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讓長者回到本來面目/朱為民

 

 

 

年過四十,好像常常會有所謂的中年危機(笑),開始搜尋一些佛家、禪宗、老莊的書籍來看。

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很容易被「本來面目」這幾個字所吸引。「本來面目」在佛經裡原意是指人的原本智慧與自性,容易會受到外在環境與內心念頭的干擾,而被遮蔽看不見。因此,若我們能「明心見性」,就可以離本來面目更近一點。

但是,接觸了自立支援之後,再加上過去在高齡醫學與安寧緩和的訓練和臨床經驗,請容我給這幾個字下自己的註解。我體悟到,「本來面目」也可以用在健康上,在醫學和照顧之中,那就是:「所有醫學與照顧的本質,應該要讓長者回到本來面目,而不是離本來面目愈來愈遠。」

這裡的本來面目,指的是長者原本的樣子:他叫什麼名字?住哪裡?做什麼工作?他喜歡吃什麼?他的興趣和嗜好是什麼?誰是他覺得重要的人?他覺得重要的事有哪些?他的價值觀?他的夢想?他對於健康的定義?他是誰?

我們必須對長輩有足夠的了解,才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以及選擇合適的醫療和照顧方式。

什麼是健康?

一九七○年代,恩格爾提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強調健康不只是身體強壯而已,而是具有身體、心理與社會的良好互動存在狀態,才是健康。儘管如此,過去一百年間科學與醫學的快速進步,讓健康的定義過於偏重「生物」模式,強調只要可以延長壽命,就是好的,就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從醫療到照顧,有許多例子都可以看出這個方向。

臺灣在五○年代時,「往診」非常盛行,醫師戴一頂斗笠,拿著治療包,騎個腳踏車就到病患家裡看病。產婆帶著工具,一個一個到民眾的家中,為孕婦接生。當家裡有長輩往生的時候,有人會把家裡三合院的大門拆下來,讓往生者躺在門板上,家人在旁邊陪伴、懷念。民眾的生活主要在家裡,在社區裡。然而,科技改變了這個現象,愈來愈多新的儀器、設備、技術往大醫院集中,民眾為了身體健康,必須放下居家和社會的羈絆,在生病時,無論是小病或大病,都會到醫院去看診,甚至住院治療。

醫學的進步,讓我們的維生醫療發展快速。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醫師有數十種方式可以維持病人的身體功能運作,讓心臟持續跳動,像是呼吸器、電擊、心肺復甦術、葉克膜、輸血、抗生素、全靜脈營養、洗腎、洗肝等等。也因此,在過去五十年間,有愈來愈多高齡長者在加護病房呼出人生最後一口氣。

此外,我們在照顧上也有許多發現和發明,試圖讓長輩的身體健康不要受到太多意外或不確定性干擾。例如:

˙長輩有肌少症,跌倒骨折開刀之後,我們常常叫他「多休息」、「少走路」、「少出門」,一方面希望骨頭順利復原,一方面不希望他再跌倒。

˙長輩吞嚥困難,我們擔心引發吸入性肺炎,所以幫他插上鼻胃管,用灌食的方式進食,感覺方便又安全。

˙長輩行走困難,到廁所不容易,常常尿失禁。於是我們幫他穿上尿布,甚至放導尿管,確保他的膀胱總是可以順利排空。

˙長輩失智,常常有遊走的現象,甚至跌倒、拔管子。我們擔心他跌倒受傷,或是拔管子造成更多傷害,因此把他約束起來。(看完本書,你會知道,約束有好多方式,約束帶有好多品牌,有的甚至價格要上萬元。)

時至今日,許多人開始對這樣的「健康」定義,或是謀求健康的手段,提出反思,甚至起身改變。

臺東都蘭診所余尚儒醫師在臺東創立臺灣第一間「在宅醫療」診所。每天下午,他會提著看診包,和護理師一起到病人家中往診。病人過世了,他會到家裡面,在病人的房間診視病人,開立死亡診斷書,也一起和家屬懷念病人的好。現在有5G的技術,所以他可以在病人家中做超音波、鼻腔內視鏡,然後即時把影像傳到大醫院裡,會診專科醫師。後來他成立了社團法人臺灣在宅醫療學會,現在已有愈來愈多醫師、護理師、醫事人員加入這個行列。

