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用利益去考驗人性,你也許會輸
〈精明的利己主義者〉

人性不僅自私,趨利避害,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勢利。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坦然接受人性的複雜。可能有人不認同,那麼我們先看幾個常見的案例,你就明白了。
家裡有孩子的應該都深有體會,哪怕他在很小的時候都會表現出一個特徵:誰對他好,他就跟誰親。良禽擇木而棲,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背後的核心是什麼?其實就是人性的勢利。我們不妨回答以下這兩個問題:
1. 你更喜歡與有能力、有資源的人交朋友,還是和普通人交朋友?
2.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未來嗎?你希望他跟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想必,你也會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所以,勢利本身只是一個中性詞,是人的本性之一。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也是一樣的,生存是人類所有行為心理的出發點,如何才能有更大的機率生存下來呢?自然是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所以人會天然地依附掌握著更多生存資源的人,並努力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就是勢利的基本心理成因。
所以勢利本身就是人的天性,如果人類不勢利,這就意味著在嚴酷的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的機率很低。我們本質上都是勢利者的後代,都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更迭與淘汰。
當然,我們也不用見到一個人,就跟他說「我是很勢利的」,而是在內心深處一定要明白,我們每個人本就是生而勢利的,都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既然人類天性裡有「勢利」的基因,那麼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本就是天經地義的,為什麼很多人不敢接受這個客觀真相呢?這背後也是有邏輯可循的。

為了占到便宜,人們將勢利的本性貶義化
勢利其實是一個受盡委屈的詞,這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客觀本性,但是自從勢利一詞被創造出來後,就一直被人為地附上了貶義的色彩。這就是出於佔便宜的心理。如果人人都勢利,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那麼很可能導致的後果就是,人人都賺不到利益。但是當大部分人都羞於這樣做,而少數人這樣做的時候,後者就能夠輕鬆獲利。
當然,即使有人這樣做,他們也不會宣之於口。因為如果他們承認自己是勢利的,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就沒人願意和他們玩了。因為他們既想從別人身上佔便宜,又不想被人佔便宜。那麼,你看出了些什麼?
我們嘴上都說著勢利不對,但事實上,我們有時在行為上都在做著勢利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大腦是會騙人的,如果一直這樣說,一段時間以後,大腦很可能就信以為真了。如此,我們就從「只想獲利」變成「真的嫌棄別人的勢利」。這就很危險,因為我們對別人的「合理」行為做出了錯誤的反應。
這就好比公司的老好人,為了不讓別人說他勢利、自私,面對本來屬於他的機會,他卻不敢去爭取,拱手相讓。看到那些敢於積極追求自己合理權益的人,他卻覺得對方卑鄙。
勢利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很多人不是看不清自己的行為,只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目的罷了。當你說他勢利的時候,他會咆哮著找出一些片面的生活片段出來,當作證據告訴你:「看,我並不勢利!」他們以此當作藉口,好似這樣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避免直視自己內心那些貌似「陰暗」的部分,這才是最糟糕的。
就像情緒不能強忍一樣,勢利的本性也是不能長期壓抑的。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勢利。只有更坦然地認識自己,我們才能在重要關頭不被輿論壓力綁縛,從而做出真正意義上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從「勢利」的角度來講「人緣」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一個被大批人包圍,人緣極好的人?肯定有。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樣的人最受歡迎?有錢人、幽默的人、老好人……其實如果真要將他們歸類,大致畫像應該是有正面資源或有潛在的正面資源可貢獻的人。
