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1給投機者的一席話
「投機者」不是一種普通的職業,更不保證能夠功成名就,卻是一種健康的職業。每個人都知道,腦力勞動是人類生理狀況的要素。所以老人喜歡玩填字遊戲、下下象棋或打打橋牌,因為這類活動要求腦力不斷運作。投機也是一種這樣的精神鍛鍊、一種體能運動、一件有趣的事。
對一個真正的投機者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賺錢的快感,還要證明他有理。投機者的工作與記者相近,都是透過分析事件而得出結論;記者的結論是評論,投機者的結論則是行動。當然,記者分析錯了還可以繼續當記者,投機者一旦犯了錯,就必須立刻改行。
投機者是一種多麼高尚的職業。投機者不需要與大眾接觸,不必在塵土飛揚的大廳裡做粗活,不必弄髒自己的手;他也不必每天和其他生意人進行無聊的辯論。投機者生活得像哲學家一樣,儘管他只是個藉藉無名的哲學家。他沉浸在雪茄的煙霧中,忽略了日常生活的喧囂。赫拉斯(Horace)說:「遠離生意的人是幸福的。」投機者總是隨身帶著工具:一具電話、一台收音機,也許還有一份報紙。但他從不拘泥於文字,而是懂得從字裡行間讀出神韻。投機者沒有老闆、也沒有雇員,不像銀行家和經紀人那樣必須忍受神經質的顧客;而是一個貴族!
這個貴族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自己和時間,因此許多人羨慕他、效仿他,也就不足為奇。我不知聽了多少遍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成為成功的投機者?
投機者的大腦永不歇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要和自己討論:「我應該買、應該賣,還是應該觀望?」他必須像個管風琴手一樣,用盡所有辦法,彈出所有音符;他也必須能預見事物的結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反應。這通常不是件簡單的事,一般人其實很難預測任何事件或股市的結果。但投機者不同:有時他的反應倒像是個酒鬼,聽到好消息哭,聽到壞消息笑。
作為投機者要具備什麼能力?法國一位偉大的作家赫里歐曾經說過:「文化是當人們忘記一切時,最後剩下的東西。」股市的道理也如出一轍。如果你能夠拋棄所有經濟學家死死盯住的資產負債表、匯率、統計數字和其他廢物;簡單地說,拋棄所有儲存在電腦和布滿灰塵的圖書館裡的資料,剩下的才是股市的知識。什麼都不知道,又什麼都懂,能聽到草木成長的聲音並富有想像力,這就是一個理想的投機者應具備的條件。
請不要混淆金融家和投機者這兩個概念,他們是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金融家總是全心全意投入他所設計的生意。金融家需要不斷為企業籌措資金,所以投入股市,希望能以此解除資金短缺的問題,他的目標當然總是某一樁股票交易,但是這個交易所引起的思考和行動會轉嫁到股市行情上去。但投機者不同,投機者喜歡做個旁觀者,冷靜分析並非由他所引起的事態發展,進而獲利。
是的,請容我再說一遍:「投機者真是一個美好的職業,富有想像力,也有風險。投機者可以造錢(不是掙錢),可以富有,但投機者也可能輸錢,輸得很慘,甚至在一夜之間破產。」
很久以前,大學裡一位求知欲極強的學生曾經問我:「您希望兒子也做投機者嗎?」我的回答是:「如果我只有一個兒子,他將成為音樂家;若有第二個兒子,我將培養他成為畫家,第三個兒子要當作家或至少應該成為記者,而第四個兒子一定要做投機者。因為總要有一個人養活他三個窮哥哥。」
如果這第四個小子聽我叔叔的話就糟了,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單身漢和投機者,喜歡如下理論:「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賭上財產——最快的方法是賭輪盤;最愜意的方法是和女人廝混;最笨的方法是買股票。」
【摘錄2】23負負得正
準確的消息在股票交易中的作用,可以從下面這段有趣的故事中看到。
那是戰爭時期的紐約。有個很熟的朋友十分激動地從證券行打電話給我,她已經在那家證券行泡了好幾天,希望能抓到一支肥股,再把它變成一件貂皮大衣或手鐲。幾年來她經常徵詢我的意見。
