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人們日常工作的數千小時中,我聽到了一種共同的感受。研究參與者表示,他們過勞、倦怠,因為必須處理太多的資訊和訊息。清空電子郵件收件匣是一項艱難而徒勞的任務,好像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永無盡頭的懲罰一樣:剛把郵件數量減少到自己能控制的範圍,新郵件又如雪片般飛來。參與者也表示,使用電腦和智慧手機時,他們很難集中注意力。
你將在本書中看到,分心不僅僅是因為螢幕上跳出通知或手機鈴聲響起。出人意料的是,分心的原因幾乎總是源於內心——一個念頭、一段回憶、查找資訊的衝動、或是聯絡他人的渴望。置身於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店時,你很難抵抗品嘗甜食的誘惑。
我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我所說的數位世界中度過:這是一個透過電腦、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來進入的體驗式環境。我們不需要置身於完全的虛擬實境,光是透過每天使用的裝置,就能體驗深度的沉浸感。因為長時間沉浸其中,我們養成了新的習慣、新的期待和新的文化慣例,這又讓許多人感到困惑:在這個數位世界中,我們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為什麼在實體世界中,我們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但在數位世界中卻感覺無法控制注意力?這正是隨著電腦科技興起而出現的一個悖論:科技的設計意圖是提升人們的能力,幫助人們生產更多資訊,但結果卻是讓人們感到心不在焉、精疲力竭;主管傳送訊息,希望員工立即回覆,同時卻又期待員工工作高效。
在本書後面我將講述一個案例:一名員工的經理不斷透過電子郵件委派工作給他,但又希望他履行其他的工作義務。當我們在這家公司實驗停用電子郵件一週,這名經理並沒有為了分配工作打電話給這名員工,也沒有親自去找他,而是不再給他分配任務了——因為用電子郵件來分配工作容易得多。
網際網路本身的設計也存在悖論:網路的結構讓人們很容易找到資訊,同時也符合人類記憶組織成一個關聯網絡的方式;然而,由節點和連結組成的網路結構,也誘使我們在上面花費無數的時間。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在切換注意力或一心多用時,自己做了更多事情,從能力普通變成了三頭六臂。但我們做的事情實際上是更少了!在客觀測量中,多工作業一再被證明與表現不佳相關。
一心多用還有其他缺點,包括切換成本的問題:每一次轉移注意力,你都需要重新調整回原本的任務,這樣就損失了時間。如果你立即重新開始被中斷的工作,切換成本不會太高,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研究資料顯示,人們並不會這麼做。相反,在回到原本的任務之前,人們會將注意力切換到至少兩個別的任務上,中間花費超過25分鐘。在這個過程中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足以嚴重干擾工作。
一心多用的另一個代價是,它和負面情緒,包括焦慮、壓力和倦怠相關。電子郵件是分心的罪魁禍首之一,它與壓力的相關性尤其顯著。在後面會提到的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停用電子郵件一週,受試者能夠專注在電腦上的時間明顯變長,注意力切換的頻率也降低了。更妙的是,我們發現,如果沒有電子郵件,在一週結束時,心率監測器會顯示出明顯不同的心跳變化,這表明受試者的壓力也明顯減輕了。
多項研究顯示,一心多用會導致壓力——受試者在多工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這符合人們在更有壓力時候的自我感受。多工時,甚至人們對疾病的免疫反應也呈現減弱。還有一個代價是,一心多用讓我們常常在處理當前任務時,腦中還想著上一件事,假如你剛剛在網上讀到一則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可能會停留在你的腦海中,影響你手上的任務。
一心多用最大的代價是,它耗費了我們寶貴且有限的注意力容量或認知資源,特別是在不得不處理多個被中斷的任務時,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像一個漏油的油箱,在實際工作中可用的燃料愈來愈少。
使用個人裝置時很難集中注意力,這個觀點實際上是有科學根據的。我自己以及其他學者的研究顯示,過去15年,人們在使用裝置時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呈現下降趨勢。電腦和智慧手機上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變得極短,短得誇張:我們現在在任何一個螢幕上停留的平均時間只有大約47秒,而且不分世代,每個人都是如此。
網路廣泛使用還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我們經常忘記,我們的數位生活還很年輕,比柏林圍牆倒塌、歐盟成立、愛滋病毒首次被發現的時間都還要晚。全球近30%的人口是1997年後出生的Z世代,他們是在網路和智慧手機的陪伴下長大的,沒有經歷過這場革命之前的生活。我自己經歷了從前網路時代到網路時代的變遷,如今仍然驚嘆於人類的能力:獲取最新資訊、尋求醫療建議、發現朋友正在哪裡旅遊、與同事協作編寫檔案、用推特向世界發表想法——這些全部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但我們也已經變得過分依賴網路,一旦網路連線中斷,哪怕只是片刻,我們也會驚慌失措。
