為不可調整的僵化規定,當作建議參考即可。
我首先當然求教於愛比克泰德,他的《講義》是個很好的起點。可想而知《講義》並非他的著作(目前考證認為他根本沒有親自留下文字紀錄),而是尼科米底亞的阿里安彙整他的授課資料所成。換作是我,心裡肯定會五味雜陳,畢竟學生天分有高有低,僅憑一個學生整理的筆記傳世有點單薄,但無論如何這就是現代人能看到的愛比克泰德。話說回來,死後能留下什麼也在自己的掌控之外,幸好我們至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詮釋與運用流傳下來的智慧。
此外,阿里安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學生,在那個年代他也是知名歷史學者、軍事將領,並於公元一三○年經過選舉獲得卡帕多奇亞地方行政官一職。推測他在公元一一七到一二○之間師從愛比克泰德,之後和老師在尼科波利斯待過一段時間。最後阿里安前往雅典,展開輝煌生涯,成就之一是受哈德良皇帝選為元老院議員。退休後他又回到雅典成為執政官(似乎是個閒不下來的人),過世當時已經進入斯多噶皇帝馬可‧奧里略統治時期。薩莫薩塔詩人琉善(Lucian of Samosata)記載阿里安是「最優秀的羅馬人,一生投注於學」。我想講課內容讓這樣一位學生編輯成書應該值得慶幸。我整理阿里安以愛比克泰德講課內容為基礎編纂而成的《講義》,從中萃取出十二種「精神鍛鍊」,也可以視為斯多噶式的每日生活提醒。(註2)最簡單的使用方式,大概就是將之放進行事曆內,順序倒不重要(此處單純按照《講義》順序編排),現代智慧手機有很多應用程式都具備這種功能。一天安排一種練習,依序輪流(如果想要提高變化性就亂數進行),每天稍有空閒就默唸數次愛比克泰德的教導,然後專注思考如何實踐他的忠告。最初目標是熟習斯多噶思維,更重要的則是親身實行。(註3)之後這種鍛鍊應當化為本能,不再需要設定提醒也能持之以恆(但我個人還是放在日曆以防萬一),融入生活中大小事和各種場合。
從斯多噶哲學的角度才能看出各項演練最深層的含義,因此進入操演內容之前,容我重複本書列出的斯多噶主義基本原則。
與愛比克泰德對話的過程中可以提取出許多斯多噶重點,首先是最重要的三訓:欲望、行動、認知。三訓對應三種學問:物理學、倫理學、理則學。詳細解釋在第二章;可以趁此機會回頭複習,加深對各條原則和不同學問的理解。三訓是本書章節編排的骨幹,抽絲剝繭(以求從精神鍛鍊中得到最大效益)後斯多噶主義的精華如下:
一、德性至上,其餘無謂。前半句來自蘇格拉底,他認為德性最重要,因為只有德性的價值在任何情境下都不會改變,而且可以幫助人正確運用健康、財富、教育等各種條件。後半句是斯多噶的獨特觀點,主張任何代價都不可以交換一個人出賣德性。奉行斯多噶的人可以追求好的無所謂,也可以避開不好的無所謂,前提都是這些選擇不影響個人的品性。現代經濟理論將這種有限順位描述為辭典序列偏好。(註4)舉例而言,正常人的辭典序列偏好是無論多喜歡藍寶堅尼跑車,都不會拿女兒去交換它。
二、順應自然。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理性。斯多噶主義認為可以從宇宙如何構成領悟出正確的生活方式,既然人類天生就是具備理性和社會性的動物,運用理性創造更美好的社會再自然不過。
三、控制二分。有我們可以控制的事物,也有我們不能控制的事物(但或許能夠影響)。在心智健康的情況下,選擇和行為都受到自己掌控。除此之外我們幾乎都無法操控。我們應該專注於可控制的部分,對不受控制的一切坦然處之。此外,施行此處的練習時,記得練習的意義在於增進自己的斯多噶四德性:
實踐智慧:在複雜的情境中找出最佳解。
勇氣:無論何種處境都堅持品德與行為的正道。
公正:對待他人不分貴賤一律平等慈善。
節制:生活各層面都要自律克制。
溫習過斯多噶哲學體系的基礎知識以後,來看看(並且實作)從愛比克泰德或者說阿里安的《講義》內提煉出的十二種練習:
一、檢視自己的印象★★
「要習慣對每個強烈印象說一句:『你只是個印象,並不是印象的起源。』然後以自己的標準去測試、評量,重點在於提問︰『這是不是我能掌控的?』如果不是,記住該有的反應:『無須在意。』」(註5)
這段文字就是本書最初提及的經典的控制二分法。愛比克泰德敦促我們好好練習他所有教誨中的根本: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印象」,也就是我們對於人事物的第一反應或聽聞。退後一步,騰出理智思量的空間,避免草率的情緒反應;接著問自己,是否可以控制這個情況。如果可以,則應該採取行動;若不能,則無須放在心上。
譬如前幾天我食物中毒(吃了壞掉的魚),四十八小時內身體很難受,什麼都幹不了,當然別提要工作或書寫。想當然耳這是「壞事」,多數人傾向抱怨、尋求同情。但其實身體的生物化學反應與潛在的病原體並非我所能控制(只有決定在那家餐廳點魚料理是可以改變的),抱怨食物中毒沒意義,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會改變。雖然尋求同情也是人性使然,但從斯多噶角度分析,那麼做只是為了自己好過而造成別人的負擔,更何況旁人除了慰問也無法提供實質幫助。就斯多噶的立場,同情別人完全不是問題,但因為生病就要求他人同情太過自我。於是我依循愛比克泰德的指點,接受生理學上的事實,遵照醫囑用藥(服了些抗生素)並且調整面對身體不適的心態。無法工作和寫作有什麼關係,就別勉強自己,還有別的事情可做,反正很快就會康復,之後再補上進度也罷。最後提醒:「無須在意」這句話常常遭到誤解,意思並不是要我們對自身遭遇無感。食物中毒之後我不得不想起健康在斯多噶主義中雖屬無所謂,卻仍是正面的,只要不損及品格就可以追求。然而,在特定場合裡如果已經無能為力也就無須「執著」、白費力氣,因為狀況並不在我們掌控中。勞瑞‧貝克稱之為「徒勞定理」(axiom of futility)並且直截了當地敘述:「邏輯上、理論上或實務上不可能成功,也就不需要能動者的直接嘗試。」(註6)我覺得他說得一針見血。
二、謹記世間無常★★
「如果特別喜愛或受用於某事物,或者內心已經生出執著,提醒自己世間種種的本質為何。從價值低微的開始,喜歡瓷器就告訴自己,『我喜歡的是一件瓷器』,如此一來瓷器碎了也不至於傷心。親吻妻子孩子的時候也告訴自己,『我親吻的是凡人』,如此一來妻小不在身邊也不會悲痛。」(註7)
《講義》裡的這段內容十分有名,許多人第一次讀到時大感震驚,但這段話也是斯多噶思想最被誤會的部分,有時甚至遭到惡意曲解,因此有必要好好理解。可想而知,問題癥結不會是瓷器,而是後半段有關妻小的部分。倘若當年愛比克泰德的話停在瓷器,大家應該會認為他只是提醒世人不要執著於物質,可以比喻為公元二世紀就出現的反消費主義論調。(消費主義並非現代美國才有的觀念,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成形,當然僅流傳於有能力消費的階級間。)不過後半段點破人類真實處境,需要足夠背景知識才能深刻體會。實踐者眼中的斯多噶哲學以仁愛為中心,絕非麻木不仁或輕賤人間苦痛。
