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華北政治發跡(1923-1940)
本章旨在介紹彭真的早期政治經歷: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他,如何從一默默無名地方小幹部,一步步地在黨內發跡和崛起,以及在同一過程中,他與中共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相遇結識、共事往來的過程。
下文依時序檢視:彭真早年在順直省委工作的情形,特別是如何擔任一名省級重要幹部(曾代理省委書記、主管省委日常工作並擔任組織部長),又為何陷入似無止境的政治糾紛,最後還被調離省委;接著介紹他苦蹲牢房6年遭遇,以及其間的抗爭和學習;接下來觀察其走出牢房後如何投入北方局工作,以及參與因北方「白區」工作評價問題引發爭論之白區工作會議情形;最後則是中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後在北方局和晉察冀地區工作情況,尤其是面對國共統一戰線問題出現政策變化如何自處,以及如何開始積極宣揚毛澤東,使之進入後者的政治視線。
一、早年情況和順直省委糾紛(1923-1929)
(一)家庭背景和入黨之初
彭真本名傅懋恭,當時用名為傅茂公。有關「彭真」二字取名的由來,乃是他在1937年參加中共蘇區黨代表會議和白區工作會議時,應會議保密要求—來自「白區」者必須另外起名與會,而開始使用。他之所以取「彭」為姓,可能因為其外婆本姓為彭,至於單名「真」字的用意,或是他矢志追求真理、真實之意?
根據作家蕭軍的妻子回憶:1942年,經過毛澤東引介,彭真首次與蕭軍見面,彭真對蕭軍作自我介紹時,解釋其名意在:決心「澎湃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所代表的革命真理」。1937年彭真使用此名參加蘇區黨代表會議、白區工作會議時,才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彼此方由此結識,他當時自然不可能立即有毛澤東代表「革命真理」的政治認識。幾年之後,彭真在延安初見蕭軍之時,確實應已有毛澤東等同「革命真理」化身的認知與信念。不過,彭真若真的在毛澤東面前向蕭軍如此解釋其用名來歷,不禁讓人心想:他多少有藉此取悅毛澤東之意。
彭真後來高居中共黨國主要領導人,身邊工作人員每次問之此名由來和含意,他皆笑而不語。
1902年10月12日,彭真出生於山西曲沃縣侯馬鎮的貧苦農家。彭真祖籍山東桓台,祖父母為逃荒而遷徙至山西,但他一直保有山東人的飲食習慣。彭真的早年家庭生活以及求學之路,祖母傅張氏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1997年彭真去世後,5月3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彭真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介紹其生平,還提到:「彭真幼年時白天隨父母下田勞動,夜晚全家紡線,飽嘗生活艱辛之苦,曾隨祖母憤起反抗惡霸欺壓」。
根據彭真官方傳記描述,其祖母乃鏢師後代,習武術、懂醫術,「生性豪爽,愛打抱不平」。彭真祖父母落腳山西生活時,當地原本住民因天災或死或逃,而形成誰整修房地、就由誰擁有的「默契」。但是等新移民落腳安家、種植收成之後,卻冒出地主要求收租,產生激烈紛爭。彭真家遇此糾紛,往往由祖母領頭抗爭。彭真對祖母的敬佩油然而生,對鄉間「土豪劣紳」的惡感,或也由此萌芽。
彭真祖父去世後,家中事務由祖母主持,其下有二子,長子為彭真父親傅維山,彭真為其長孫。彭真父親和叔父傅維河各自娶妻生子後,仍一起合住,三代同堂倒也相安無事,直到因彭真升學問題而產生分歧。彭真父母重視彭真的學習問題,找人教導外,也將之送去私塾就讀。當他們進一步考慮送彭真就讀曲沃縣立第二高等國民小學(簡稱「二高」,約等同於現今小學的中、高年級教育),祖母也欣予贊成。但彭真叔父認為:彭真已成為家中一名重要勞動力,其上學既直接減損家中田間生產能量,也要花費一筆不小財力。彭真祖母為了培養長孫,毅然同意次子分家要求,家裡經濟狀況因此也受到影響,從所謂「富裕中農」退至「貧農」。彭真後來非常感激家中長輩、特別是祖母「死乞白賴堅持」,讓他有接受正式教育的機會。彭真兒女回憶:彭真為此「特別懷念他的祖母和母親魏桂枝」。
