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歸屬問題 這真的是我自己的夢想嗎?
許多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有過這類經驗,他們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也不確定想做什麼,因此,會聽從父母或朋友的建議,開始朝別人的願望和夢想的方向前進,不一定自己真心想要的。這一點不足為奇,孩子都是先透過父母和其他榜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沒有其他參考指標。諮詢專家塞西爾.奧斯本(Cecil G. Osborne)在《自我探索的藝術》(The Art of Understanding Yourself,暫譯)書中觀察到:「年幼的孩子還沒有清晰的自我形象,只能透過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如果一個孩子一再被告知是個壞小孩、懶惰、一無是處、愚蠢、害羞或笨拙,這孩子往往會表現出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賦予他的形象。」許多年輕人與真正的自己漸漸脫節,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追求什麼,只好採納了別人心中的夢想和願望,這麼做或許是為了得到他人認可,也或許是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有多少人是因為父母的期望而進入法學院?有多少人為了讓母親高興而結婚?有多少人選擇了一份「正當職業」,而不是追求電影或戲劇事業?每次只要看到有人中年轉行,你幾乎可以確定他們過去一直活在別人的夢想中,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雖然這種轉變可能帶來重大混亂,但他們比那些從未追求過自己夢想的人更幸運。
即使是給予鼓勵、正能量、出於善意的父母,也可能會將子女帶到錯誤的方向。我了解這一點,因為我七歲的時候,就曾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我的父母深信我具有音樂天賦,便買了一架鋼琴,為我報名鋼琴課。有幾年的時間,我樂於學習和練琴,雖然我對此並沒有太大的熱情,但我還是繼續彈奏,只因為這能讓我父母開心。
我升上五年級的時候,父母決定擴展我的音樂視野,買了一把小號給我,我的老師告訴他們我的嘴形不適合這個樂器,因此他們便讓我轉而學習單簧管。我家鄉俄亥俄州的瑟克爾維爾(Circleville)曾經出過一位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名叫泰德.路易斯(Ted Lewis),所以朋友們開始說:「也許你會成為下一位泰德.路易斯!」
這不太可能。我甚至沒有足夠的才華能在小學音樂隊中擔任首席,我是最後一名的單簧管手!
我在那個年紀真的很想打籃球。當我終於坐下來告訴父母我想放棄音樂去打球時,我還記得當時感受到的壓力和沉重心情,我也記得當他們放棄要我成為偉大音樂家的夢想時,我的興奮之情。我雀躍地將我的單簧管永遠塵封,換上了籃球。
只有擁有自己的夢想,才有可能成真
許多人出於理性考量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渴望,他們選擇一份職業,只是為了取悅父母、配偶或其他人。這麼做可能使他們盡了義務,但卻不會成功,因為你無法實現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夢想。
回顧你過去的生活,你的計畫、目標和願望是否受到他人的左右?你有沒有意識到這對你憧憬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你的夢想是否有可能來自於……
父母對你的期望?別人對你的期望?你對自己的期望?
還是來自於……真正的你和你的人生意義?