首先不要忘記歷史脈絡:愛比克泰德留下講課內容的年代,就連皇帝(如馬可‧奧里略)的孩子和親友也會在我們眼中還屬年輕、甚至幼稚的歲數就死於疾病、暴力或戰爭。身處西方世界或少部分國家的人算是幸運(尤其如果正好是白人男性),但現實是時至今日生命仍稍縱即逝,我們真心在乎的人有可能毫無預警就離開。
再者,更重要的是愛比克泰德並非主張對自己在意的人表現得漠不關心。恰恰相反,我們要常提醒自己:之所以應該珍惜身邊人,就是因為不知道何時會失去。曾經失去過的人最能明白這種感受。所以我們的生活態度應該效法羅馬將軍們在永恆之城慶祝凱旋,總有個聲音在耳邊低吟:Memento homo(記住,你只是凡人)。抱歉又以個人舉例。大概就在我開始認真接觸斯多噶哲學時,家母因為癌症走了。十年前,父親因為同一種疾病也離世,恐怕都是抽菸引起。兩次喪親之痛都對我造成很大衝擊,原因並非親子關係完美無瑕(我個人比較感恩養大我的祖母以及繼祖父),但終究因為他們才會有我的存在。與雙親告別對多數人而言是生命不可避免的儀式(除非比他們先走一步),經歷過的人都知道無論如何內心總是哀慟。然而,先後兩次經驗中,我面對疾病和至親離去的態度卻有很大不同。
父親被診斷出癌症,而且後來發現其實罹患好幾種。最初我沒辦法認真看待,體會不到自己與他相處的機會已經寥寥無幾──除了預期的分別時刻被大大向前推(他六十九歲就過世),也由於父子分隔七千公里遠,他在羅馬我在紐約。我佯裝天下太平時間充裕,內心不承認明擺在眼前的事實:父親恐怕活不了太久。他撐了五年,但真的到了最後一刻我還是毫無心理準備,自然也沒能陪在他身旁;當時我還在前往機場要搭機飛向羅馬的路上。
我為自己面對父親重症的那種態度深深自責,直到經由斯多噶理解到後悔來自於無法改變既成事實,正確態度是從經驗中學習,而不是陷溺於無可奈何的情緒。接著輪到母親,發展節奏更快,由於起初的誤診,我們甚至不知道狀況多嚴重。確認病情以後我趕回義大利,全心處理並接受眼前的處境。每次在醫院吻了她告別,愛比克泰德的教導迴盪我心頭成了慰藉,縱使明天還能不能見面我也不確定。心情仍舊苦澀,畢竟斯多噶可不是魔法。但是我明白了羅馬人說的hic et nunc,也就是活在當下。愛比克泰德一直希望學生學會正念處世:絕對不是不在意(麻煩的地方在於翻譯難以表達出希臘語原文帶有的心酸語氣),而是建議我們好好珍惜現有一切,因為任何人事物都可能忽然被命運奪走。三、保留餘地★★
「計畫任何行動,先在心中排演。要去泡澡,就想像自己進入澡堂,許多人潑水、嬉鬧、大呼小叫,你也撩起衣角。為了更加沉穩,行事之初就告訴自己:『我準備泡澡,但也準備使意志契合於自然。』(也就是在社會生活運用理性。)每件事情都這麼提醒自己,如此一來就算發生意外沒能泡澡,也是你已經思考過的情況。『也罷,雖非原本打算,但意志融於自然同樣合乎心意。如果出現意外就大受打擊,意志便無法與自然契合。』」(註8)
我特別喜歡「如果出現意外就大受打擊」這句話,栩栩如生描述了某些過分脆弱、一丁點挫折都受不了的人,而他們之所以脆弱是自找的。這種性格的人習慣認為一切順遂才是理所當然,壞事都該落在別人頭上,還有可能認為別人是活該。身為斯多噶人則不同,每件事情都為自己留下餘地,所以有「盡人事聽天命」這類座右銘。