彭真從幼兒到青少年階段,祖母具有「大家長」的地位和權威,對他而言,「祖孫情」是一種對之照顧、讓之敬崇的愛,而母親則讓他享有慈母之愛。彭真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互動,可能像中國傳統、典型的父子關係:父親望子成龍,力能所及之下加以培養(彭真晚年強調父親是「啟蒙老師」角色),但有時也會予以責打。彭真後來多次對子女提到:兒時天色未亮即被要求出工,難免發睏瞌睡,因而被父親賞耳光。
彭真約16歲才正式入學,算是晚讀許多。他因受愛國運動鼓舞和傳播新思想刊物啟發,如同當時中國許多年輕之士擔憂民族、國家前景,立志鋤強扶弱、深信匹夫有責,同時又尋求個人出路、冀以發揮生命能量,因此高度關心政治,進而選擇投身其中。
1922年,彭真在祖母、雙親咬緊牙關、堅定予以支持之下,報考並成功錄取位在太原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學。1923年冬,彭真就讀「省立一中」期間,經高君宇、李毓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更是積極獻身學生和工人運動。
彭真1961回顧他入黨之初,自認是「馬列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主張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而與當地「打著社會主義旗號而實際擁護無政府主義」者不同,經過激烈爭論後,成功促使對方分化,爭取「站到我們這一邊」。他也坦承自身所在的太原支部,還未明瞭組織農民運動、發展軍隊武裝的重要性。另外,其不無得意地表示:「山西的國民黨是我們一手組織起來的,直到1925年以後,國民黨右派才發展了幾十個人」。
彭真參加中共革命的前6年,主要在山西、河北和天津從事工人運動,還陷入「順直省委糾紛」。
(二)順直省委初立及任職津、唐
1927年4月12日,在南方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的蔣中正,於上海發動「清共」。以張作霖為首的東北「奉系」,不久也在天津、北京逮捕、處死多名中共領導幹部,包括創黨人李大釗。面對北方組織重挫,5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順直省委員會(簡稱「順直省委」),以統一領導黨在華北地區的工作。6月中旬,決定先成立順直臨時省委;8月1日,順直省委在天津成立,由彭述之擔任書記。彭真此時在順直省委下轄的中共天津市委,擔任宣傳部長。8月中旬,天津市委遭受破壞後,順直省委同意由彭真臨時負責天津黨組織工作,他不久擔任代理市委書記。
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通稱「八七會議」),批判糾正陳獨秀的所謂「右傾錯誤」,確立實行土地革命與武裝起義的總方針。9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北方政治分局(簡稱「北方局」,書記王荷波、秘書蔡和森),以加強對北方工作之領導;11日,決定任命劉柏莊為順直省委書記。9月下旬,在北方局擴大會議和順直省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蔡和森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批評彭述之對暴動方針不予理睬。另外,根據中央要在黨組織主要領導中增加工人成分的意見,順直省委相應改組,由曾在安源工作的朱錦堂擔任書記(彭述之仍留省委工作)。此乃所謂「第一次改組」。
10月,北方局為貫徹「八七會議」精神,決定在北方發動暴動。彭真被指派前往唐山,組織發動工人暴動;他抵達後組建中共唐山市委並擔任書記。彭真原本對暴動計畫有心為之,但後來認為該地黨組織沒有形成核心、幹部和群眾未有充分準備、起事條件不成熟,而沒有履行任務。
11月中旬,彭真結束唐山工作,返回天津。他在天津市委主要領導人遇難之後,臨時擔負領導天津組織任務並負責當地總工會事宜。之後,彭真擔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並且開始參加順直省委,擔任職工部主任。