每個人都有責任為自己釐清這一點。事實上,只有在認清自己的夢想之後,才有可能活出上天只賦予你的人生。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所言:「每個人的首要任務就是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接受外界強加或規定的,無論看起來多麼崇高。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我們也很清楚結局如何。如果將唯一的機會浪費在別人的觀感或經歷,將會多麼遺憾。」
你如何分辨你是否正在追求一個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夢想呢?以下是一些線索,可以幫助你找到答案:
當你擁有自己的夢想時 當你迎合他人的夢想時
會感覺適合自己 會感覺不適合自己
會讓你的心靈自由翱翔 會感覺負擔沉重
會激發你的熱情 會耗盡你的精力
會讓你日思夜想 會讓你昏昏欲睡
會讓你走出舒適圈 會讓你失去優勢
會為你帶來滿足感 會為他人帶來滿足感
會感覺這是你的使命 會需要他人鞭策你去實行
歸屬感是實現夢想的第一個關鍵步驟,就像是開啟夢想的鑰匙,讓一切變得可能。當你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時,難道不會有更清晰的遠景嗎?難道不會盡全力去實現嗎?難道不會覺得更有熱情、更有可能制定實現夢想的策略嗎?你難道不會想找別人一起參與,也願意為實現夢想付出代價嗎?當你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時,難道不會變得更有毅力,在追求夢想的過程感到更充實滿足嗎?難道不會覺得這個夢想很有價值?一旦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其他一切相關問題,答案很可能都是肯定的。
如何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
如果你願意踏出那一步,想要擁有屬於自己夢想,請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願意下注在自己身上
如果沒人相信你,你還是可能成功,但是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你永遠不會成功。的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也很難相信其他任何事情,世界再大你也漫無目標,沒有向前邁進的動力。然而,那些擁有夢想的人相信自己,當他們有強大的自信時,就會願意下注在自己身上。
擁有一個夢想代表你對自己的信念超越了恐懼。在電影《拼出新世界》(Akeelah and the Bee)中,有一幕展示了相信自己以及個人潛能的強大力量。故事情節講述來自洛杉磯南部的女孩艾姬拉(Akeelah)克服許多障礙,參加全國拼字比賽。她的拼字教練拉勒比博士(Dr. Larabee,勞倫斯.費許朋[Laurence Fishburne]飾)問她:「你有什麼目標嗎?長大後想做什麼?醫生、律師或喜劇演員?」她回答:「我不知道。我唯一擅長的就是拼字。」
「到那邊去,」教練指著一塊牌匾說道,「大聲讀出牆上那段引文。」
她讀道:「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自己不夠優秀,而是怕自己的力量超乎想像。我們自問:『我有什麼資格成為優秀、迷人、有才華、卓越非凡的人?』其實有何不可?我們生來就是要彰顯內在上帝的榮耀,當我們讓自己光芒閃耀時,無意中也會激勵他人做同樣的事。」
「你了解其中的含義嗎?」拉拉比問:「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我不應該害怕。」她回答。
「害怕什麼?」
「害怕……我自己?」
唯有相信自己,你才會相信自己的夢想。我想起曾經聽過這樣的評論:
我之所以能夠提出偉大的想法,是因為我相信我有這個能力,而不僅僅是因為我有創意。在金字塔的頂端,一個人有能力創造任何事物,為所創造的一切增添價值。我的成長之路始於童年,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幫助,接著在導師、妻子和孩子的協助下繼續前進,所有這些人都增強了我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健康的自我價值創造了豐富的凈資產。
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辦到,如果你想要實現夢想,就必須下注在自己身上。
二、好好過生活,而非僅僅接受生活
選擇權是一個人擁有的最大力量,可惜的是,許多人只是接受生活,而沒有掌握自己的人生,結果無法擺脫自己的困境。