他們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人人都喜歡靠近這些潛在或正面資源的擁有者,這意味著跟他們湊在一起得利的機會更大。這種利益或許是物質上的,或許是精神上的,這就是人們勢利的本性導致的。
正如收入可以分為資產性收入和勞動性收入一樣,在《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這本書裡,作者蔡壘磊把人緣也分為資產性人緣和勞動性人緣。很多有錢人從來不請人吃飯,也不主動給人好處,但就是有一堆人圍著他們轉。這類就屬於資產性人緣,他們的好人緣建立在他們有值得別人「圖謀」的地方。所以哪怕他們從不主動施加什麼恩惠,但只要有潛在的收益期望存在,好人緣就會一直存在。
當然,老好人的人緣也不錯,但他們的好人緣建立在能給人提供即時性的正面回饋上。他們從不得罪人,會讓別人的心情很舒暢,對於別人的求助,也會盡可能盡心盡力地幫忙。這類就屬於勞動性人緣。下面,我們再來仔細對比一下這兩種人緣的「可怕之處」。
首先,勞動性人緣必須時刻維持勞動狀態,也就是要一直處於施恩狀態。老好人必須一直無底線地付出,只要從某一刻開始,他拒絕別人的請求,那麼前期的積累就趨向於零。記得我在《不是搞不定人,是搞不懂人性》中講述的這樣一個案例:某同事初入職場,把公司所有的雜活全包了,整理檔案、掃地、換飲水機桶裝水等,表面上看大家對他印象都不錯,可是有一次他身體不舒服,沒有幫忙打掃換水,全公司的人都來數落他……這就是勞動性人緣的壞處。
相對來說,資產性人緣則要好得多,它與勞動性人緣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主動提供資源和利益。在大部分情況下,勞動性人緣的付出是被動的,是受環境挾持的。而資產性人緣則擁有主動選擇權,人人都想跟他建立關係、交換資源,且很多人會將自己的資源主動獻上以示誠意。至於最終同誰「建交」,主動權一直握在這類人的手裡。
有些人天生自帶光環,擁有資產性人緣,但是有些人沒有啊。確實,並非所有人都是一出生就擁有資產性人緣。不過這沒有關係,資產性人緣也需要不斷地積累,提升自己的價值。
當然,在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也可以透過積累大量的勞動性人緣讓自己更有安全感。為什麼會更有安全感呢?這有點類似於廣結善緣,我們付出的勞動越多,就越有更大的機率獲得回報。不過,如果你和對方的差距太大,就不要再用這種策略了,因為你主動提供「勞動」的意義不大。無論你想跟對方進行單次還是多次交換,對方都幾乎不可能回報你,因為對方沒有同你進行交換或建立聯繫的必要。這樣,你的單位時間利用率就會非常低,近乎為零。
當我們主動提供「勞動」的時候,多數都是在表達想建立長期交換關係的姿態,但這個策略僅適用於與對方的差距並不是那麼大的情況下。在此之前,請先埋頭積累。如果你想在積累的同時透過「建交」來獲利,可先將你的目標轉向與你對等或略勝於你的那個群體。
當你越發深入地領悟這些內容,你的內心越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以前你看不懂或者看不慣的事情,現在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人性天生就是勢利的,這是客觀真理,你需要接受這個本性,認可這個本性,不然很容易就會被世俗道德所綁架。你可以回顧一下曾經被情感綁架而後悔不已的經歷,那感覺是否很糟糕?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人緣「的本質,很多人都在做「勞動性人緣」,結果一停止付出,之前積累的所有人緣就完結了。
第二章 懂道德讓你成為好人,懂人性讓你成為富人
〈即使想做好人,也要樹立底線〉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其實是不能絕對區分的。如果你對很多事還持有非善即惡、非好即壞、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只能說明你還不夠成熟。如果真要對人性做一個評定,我們只能說人性自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趨利避害是任何生物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人作為高級生物體,必然也具有這種天生本能,而自私就是趨利避害本能的社會性表現。
人是由動物進化來的,一開始同樣也面臨著惡劣的自然環境,比如變幻莫測的天氣、兇猛的對手、同類的爭奪殘殺,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個體的生存。對於這一時期的個體來說,活下來才是第一要義,而活下來的第一步就是往趨利避害的方向發展,那些不適應的個體逐漸被大自然淘汰了。
長期演化後,趨利避害功能便刻在人類的基因中代代遺傳下去。於是,每個人一生下來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這些由無數先人用生命換來的技能。即使是再不懂事的嬰兒也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這顯然有利於保存個體,保存種族,是歷史進化的正向結果。而自私就是趨利避害這一生物本能在人類行為上的集中表現。所以,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是自私基因的存在,可能今日就不會有人類存在。