細心的人會發現,愛比克泰德一如往常以十分單純的情境舉例:只不過想去泡澡好好享受一下,就像現代人去看電影的時候希望其他觀眾別動不動就開啟手機螢幕查看訊息。這當然也是個人經驗,以前遇上那種情況我很生氣,有時候忍不住大聲指責,可想而知效果並不好。現在我學會以兩種斯多噶技巧處理:首先當然是提醒自己控制二分原則,來看電影是自己的選擇(我也可以在家看電視上的影片,或者做別的事情打發時間),我對別人的態度也是自己的選擇。別人的行為不受我控制,但不代表我無法試著影響:客氣告知對方的行為會干擾其他觀眾,或者直接請電影院工作人員介入(當然一樣要冷靜禮貌),畢竟確保買票進場的觀眾得到良好觀影體驗是他們的責任。
第二個技巧就是明白心態上要保留餘地。同樣地,愛比克泰德並不是要大家消極忍受別人的粗魯冒犯,而是提醒我們無論最初想像為何,都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事情未必能如期望發展。既然如此,一個選擇是因此情緒惡劣,也等於主動惡化處境;另一個選擇則是記住自己生命真正的方向:做個秉性良善的人,切勿失去德性、損害品格(以怨報怨就不是正確的決定)。斯多噶文獻裡有個很好的類比可以解釋這道理。說故事的人是雅典畫廊派第三代領袖克律西波斯,據說這段故事原本收錄在《語錄》失傳的章節內。想像一條狗被綁在推車上,車子動了,但並非狗兒想走的方向。要是繩子夠長,狗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小心地跟著車子移動,雖然車子往哪兒走不是牠的決定,但旅程會輕鬆很多,甚至有時間探索周邊或做自己的事情。另一個選擇是頑固拒絕、竭力抵抗,最後在掙扎哀號中被硬生生拖著走,除了滿身傷痕與痛苦什麼也沒留下。人類當然就是故事中的狗:宇宙如車輪,或隨著神的旨意滾動(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或依據因果規律行進(對於觀點相對世俗的人)。我們只要還活著、還能動,就尚有緩衝空間,可以選擇盡量享受旅途,即便明白自身受到許多限制,也知道無論追求什麼都取決於命運(亦即車夫、神、宇宙)是否恩賜。這也就是前面說的,計畫行動但同時也「順其自然」。
在此感謝好友威廉‧爾凡在《優質生活手冊:斯多噶古人的幸福智慧》裡以另一種詮釋方式清楚說明了這項練習。想像自己正在與人比賽網球,或者更刺激一點,就假設要與別人競爭工作升遷的機會。斯多噶人面對這種情境會遵循愛比克泰德的指導,抑或是實踐威廉‧爾凡重新演繹的思考過程。我們當然想要在比賽中取勝、更想要升職,可是成功與否,自己只能影響卻不能決定,因此應當修正目標為能力所及且命運無法干涉的:無論結果為何,我們會在競賽中盡己所能。理論上應該無庸贅言,但在此仍提醒一句羅馬俗諺repetita iuvant(熟能生巧)。斯多噶主義並非鼓勵大家消極處世,說比賽輸了就輸了,或者受到不公對待而失去升遷機會也毫無作為,而是期望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能認清世事多變,即便全力以赴也未必獲勝,合情合理也未必升官。自己的期待無論根據多牢固都不一定符合宇宙即將(或應該)實現的未來,分辨兩者差異正是智慧的指標。
反思每日每項作為之前別闔眼入睡。何處有錯,完成與未完成什麼?
開始反省,做錯要自責,做對要喜樂。
――《語錄》III.10,愛比克泰德
聊了這麼多愛比克泰德之後,我想應當不難理解斯多噶哲學的內涵,包括理論與實踐綱領,不論是運用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羅馬帝國或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那麼,我們如何以斯多噶作為一門生活哲學呢?