選擇過你的生活,而非僅僅接受生活,對於實現你的夢想至關重要。大屠殺的倖存者艾莉.維瑟爾(Elie Wiesel)在《燃燒的靈魂》(Souls on Fire,暫譯)中寫道,當你死後去見造物主時,你不會被問到為什麼沒有成為救世主,或為什麼沒找到治癒癌症的方法,你唯一會被問的問題是:「你為什麼沒有成為真正的你?為什麼沒有全力發揮你的潛力?」實現上天賦予你的潛力需要對自己和個人生活負責,這代表要積極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對自己、對希望、和對夢想表達支持。每次你一說可以,都會開發自己的潛力和更大的可能性;如果你習慣說不行,可能會感到困難。如果你這正好是這樣的人,至少要願意對自己說「也許」。永遠不要忘記,你是個奇蹟,是獨一無二的,具備別人未曾擁有或永遠不會擁有的才能、經驗和機會。好好發揮你所有的一切是你的責任,不僅為了自己的利益,也為了每個人的利益。
三、熱愛你做的事,做你熱愛的事
歐文.柏林(Irving Berlin)是美國史上最多產而且成功的作曲家之一,他創作了許多歌曲,如〈天佑美國〉(God Bless America)、〈復活節遊行〉(Easter Parade)、和〈白色聖誕夢〉(I’m Dreaming of a White Christmas),其中〈白色聖誕夢〉仍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音樂樂譜。在《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San Diego Union)報導的一次訪談中,唐.佛里曼(Don Freeman)問柏林:「有沒有什麼問題你從未被人問過,但你希望有人問你?」
「有一個,」柏林回答,「『你如何看你寫過的許多未能成為熱門曲目的作品?』,我的回答是,我還是認為這些歌很棒。」
那些追求個人夢想的成功人士,熱愛自己做的事,並做自己熱愛的事。他們會任由自己的熱情和天賦引導。為什麼?因為天賦、使命和潛力總是相輔相成的。我不相信上帝會犯錯,祂不會創造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天賦,卻對另一個毫不相關的領域感興趣。只要我們有勇氣追求個人使命並願意承擔風險,天賦和熱情總會找到可能的契合點。
《這輩子,你該做什麼?》(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作者坡.布朗森(Po Bronson)寫道:
我相信未來的事業成功取決於一個問題:我該如何規畫自己的人生?是的,沒錯。人們之所以成功,不會是因為追隨了一個「熱門」的行業(比方說網際網路),或是奉行某個特定的職場指導口號(還記得「橫向職涯」嗎?)。他們的成功取決於關注自己的真實本質,將之與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結合起來(因而激發出不可思議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許多成功人士都附和布朗森的說法。惠普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卡莉.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建議說:「熱愛你做的事,否則就不要做。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做出任何選擇時,不要一心只想討好別人,或是因為這在他人的成功標準上排名很高。你選擇要做某件事,是因為這件事能觸動你的情感和思維,同時讓你想要全心投入。」不要成為別人夢想的奴隸。為什麼?因為一旦你有了一個夢想,夢想也將主宰著你,成為別人夢想的奴隸會變成一場噩夢。
四、不要將自己(或你的夢想)與他人比較
我認識的每個人都想成功,但幾乎每個人對成功都有不同的定義。你如何定義成功?你是否認同《韋伯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的定義之一:「獲得財富、名聲、地位等」?如果是的話,那麼多少財富或多大名聲才算夠成功呢?你應該選擇一個任意的目標嗎?應該將自己與他人相比較嗎?如果你決定全心培養有品格的孩子或為社區服務,這是否代表你不如那些取得高位或財富的人成功?我不這麼認為。
成功就是從生命的起點開始,充分發揮你擁有的,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不應該任由他人為你設定標準,也不應該試圖活在別人的夢想中。與他人比較對自己沒有好處,不會讓我們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夢想。當我們陷入比較遊戲時,就像牧場中的乳牛看到一輛牛奶貨車經過,標語寫著「巴氏殺菌、均質、標準化、添加維生素A」,於是一頭牛對另一頭牛說:「感覺自己好像有所不足,不是嗎?」
我的作家朋友喬依絲.邁爾(Joyce Meyer)有句話很有智慧:「上帝會幫助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但祂永遠不會幫助你成為別人。」如果你過於關注與他人的比較,和自己的不足,就會忽視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今,我已經六十多歲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十八/四十/六十法則中蘊含著極大的智慧:你在十八歲時,會擔心每個人對你的看法;你在四十歲時,不再在乎任何人對你的看法;等到了六十歲時,你會發現根本沒人在乎你!
