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第6章●群眾是無知的
‧數學邏輯不適用於股市
我認為,投資人不應該將一般的數學邏輯套用在股票市場上,股市行情不是用一把尺就能測量出來的,股市的未來走勢也不是用數學公式就可以計算出來的。在股市中,我只應用一個數學理論,為了詳細解釋,我想先敘述以下的小故事。
有一天,有個老朋友來拜訪我,雖然他是個非常優秀的投機者,但不知為何一副驚惶失措的樣子。他問我:「您可不可以幫我解釋最近發生的不尋常現象?我在同一時間內進行股票、債券及期貨的投機。這些交易市場彼此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聯。
「我的操作如下:買進南非的礦產、美國汽車產業,放空法國公債及英國銀行股,同時,我看漲錫價,也放空燕麥以及可可豆,最後是買進石油股。您得承認,這些市場之間並沒有很大的關聯性。但是它們的走勢,不是全對我有利,就是全對我不利。行情可能和我們預期的一樣,但也有可能是原本該跌的卻漲了,該漲的反倒跌了。
「我真的很想知道,美國汽車股和可可豆行情之間有什麼關係,而倫敦的銀行股和溫尼伯(譯註:加拿大南部的燕麥集散地)的燕麥行情又有什麼關聯。我快要發瘋了,一夕之間,我所有的投資全部大亂。有時行情走勢完全合乎我的心意,但有時卻又唱反調,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神秘力量?」
我發覺,很多投資人都有如此錯誤的想法。現在,讓我來解答這個疑問:「你們最常預測的是一種能用數學邏輯推算的股票,這種股票會在一瞬間暴跌,跌到谷底。我想,你們不外乎用公司資產負債表、盈虧的高低、分配股息的多寡來決定投資策略。在原料市場中,你們必定是先看產量及消費數量方面的統計結果,以及相關的貿易條件和與國內外有關的政策。從這些資料中,你們也許會赫然發現,有一段時期,股價表現似乎不合邏輯。也就是這樣,你們才會認為行情走勢根本不符合預期結果。這時請你們要發揮耐心,這些股票會再度攀升的,於是行情的發展也就符合所謂的『邏輯』了。
「你們一定知道:『二乘二等於五減一』。這就是我的信念。」
在生活中,或操作股票時,沒有任何事是簡單的,所有事物皆依據事實而發生或存在。經驗告訴我們:一定可以達成目標,只是中間的路程絕不是一條直線。
我的股市數學理論聽起來就像玄學,但在其他生活領域,如宗教或藝術,是可以講得通的。像音樂,把它化為最小的元素,就是由旋律的和緩和緊湊組合而成的。
我進一步向朋友解釋:「突然間,我們發現自己在曲線之中。為何數學邏輯用不上?這個問題有上千種答案。」用數學邏輯推算的股票行情走向如果真的符合邏輯,那麼一切就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根本無法預測時間點,這一點會讓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但所得的結論甚至還有可能背道而馳。昨日還很穩定的狀況,今天可能就詭譎多變。但如果投資策略的根本條件沒有產生變化,那麼一切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要能在轉眼間對混亂的局勢做出正確判讀,也就是要能看出一些徵兆。如果對行情走向所下的結論和現實的情況暫時有出入,便不能氣餒,要堅持下去。但如果情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例如戰爭或和平的開始,政治、經濟以及金融方面的重大決定,政權輪替等等,這時就必須要承受這事件所帶來的影響,萬不得已時,還是得認賠出脫手上表現還不錯的股票。
對於朋友的迷惑,我的解答是:
「所有流動資金都和您一樣,都在不斷尋找投資機會,以創造更大的收益,在針對行情發展做邏輯推演之後,就會進行投資。這時不單單是您,而是上千個人和您一起進行同樣的投資操作,交易相同的金融產品,甚至是同樣的買價或賣價,所以就會發生當您買進時,市場總是呈現買超狀態,而您放空時,市場則呈現賣超。
「您告訴我,您想買些石油股。其實國際間早已大量收購石油股,目前正等待行情大漲。但是當這些股票因基本面而正開始上漲時,投機客卻因為想馬上獲利而出脫手上持股。如此一來,股票的上漲幅度便有限,甚至根本不漲。同時因為股票並沒有如預期般翻紅,其他投資者也變得急躁,決定開始賣股票。
「所以,投資人決定投資策略時所依據的基本面利多,有可能和技術面相互抵銷,這就是投資人無法理解為何有時候明明是利多格局,但股市行情卻沒有做出相對反應的原因。實際上,平時股市行情的高低起伏,只不過是反映供需關係而已,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表現出股票的真正價值。所以不管如何,只要市場供應大量股票,行情便會相對下跌。
「此一說法完全符合邏輯,就像我們說在股利增加的情況下,石油股的股價會往上飆漲一樣合邏輯。但是,當股票的買賣不單是出於慎重的思考時,技術面的操作情形甚至比基本面的影響還要大。
「因此,股價的波動是在反映股票供需之間的壓力,把某一交易日的全部買賣委託單拿來,看看投資人是出自哪些動機而決定下單,這樣的研究應該會非常有趣。
「邁爾先生賣股票的理由是因為隔天他有一張匯票要兌現;另一個人是因為想為自己添購一間房子;第三個人則是女兒即將結婚,需要一筆錢做嫁妝;第四個人賣股票是想等股價下跌後逢低承接。而舒茲先生為何在這一天買股票呢?因為他才剛賣了一棟房子,手頭上有多餘的現金可以運用,或者是因為他在股票高檔時已經把股票賣掉,現在想要逢低買進。
「這些買賣股票的原因其實是十分荒謬的,我們假設股價已經來到投資者認為的相對高點。那麼,這時投資人就處於危險區了,因為這麼高的股價行情已經無法對投資大眾產生像之前那樣大的吸引力。場內只剩下真正有購買意願的投資人及已有持股的人,後者正等待歷史最高價位出現,賣股票獲利入袋。這時,所有人都在準備退出股票市場。不論之前預測的行情走勢已經得到事實的驗證,或是預測的行情走勢也許才剛要開始,利空行情已銳不可當。
「以上的推理過程也可以用在完全相反的狀況。例如:某一家公司發生財務困難,我們推斷其公司股價應該會暴跌,跌至投資人認為合理的低點。然而,股價卻維持在較高價位。即使仍然有負面消息繼續傳出,股價卻沒有下跌。
「在股市用語裡,稱這種現象為『既成事實效應』(Fait accompli, accomplished fact)。這個現象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看跌的人在之前就已經出清持股。另外,還有一些投資人仍然願意握有此檔股票,是因為他們能夠接受此家公司衰退的事實,對手中的持股另有打算。早已進行大規模融券的空頭投機者,看到他們的預測完全實現了,為了確保目前的獲利,於是開始辦理融券回補,此一舉動帶動股市上漲。我曾有好幾次在不同情形下經歷如此相同的現象。負債累累、快要倒閉的公司所發行的股票,在跌深之前,行情會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保持在相對高點。
「『既成事實效應』在股市行情走勢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們假設,現在有爆發戰爭的可能,很多投資人開始賣股票,但宣戰當天的股市行情卻違反所有人的預期,反而在瞬間上漲。一九三九年戰爭開打時,無論在美洲或歐洲的任何一個交易市場,都是這樣的走勢。這一切都是源於技術因素。