本章旨在介紹彭真的早期政治經歷: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他,如何從一默默無名地方小幹部,一步步地在黨內發跡和崛起,以及在同一過程中,他與中共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相遇結識、共事往來的過程。
下文依時序檢視:彭真早年在順直省委工作的情形,特別是如何擔任一名省級重要幹部(曾代理省委書記、主管省委日常工作並擔任組織部長),又為何陷入似無止境的政治糾紛,最後還被調離省委;接著介紹他苦蹲牢房6年遭遇,以及其間的抗爭和學習;接下來觀察其走出牢房後如何投入北方局工作,以及參與因北方「白區」工作評價問題引發爭論之白區工作會議情形;最後則是中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後在北方局和晉察冀地區工作情況,尤其是面對國共統一戰線問題出現政策變化如何自處,以及如何開始積極宣揚毛澤東,使之進入後者的政治視線。
一、早年情況和順直省委糾紛(1923-1929)
(一)家庭背景和入黨之初
彭真本名傅懋恭,當時用名為傅茂公。有關「彭真」二字取名的由來,乃是他在1937年參加中共蘇區黨代表會議和白區工作會議時,應會議保密要求—來自「白區」者必須另外起名與會,而開始使用。他之所以取「彭」為姓,可能因為其外婆本姓為彭,至於單名「真」字的用意,或是他矢志追求真理、真實之意?
根據作家蕭軍的妻子回憶:1942年,經過毛澤東引介,彭真首次與蕭軍見面,彭真對蕭軍作自我介紹時,解釋其名意在:決心「澎湃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所代表的革命真理」。1937年彭真使用此名參加蘇區黨代表會議、白區工作會議時,才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彼此方由此結識,他當時自然不可能立即有毛澤東代表「革命真理」的政治認識。幾年之後,彭真在延安初見蕭軍之時,確實應已有毛澤東等同「革命真理」化身的認知與信念。不過,彭真若真的在毛澤東面前向蕭軍如此解釋其用名來歷,不禁讓人心想:他多少有藉此取悅毛澤東之意。
彭真後來高居中共黨國主要領導人,身邊工作人員每次問之此名由來和含意,他皆笑而不語。
1902年10月12日,彭真出生於山西曲沃縣侯馬鎮的貧苦農家。彭真祖籍山東桓台,祖父母為逃荒而遷徙至山西,但他一直保有山東人的飲食習慣。彭真的早年家庭生活以及求學之路,祖母傅張氏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1997年彭真去世後,5月3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彭真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介紹其生平,還提到:「彭真幼年時白天隨父母下田勞動,夜晚全家紡線,飽嘗生活艱辛之苦,曾隨祖母憤起反抗惡霸欺壓」。
根據彭真官方傳記描述,其祖母乃鏢師後代,習武術、懂醫術,「生性豪爽,愛打抱不平」。彭真祖父母落腳山西生活時,當地原本住民因天災或死或逃,而形成誰整修房地、就由誰擁有的「默契」。但是等新移民落腳安家、種植收成之後,卻冒出地主要求收租,產生激烈紛爭。彭真家遇此糾紛,往往由祖母領頭抗爭。彭真對祖母的敬佩油然而生,對鄉間「土豪劣紳」的惡感,或也由此萌芽。
彭真祖父去世後,家中事務由祖母主持,其下有二子,長子為彭真父親傅維山,彭真為其長孫。彭真父親和叔父傅維河各自娶妻生子後,仍一起合住,三代同堂倒也相安無事,直到因彭真升學問題而產生分歧。彭真父母重視彭真的學習問題,找人教導外,也將之送去私塾就讀。當他們進一步考慮送彭真就讀曲沃縣立第二高等國民小學(簡稱「二高」,約等同於現今小學的中、高年級教育),祖母也欣予贊成。但彭真叔父認為:彭真已成為家中一名重要勞動力,其上學既直接減損家中田間生產能量,也要花費一筆不小財力。彭真祖母為了培養長孫,毅然同意次子分家要求,家裡經濟狀況因此也受到影響,從所謂「富裕中農」退至「貧農」。彭真後來非常感激家中長輩、特別是祖母「死乞白賴堅持」,讓他有接受正式教育的機會。彭真兒女回憶:彭真為此「特別懷念他的祖母和母親魏桂枝」。