只是,自私雖是天性,有利於個體生存發展,但人畢竟還是社會動物,一味地自私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個體與他人產生衝突,衝突的結果可能是致命的。最終,我們的智慧大腦進化出了理性,理性的大腦和自私的大腦都在爭奪我們的關注。自私這個天性不斷受到道德、輿論乃至法律的制約,形成至今不分勝負的拉鋸戰。
所以,我們應該要有的覺悟是,不要一棍子打倒自私,完全否定它的意義,而是要客觀對待自私本身。我們要接受,自己本就是勢利者的後代,而不是妄圖用道德綁架,妄圖成為一個更「乾淨」的自己,這樣只會讓我們決策失誤,並且對他人的「合理」行為做出錯誤的反應。

我們崇尚道德,但不能被道德綁架
在封建社會,很多帝王為了延續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提升安全感,常常使用兩個策略。
第一是愚民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希望百姓愚蠢,沒有文化,見識淺薄。所以,古時候很多窮人家的孩子是讀不了書的,甚至還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其實,這都是舊時的統治者故意制定的策略。因為只有老百姓的文化淺薄,他們才容易被領導、被操控。
第二是大肆宣揚品質、美德,並形成社會輿論來控制人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君臣綱理,「君子不爭」、「先人後己」等君子節操。
這些價值觀影響了很多人。具體表現在:面對本屬於自己的機會,卻不敢大膽去爭取,怕別人說自己自私;即使有獲利的機會,也要先人後己,覺得這樣才是君子所為。結果,這就衍生出了兩種人:
一種是崇尚弱勢文化的人,他們極力迎合古往今來傳承的這些文化,並將之奉為生存法則;一種是崇尚強勢文化的人,他們能夠認清人性的複雜,並客觀地面對人性,對於屬於自己的機會,敢於大膽地爭取,不被道德輿論綁架,勇敢追尋機會。

手段不是貶義詞
我們這裡提到的「手段」,是指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的方法和措施。很多人聽到「手段」二字都敬而遠之,其實這些脆弱的人要麼被利用過,要麼害怕被傷害,所以才拚命打擊有手段的人。我卻不這樣認為。就像我們前文說的,剛出生的嬰兒都能善用哭聲來操控父母,難道嬰兒是邪惡的?這未免說不過去了。我再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有個女性朋友,人長得很漂亮,心腸也很好,可偏偏嫁了個家暴男。每次被家暴後,這男的就來一頓糖衣炮彈,朋友也就輕易就原諒他。正是因為她的縱容,家暴男就更肆無忌憚,變本加厲。最後,朋友忍無可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把老公家暴的細節和證據全部整理好,然後報警了。
請問,舉報丈夫這事有錯嗎?對於秀才,我們可以跟他講道理;對於好人,我們也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是遇見了兵,你恐怕得先比畫一番再說道理。更嚴重的是,萬一不幸遇見了罪大惡極的壞人,你恐怕不得不以暴制暴。
所以,手段從來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用手段的人有好壞之分,目的有好壞之分。貶低手段的人大部分都是弱者,他們之所以這樣堅持,也是有私心的。
首先,弱者有很強的惰性,他們懶得學習和使用手段,但又擔心別人用手段來傷害自己,索性就宣傳「手段是罪惡,我們要做君子」。其次,弱者往往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強者會選定這部分人來傳播手段的不光明。那強者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為了壟斷。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手段,他們再去用就起不了那麼好的效果。只有大多數人都不會用手段,他們會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利。
所以,手段就像一個被扣上了土豪帽子的老實人,委屈極了。不過,這也是普通人的病症,對於強大的東西,他們不是懷著敬畏的心理,而是妄想透過逃避、抵制等方式來獲得所謂的虛假安全感。可是別人會因為你哭著說「你別用手段,我們來公平對決」就放下穩操勝券的籌碼嗎?顯然是不會的。所以,你不用手段,別人用手段,遊戲的結果是,你被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人都對戰略這個詞抱有好感,那麼戰略和手段有什麼關係呢?若是你制定了一個驚天的戰略,連戰略專家都覺得你的提議很好,但是我想問:在實行戰略的時候,要不要配合手段?比如,你的戰略方案其中一步是和 A公司的老總談判,可是此刻,你卻連他的面都見不著,你需不需要用一些手段?
你會發現,很多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是巧用手段獲得的。就像我在《不是搞不定人,是搞不懂人性》中提到的俞敏洪,他當初辦英語培訓班,也是巧用手段才打開的局面。所以,戰略和手段這兩者是密切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戰略方向的手段,容易一葉障目;沒有手段配合的戰略,則不容易落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