五、即使別人不理解你,都要相信自己對未來的願景
你不是偶然的存在,你來到世上是有原因的。思想家愛默生曾經說過:「相信自己是成功的第一個祕訣,亦即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某個原因的天意安排,或是你的內在天賦中有一個明確的使命,只要你遵循自己的天命,就會很好並且成功。」
儘管你內在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和目標,但別人未必理解你。就像阿諾.史瓦辛格一樣,你可能看到自己的未來景象,但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傲慢或自以為是。不要讓這阻撓你追求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吧。
記者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於一九九二年獲得普利茲獎,在她心中有一個夢想和對未來的願景,使她走上了一條別人無法理解的道路。在二○○二年對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的畢業生致辭中,昆德蘭說道:「當我為了成為全職母親而辭去《紐約時報》工作時,外界的人都說我瘋了。當我再次辭去工作成為小說家時,他們還是說我瘋了。然而,如果成功不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即使在外界看起來很完美,若在自己的內心感覺很不好,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成功。」
如果你的夢想真的是你自己的,對許多人來說會顯得很不可思議。我並不是說你的夢想可以忽視現實,這是我在現實問題(第三章)中將會討論的內容。我的意思是,你必然得克服一些貶損者,才能實現你的夢想。如果有人試圖扼殺你的希望或否認你追求夢想的進展,也許那個人並不是你的朋友。
每個人都有超越平凡的潛力,正如羅伯特.克里格爾(Robert Kriegel)和路易斯.帕特勒(Louis Patler)在《破舊立新》(If It Ain't Broke . . . Break It!,暫譯)書中寫道:「我們不知道人類的極限在哪裡,所有的測試、碼錶和終點線都無法衡量人類的潛力。一個人在追求夢想時,會超越看似是他們的極限,我們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大部分都還沒有被開發……當你一想到極限時,就自我設限了。」
把握你的夢想
夢想有巨大的力量,《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的作者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就曾說過:「我的夢想都是我自己的,不必對任何人交代。夢想是我煩惱時的避風港,是我自由時最大的快樂。」如果你有一個夢想,卻沒有努力去實現,那麼你首先需要自我反省,找出原因,你或許追求了一個其實不屬於你的夢想,或是從未真正擁有自己的夢想。
上天在你內心種下了一個夢想,那就是屬於你的,別人無法取代,這個夢想彰顯你的獨特性,蘊藏你的潛能,只有你能夠付諸實現。如果你不去發掘這個夢想,承擔責任,並採取行動,將對自己以及可能從你夢想中受益的人產生負面影響。
詩人約翰.格林里夫.惠蒂埃(John Greenleaf Whittier)曾寫道:「在所有以語言和文字表達的悲傷中,最令人傷感的是這句話──『本來可以』。」等你到晚年回顧一生時,是否會感到人生很充實,努力實現了目標和夢想?還是會感覺自己只是為了滿足父母、配偶或朋友的期望而生活?你會如何善用寶貴的人生?如果你認為這個問題在未來會變得重要,那麼現在對你來說也應該很重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自己的夢想,並開始向前邁進。
你能否肯定回答歸屬問題:這真的是我自己的夢想嗎?
如果你對歸屬問題的回答不是堅定的「是」,那麼你需要做兩件事:一、更深入探索自己和個人夢想,二、培養足夠的自信心來擁有夢想。為了更了解自己,請回答下列問題:
如果沒有任何限制,我會做什麼?
如果我只剩下五年的壽命,我會做什麼?
如果我有無限的資源,我會做什麼?
如果我知道我不會失敗,我會做什麼?
一旦你認真思考過,也誠實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再花些時間靜靜地反思,好好了解你的夢想。當你相信已經找到個人夢想時,請向你信任的人確認,看看這是否符合你的天賦、技能和經歷。但要小心!如果你身邊都是不看好你有潛力的消極人士,他們可能不是評估你能力的合適人選。
如果你的問題在於自信心不足,不妨遵循前俄亥俄州議員兼演講家萊斯.布朗(Les Brown)在《活出你的夢想》(Live Your Dreams,暫譯)書中的建議,問自己:
我有什麼天賦?
我最喜歡自己的五大特點是什麼?
哪些人讓我感覺受到重視?
我記得哪一個屬於我的勝利時刻?