彭真從幼兒到青少年階段,祖母具有「大家長」的地位和權威,對他而言,「祖孫情」是一種對之照顧、讓之敬崇的愛,而母親則讓他享有慈母之愛。彭真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互動,可能像中國傳統、典型的父子關係:父親望子成龍,力能所及之下加以培養(彭真晚年強調父親是「啟蒙老師」角色),但有時也會予以責打。彭真後來多次對子女提到:兒時天色未亮即被要求出工,難免發睏瞌睡,因而被父親賞耳光。
彭真約16歲才正式入學,算是晚讀許多。他因受愛國運動鼓舞和傳播新思想刊物啟發,如同當時中國許多年輕之士擔憂民族、國家前景,立志鋤強扶弱、深信匹夫有責,同時又尋求個人出路、冀以發揮生命能量,因此高度關心政治,進而選擇投身其中。
1922年,彭真在祖母、雙親咬緊牙關、堅定予以支持之下,報考並成功錄取位在太原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學。1923年冬,彭真就讀「省立一中」期間,經高君宇、李毓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更是積極獻身學生和工人運動。
彭真1961回顧他入黨之初,自認是「馬列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主張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而與當地「打著社會主義旗號而實際擁護無政府主義」者不同,經過激烈爭論後,成功促使對方分化,爭取「站到我們這一邊」。他也坦承自身所在的太原支部,還未明瞭組織農民運動、發展軍隊武裝的重要性。另外,其不無得意地表示:「山西的國民黨是我們一手組織起來的,直到1925年以後,國民黨右派才發展了幾十個人」。
彭真參加中共革命的前6年,主要在山西、河北和天津從事工人運動,還陷入「順直省委糾紛」。
(二)順直省委初立及任職津、唐
1927年4月12日,在南方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的蔣中正,於上海發動「清共」。以張作霖為首的東北「奉系」,不久也在天津、北京逮捕、處死多名中共領導幹部,包括創黨人李大釗。面對北方組織重挫,5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順直省委員會(簡稱「順直省委」),以統一領導黨在華北地區的工作。6月中旬,決定先成立順直臨時省委;8月1日,順直省委在天津成立,由彭述之擔任書記。彭真此時在順直省委下轄的中共天津市委,擔任宣傳部長。8月中旬,天津市委遭受破壞後,順直省委同意由彭真臨時負責天津黨組織工作,他不久擔任代理市委書記。
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通稱「八七會議」),批判糾正陳獨秀的所謂「右傾錯誤」,確立實行土地革命與武裝起義的總方針。9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北方政治分局(簡稱「北方局」,書記王荷波、秘書蔡和森),以加強對北方工作之領導;11日,決定任命劉柏莊為順直省委書記。9月下旬,在北方局擴大會議和順直省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蔡和森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批評彭述之對暴動方針不予理睬。另外,根據中央要在黨組織主要領導中增加工人成分的意見,順直省委相應改組,由曾在安源工作的朱錦堂擔任書記(彭述之仍留省委工作)。此乃所謂「第一次改組」。
10月,北方局為貫徹「八七會議」精神,決定在北方發動暴動。彭真被指派前往唐山,組織發動工人暴動;他抵達後組建中共唐山市委並擔任書記。彭真原本對暴動計畫有心為之,但後來認為該地黨組織沒有形成核心、幹部和群眾未有充分準備、起事條件不成熟,而沒有履行任務。
11月中旬,彭真結束唐山工作,返回天津。他在天津市委主要領導人遇難之後,臨時擔負領導天津組織任務並負責當地總工會事宜。之後,彭真擔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並且開始參加順直省委,擔任職工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