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你可以還沒老去就有智慧
一本書的前言,是讀者從花花世界進入作者內心的窺探之窗,最適合用來回答兩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讀者能從本書獲得什麼省思?
我之所以會寫本書,是因為我這輩子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我想知道怎樣的生活方式才算充實、有意義。從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想知道怎樣才算活得幸福、如何才能快樂地死去,我最愛的歌、百看不厭的電影、閒暇時讀的書,很多都是在告訴人們什麼才是生命的真義。我希望在自己死去之前,能夠發現人生的意義,而這場意義探索之旅在我八歲父親去世時,顯得更為急迫。他離開我們時只有三十六歲,生命是如此的短暫,誰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能夠挖掘生命的意義。
年輕的時候,我有幸能陪伴一些人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我發現,每個人在離世前的心境都不一樣,有些人覺得這輩子活得很滿足、沒有什麼遺憾,有些人卻抱憾而終,我二十幾歲就開始研究讓這些人離世心境不一樣的因素。
很多年以前,瑪格麗特女士告訴我,她這輩子一直都努力用「坐在門廊搖椅上的老婆婆」的觀點過日子。她說無論做什麼決定,她都會幻想自己是一個坐在門廊搖椅上的老婆婆,悠悠地回顧自己的一生,她會請那個老婆婆指引她人生的道路,多麼美麗的景象!
於是,我的內心產生一個想法:我們在人生下半場活出的心得,如果能提前在上半場就知道,是不是對整段生命更有益?如果我們能向活了大半輩子,而且活得很愉快的長者請益,是不是能夠學到重要的事情?
每次我要旅行的時候,都會先上網看別人的意見再決定要訂哪家飯店,從那些慷慨分享資訊者的身上,我找到很多「好料」。多年來,我利用這個簡單的方法挖到很多寶藏,避免淪為無知的犧牲者,我想,我們應該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找到幸福人生的祕訣。
我相信,只要我能找到明瞭人生真義的人,聽他們說故事,幸福快樂的祕訣就會自動浮現。去年一整年,我極力尋找符合這個條件的人,我們安排了幾百場的訪問,傾聽他們的人生經歷,探究他們在「生命」這堂課學到了什麼。
就我了解,我們每個人至少都會認識一位有智慧、大家能信賴的人,我透過網路詢問美加地區的一萬五千人是否願意推薦這樣一位智者,我問他們:「誰是你生命中的『長老』?你是否認識任何長壽、可以教我們生命智慧的人?」網友們的回應讓我震撼,我收到一千筆推薦名單。初訪後,我們找到二百三十五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智者,我的目標是聽這些人說故事,從他們身上挖掘人生的祕密──我們死之前一定要知道的祕密。
這二百三十五位受訪者的年紀從五十九歲到一○五歲都有,他們雖然全部來自北美,但種族、文化、宗教、地理、職業都不盡相同,儘管當中有好幾位的成就非凡,但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訪問名人,而是三百六十五行的卓越人士。從巷口的理髮師、老師、企業主、作家、家庭主婦、神父到詩人,從戰亂生存者到部落酋長,從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到無神論者,我們請他們回答這個問題:死之前,我們應該要了解什麼事?這些走到生命後半段的人,會告訴我們什麼人生哲理?
我們和每位受訪者進行一到三小時不等的談話,由三個人負責安排所有的事情:萊絲麗.奈特(Leslie Knight)和奧莉維亞.麥艾佛(Olivia Mclvor)與我。我們問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什麼事讓你打從心底快樂?截至目前為止,你的人生有什麼遺憾?什麼事原本對你很重要,最後卻變得一點也不重要了?在你人生中曾經面臨哪幾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有哪些教訓是你希望更早學會的?