臺灣安寧療護的推手,成大醫學院護理系名譽教授趙可式,在一九八○年代從英國帶回來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催生了臺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每個人都可以在意識清楚的時候,決定自己生命末期要不要接受插管、電擊、呼吸器、葉克膜等侵入性治療。二○一九年,由立委楊玉欣起草推動立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正式在臺灣實施,這是亞洲第一個強調病人自主的法案,保障更多人對於自身醫療的知情、選擇和同意權。

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林金立執行長,有感於當年的機構照顧對長者有太多不舒適的對待,例如約束、鼻胃管、過多的尿布使用,親赴海外學習尋找答案。最後,他將「自立支援」的「零約束」照顧模式從日本帶回臺灣,並且推廣輔導到無數間長照機構裡。他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而已,確認社會中應該要有的東西、好的東西、良善的東西,為什麼沒有?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們就來試看看。」

我認為,以上提到的種種改變,都是為了讓我們的長者回到「本來面目」,回到所謂真正的健康,也就是「身體|心理|社會」的美好存在狀態,所做的努力與嘗試。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國民平均餘命約八十歲,但是在死亡之前,平均有九年的時間是在自己不健康的狀況下度過。

不健康,包含上述可能提到的各種狀況,多重慢性病、衰弱、肌少症、跌倒、失能、失智,最終進入生命末期與死亡。這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事。除了預防自己變得不健康之外,我們也必須要學習,關於在宅醫療、病人自主、安寧療護,以及自立支援的理念和照顧方式。

了解這些,不只是為了我們的長輩而已,同時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願我們每個人在老化的過程中,都有機會回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一段了解自己的探索/林金立

 

 

 

在無意間,開始了自立支援照顧,回顧這段路,就像踩石渡彼岸,才發現花兒就在原處,照顧本來不就是這樣嗎?

最初只想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別人,在尋覓解方過程中,我去了日本,看到未曾想像過的照顧方式,就這樣開啟了這段旅程。這本書是對前半學期的省思、軟化、柔韌,希望將硬邦邦的理念與價值,變成一張能自由揮灑的白紙,讓後面的故事可以更純粹地書寫在上面,擔子輕一點,改變順利一點,生活豐富一些,自由更多,不再懷疑。

這個故事,就從「懷疑」開始……

一九九五年在故鄉雲林,在母親的支持下,我毅然投入居家服務與社區照顧。教科書對於「照顧」的定義是:讓人繼續維持獨立自主的生活。它深深影響了我,我們推動送餐、居服、二十四小時緊急通報系統連線等整合服務,希望能夠延長長者在原生社區自主生活的時間,然而隨著身體的病衰,需要更高密度的照顧,許多長者進住了養護機構,身體能力卻快速下滑,我曾經覺得這無可避免,但也開始懷疑照顧的定義真的能實現嗎?還是只是一個理論、願景?

二○○六年參訪日本沖繩安謝市老人綜合服務設施,對我的視野是一個啟發,他們透過各種方式,努力讓臥床、失能長者重新站起來,可以回到家裡,回到原本「一般的生活」,心裡的衝擊與感動難以言喻,但臺灣能實踐嗎?

我看到社區的長輩在得到比較高密度的照顧後,能力反而開始下滑,感覺人生無望,這是什麼原因?照顧到底是什麼?包尿布、輪椅、病床、約束帶……?為了找到原因與方法,我更積極赴日取經,並與臺灣的照顧方式比較,開始了臺灣第一個實證:二○一一年成立長泰老學堂斗六日照中心——這裡是人生繼續學習的地方,不是來被照顧的。我們從名稱與宗旨就開始進行意識轉變的工程,被照顧者、照顧者與家人同時改變與受益。之後,擴展到財團法人雲林縣同仁仁愛之家,面對更大的改變與挑戰,二○一五年完成零約束照顧的目標,證實臺灣也做得到,並開始有本土實證的經驗,失能者能夠維持、恢復能力,可以繼續有貢獻,回到本來的生活模式,自立支援的內涵逐步豐富與建構。

自己成功的經驗,才是真實,能擴散的,經過在地文化、照顧場域與社會環境的洗練,我們有信心稱這是臺灣的自立支援。

從日照中心導入養護機構,所有能想到的困難與狀況都發生了,我聽到最多的是「臺灣不可能啦」、「你又不是來照顧的,別亂啦」、「不然自己做看看」……。但我不這麼認為,覺得是自己學得不夠好,我們需要有更深入的學習。

