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錄1】_第1章  為何現今北歐丹麥備受世界矚目?

國際競爭力第一的北歐小國──「商業先進國」的真實樣貌

◎充滿矛盾的迷人國度

 

北歐丹麥充滿迷人的矛盾。走進超市,裡面沒有吸引人、豐富多樣的便當及熟食,有的只是價位約在五百至一千兩百日圓左右的三明治及沙拉,食物商品選項少得可憐。為什麼這裡沒有其他不錯的、價格也合理的食物選擇呢?

不過,在丹麥關於升學、結婚、離婚、就業、轉職等的人生選項卻很多元,完全不會出現被迫二選一的局面。正如同幅員廣闊、路線眾多的電車路線般,在丹麥人生的選擇很豐富,即使要修正路線也很容易。

丹麥國民一般來說對吃不太在意,就算午餐只吃咖啡色的裸麥熱壓三明治就很足夠。相對於此,卻有很多男性享受烹飪樂趣,且在丹麥引領世界美食潮流的餐廳也意外地不少,雖然價位高得驚人。

丹麥物價高昂,在咖啡店點一杯拿鐵,加一個三明治就要約兩千五百日圓,而兩

千五百日圓也是這邊一般的最低時薪。稅金也高,消費稅高達二五%,薪水的一半都必須拿來繳稅。不過醫療及教育完全免費,社會福利制度良好,給人一種不管人生發生什麼事都沒問題的安心感。

丹麥國民喜歡打造家庭菜園,週末就去公園或森林散步,熱愛悠閒的自然生活。丹麥也是「數位先進國」,連高齡長者也會使用網路銀行服務或在線上辦理手續。

丹麥面積比台灣大,4人口數約五百九十萬,但在各類國際社會評比排行上,如幸福度、低貧困率、貧富差距小、低貪汙率、數位化、國際競爭力卻是壓倒性的勝出。5

我實際住在這裡後發現,類似這種矛盾並非矛盾,而是必然。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是一種矛盾現象,但其實蘊含因果關係。或許大家現在還無法理解原因,但讀完本書之後,相信你們都會深深同意丹麥的優秀其來有自。

 

【摘錄2】_第1章  為何現今北歐丹麥備受世界矚目?

「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先進國」──晴朗的平日,午後就躺在草地上

◎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世界第一城市──哥本哈根

 

根據富比士(Forbes)調查指出,在二○二三年世界主要城市評比中,哥本哈根獲選為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第一名城市。關於哥本哈根奪冠的理由,富比士做出以下分析。

 

生活在哥本哈根的人們非常重視「Hygge」(舒適),重視自己也尊重他人,時間用在放鬆及享受人生的快樂。此外,職場上也尊重每個人的私人生活,每年都有長達五週的假期,並提供彈性上班制,以及夫妻合併共五十二週的育兒假。

 

生活在這裡之後,我完全認同這番言論。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私人生活,這就是丹麥。「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工作啊。」這就是在丹麥生活的前提。

即便如此,丹麥卻是國際競爭力世界第一,真是不可思議。

看來似乎不需要靠犧牲私人的「生活」,也能產出「工作」的成果。

反之,正因為丹麥人重視「生活」,才能在休息時好好充電,之後再把能量投注在「工作」上。

 

不對,不只是這樣。進一步來說,丹麥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充實「生活」,因此不剝奪私人時間,而是在最短時間內達成最大效果。

若你跟過去的我一樣,總是犧牲私人生活,而覺得「我明明這麼努力,為什麼會這樣……」的話,或許在面對人生及工作態度上,有根本性的錯誤。

因為我們是為了「生活」所以「工作」,若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就是本末倒置了。隨著人生電量用盡,就連「工作」也無法好好做。

「工作」終究只是充實「生活」的手段而已,兩者不該是互為取捨的關係。「工作」和「生活」必須是相互積極的互補關係。

只要能充分享受「生活」,就能為自己充飽電,然後投入「工作」。「工作」的目的到頭來是為了充實「生活」,因此能用最短時間達到最大工作效果。而且,為了「工作」與「生活」更為充實,正是將「工作」所得到的資源(金錢、知識、技能、人脈、休假等)投入工作與生活,才能產生愉快的良好循環。

這個正向循環,不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嗎?

 

會讓你感到喜悅而「忘了時間」的瞬間是?