寫一本記述幾百個人生故事的書,真的是一項挑戰,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值得眾人學習的地方,但幾百個故事似乎太多了,所以我決定從中篩選五十個故事當作範例。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我一律稱呼名字、不記錄姓氏,此外,你會發現有些人重複出現了好幾次,那是因為他們的故事能夠印證那個祕密。雖然本書只明確記錄五十位受訪者的故事,但請各位知道,除了少數例外,我們在二百三十五位受訪者的身上都挖掘到這五個祕密。
這是一本適合在人生各階段閱讀的書,無論你是剛展開自己人生的年輕人、走到一半納悶自己有沒有錯失什麼的中年人,或是已經走完大半路程的老年人,相信你在看完本書後都會有一些感想。就像新世代的網路瀏覽者,總是喜歡暢遊網海收集資訊、補充自己不足的知識,希望你也能因為這些受訪者的故事而獲得一些啟發。智慧不一定要年紀一大把了才有,我們可以早一點主動追求;如果你擁有許多智慧,也不要吝於傳授給別人。
本書書名是經過幾番討論後決定的,原文書名《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個祕密》(The Five Secrets You Must Discover Before You Die)有兩層涵義:一、確實是有一些祕訣能讓人活得更快樂,而我們訪問的「長老」,全都知道這些祕訣並身體力行,所以活得幸福又有意義。二、「死之前」這三個字提醒我們尋找生命意義的重要,當我提議寫一本名稱有「死」字的書時,十個人中有八個強烈反對,一半的人認為「死」字太過負面,一半的人認為其實有必要放這個字在上面,他們說這樣能讓讀者知道事情的急迫性。事實上,我最常聽到這批人說:「天呀!時間怎麼會過得這麼快?」我們常常以為我們有永遠的時間可以尋找問題的答案,實際上,我們的時間真的非常有限。
雖然我大概知道這個計畫會產出什麼樣的結果,身為一位研究員,客觀的角度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問問題,深入了解受訪者的生平,再跳出來請他們就自己的人生經驗提供一些意見讓別人參考,計畫結束時,我們對答案的相通性卻感到非常震懾。這些受訪者的個人背景(年紀、宗教、文化、職業、教育、經濟狀況等)雖然完全不同,但他們對人生應該怎麼過才會快樂、有意義的想法卻非常雷同,生命的智慧似乎超越我們以為分隔彼此的各種界線,如宗教、種族、地位等,隨著時日在我們的腦裡增長。
我們三個負責安排訪問的人在計畫結束後,都因為這次經驗深受感動。訪問之前,我們並沒有讓受訪者事先知道我們要問什麼題目,所以問與答之間,常常會有一大段空檔,我們發現,自己也跟著這些受訪者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什麼事讓我們快樂?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等到年紀再大一點,我們會怎麼回答?到時候會希望自己更早知道什麼事?我真心希望你在看本書的時候,也能反思自己的現況,用更深的方式發現你的成就和智慧。
其實還有一個私人因素促使我安排這些訪問。我的祖父是我人生的大長老之一,我們家族每個人都告訴我,他是位生命智者,不但找到幸福的定義,也幫助其他人尋找自己的幸福。我祖父有三個女兒,雖然他很疼她們,卻總是遺憾沒有生兒子,當我出生時,我媽說祖父告訴她:「約翰就是我從來沒有機會擁有的兒子,我要告訴他人生的祕密。」但他在我還小的時候,就因為心臟病去世了,我從來都沒有機會問他本書裡的問題,在這二百三十五位長者的回答聲中,我似乎聽見祖父的教導,我知道他在遠處微笑的看著我。
本書有一個基本精神:我們不一定要等老了才能擁有智慧,可以早一點主動追求。我們可以在任何歲數探索生命的意義,越早發現,整個人生就會過得越充實。我訪問的一位「長老」告訴我:「只要有一個人因為你做的這件事,提早幾年知道幸福快樂的祕密,那就值得了!」他的話道盡我們整個計畫的價值,希望你也能享受這趟揭密之旅,對我來說,整趟旅程有時歡樂、有時催淚,但最後極具啟發性。跟這些生命智者談話改變了我的人生,希望他們的故事也能改變你的人生。
【第五章】人生的第三個祕密
我說的「愛」,並不是感受到愛的情緒,而是選擇當個有愛的人。當我編撰這個祕密的故事,我收錄的並不是感受到愛的故事,而是選擇去愛的故事。
‧首先,你得愛自己
實踐這個祕密的首要層面就是,我們得先選擇愛自己。除非我們能真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否則我們不可能活得幸福。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都有能力去愛自己,對有些人來說,愛自己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生長環境都是這樣鼓勵他們的,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但對其他人來說,愛自己這件事似乎需要很多練習。
我們在上一章看過艾爾莎,她與我們分享減少遺憾的訣竅,但我在她身上學到最多的是「愛」。艾爾莎在二次大戰下的德國長大,童年過得非常辛苦,在砲火喧囂的年代中長大。她父親是位德軍軍官,有兩個哥哥,因為父親很想要一個女孩,所以母親又生了她,她出生後也得到父親全心的愛。但在艾爾莎五歲時,父親離棄他們,選擇在戰後不回家鄉,艾爾莎覺得從那個時候起,母親就開始用沒有愛的方式對待她。
「我記得,在我成長的時候,並不覺得受到我母親喜愛。童年時,我感覺她愛我兩個哥哥勝過我許多,直到多年以後我成年,才發現那不只是我的感覺,也是事實。我父親一直都很想要有個女兒,所以我出生後,他很疼愛我。但當他離開後,母親就把對父親的怨恨轉到我的身上。你能夠想像當你只是個非常小的孩子,但母親不愛你,而你不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沒有被愛,艾爾莎記得自己的青春期過得非常慘澹,但她也記得某一刻突然理解到的事情。她說:「有一次,我不大記得是什麼時候了,我突然理解如果我不能得到愛,我可以學會去愛。很難解釋為什麼,但我就是突然理解到,如果我不能控制別人愛不愛我,但我可以控制自己要不要成為一個有愛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如果我成為一個有愛的人,別人就會自動愛我。此外,我現在知道上帝愛我,只是身為一個人,活著就很有價值了,這是別人奪不走的。雖然我無法解釋原因,但當我決定成為一個有愛的人,而不是一個找愛的人時,我整個人就有所轉變。」