他認為提出這些問題會增加個人的自我認可,布朗表示:「找出你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全力以赴去追求,就好像你的生命取決於它一樣!為什麼呢?因為確實如此!」
許多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有過這類經驗,他們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也不確定想做什麼,因此,會聽從父母或朋友的建議,開始朝別人的願望和夢想的方向前進,不一定自己真心想要的。這一點不足為奇,孩子都是先透過父母和其他榜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沒有其他參考指標。諮詢專家塞西爾.奧斯本(Cecil G. Osborne)在《自我探索的藝術》(The Art of Understanding Yourself,暫譯)書中觀察到:「年幼的孩子還沒有清晰的自我形象,只能透過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如果一個孩子一再被告知是個壞小孩、懶惰、一無是處、愚蠢、害羞或笨拙,這孩子往往會表現出父母或其他權威人士賦予他的形象。」許多年輕人與真正的自己漸漸脫節,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追求什麼,只好採納了別人心中的夢想和願望,這麼做或許是為了得到他人認可,也或許是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有多少人是因為父母的期望而進入法學院?有多少人為了讓母親高興而結婚?有多少人選擇了一份「正當職業」,而不是追求電影或戲劇事業?每次只要看到有人中年轉行,你幾乎可以確定他們過去一直活在別人的夢想中,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雖然這種轉變可能帶來重大混亂,但他們比那些從未追求過自己夢想的人更幸運。
即使是給予鼓勵、正能量、出於善意的父母,也可能會將子女帶到錯誤的方向。我了解這一點,因為我七歲的時候,就曾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我的父母深信我具有音樂天賦,便買了一架鋼琴,為我報名鋼琴課。有幾年的時間,我樂於學習和練琴,雖然我對此並沒有太大的熱情,但我還是繼續彈奏,只因為這能讓我父母開心。
我升上五年級的時候,父母決定擴展我的音樂視野,買了一把小號給我,我的老師告訴他們我的嘴形不適合這個樂器,因此他們便讓我轉而學習單簧管。我家鄉俄亥俄州的瑟克爾維爾(Circleville)曾經出過一位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名叫泰德.路易斯(Ted Lewis),所以朋友們開始說:「也許你會成為下一位泰德.路易斯!」
這不太可能。我甚至沒有足夠的才華能在小學音樂隊中擔任首席,我是最後一名的單簧管手!
我在那個年紀真的很想打籃球。當我終於坐下來告訴父母我想放棄音樂去打球時,我還記得當時感受到的壓力和沉重心情,我也記得當他們放棄要我成為偉大音樂家的夢想時,我的興奮之情。我雀躍地將我的單簧管永遠塵封,換上了籃球。
只有擁有自己的夢想,才有可能成真
許多人出於理性考量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渴望,他們選擇一份職業,只是為了取悅父母、配偶或其他人。這麼做可能使他們盡了義務,但卻不會成功,因為你無法實現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夢想。
回顧你過去的生活,你的計畫、目標和願望是否受到他人的左右?你有沒有意識到這對你憧憬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你的夢想是否有可能來自於……
父母對你的期望?別人對你的期望?你對自己的期望?
還是來自於……真正的你和你的人生意義?