明明下午四點就下班,卻擁有世界最好的競爭力,丹麥人到底如何工作?他們如何達成「有效率的工作模式」?

進入上述正題之前,我想請大家先確認,我們到底為了什麼工作?不管你喜歡或討厭工作,都請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我今天也工作、明天也工作呢?

深思賺錢和工作的目的,就是探究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人生中我們最重視的是什麼?」

下面是我採訪丹麥人的心聲。我詢問他們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物。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享受,還有認識新的人,所以我會一個人去旅行。還有,我希望身體健康,希望有一定的經濟自由。重要的不是錢本身,而是擁有金錢之後,我感受到的自由。」(文森〔Vincentz Costas〕,男性)

 

「這個啊,我很後悔之前一直忙於工作。以前的我為了升職,有好長一段時間每天都忙到很晚。但現在,我不想再那樣工作了。我的孩子都已經長大了,到了要決定人生方向的重要時期。在孩子離家之前,我希望盡可能多跟他們相處,多跟他們聊天。」(凱特琳娜〔Katrine Aadal Andersen〕,女性)

 

「我希望在離開人世前,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我不需要變有錢,也不需要成為偉大的人,我只希望感到滿足,朋友跟孩子就是我的喜悅。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遇到好伴侶,我想他們過得開心。」(延斯〔Jens Matthias Baecher〕,男性)

 

人生中重要的事就是要健健康康。我希望身體健康,感受人生的喜悅,所以我有運動習慣。然後,我想要跟只要有對方陪伴在旁,就能感到開心的人在一塊。我不想跟會讓我覺得憤怒、會帶給我負面情緒的人一起。希望可以跟能共享幸福的人一起生活。」(卡斯汀〔Carsten T. Sørensen〕,男性)

 

那麼,對你來說重要的是什麼呢?人生是由「時間」組成的。換句話說,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也就是想過那樣的日子

你想怎麼過日子呢?說得更多一點,讓你「忘了時間」且感到喜悅的,是哪種品質的時間?你跟誰一起?在哪裡?又做了什麼?你是否經歷過喜悅油然而生的瞬間?感覺身體由內而外發熱的瞬間?如果有,那一刻是什麼?你對什麼感到開心?你為什麼覺得開心?

又或者,日常生活中你覺得心情好是什麼時候?心情好時,又為什麼覺得心情好?心情不好時,又為何感到心情差?

仔細觀察自身情緒,或許可以察覺自己內心深處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摘錄3】_第2章  真正的「時間價值」──為了充分享受人生而「在限制內擠出時間」

放鬆很好!因為放鬆,所以很好!──創造休閒非正式→創造力→生產力的良好循環

◎不必正襟危坐──形式、手續、規則都不需要

不只是辦公空間,服裝也是相同道理。來自澳洲的麥特(Matthew Whitby)剛在丹麥工作時,對丹麥人服裝打扮之休閒感到非常驚訝。

 

然後在日本人眼中,澳洲也是給人穿著休閒的印象,但麥特這樣說。

 

在澳洲時,我去新聞台打工是穿西裝、打領帶。但丹麥人工作全都是休閒打扮,這一點真的讓我很驚訝。

 

丹麥人基本上不做不必要的自我勉強。他們相當務實,說到工作,只要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風格、形式都不重要。

在丹麥,你會見到很多戴耳環或身上有刺青的幼兒園老師或教師。男性穿著白襯衫、牛仔褲的體面「商務人士」。

在這裡幾乎看不到打領帶的男性。偶爾見到穿西裝打領帶的男性,大家還會忍不住回頭看,想著:「今天是什麼紀念日嗎?」

在丹麥生活很輕鬆。就算你看起來像穿著睡衣,也不會有人說什麼,更不會有人側目。大家都穿著自己覺得舒服的服裝在工作,即便如此,事情還是能順利運作。這倒不如這樣解釋,正因為丹麥人不用花時間在意多餘的事情,更能保持好能量,專注於工作。

我看著丹麥人,發現衣著亮麗、整齊、體面並非工作的本質。正確來說,就算工作多少需要形式、手續、規則,也不應該被與工作本質無關的形式、手續、規則所束縛。

工作的目的是做出成果,而不是遵循形式、手續、規則。每個人都以自己覺得舒適的風格來工作就好。

省去多餘的形式、手續、規則,簡單地朝目標前進就好。

有休閒的工作文化,就不必做多餘思考,可以專注在原本的「工作」上。

 

