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擁有提問的超能力(節選)
提問為雙方帶來的獎賞
你在這整本書中都會看到,別人不見得會馬上就告訴你事情的全貌。總是會有一些背後故事,如果你沒問對問題,對方就不會講出來。這些更深處的故事甚至會比你一開始聽到的內容更有趣而且更重要。
我這麼醉心於提問和傾聽,背後有什麼更深刻的故事?
這要講到我小時候,以及我的童年如何影響我和世界的互動。在我成長的小鎮裡少有猶太兒童,而我就是其中之一。身邊明顯的行為差異與細微的線索,讓我自覺是局外人,很沒有安全感。我認為,保持安靜很安全,因此我學著觀察與傾聽,而且是大量觀察與傾聽。與人互動時,我覺得提問比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安全,還好,我是一個好奇心重的小孩,有很多問題可問。當你日復一日運用某一套生存策略,後來就會形塑成你的行事風格。
高中時我就沒這麼害羞了,因為我敢以魔術師的身分上台演出;魔術是我家族代代認真相傳的愛好。魔術也是一門專業,訓練你把你的底牌藏在心裡,這樣才能營造出幻覺。我帶著這樣的傾向長大成人,養成一種預設為欲語又止的本能。
這一切代表的是,在我大半人生中,我是一個腦子裡面塞滿一大堆想法、知識與意見(甚至是祕密)的人。我夢想著有人(朋友、同事或參與派對的賓客都好)會問我:「傑夫,你有什麼想法?」老實說,到現在有時候我還是這樣的人,安靜地坐著等待有人「准許」我開口。你或許也心有戚戚焉。
確切來說就是:我在成長過程中親身體驗到,如果別人多問我問題的話,他們可以從我身上得到很多很棒的東西。長大之後,這份孤獨的渴望轉換成一種更有意義的觀點:如果我那麼多事沒說出來,別人可能也是。乘上我在人生過程中遇見的幾千個人,我錯過了多少好東西?有多少默默在別人腦袋裡翻騰的見解、故事和解決方案,就因為全世界沆瀣一氣,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想法沒有價值,或是別人不會認同當中的價值,就這樣永遠不見了?
如今,我更清楚現實確實如此,而且對於某些群體和個人造成極大影響。舉例來說,美國歷史不斷證明黑人坦白說話的風險遠高於白人。很多代表性不足的少數群體也面對相同的痛苦現實,只是型態各異,而且,自我噤聲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這讓他們更受傷。知名的佛萊明罕心血管疾病世代追蹤研究(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數據指出,在婚姻中沉默以對的女性,在研究開始後十年內死亡的機率高了四倍,即便在控制吸菸、血壓與年齡等其他已知風險因子之後結論亦同。
以生死來講這個議題看似極端,但事實是,一直壓抑著不把話講明白會對人的身心造成實際傷害,此外,當人沉默不表達自我,就是讓身邊的同事、團隊與社群無法獲得他們觀點中的極寶貴價值。我自己是團隊和組織的顧問與領導者,我親身體驗到同事、員工、顧客甚至主管的腦子裡安靜潛藏著大量的隱藏智慧。
好消息是,當你真正採用書中的方法,不只能幫助你,還能讓你想要學習的對象受益。那些擔憂話說得不好不對的人會知道,當他們和你在一起時,就處在安全的港灣裡,可以自在表達他們的知識經驗、感受與信任。這麼一來,提問就不只是學習的工具而已,更是一種表達關心的舉動,能讓我們和身邊的人建立深刻的連結。
在其他時候,你的提問可以喚醒對方體察到自身的智慧。被人認可當成專家或受重視的老師是能帶來力量的體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當你為對方這麼做,你會很容易看到他們奔赴自身的潛力,用你們從未曾見過的方式做出貢獻。
當我們給別人開誠布公分享的機會,就是致贈對方一份禮物,是邀請對方展現真實自我。事實上,研究顯示,當人能做到更坦誠分享,自己會得到各式各樣的好處,包括增進身心健康與更豐盈的人際關係。
但好處並不僅止於你和對方。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可以開啟團隊與組織裡每個人內在的集體才能(collective genius),那會帶來多大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串連起每個人都有的、想從對方身上學習的渴望,用這種方法養育一個世代的孩子,那會怎麼樣?這對我們這個對立分化愈來愈嚴重的世界,能帶來多大的治療效果?如果我們抱持向對方學習的態度,對待每個遇見的人(就算我們非常不認同對方),這個世界可能變成什麼樣?