每個人都有責任為自己釐清這一點。事實上,只有在認清自己的夢想之後,才有可能活出上天只賦予你的人生。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所言:「每個人的首要任務就是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接受外界強加或規定的,無論看起來多麼崇高。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我們也很清楚結局如何。如果將唯一的機會浪費在別人的觀感或經歷,將會多麼遺憾。」
你如何分辨你是否正在追求一個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夢想呢?以下是一些線索,可以幫助你找到答案:
當你擁有自己的夢想時 當你迎合他人的夢想時
會感覺適合自己 會感覺不適合自己
會讓你的心靈自由翱翔 會感覺負擔沉重
會激發你的熱情 會耗盡你的精力
會讓你日思夜想 會讓你昏昏欲睡
會讓你走出舒適圈 會讓你失去優勢
會為你帶來滿足感 會為他人帶來滿足感
會感覺這是你的使命 會需要他人鞭策你去實行
歸屬感是實現夢想的第一個關鍵步驟,就像是開啟夢想的鑰匙,讓一切變得可能。當你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時,難道不會有更清晰的遠景嗎?難道不會盡全力去實現嗎?難道不會覺得更有熱情、更有可能制定實現夢想的策略嗎?你難道不會想找別人一起參與,也願意為實現夢想付出代價嗎?當你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時,難道不會變得更有毅力,在追求夢想的過程感到更充實滿足嗎?難道不會覺得這個夢想很有價值?一旦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其他一切相關問題,答案很可能都是肯定的。
如何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
如果你願意踏出那一步,想要擁有屬於自己夢想,請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願意下注在自己身上
如果沒人相信你,你還是可能成功,但是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你永遠不會成功。的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也很難相信其他任何事情,世界再大你也漫無目標,沒有向前邁進的動力。然而,那些擁有夢想的人相信自己,當他們有強大的自信時,就會願意下注在自己身上。
擁有一個夢想代表你對自己的信念超越了恐懼。在電影《拼出新世界》(Akeelah and the Bee)中,有一幕展示了相信自己以及個人潛能的強大力量。故事情節講述來自洛杉磯南部的女孩艾姬拉(Akeelah)克服許多障礙,參加全國拼字比賽。她的拼字教練拉勒比博士(Dr. Larabee,勞倫斯.費許朋[Laurence Fishburne]飾)問她:「你有什麼目標嗎?長大後想做什麼?醫生、律師或喜劇演員?」她回答:「我不知道。我唯一擅長的就是拼字。」
「到那邊去,」教練指著一塊牌匾說道,「大聲讀出牆上那段引文。」
她讀道:「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自己不夠優秀,而是怕自己的力量超乎想像。我們自問:『我有什麼資格成為優秀、迷人、有才華、卓越非凡的人?』其實有何不可?我們生來就是要彰顯內在上帝的榮耀,當我們讓自己光芒閃耀時,無意中也會激勵他人做同樣的事。」
「你了解其中的含義嗎?」拉拉比問:「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我不應該害怕。」她回答。
「害怕什麼?」
「害怕……我自己?」
唯有相信自己,你才會相信自己的夢想。我想起曾經聽過這樣的評論:
我之所以能夠提出偉大的想法,是因為我相信我有這個能力,而不僅僅是因為我有創意。在金字塔的頂端,一個人有能力創造任何事物,為所創造的一切增添價值。我的成長之路始於童年,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幫助,接著在導師、妻子和孩子的協助下繼續前進,所有這些人都增強了我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健康的自我價值創造了豐富的凈資產。
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辦到,如果你想要實現夢想,就必須下注在自己身上。
二、好好過生活,而非僅僅接受生活
選擇權是一個人擁有的最大力量,可惜的是,許多人只是接受生活,而沒有掌握自己的人生,結果無法擺脫自己的困境。