令我驚奇的是,她這回什麼也沒問,反而表示有一個「好建議」給我。她非常興奮地告訴我,她得到了一個極佳的情報。在第五大道一間豪華證券行辦公室裡,她碰巧(我想肯定是有預謀地)聽到金融界兩位重量級人士的談話。談話內容涉及某種叫作「冷杉木」(Tannenbaum)的股票。她從談話中聽出,這家企業已度過危機,按照C教授的診斷會逐步「健康」起來,兩位先生對往後幾週事態的發展抱持樂觀的態度。
這位女士請我找我的經紀人為她買入這支股票,因為她不想將買單交給自己的經紀人,她就是在他的辦公室裡偷聽到這次談話的。如果有人發現她偷聽了私人的隱秘談話,會令她很不好意思。另外她也堅持要我買這支股票,有錢大家一起賺。
我願意滿足她的願望,但我在《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上找不到這支股票。終於,在股友的幫助下,我在一份登有不知名股票的冊子上發現一家公司的股票,但不叫「冷杉木」,而叫「冷山嶺公司」(Tannenberg Company),是生產某種軍用小零件的廠商。冷山嶺的價格從過去的三十美元降到五美元,大概遇到了什麼困難,而現在出現轉折的機會,可以慢慢恢復過來。
這種匪疑所思的狀態對投機者來說總是十分有意思,那兩位竊竊私語的金融家所談論的,肯定就是這個問題。我把這一切都向朋友做了彙報,她才相信自己肯定是聽錯了,那不是冷杉木,而是冷山嶺。她再次如願買進冷山嶺股票。
我為她下了單,但還是持懷疑態度。以前我曾提過,最準確的內線消息在某些情況下肯定壞事,我偏好採取與專家建議相反的決定。我沒花一分錢買這支股票。可惜呀!幾個星期之後這支股票漲到三十美元,氣得我差點吐血。我的朋友則大獲全勝,新貂皮大衣有著落了。她請我吃大餐,並責怪我不重視她這麼好的小道消息。但我能說什麼呢?要嘛就行事有原則,要嘛就什麼原則都不要。
不過我對這家冷山嶺公司還是十分好奇。在長期觀察之後結論是什麼?一場真正的喜劇。我的朋友聽到的那次談話完全正確,但談話所指的確不是冷山嶺,而是冷杉木。這冷杉木指的不是股票,而是約瑟夫‧L‧ 冷杉木(Joseph L. Tannenbaum)先生。這位老先生病得很重,幾個星期以來一直處於彌留狀態。那次的低聲談話,是兩人在談論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最終他還是安然度過危險期。C教授所說的「恢復健康」,指的也是他。
冷杉木先生的病情持續了幾個月,雖然教授態度樂觀,但不久他還是去世了。沒能利用這項錯誤的消息實在令我氣結。如果我知道這是一場了不起的誤會,肯定會接受錯誤的建議。對我來說,每個專家的建議都是錯誤的,而錯誤的「錯誤」建議,則是正確的……負負得正。
「投機者」不是一種普通的職業,更不保證能夠功成名就,卻是一種健康的職業。每個人都知道,腦力勞動是人類生理狀況的要素。所以老人喜歡玩填字遊戲、下下象棋或打打橋牌,因為這類活動要求腦力不斷運作。投機也是一種這樣的精神鍛鍊、一種體能運動、一件有趣的事。
對一個真正的投機者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賺錢的快感,還要證明他有理。投機者的工作與記者相近,都是透過分析事件而得出結論;記者的結論是評論,投機者的結論則是行動。當然,記者分析錯了還可以繼續當記者,投機者一旦犯了錯,就必須立刻改行。
投機者是一種多麼高尚的職業。投機者不需要與大眾接觸,不必在塵土飛揚的大廳裡做粗活,不必弄髒自己的手;他也不必每天和其他生意人進行無聊的辯論。投機者生活得像哲學家一樣,儘管他只是個藉藉無名的哲學家。他沉浸在雪茄的煙霧中,忽略了日常生活的喧囂。赫拉斯(Horace)說:「遠離生意的人是幸福的。」投機者總是隨身帶著工具:一具電話、一台收音機,也許還有一份報紙。但他從不拘泥於文字,而是懂得從字裡行間讀出神韻。投機者沒有老闆、也沒有雇員,不像銀行家和經紀人那樣必須忍受神經質的顧客;而是一個貴族!
這個貴族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自己和時間,因此許多人羨慕他、效仿他,也就不足為奇。我不知聽了多少遍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成為成功的投機者?