「當時,我已經做了萬全準備,以應付一場嚴重的金融災難,而且還認為所有銀行都將關閉,股票交易市場及期貨市場也一樣。同時,我也準備好面對更嚴苛的外匯管制。周末假期在一片緊繃的氣氛中過去了,星期一,終於開戰了。
「我走到街上,非常驚訝地發現,銀行、股票交易所,甚至期貨交易所居然繼續營業,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最令我訝異的莫過於股市的表現,股市行情由黑翻紅,且持續上漲六個月之久。這就是『既成事實效應』的支撐力,當每個人都預測股市崩盤時,它卻反其道而行。
「這讓我聯想到殯葬儀式後的一個特殊現象,送葬的親友在送完親人下葬後,由墓地動身前往餐館吃飯。幾杯酒下肚後不久,親友的臉上開始展露笑容,人與人之間的言談也愈來愈大聲,愈來愈高興。也許他們等候這場死亡的來臨已經有段時間了。病人在飽受病魔折磨後終於嚥下最後一口氣,對親友而言,有某種程度是一種解脫和安慰。
「所以,在戰爭期間,如果投資人認為和平將近,那麼他們就會開始買股票,於是股市行情在還是戰亂時,就已經上漲了。但到了真正簽署停火協定時,預期的利多行情反而不會發生,這就是『既成事實效應』。
「但事情的發展也可能是:戰爭期間,信心不足的投資大眾早已出脫手上的所有持股,當和平出乎意料地突然降臨時,股市則像火箭升空般強勢反彈。
「戰爭的開打或停火當然是屬於極端特殊的情況。但我們也可以從政治經濟的重大事件,觀察出股市中的『既成事實效應』,這些觀察方法在經過多次驗證之後,我已將之升格為股市觀察準則。
「同時我也要做出以下結論:投資人的邏輯判斷是以基本面為基礎,其中包含統計、經濟、政治因素及其他重大要素。但是由這些因素所歸納的結果,會被之前提及的技術因素掩蓋而失效。總而言之,當時的判斷太過理論化了,所以會有和現實不相符合的情況出現。」
雖然我給朋友的回答,是針對他在債券市場及原物料市場中各式各樣的買進、放空投資策略,但是也可以應用在分析股市大盤的行情。
‧數學邏輯不適用於股市
我認為,投資人不應該將一般的數學邏輯套用在股票市場上,股市行情不是用一把尺就能測量出來的,股市的未來走勢也不是用數學公式就可以計算出來的。在股市中,我只應用一個數學理論,為了詳細解釋,我想先敘述以下的小故事。
有一天,有個老朋友來拜訪我,雖然他是個非常優秀的投機者,但不知為何一副驚惶失措的樣子。他問我:「您可不可以幫我解釋最近發生的不尋常現象?我在同一時間內進行股票、債券及期貨的投機。這些交易市場彼此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聯。
「我的操作如下:買進南非的礦產、美國汽車產業,放空法國公債及英國銀行股,同時,我看漲錫價,也放空燕麥以及可可豆,最後是買進石油股。您得承認,這些市場之間並沒有很大的關聯性。但是它們的走勢,不是全對我有利,就是全對我不利。行情可能和我們預期的一樣,但也有可能是原本該跌的卻漲了,該漲的反倒跌了。
「我真的很想知道,美國汽車股和可可豆行情之間有什麼關係,而倫敦的銀行股和溫尼伯(譯註:加拿大南部的燕麥集散地)的燕麥行情又有什麼關聯。我快要發瘋了,一夕之間,我所有的投資全部大亂。有時行情走勢完全合乎我的心意,但有時卻又唱反調,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神秘力量?」
我發覺,很多投資人都有如此錯誤的想法。現在,讓我來解答這個疑問:「你們最常預測的是一種能用數學邏輯推算的股票,這種股票會在一瞬間暴跌,跌到谷底。我想,你們不外乎用公司資產負債表、盈虧的高低、分配股息的多寡來決定投資策略。在原料市場中,你們必定是先看產量及消費數量方面的統計結果,以及相關的貿易條件和與國內外有關的政策。從這些資料中,你們也許會赫然發現,有一段時期,股價表現似乎不合邏輯。也就是這樣,你們才會認為行情走勢根本不符合預期結果。這時請你們要發揮耐心,這些股票會再度攀升的,於是行情的發展也就符合所謂的『邏輯』了。