丹麥人這樣想29  比起形式、手續、規則,專注於產出工作成果吧

 

◎「休假」才能維持熱情

閱讀至此,大家應該已經可以理解,丹麥的文化就是「不勉強的文化」。不對員工的身體和心理造成負擔,讓員工能夠以各自舒適的方式完成工作。接受我採訪的人異口同聲地表示:

 

員工如果健康、有活力,就能以最佳狀態投入工作,進而提高生產力。相反地,當員工感覺疲憊,工作動力無法提升,就更不可能提高生產力

 

「努力」、「毅力」、「忍耐」是日本人經常會說的詞彙,但你絕對不會從丹麥人口中聽到。

為了對工作保持熱情,更應該重視「休息」,我覺得保持好能量非常重要。

正因為有好好「休息」,才能在勝負之間,全力投注心力。

 

建築師蘇連總是在比稿前拚命工作。總是在勝負的關鍵時刻燃燒熱情,一心只想在比稿時勝出,就連平日晚上及週末都投入工作。然而,比稿結束之後就會徹底休息,拿回自己的時間。

在丹麥社會,加班後好好休息是一般常識。

因此,不需要跟上司或公司交涉加班之後的休息。對於公司來說,員工歷經長時間加班,會覺得之後減少工作時數,好好休假是理所當然。

努力工作之後必須拿回自己的時間,對蘇連來說非常重要。

如果必須集中精神連續工作好幾週的話,那麼就應該有意識地休息。蘇連這麼說:

 

就算對專案計畫再有熱情,如果連續幾週不分週末、夜晚投入工作的話,就無法持續保持同樣程度的熱情。我的話會適時休息,這樣才能保持動力直到最後

 

覺得有點勉強就喘口氣,覺得有點累就稍微休息。「休息」是為了不讓勉強及疲勞累積,這樣做反而能讓能量延續,保持熱情完成工作。

短暫加油,但不勉強自己一直加油。努力一時,但不勉強自己永遠努力。堅持一下,但不勉強自己持續堅持。短暫忍耐,但不勉強自己一直忍耐。

覺得有些勉強,最好就休息。為了發揮最好的表現,為了保持高度生產力,必須有意識地經常「休息」。

在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之中,大家會花多少時間「休息」呢?順便一提,所謂「休息」指的不是上床睡覺,而是好好享受你感到快樂的私人時光。

像是邀請家人、親戚、好友到家裡玩、自己烤麵包、做DIY、閱讀,又或者是散步或運動等,什麼都好。

當感覺能量下降,即便再忙,也要找時間讓自己的心靈跟身體維持喜悅。

丹麥人這樣想

丹麥人這樣想31 為了保持能量就要經常「休息」

 

3章  具備產值的「人際關係」──在信賴的基礎上,依賴與被依賴

「失敗也沒關係」,所以能夠挑戰──基於信賴的「宏觀管理」

一邊造橋,一邊渡橋

丹麥不僅空間寬綽、時間步調上有餘裕,此外,丹麥人在面對事物的「態度」上也保留空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日本人渡橋時,是先確認安全才會前進。他們為了順利抵達目的地,做好萬全準備才出發,追求完美極致;也因此日本品牌是高品質的象徵。

我在丹麥生活了十三年以上,丹麥人給我的印象是:一邊造橋,一邊渡橋。就算沒有橋,丹麥人只要隱約看得見目的地,就會先起身,往目的地的方向前進。

在這樣的基礎上,若途中發現需要一座橋,就會嘗試用各種方式造橋(有時也會試著從橋上往下跳)。一旦發現看來可行的方法,就會全速往前衝。

因此,丹麥人也經常發生必須回頭的情況,前面的嘗試變得「無用」。但這種「腳步輕盈」正是丹麥的強項。

事實上,世上多的是不嘗試就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事情。因此,與其浪費時間在事前準備上,倒不如小規模的嘗試,反而更容易抓到感覺。

丹麥人從小就看著父母親DIY、嘗試錯誤的姿態,也在學校接受即使拼音錯誤也沒關係,先試著寫出文字就好的教育。或許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們自然而然就培養出了腳步靈巧的行動力。