投機者的大腦永不歇息,甚至在睡眠中也要和自己討論:「我應該買、應該賣,還是應該觀望?」他必須像個管風琴手一樣,用盡所有辦法,彈出所有音符;他也必須能預見事物的結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反應。這通常不是件簡單的事,一般人其實很難預測任何事件或股市的結果。但投機者不同:有時他的反應倒像是個酒鬼,聽到好消息哭,聽到壞消息笑。
作為投機者要具備什麼能力?法國一位偉大的作家赫里歐曾經說過:「文化是當人們忘記一切時,最後剩下的東西。」股市的道理也如出一轍。如果你能夠拋棄所有經濟學家死死盯住的資產負債表、匯率、統計數字和其他廢物;簡單地說,拋棄所有儲存在電腦和布滿灰塵的圖書館裡的資料,剩下的才是股市的知識。什麼都不知道,又什麼都懂,能聽到草木成長的聲音並富有想像力,這就是一個理想的投機者應具備的條件。
請不要混淆金融家和投機者這兩個概念,他們是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金融家總是全心全意投入他所設計的生意。金融家需要不斷為企業籌措資金,所以投入股市,希望能以此解除資金短缺的問題,他的目標當然總是某一樁股票交易,但是這個交易所引起的思考和行動會轉嫁到股市行情上去。但投機者不同,投機者喜歡做個旁觀者,冷靜分析並非由他所引起的事態發展,進而獲利。
是的,請容我再說一遍:「投機者真是一個美好的職業,富有想像力,也有風險。投機者可以造錢(不是掙錢),可以富有,但投機者也可能輸錢,輸得很慘,甚至在一夜之間破產。」
很久以前,大學裡一位求知欲極強的學生曾經問我:「您希望兒子也做投機者嗎?」我的回答是:「如果我只有一個兒子,他將成為音樂家;若有第二個兒子,我將培養他成為畫家,第三個兒子要當作家或至少應該成為記者,而第四個兒子一定要做投機者。因為總要有一個人養活他三個窮哥哥。」
如果這第四個小子聽我叔叔的話就糟了,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單身漢和投機者,喜歡如下理論:「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賭上財產——最快的方法是賭輪盤;最愜意的方法是和女人廝混;最笨的方法是買股票。」
【摘錄2】23負負得正
準確的消息在股票交易中的作用,可以從下面這段有趣的故事中看到。
那是戰爭時期的紐約。有個很熟的朋友十分激動地從證券行打電話給我,她已經在那家證券行泡了好幾天,希望能抓到一支肥股,再把它變成一件貂皮大衣或手鐲。幾年來她經常徵詢我的意見。
令我驚奇的是,她這回什麼也沒問,反而表示有一個「好建議」給我。她非常興奮地告訴我,她得到了一個極佳的情報。在第五大道一間豪華證券行辦公室裡,她碰巧(我想肯定是有預謀地)聽到金融界兩位重量級人士的談話。談話內容涉及某種叫作「冷杉木」(Tannenbaum)的股票。她從談話中聽出,這家企業已度過危機,按照C教授的診斷會逐步「健康」起來,兩位先生對往後幾週事態的發展抱持樂觀的態度。
這位女士請我找我的經紀人為她買入這支股票,因為她不想將買單交給自己的經紀人,她就是在他的辦公室裡偷聽到這次談話的。如果有人發現她偷聽了私人的隱秘談話,會令她很不好意思。另外她也堅持要我買這支股票,有錢大家一起賺。
我願意滿足她的願望,但我在《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上找不到這支股票。終於,在股友的幫助下,我在一份登有不知名股票的冊子上發現一家公司的股票,但不叫「冷杉木」,而叫「冷山嶺公司」(Tannenberg Company),是生產某種軍用小零件的廠商。冷山嶺的價格從過去的三十美元降到五美元,大概遇到了什麼困難,而現在出現轉折的機會,可以慢慢恢復過來。
這種匪疑所思的狀態對投機者來說總是十分有意思,那兩位竊竊私語的金融家所談論的,肯定就是這個問題。我把這一切都向朋友做了彙報,她才相信自己肯定是聽錯了,那不是冷杉木,而是冷山嶺。她再次如願買進冷山嶺股票。
我為她下了單,但還是持懷疑態度。以前我曾提過,最準確的內線消息在某些情況下肯定壞事,我偏好採取與專家建議相反的決定。我沒花一分錢買這支股票。可惜呀!幾個星期之後這支股票漲到三十美元,氣得我差點吐血。我的朋友則大獲全勝,新貂皮大衣有著落了。她請我吃大餐,並責怪我不重視她這麼好的小道消息。但我能說什麼呢?要嘛就行事有原則,要嘛就什麼原則都不要。
不過我對這家冷山嶺公司還是十分好奇。在長期觀察之後結論是什麼?一場真正的喜劇。我的朋友聽到的那次談話完全正確,但談話所指的確不是冷山嶺,而是冷杉木。這冷杉木指的不是股票,而是約瑟夫‧L‧ 冷杉木(Joseph L. Tannenbaum)先生。這位老先生病得很重,幾個星期以來一直處於彌留狀態。那次的低聲談話,是兩人在談論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最終他還是安然度過危險期。C教授所說的「恢復健康」,指的也是他。
冷杉木先生的病情持續了幾個月,雖然教授態度樂觀,但不久他還是去世了。沒能利用這項錯誤的消息實在令我氣結。如果我知道這是一場了不起的誤會,肯定會接受錯誤的建議。對我來說,每個專家的建議都是錯誤的,而錯誤的「錯誤」建議,則是正確的……負負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