這個願望,獲得群馬縣高崎市元氣村花水木集團八木秀明會長的支持,讓我們能夠進入機構研修、學習、跟著實作,兩年多來往來交流十四次,有問題就帶著同事去請益並實地學習,可以說八木秀明會長是自立支援在臺灣實證的最大幫手,他的無私與期許,是引領我們向前行的動力與典範。

二○一六年《民視異言堂》製作了「被綑綁的老年」專題報導,超過一百八十萬人觀看,在社會上引起一陣波瀾。這個被稱為「照顧革命」的改變,本來只是我們的求生浮木,現在要成為對長照界、社會大眾說服與倡導的功課,甚至是高齡社會的解方,我不再懷疑,但要持續精進找到更好的方法。

這些不是我要說的故事,我更想讓大家看到重新站起來,生命繼續有色彩的長輩與工作者的故事。他們是自立支援工作者遇到挫折時,撐住不放棄的支柱,把每個故事累積起來,社會就有足夠的能量正向循環。

這二十六年來,有個長輩的風範很深刻地影響我——廖國川先生,我們在他的告別式上頒發了長泰老學堂第一張畢業證書。國川阿公在老學堂設立不久就來了,就算身體很不舒服,他也永遠笑臉迎人。剛來時,因為住院臥床,身體衰弱,步伐細碎搖晃,但他很配合照顧老師規劃的活動與運動,只要有空就在步道上練習,也會幫助新來的老同學適應團體生活。有次看到阿公靠在扶手上休息,問他感覺如何,他回答:「有這麼好的地方,就要多運動,好好珍惜,不要讓家人煩惱,也不能造成照顧老師的困擾!」

國川阿公一輩子勤奮工作,幾個子女都孝順,不想讓他們操煩,是他來日照中心的原因之一,他一生想的都是為家人和旁人好,沒想過自己。我們很習慣每天早上看到他在步道上運動,然後叮嚀我們多休息,不要太累,一直到有幾天沒看到他,聽說他身體不適住院了,他還託家人打電話來請假。然而沒多久,他的兒女來到日照中心,轉達國川阿公的遺願,說阿公一直期盼出院後要再來老學堂上課,請假這麼久很抱歉,在老學堂的點滴,是他們家這幾年聊天的話題……。告別式那天,我們製作了一張畢業證書,頒發給已經在路上的國川阿公,會場上布置的照片,阿公笑得一臉燦爛,有好多都是在老學堂拍攝的。

我看到一個臺灣長者的典範,為別人活,鮮少想到自己,但在老學堂的時光,他過得很自在充實,關心別人,而且有貢獻,這些讓他的人生繼續有價值,直到最後一刻,他的精神生活仍然是充實的。國川阿公讓我有更堅定的使命感,希望幫助更多的長者,餘生不是臥床,而是繼續自主,生活有價值。

如果能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應該可以幫助更多人吧!

二○一七年TEDxTaipei邀請我當講者,朱為民醫師是座談會的主持人,我看了他的演講與文章,深深被那溫柔、內斂、反思的文字吸引,心想如果能夠有他幫忙該多好啊!幾次交流後,他表示願意攜手合作,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令我開心極了。

這本書歷經疫情,這段時間,我跟為民閱讀了彼此生命的進程與挑戰,實在佩服他怎麼能同時做這麼多事。我年齡徒長一輪,五十歲後的人生變化,讓我對自立支援的內涵有了更深刻體會,這是讓一個人原本的生活模式盡量持續到最後一刻的努力,了解一個人從過去生活史到現在的進行式,其實早就存在我們的生活中。

創業之初支持我的母親,在八十歲時將她的便當店歇業,這家店曾經供應好幾萬個便當給獨居老人。退休的隔天,她上午就到日照中心運動、復能,關心不適應、不運動的老同學,或是主持公道,這本來就是她的個性;下午在改良架高植床的溫室種菜,我們會麻煩她,讓她繼續忙碌,這也是她原本的生活。

每個人的生命經歷都是獨一無二且會愈發豐富精采。我會形容這本書不只是記錄長者與參與其中人的故事,更是對未來的探索,謝謝為民與商周出版讓這件不敢奢求的事情成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