我在第一章曾提過,支撐著丹麥高度競爭力的是「先見之明」和「善於因應變化的能力」。能夠預測未來變化,而從中展開行動的原因是,就算他們尚未做好準備,一開始就能行動的「輕盈」。

 

丹麥人這樣想37 總之先朝向目的地,邁出第一步吧

 

不執著於「已決定好」的計畫

凱奈特(Kenneth Sejlø Andersen)曾經擔任以勞動公會組織為中心的管理職,目前也是組織高層,他用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為我解說丹麥人的工作方法。

 

我們就算做了計畫,也會視狀況持續調整。只要有「想往那個方向走,想達成這個目標」的念頭時,我們就會率先行動。在一邊嘗試一邊實踐的過程中,就能學到很多。若中途發現目標設定錯誤,有時也會直接更改目標。這種做法,我認為非常丹麥。就算做了決定,也不會固著於這個決定。若在過程中,覺得換個方法比較好的話,我們就會改變做法。

 

凱奈特的說法,明確呈現出丹麥人對事物的基本態度。丹麥人並沒有過分認真、沒有彈性的特質,像「貫徹始終」、「決定好的事情就要做」、「按照計畫」等。

丹麥人認真工作,但不認為固守已決定的事項或規則是正確的。他們會視狀況而定,柔軟調整判斷,有時甚至會改變目的及規則。

相反地,若情況明明已經改變,有人卻還是堅持當初的決定及規則的話,我感覺丹麥人一定會說:「情況已經不一樣了,不要再執著在那些事情上,讓工作繼續做下去吧。」

丹麥式思考的前提是,計畫並非絕對,經常可能發生變化。

走筆至此我有個疑問:如果計畫常改變,大家不會很有壓力嗎?

面對我的疑惑,任職大學、擔任企業IT顧問的艾瑞克這樣回答。

 

我想我們很習慣計畫的改變。在小學,上課時間也不是清楚區分。就算有預定的上課時間,也經常視狀況而改變。所以,我們認為預定就只是預定,隨時都有可能變化。

 

約略做計畫,再視狀況逐步修正軌道就好。這就是國際競爭力世界第一的丹麥人基本態度。

 

丹麥人這樣想38 預先認清計畫是「會改變的」

 

◎跟主管請示並非工作的本質

對失敗寬容的丹麥職場,不做微觀管理。也就是說,上司不會一一詳細確認下屬的工作。因為上司信賴下屬才會把工作交付給對方。

丹麥職場的最大特徵就是,基於信賴的宏觀管理(macro-management)。

事實上,或許在完全無意識之下,日本轉變為由「不信任」引發的微觀管理來經管多數組織。這是因為對員工和自己不信任所採取的管理方式。

例如,上司要求下屬逐一彙報進度,而下屬也會對上司逐一請求確認。溝通這些細節,乍看之下似乎令人感到安心,能培養彼此的信賴關係。當然這麼做的確有這層面的考量。

然而,若上司和下屬之間真有「信賴」,你不覺得就不需要鉅細靡遺地去請示和許可,進行這種相互溝通過程了嗎?

上司如果真的信賴下屬,根本不需要逐一確認:「○○進行得如何?△△呢?××都OK嗎?」下屬也一樣,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斷,又或者認為上司會信賴自己的判斷,也就不需要請示主管到枝微末節的程度:「關於○○,這樣做可以嗎?」

這麼一想,細節的請示、許可工作,其實不能說是不信任對方或自己出自於對對方或自己的不信任吧。如果上司跟下屬彼此真有信賴關係的話,應該就不需要從細節去確認及爭得許可。

「○○來做的話,就沒問題」,主管若能夠這樣想的話,不才是真正的信任嗎?

仔細想想,「許可」及「確認」只不過是執行工作時的一種溝通型態。許可及確認本身並非工作的本質。

不過我們是不是後來才發現,下屬比起留意上司的臉色或實際能展開的工作進度,是不是更專注在「尋求上司的認可」上呢?比起讓下屬的工作順利進行,上司是不是把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控制」下屬身上了呢?

提升工作效率的關鍵在於「基於信賴的順暢溝通」。而且,順暢的溝通必須奠基在「相信對方的能力」及「相信自己的能力」之上。

 

丹麥人這樣想42 微觀管理NG!信任下屬、交付工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