沒有特定的做法,也不像宗教經典列出了固定的訓誡要人遵守。我想這代表實踐上充滿彈性。不過也有如我和其他幾位斯多噶書籍的作者,嘗試整理古文獻與現代認知行為或相關療法的技巧,發展出系統化作法並分享個人心得。(註1)不同實行方式對不同人有不同效果,讀者無須將下述作法視為不可調整的僵化規定,當作建議參考即可。
我首先當然求教於愛比克泰德,他的《講義》是個很好的起點。可想而知《講義》並非他的著作(目前考證認為他根本沒有親自留下文字紀錄),而是尼科米底亞的阿里安彙整他的授課資料所成。換作是我,心裡肯定會五味雜陳,畢竟學生天分有高有低,僅憑一個學生整理的筆記傳世有點單薄,但無論如何這就是現代人能看到的愛比克泰德。話說回來,死後能留下什麼也在自己的掌控之外,幸好我們至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詮釋與運用流傳下來的智慧。
此外,阿里安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學生,在那個年代他也是知名歷史學者、軍事將領,並於公元一三○年經過選舉獲得卡帕多奇亞地方行政官一職。推測他在公元一一七到一二○之間師從愛比克泰德,之後和老師在尼科波利斯待過一段時間。最後阿里安前往雅典,展開輝煌生涯,成就之一是受哈德良皇帝選為元老院議員。退休後他又回到雅典成為執政官(似乎是個閒不下來的人),過世當時已經進入斯多噶皇帝馬可‧奧里略統治時期。薩莫薩塔詩人琉善(Lucian of Samosata)記載阿里安是「最優秀的羅馬人,一生投注於學」。我想講課內容讓這樣一位學生編輯成書應該值得慶幸。我整理阿里安以愛比克泰德講課內容為基礎編纂而成的《講義》,從中萃取出十二種「精神鍛鍊」,也可以視為斯多噶式的每日生活提醒。(註2)最簡單的使用方式,大概就是將之放進行事曆內,順序倒不重要(此處單純按照《講義》順序編排),現代智慧手機有很多應用程式都具備這種功能。一天安排一種練習,依序輪流(如果想要提高變化性就亂數進行),每天稍有空閒就默唸數次愛比克泰德的教導,然後專注思考如何實踐他的忠告。最初目標是熟習斯多噶思維,更重要的則是親身實行。(註3)之後這種鍛鍊應當化為本能,不再需要設定提醒也能持之以恆(但我個人還是放在日曆以防萬一),融入生活中大小事和各種場合。
從斯多噶哲學的角度才能看出各項演練最深層的含義,因此進入操演內容之前,容我重複本書列出的斯多噶主義基本原則。
與愛比克泰德對話的過程中可以提取出許多斯多噶重點,首先是最重要的三訓:欲望、行動、認知。三訓對應三種學問:物理學、倫理學、理則學。詳細解釋在第二章;可以趁此機會回頭複習,加深對各條原則和不同學問的理解。三訓是本書章節編排的骨幹,抽絲剝繭(以求從精神鍛鍊中得到最大效益)後斯多噶主義的精華如下:
一、德性至上,其餘無謂。前半句來自蘇格拉底,他認為德性最重要,因為只有德性的價值在任何情境下都不會改變,而且可以幫助人正確運用健康、財富、教育等各種條件。後半句是斯多噶的獨特觀點,主張任何代價都不可以交換一個人出賣德性。奉行斯多噶的人可以追求好的無所謂,也可以避開不好的無所謂,前提都是這些選擇不影響個人的品性。現代經濟理論將這種有限順位描述為辭典序列偏好。(註4)舉例而言,正常人的辭典序列偏好是無論多喜歡藍寶堅尼跑車,都不會拿女兒去交換它。
二、順應自然。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理性。斯多噶主義認為可以從宇宙如何構成領悟出正確的生活方式,既然人類天生就是具備理性和社會性的動物,運用理性創造更美好的社會再自然不過。