選擇過你的生活,而非僅僅接受生活,對於實現你的夢想至關重要。大屠殺的倖存者艾莉.維瑟爾(Elie Wiesel)在《燃燒的靈魂》(Souls on Fire,暫譯)中寫道,當你死後去見造物主時,你不會被問到為什麼沒有成為救世主,或為什麼沒找到治癒癌症的方法,你唯一會被問的問題是:「你為什麼沒有成為真正的你?為什麼沒有全力發揮你的潛力?」實現上天賦予你的潛力需要對自己和個人生活負責,這代表要積極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對自己、對希望、和對夢想表達支持。每次你一說可以,都會開發自己的潛力和更大的可能性;如果你習慣說不行,可能會感到困難。如果你這正好是這樣的人,至少要願意對自己說「也許」。永遠不要忘記,你是個奇蹟,是獨一無二的,具備別人未曾擁有或永遠不會擁有的才能、經驗和機會。好好發揮你所有的一切是你的責任,不僅為了自己的利益,也為了每個人的利益。
三、熱愛你做的事,做你熱愛的事
歐文.柏林(Irving Berlin)是美國史上最多產而且成功的作曲家之一,他創作了許多歌曲,如〈天佑美國〉(God Bless America)、〈復活節遊行〉(Easter Parade)、和〈白色聖誕夢〉(I’m Dreaming of a White Christmas),其中〈白色聖誕夢〉仍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音樂樂譜。在《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San Diego Union)報導的一次訪談中,唐.佛里曼(Don Freeman)問柏林:「有沒有什麼問題你從未被人問過,但你希望有人問你?」
「有一個,」柏林回答,「『你如何看你寫過的許多未能成為熱門曲目的作品?』,我的回答是,我還是認為這些歌很棒。」
那些追求個人夢想的成功人士,熱愛自己做的事,並做自己熱愛的事。他們會任由自己的熱情和天賦引導。為什麼?因為天賦、使命和潛力總是相輔相成的。我不相信上帝會犯錯,祂不會創造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天賦,卻對另一個毫不相關的領域感興趣。只要我們有勇氣追求個人使命並願意承擔風險,天賦和熱情總會找到可能的契合點。
《這輩子,你該做什麼?》(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作者坡.布朗森(Po Bronson)寫道:
我相信未來的事業成功取決於一個問題:我該如何規畫自己的人生?是的,沒錯。人們之所以成功,不會是因為追隨了一個「熱門」的行業(比方說網際網路),或是奉行某個特定的職場指導口號(還記得「橫向職涯」嗎?)。他們的成功取決於關注自己的真實本質,將之與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結合起來(因而激發出不可思議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許多成功人士都附和布朗森的說法。惠普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卡莉.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建議說:「熱愛你做的事,否則就不要做。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做出任何選擇時,不要一心只想討好別人,或是因為這在他人的成功標準上排名很高。你選擇要做某件事,是因為這件事能觸動你的情感和思維,同時讓你想要全心投入。」不要成為別人夢想的奴隸。為什麼?因為一旦你有了一個夢想,夢想也將主宰著你,成為別人夢想的奴隸會變成一場噩夢。
四、不要將自己(或你的夢想)與他人比較
我認識的每個人都想成功,但幾乎每個人對成功都有不同的定義。你如何定義成功?你是否認同《韋伯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的定義之一:「獲得財富、名聲、地位等」?如果是的話,那麼多少財富或多大名聲才算夠成功呢?你應該選擇一個任意的目標嗎?應該將自己與他人相比較嗎?如果你決定全心培養有品格的孩子或為社區服務,這是否代表你不如那些取得高位或財富的人成功?我不這麼認為。
成功就是從生命的起點開始,充分發揮你擁有的,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不應該任由他人為你設定標準,也不應該試圖活在別人的夢想中。與他人比較對自己沒有好處,不會讓我們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夢想。當我們陷入比較遊戲時,就像牧場中的乳牛看到一輛牛奶貨車經過,標語寫著「巴氏殺菌、均質、標準化、添加維生素A」,於是一頭牛對另一頭牛說:「感覺自己好像有所不足,不是嗎?」
我的作家朋友喬依絲.邁爾(Joyce Meyer)有句話很有智慧:「上帝會幫助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但祂永遠不會幫助你成為別人。」如果你過於關注與他人的比較,和自己的不足,就會忽視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今,我已經六十多歲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十八/四十/六十法則中蘊含著極大的智慧:你在十八歲時,會擔心每個人對你的看法;你在四十歲時,不再在乎任何人對你的看法;等到了六十歲時,你會發現根本沒人在乎你!