你將在本書中看到,分心不僅僅是因為螢幕上跳出通知或手機鈴聲響起。出人意料的是,分心的原因幾乎總是源於內心——一個念頭、一段回憶、查找資訊的衝動、或是聯絡他人的渴望。置身於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店時,你很難抵抗品嘗甜食的誘惑。
我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我所說的數位世界中度過:這是一個透過電腦、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來進入的體驗式環境。我們不需要置身於完全的虛擬實境,光是透過每天使用的裝置,就能體驗深度的沉浸感。因為長時間沉浸其中,我們養成了新的習慣、新的期待和新的文化慣例,這又讓許多人感到困惑:在這個數位世界中,我們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為什麼在實體世界中,我們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但在數位世界中卻感覺無法控制注意力?這正是隨著電腦科技興起而出現的一個悖論:科技的設計意圖是提升人們的能力,幫助人們生產更多資訊,但結果卻是讓人們感到心不在焉、精疲力竭;主管傳送訊息,希望員工立即回覆,同時卻又期待員工工作高效。
在本書後面我將講述一個案例:一名員工的經理不斷透過電子郵件委派工作給他,但又希望他履行其他的工作義務。當我們在這家公司實驗停用電子郵件一週,這名經理並沒有為了分配工作打電話給這名員工,也沒有親自去找他,而是不再給他分配任務了——因為用電子郵件來分配工作容易得多。
網際網路本身的設計也存在悖論:網路的結構讓人們很容易找到資訊,同時也符合人類記憶組織成一個關聯網絡的方式;然而,由節點和連結組成的網路結構,也誘使我們在上面花費無數的時間。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在切換注意力或一心多用時,自己做了更多事情,從能力普通變成了三頭六臂。但我們做的事情實際上是更少了!在客觀測量中,多工作業一再被證明與表現不佳相關。
一心多用還有其他缺點,包括切換成本的問題:每一次轉移注意力,你都需要重新調整回原本的任務,這樣就損失了時間。如果你立即重新開始被中斷的工作,切換成本不會太高,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研究資料顯示,人們並不會這麼做。相反,在回到原本的任務之前,人們會將注意力切換到至少兩個別的任務上,中間花費超過25分鐘。在這個過程中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足以嚴重干擾工作。
一心多用的另一個代價是,它和負面情緒,包括焦慮、壓力和倦怠相關。電子郵件是分心的罪魁禍首之一,它與壓力的相關性尤其顯著。在後面會提到的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停用電子郵件一週,受試者能夠專注在電腦上的時間明顯變長,注意力切換的頻率也降低了。更妙的是,我們發現,如果沒有電子郵件,在一週結束時,心率監測器會顯示出明顯不同的心跳變化,這表明受試者的壓力也明顯減輕了。
多項研究顯示,一心多用會導致壓力——受試者在多工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這符合人們在更有壓力時候的自我感受。多工時,甚至人們對疾病的免疫反應也呈現減弱。還有一個代價是,一心多用讓我們常常在處理當前任務時,腦中還想著上一件事,假如你剛剛在網上讀到一則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可能會停留在你的腦海中,影響你手上的任務。
一心多用最大的代價是,它耗費了我們寶貴且有限的注意力容量或認知資源,特別是在不得不處理多個被中斷的任務時,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像一個漏油的油箱,在實際工作中可用的燃料愈來愈少。
使用個人裝置時很難集中注意力,這個觀點實際上是有科學根據的。我自己以及其他學者的研究顯示,過去15年,人們在使用裝置時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呈現下降趨勢。電腦和智慧手機上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變得極短,短得誇張:我們現在在任何一個螢幕上停留的平均時間只有大約47秒,而且不分世代,每個人都是如此。
網路廣泛使用還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我們經常忘記,我們的數位生活還很年輕,比柏林圍牆倒塌、歐盟成立、愛滋病毒首次被發現的時間都還要晚。全球近30%的人口是1997年後出生的Z世代,他們是在網路和智慧手機的陪伴下長大的,沒有經歷過這場革命之前的生活。我自己經歷了從前網路時代到網路時代的變遷,如今仍然驚嘆於人類的能力:獲取最新資訊、尋求醫療建議、發現朋友正在哪裡旅遊、與同事協作編寫檔案、用推特向世界發表想法——這些全部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但我們也已經變得過分依賴網路,一旦網路連線中斷,哪怕只是片刻,我們也會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