「你們一定知道:『二乘二等於五減一』。這就是我的信念。」
在生活中,或操作股票時,沒有任何事是簡單的,所有事物皆依據事實而發生或存在。經驗告訴我們:一定可以達成目標,只是中間的路程絕不是一條直線。
我的股市數學理論聽起來就像玄學,但在其他生活領域,如宗教或藝術,是可以講得通的。像音樂,把它化為最小的元素,就是由旋律的和緩和緊湊組合而成的。
我進一步向朋友解釋:「突然間,我們發現自己在曲線之中。為何數學邏輯用不上?這個問題有上千種答案。」用數學邏輯推算的股票行情走向如果真的符合邏輯,那麼一切就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根本無法預測時間點,這一點會讓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但所得的結論甚至還有可能背道而馳。昨日還很穩定的狀況,今天可能就詭譎多變。但如果投資策略的根本條件沒有產生變化,那麼一切只是時間的問題。
所以要能在轉眼間對混亂的局勢做出正確判讀,也就是要能看出一些徵兆。如果對行情走向所下的結論和現實的情況暫時有出入,便不能氣餒,要堅持下去。但如果情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例如戰爭或和平的開始,政治、經濟以及金融方面的重大決定,政權輪替等等,這時就必須要承受這事件所帶來的影響,萬不得已時,還是得認賠出脫手上表現還不錯的股票。
對於朋友的迷惑,我的解答是:
「所有流動資金都和您一樣,都在不斷尋找投資機會,以創造更大的收益,在針對行情發展做邏輯推演之後,就會進行投資。這時不單單是您,而是上千個人和您一起進行同樣的投資操作,交易相同的金融產品,甚至是同樣的買價或賣價,所以就會發生當您買進時,市場總是呈現買超狀態,而您放空時,市場則呈現賣超。
「您告訴我,您想買些石油股。其實國際間早已大量收購石油股,目前正等待行情大漲。但是當這些股票因基本面而正開始上漲時,投機客卻因為想馬上獲利而出脫手上持股。如此一來,股票的上漲幅度便有限,甚至根本不漲。同時因為股票並沒有如預期般翻紅,其他投資者也變得急躁,決定開始賣股票。
「所以,投資人決定投資策略時所依據的基本面利多,有可能和技術面相互抵銷,這就是投資人無法理解為何有時候明明是利多格局,但股市行情卻沒有做出相對反應的原因。實際上,平時股市行情的高低起伏,只不過是反映供需關係而已,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表現出股票的真正價值。所以不管如何,只要市場供應大量股票,行情便會相對下跌。
「此一說法完全符合邏輯,就像我們說在股利增加的情況下,石油股的股價會往上飆漲一樣合邏輯。但是,當股票的買賣不單是出於慎重的思考時,技術面的操作情形甚至比基本面的影響還要大。
「因此,股價的波動是在反映股票供需之間的壓力,把某一交易日的全部買賣委託單拿來,看看投資人是出自哪些動機而決定下單,這樣的研究應該會非常有趣。
「邁爾先生賣股票的理由是因為隔天他有一張匯票要兌現;另一個人是因為想為自己添購一間房子;第三個人則是女兒即將結婚,需要一筆錢做嫁妝;第四個人賣股票是想等股價下跌後逢低承接。而舒茲先生為何在這一天買股票呢?因為他才剛賣了一棟房子,手頭上有多餘的現金可以運用,或者是因為他在股票高檔時已經把股票賣掉,現在想要逢低買進。