三、控制二分。有我們可以控制的事物,也有我們不能控制的事物(但或許能夠影響)。在心智健康的情況下,選擇和行為都受到自己掌控。除此之外我們幾乎都無法操控。我們應該專注於可控制的部分,對不受控制的一切坦然處之。此外,施行此處的練習時,記得練習的意義在於增進自己的斯多噶四德性:
實踐智慧:在複雜的情境中找出最佳解。
勇氣:無論何種處境都堅持品德與行為的正道。
公正:對待他人不分貴賤一律平等慈善。
節制:生活各層面都要自律克制。
溫習過斯多噶哲學體系的基礎知識以後,來看看(並且實作)從愛比克泰德或者說阿里安的《講義》內提煉出的十二種練習:
一、檢視自己的印象★★
「要習慣對每個強烈印象說一句:『你只是個印象,並不是印象的起源。』然後以自己的標準去測試、評量,重點在於提問︰『這是不是我能掌控的?』如果不是,記住該有的反應:『無須在意。』」(註5)
這段文字就是本書最初提及的經典的控制二分法。愛比克泰德敦促我們好好練習他所有教誨中的根本: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印象」,也就是我們對於人事物的第一反應或聽聞。退後一步,騰出理智思量的空間,避免草率的情緒反應;接著問自己,是否可以控制這個情況。如果可以,則應該採取行動;若不能,則無須放在心上。
譬如前幾天我食物中毒(吃了壞掉的魚),四十八小時內身體很難受,什麼都幹不了,當然別提要工作或書寫。想當然耳這是「壞事」,多數人傾向抱怨、尋求同情。但其實身體的生物化學反應與潛在的病原體並非我所能控制(只有決定在那家餐廳點魚料理是可以改變的),抱怨食物中毒沒意義,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會改變。雖然尋求同情也是人性使然,但從斯多噶角度分析,那麼做只是為了自己好過而造成別人的負擔,更何況旁人除了慰問也無法提供實質幫助。就斯多噶的立場,同情別人完全不是問題,但因為生病就要求他人同情太過自我。於是我依循愛比克泰德的指點,接受生理學上的事實,遵照醫囑用藥(服了些抗生素)並且調整面對身體不適的心態。無法工作和寫作有什麼關係,就別勉強自己,還有別的事情可做,反正很快就會康復,之後再補上進度也罷。最後提醒:「無須在意」這句話常常遭到誤解,意思並不是要我們對自身遭遇無感。食物中毒之後我不得不想起健康在斯多噶主義中雖屬無所謂,卻仍是正面的,只要不損及品格就可以追求。然而,在特定場合裡如果已經無能為力也就無須「執著」、白費力氣,因為狀況並不在我們掌控中。勞瑞‧貝克稱之為「徒勞定理」(axiom of futility)並且直截了當地敘述:「邏輯上、理論上或實務上不可能成功,也就不需要能動者的直接嘗試。」(註6)我覺得他說得一針見血。
二、謹記世間無常★★
「如果特別喜愛或受用於某事物,或者內心已經生出執著,提醒自己世間種種的本質為何。從價值低微的開始,喜歡瓷器就告訴自己,『我喜歡的是一件瓷器』,如此一來瓷器碎了也不至於傷心。親吻妻子孩子的時候也告訴自己,『我親吻的是凡人』,如此一來妻小不在身邊也不會悲痛。」(註7)