五、即使別人不理解你,都要相信自己對未來的願景
你不是偶然的存在,你來到世上是有原因的。思想家愛默生曾經說過:「相信自己是成功的第一個祕訣,亦即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某個原因的天意安排,或是你的內在天賦中有一個明確的使命,只要你遵循自己的天命,就會很好並且成功。」
儘管你內在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和目標,但別人未必理解你。就像阿諾.史瓦辛格一樣,你可能看到自己的未來景象,但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傲慢或自以為是。不要讓這阻撓你追求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吧。
記者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於一九九二年獲得普利茲獎,在她心中有一個夢想和對未來的願景,使她走上了一條別人無法理解的道路。在二○○二年對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的畢業生致辭中,昆德蘭說道:「當我為了成為全職母親而辭去《紐約時報》工作時,外界的人都說我瘋了。當我再次辭去工作成為小說家時,他們還是說我瘋了。然而,如果成功不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即使在外界看起來很完美,若在自己的內心感覺很不好,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成功。」
如果你的夢想真的是你自己的,對許多人來說會顯得很不可思議。我並不是說你的夢想可以忽視現實,這是我在現實問題(第三章)中將會討論的內容。我的意思是,你必然得克服一些貶損者,才能實現你的夢想。如果有人試圖扼殺你的希望或否認你追求夢想的進展,也許那個人並不是你的朋友。
每個人都有超越平凡的潛力,正如羅伯特.克里格爾(Robert Kriegel)和路易斯.帕特勒(Louis Patler)在《破舊立新》(If It Ain't Broke . . . Break It!,暫譯)書中寫道:「我們不知道人類的極限在哪裡,所有的測試、碼錶和終點線都無法衡量人類的潛力。一個人在追求夢想時,會超越看似是他們的極限,我們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大部分都還沒有被開發……當你一想到極限時,就自我設限了。」
把握你的夢想
夢想有巨大的力量,《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的作者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就曾說過:「我的夢想都是我自己的,不必對任何人交代。夢想是我煩惱時的避風港,是我自由時最大的快樂。」如果你有一個夢想,卻沒有努力去實現,那麼你首先需要自我反省,找出原因,你或許追求了一個其實不屬於你的夢想,或是從未真正擁有自己的夢想。
上天在你內心種下了一個夢想,那就是屬於你的,別人無法取代,這個夢想彰顯你的獨特性,蘊藏你的潛能,只有你能夠付諸實現。如果你不去發掘這個夢想,承擔責任,並採取行動,將對自己以及可能從你夢想中受益的人產生負面影響。
詩人約翰.格林里夫.惠蒂埃(John Greenleaf Whittier)曾寫道:「在所有以語言和文字表達的悲傷中,最令人傷感的是這句話──『本來可以』。」等你到晚年回顧一生時,是否會感到人生很充實,努力實現了目標和夢想?還是會感覺自己只是為了滿足父母、配偶或朋友的期望而生活?你會如何善用寶貴的人生?如果你認為這個問題在未來會變得重要,那麼現在對你來說也應該很重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自己的夢想,並開始向前邁進。
你能否肯定回答歸屬問題:這真的是我自己的夢想嗎?
如果你對歸屬問題的回答不是堅定的「是」,那麼你需要做兩件事:一、更深入探索自己和個人夢想,二、培養足夠的自信心來擁有夢想。為了更了解自己,請回答下列問題:
如果沒有任何限制,我會做什麼?
如果我只剩下五年的壽命,我會做什麼?
如果我有無限的資源,我會做什麼?
如果我知道我不會失敗,我會做什麼?
一旦你認真思考過,也誠實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再花些時間靜靜地反思,好好了解你的夢想。當你相信已經找到個人夢想時,請向你信任的人確認,看看這是否符合你的天賦、技能和經歷。但要小心!如果你身邊都是不看好你有潛力的消極人士,他們可能不是評估你能力的合適人選。
如果你的問題在於自信心不足,不妨遵循前俄亥俄州議員兼演講家萊斯.布朗(Les Brown)在《活出你的夢想》(Live Your Dreams,暫譯)書中的建議,問自己:
我有什麼天賦?
我最喜歡自己的五大特點是什麼?
哪些人讓我感覺受到重視?
我記得哪一個屬於我的勝利時刻?
他認為提出這些問題會增加個人的自我認可,布朗表示:「找出你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全力以赴去追求,就好像你的生命取決於它一樣!為什麼呢?因為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