「這些買賣股票的原因其實是十分荒謬的,我們假設股價已經來到投資者認為的相對高點。那麼,這時投資人就處於危險區了,因為這麼高的股價行情已經無法對投資大眾產生像之前那樣大的吸引力。場內只剩下真正有購買意願的投資人及已有持股的人,後者正等待歷史最高價位出現,賣股票獲利入袋。這時,所有人都在準備退出股票市場。不論之前預測的行情走勢已經得到事實的驗證,或是預測的行情走勢也許才剛要開始,利空行情已銳不可當。
「以上的推理過程也可以用在完全相反的狀況。例如:某一家公司發生財務困難,我們推斷其公司股價應該會暴跌,跌至投資人認為合理的低點。然而,股價卻維持在較高價位。即使仍然有負面消息繼續傳出,股價卻沒有下跌。
「在股市用語裡,稱這種現象為『既成事實效應』(Fait accompli, accomplished fact)。這個現象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看跌的人在之前就已經出清持股。另外,還有一些投資人仍然願意握有此檔股票,是因為他們能夠接受此家公司衰退的事實,對手中的持股另有打算。早已進行大規模融券的空頭投機者,看到他們的預測完全實現了,為了確保目前的獲利,於是開始辦理融券回補,此一舉動帶動股市上漲。我曾有好幾次在不同情形下經歷如此相同的現象。負債累累、快要倒閉的公司所發行的股票,在跌深之前,行情會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保持在相對高點。
「『既成事實效應』在股市行情走勢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們假設,現在有爆發戰爭的可能,很多投資人開始賣股票,但宣戰當天的股市行情卻違反所有人的預期,反而在瞬間上漲。一九三九年戰爭開打時,無論在美洲或歐洲的任何一個交易市場,都是這樣的走勢。這一切都是源於技術因素。
「當時,我已經做了萬全準備,以應付一場嚴重的金融災難,而且還認為所有銀行都將關閉,股票交易市場及期貨市場也一樣。同時,我也準備好面對更嚴苛的外匯管制。周末假期在一片緊繃的氣氛中過去了,星期一,終於開戰了。
「我走到街上,非常驚訝地發現,銀行、股票交易所,甚至期貨交易所居然繼續營業,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最令我訝異的莫過於股市的表現,股市行情由黑翻紅,且持續上漲六個月之久。這就是『既成事實效應』的支撐力,當每個人都預測股市崩盤時,它卻反其道而行。
「這讓我聯想到殯葬儀式後的一個特殊現象,送葬的親友在送完親人下葬後,由墓地動身前往餐館吃飯。幾杯酒下肚後不久,親友的臉上開始展露笑容,人與人之間的言談也愈來愈大聲,愈來愈高興。也許他們等候這場死亡的來臨已經有段時間了。病人在飽受病魔折磨後終於嚥下最後一口氣,對親友而言,有某種程度是一種解脫和安慰。
「所以,在戰爭期間,如果投資人認為和平將近,那麼他們就會開始買股票,於是股市行情在還是戰亂時,就已經上漲了。但到了真正簽署停火協定時,預期的利多行情反而不會發生,這就是『既成事實效應』。
「但事情的發展也可能是:戰爭期間,信心不足的投資大眾早已出脫手上的所有持股,當和平出乎意料地突然降臨時,股市則像火箭升空般強勢反彈。
「戰爭的開打或停火當然是屬於極端特殊的情況。但我們也可以從政治經濟的重大事件,觀察出股市中的『既成事實效應』,這些觀察方法在經過多次驗證之後,我已將之升格為股市觀察準則。
「同時我也要做出以下結論:投資人的邏輯判斷是以基本面為基礎,其中包含統計、經濟、政治因素及其他重大要素。但是由這些因素所歸納的結果,會被之前提及的技術因素掩蓋而失效。總而言之,當時的判斷太過理論化了,所以會有和現實不相符合的情況出現。」
雖然我給朋友的回答,是針對他在債券市場及原物料市場中各式各樣的買進、放空投資策略,但是也可以應用在分析股市大盤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