《講義》裡的這段內容十分有名,許多人第一次讀到時大感震驚,但這段話也是斯多噶思想最被誤會的部分,有時甚至遭到惡意曲解,因此有必要好好理解。可想而知,問題癥結不會是瓷器,而是後半段有關妻小的部分。倘若當年愛比克泰德的話停在瓷器,大家應該會認為他只是提醒世人不要執著於物質,可以比喻為公元二世紀就出現的反消費主義論調。(消費主義並非現代美國才有的觀念,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成形,當然僅流傳於有能力消費的階級間。)不過後半段點破人類真實處境,需要足夠背景知識才能深刻體會。實踐者眼中的斯多噶哲學以仁愛為中心,絕非麻木不仁或輕賤人間苦痛。
首先不要忘記歷史脈絡:愛比克泰德留下講課內容的年代,就連皇帝(如馬可‧奧里略)的孩子和親友也會在我們眼中還屬年輕、甚至幼稚的歲數就死於疾病、暴力或戰爭。身處西方世界或少部分國家的人算是幸運(尤其如果正好是白人男性),但現實是時至今日生命仍稍縱即逝,我們真心在乎的人有可能毫無預警就離開。
再者,更重要的是愛比克泰德並非主張對自己在意的人表現得漠不關心。恰恰相反,我們要常提醒自己:之所以應該珍惜身邊人,就是因為不知道何時會失去。曾經失去過的人最能明白這種感受。所以我們的生活態度應該效法羅馬將軍們在永恆之城慶祝凱旋,總有個聲音在耳邊低吟:Memento homo(記住,你只是凡人)。抱歉又以個人舉例。大概就在我開始認真接觸斯多噶哲學時,家母因為癌症走了。十年前,父親因為同一種疾病也離世,恐怕都是抽菸引起。兩次喪親之痛都對我造成很大衝擊,原因並非親子關係完美無瑕(我個人比較感恩養大我的祖母以及繼祖父),但終究因為他們才會有我的存在。與雙親告別對多數人而言是生命不可避免的儀式(除非比他們先走一步),經歷過的人都知道無論如何內心總是哀慟。然而,先後兩次經驗中,我面對疾病和至親離去的態度卻有很大不同。
父親被診斷出癌症,而且後來發現其實罹患好幾種。最初我沒辦法認真看待,體會不到自己與他相處的機會已經寥寥無幾──除了預期的分別時刻被大大向前推(他六十九歲就過世),也由於父子分隔七千公里遠,他在羅馬我在紐約。我佯裝天下太平時間充裕,內心不承認明擺在眼前的事實:父親恐怕活不了太久。他撐了五年,但真的到了最後一刻我還是毫無心理準備,自然也沒能陪在他身旁;當時我還在前往機場要搭機飛向羅馬的路上。
我為自己面對父親重症的那種態度深深自責,直到經由斯多噶理解到後悔來自於無法改變既成事實,正確態度是從經驗中學習,而不是陷溺於無可奈何的情緒。接著輪到母親,發展節奏更快,由於起初的誤診,我們甚至不知道狀況多嚴重。確認病情以後我趕回義大利,全心處理並接受眼前的處境。每次在醫院吻了她告別,愛比克泰德的教導迴盪我心頭成了慰藉,縱使明天還能不能見面我也不確定。心情仍舊苦澀,畢竟斯多噶可不是魔法。但是我明白了羅馬人說的hic et nunc,也就是活在當下。愛比克泰德一直希望學生學會正念處世:絕對不是不在意(麻煩的地方在於翻譯難以表達出希臘語原文帶有的心酸語氣),而是建議我們好好珍惜現有一切,因為任何人事物都可能忽然被命運奪走。三、保留餘地★★
「計畫任何行動,先在心中排演。要去泡澡,就想像自己進入澡堂,許多人潑水、嬉鬧、大呼小叫,你也撩起衣角。為了更加沉穩,行事之初就告訴自己:『我準備泡澡,但也準備使意志契合於自然。』(也就是在社會生活運用理性。)每件事情都這麼提醒自己,如此一來就算發生意外沒能泡澡,也是你已經思考過的情況。『也罷,雖非原本打算,但意志融於自然同樣合乎心意。如果出現意外就大受打擊,意志便無法與自然契合。』」(註8)
我特別喜歡「如果出現意外就大受打擊」這句話,栩栩如生描述了某些過分脆弱、一丁點挫折都受不了的人,而他們之所以脆弱是自找的。這種性格的人習慣認為一切順遂才是理所當然,壞事都該落在別人頭上,還有可能認為別人是活該。身為斯多噶人則不同,每件事情都為自己留下餘地,所以有「盡人事聽天命」這類座右銘。