‧學習當一個有愛的人
艾爾莎的故事提醒了我們,我們不能控制別人愛不愛我們,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要不要去愛人。不管別人如何對待我們,學習當一個有愛的人能夠轉化我們的心,這點從很多偉人的故事都可以獲得印證。前南非總統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因為倡導廢除種族隔離政策,曾被監禁長達二十七年之久,但他還是選擇去愛,而且他的選擇為南非帶來和平。但歷史故事中充斥著做出相反選擇的主人翁,被壓榨者變成壓榨者,無論在國家革命史,或是家庭血淚史當中,屢屢聽到以暴制暴的例子。艾爾莎的故事還提醒了我們,要成為一個有愛的人,得先從愛自己開始。
愛自己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小心選擇自己的食物,大家一定都聽過這句話:「你吃什麼,就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從心靈層面來看,腦袋想什麼,就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人類每天有四萬多到五萬多個念頭,即使不開口說話,我們的腦袋還是很努力地在跟自己對話,鎮日絮絮不休。我們腦裡的想法對自己泰半是好的,但其中有些嚴重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角度,如:「我好失敗」、「他們不喜歡我」、「我不可愛」、「我要向別人證明自己」、「我好胖」、「我不是個好爸爸/好媽媽」、「我好差勁」等,每當我們有這些想法時,就是在設法剝奪對自己的愛。
七十八歲的李,將畢生心力奉獻在研究人腦上,了解人是如何用想法催眠自己。他告訴我:「通常我們在年輕時,腦裡會被植入一套程式,會開始用某種有毒的眼光來催眠自己,我年輕時就曾這樣。但透過內心的想法,選擇在腦裡種植一朵花或一株雜草,我們有能力解除催眠。我們的潛意識將每個想法當作是一次祈禱。」
聽完李的說法後,我發現我們的受訪者──這些被公認了解人生幸福和意義的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自己的腦裡種植花朵。我們的潛意識的確會將每個想法當作是一次祈禱,很多「長老」都提及,我們心中的想法對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會有很大的影響,李把這點比喻為「在腦裡種植一朵花或一株雜草」。如果我們想愛自己,就得謹慎選擇要餵自己的腦袋什麼食物,我們有能力決定每天在腦裡進行的馬拉松談話要講什麼內容。
在我們的受訪者中,有位男士普拉文,父親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最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多年來普拉文覺得自己應為父親的疾病負責任,由於害怕自己也會像父親那樣罹患心理疾病,所以普拉文曾經覺得自己活在這世上沒有任何價值。直到成年之後,他才理解之前整天都在腦裡種雜草,催眠自己是個沒有價值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之後,普拉文終於理解身為成年人的他,有能力選擇愛自己,每當自責要為父親的死負責任或害怕自己有可能步上父親後塵時,他都有能力拒絕這些想法,用其他想法來提升自己的心靈。
普拉文練習了一段時間才改變自己,終於成功解除催眠,我們可以像普拉文一樣,每當心中想起「我該為他的死負責任」時,用「他的病不是任何人的錯,我沒有能力改變那樣的結果」來拉自己一把。我們也有能力像普拉文那樣,每當心中想起「我有沒有可能會跟他一樣」時,就換個角度想「我不是他,我能夠創造自己的命運」來為自己種一朵花。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方法你早就知道了,但奇妙的是,我們還是有很多人用毒害自己的想法來催眠自己,在潛意識告訴自己不要愛自己。
納瓦荷族(Navajo)有個美麗的傳統故事,正好呼應李的說法,可以為這個祕密的第一個層面做個結束。有個納瓦伙族的老爺爺告訴孫子說,有時他感覺自己內心正在進行一場惡鬥,有兩匹狼彼此對峙。其中一匹狼是惡的,渾身散發出黑暗的氣息,包括:憤怒、嫉妒、悲哀、遺憾、貪婪、自大、自憐、罪惡感、怨恨、自卑、浮誇,以及各種負面的恐懼和懷疑。另一匹狼是善的,牠身上投射出白亮的光芒,包括:歡樂、祥和、慈愛、希望、沉靜、兼善、和藹、憐憫、體貼、寬容與自信。
孫子聽完之後,想了一下問:「爺爺,最後哪一匹狼贏了?」爺爺回答:「我選擇豢養的那一匹。」這個祕密的首要層面,也是核心層面,就是:我們要選擇餵食對的狼。
‧給你的練習題
下列四個問題能幫你好好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個祕密:
● 今天(這個星期)我有沒有留點時間給家人、朋友、男/女朋友,以及其他重要的人際關係?我是否將「物質」排在「人」的前面?
● 今天(這個星期)我有沒有用親切的態度關心和我很親密的人?明天(下個星期)我要用哪種方式更愛他們?
● 今天(這個星期)我有沒有和善對待他人,與世界分享我的愛以及關懷?我有沒有考慮到我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宇宙?
● 今天(這個星期)我餵了哪匹狼?我有沒有愛自己?我是否用有毒的眼光催眠自己?我在腦裡種的是花,還是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