細心的人會發現,愛比克泰德一如往常以十分單純的情境舉例:只不過想去泡澡好好享受一下,就像現代人去看電影的時候希望其他觀眾別動不動就開啟手機螢幕查看訊息。這當然也是個人經驗,以前遇上那種情況我很生氣,有時候忍不住大聲指責,可想而知效果並不好。現在我學會以兩種斯多噶技巧處理:首先當然是提醒自己控制二分原則,來看電影是自己的選擇(我也可以在家看電視上的影片,或者做別的事情打發時間),我對別人的態度也是自己的選擇。別人的行為不受我控制,但不代表我無法試著影響:客氣告知對方的行為會干擾其他觀眾,或者直接請電影院工作人員介入(當然一樣要冷靜禮貌),畢竟確保買票進場的觀眾得到良好觀影體驗是他們的責任。
第二個技巧就是明白心態上要保留餘地。同樣地,愛比克泰德並不是要大家消極忍受別人的粗魯冒犯,而是提醒我們無論最初想像為何,都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事情未必能如期望發展。既然如此,一個選擇是因此情緒惡劣,也等於主動惡化處境;另一個選擇則是記住自己生命真正的方向:做個秉性良善的人,切勿失去德性、損害品格(以怨報怨就不是正確的決定)。斯多噶文獻裡有個很好的類比可以解釋這道理。說故事的人是雅典畫廊派第三代領袖克律西波斯,據說這段故事原本收錄在《語錄》失傳的章節內。想像一條狗被綁在推車上,車子動了,但並非狗兒想走的方向。要是繩子夠長,狗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小心地跟著車子移動,雖然車子往哪兒走不是牠的決定,但旅程會輕鬆很多,甚至有時間探索周邊或做自己的事情。另一個選擇是頑固拒絕、竭力抵抗,最後在掙扎哀號中被硬生生拖著走,除了滿身傷痕與痛苦什麼也沒留下。人類當然就是故事中的狗:宇宙如車輪,或隨著神的旨意滾動(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或依據因果規律行進(對於觀點相對世俗的人)。我們只要還活著、還能動,就尚有緩衝空間,可以選擇盡量享受旅途,即便明白自身受到許多限制,也知道無論追求什麼都取決於命運(亦即車夫、神、宇宙)是否恩賜。這也就是前面說的,計畫行動但同時也「順其自然」。
在此感謝好友威廉‧爾凡在《優質生活手冊:斯多噶古人的幸福智慧》裡以另一種詮釋方式清楚說明了這項練習。想像自己正在與人比賽網球,或者更刺激一點,就假設要與別人競爭工作升遷的機會。斯多噶人面對這種情境會遵循愛比克泰德的指導,抑或是實踐威廉‧爾凡重新演繹的思考過程。我們當然想要在比賽中取勝、更想要升職,可是成功與否,自己只能影響卻不能決定,因此應當修正目標為能力所及且命運無法干涉的:無論結果為何,我們會在競賽中盡己所能。理論上應該無庸贅言,但在此仍提醒一句羅馬俗諺repetita iuvant(熟能生巧)。斯多噶主義並非鼓勵大家消極處世,說比賽輸了就輸了,或者受到不公對待而失去升遷機會也毫無作為,而是期望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能認清世事多變,即便全力以赴也未必獲勝,合情合理也未必升官。自己的期待無論根據多牢固都不一定符合宇宙即將(或應該)實現的未來,分辨兩者差異正是智慧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