深入溝通的有效「問法」
距我走進阿吉里斯在摩立特的辦公室已經過了四分之一世紀,如今,我已經把我學到、教過與體驗到的所有內容綜合成「問法」(The Ask ApproachTM):這是一套以研究為基礎、經過實務驗證的方法,我們可以按部就班熟練與應用。
你要接受的提問教育始於第1部,你會在這裡學到為何人們不分享:有哪些具體的阻礙導致他們緊閉嘴巴、沉默不語。你也會知道別人最不可能和你分享的資訊是哪些(提示:是你最需要知道的那些!)。
在第2部,你會學到五步驟的「問法」,你可以在人生任何領域中用來開啟學習、成長與連結:
第1步:選擇抱持好奇心。我會導引你完整歷經一次強而有力的心態改變,讓你不會快速做出預設假設,導致限制學習並損傷人際關係。
第2步:營造心理安全感。就算你提問,很多人也不會把話講出來。這一步像是一場研討會,討論你要如何讓分享變得更自在、輕鬆且動人,藉此提供支持讓別人打開心房,說出他們不敢或不願意說的話。
第3步:提出高品質問題。找出你應提但未提、而且能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問題;裡面要有完整的劇本、解決方法與後續追蹤的想法。
第4步:透過傾聽來學習。我們都知道傾聽別人說什麼很重要,而且這麼做可以讓你能聽到的訊息多三倍,並確保你能得到正確的心得。
第5步:反思與重新連結。你會學到如何評估哪一項見解確實有價值,之後,你可以轉化價值,實際展開行動以維繫學習動能,並在過程中深化雙方的關係。
最後,在第2部中,你會學到如何把你新學到的技能全面嵌入人生,包括工作、居家生活並放進整個世界。
本書在設計上是要和好友、同事一起翻閱、畫重點和閱讀,之後,我希望每當你碰到向旁人學習非常重要的情況時,就從書架上拿來翻閱。當你看到書中的一些互動練習,我鼓勵你花點時間好好做一做,因為練習會讓結果大不相同,是你懂得內容與你真正能落實概念的區別。為了讓讀者能輕鬆存取本書的核心工具與架構,它們全都整合在同一處,請上www.AskApproach.com。
值得冒的風險
學習用一種更深刻、更謙虛的方式與你所屬世界中的重要人物互動,並非全無風險。你要自己很努力,也要有很大的勇氣,還要投入相當的情感。當你要放開自己去學習,幾乎不可能不在某些時候感覺很脆弱、赤裸裸毫無遮掩。這正是很少人接下這項挑戰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有更多人去做,這將會更輕鬆。無論你現在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這都是展現領導的機會。
看到很多人都能成功運用這些實務做法,我就明白任何人都做得到,也因此,這值得你付出心力。運用「問法」至少會看到三項好處:
1. 你能創造更好的成果:你能找到範疇更完整準確的洞見,然後據此做出更明智的選擇。你能與人共同創造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案。你也能更快速跳脫衝突困局,把更多時間花在有生產力、有創意的事情上。
2. 你能建立更強韌的人際關係:不管別人的樣子、講話方式與思維模式是不是跟你很像,你都能和他們建立更深刻的連結。你和身邊的人都會因為移除障礙、帶動資訊流動而有收穫。信任度更高,連結也會更緊密。
3. 你會有所成長,而且能更快速改進:你將會聽到更坦誠的回饋,你會得到有用的建議,你也會更能覺察自己的盲點。當學習成為你的處事方式,你會覺得更安心,願意去做實驗,甚至願意跌跌撞撞嘗試。讓自己放下必須假裝知道所有答案的重擔,你將會以深刻、甚至意想不到的方式成長。
寫作本書時,大型語言模型驅動的聊天機器人出現,讓這個世界領略到人工智慧(AI)的無上力量。AI正在改變諸多生活面向,但看來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的獨特技能,唯有人才能用深刻、共同學習的方式與彼此相連。換言之,光有科技並不足以帶來前述的益處。然而,你會從第3、5與6章的補充說明中看到,現在有一些讓人期待的新方法,或許可透過科技強化你在學習與應用「問法」時的相關作為。
無論你是得益於AI還是用老派的方法去做,以下是我個人體驗到(以及看到其他人得到)運用「問法」帶來的「真材實料」益處。以下有沒有哪些是你希望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領域中看到的成果?
● 找到你在某個重要的人際關係中的實際定位……以及你需要做什麼才能把事情做對
● 藉由找到你們雙方之前都想像不到的更好、更能讓彼此都滿意的結果,跳脫持續性的衝突
● 先找出計畫中的致命缺失,不要浪費大量的執行時間與資源
● 找到洞見,看透為何別人用特定的態度對待你……以及你本人又發揮哪些推波助瀾的效應
● 就算你在乎的人(隊友、家人、朋友)遲疑著到底要不要開口,你也可以用他們真正需要的方式提供協助與支持
● 讓觀點不同的人結合在一起,締造更深刻的連結,達成讓人讚嘆的成就,從每個人的差異之處汲取優勢
我們出發吧
我希望,到目前為止,你已經開始明白為何我相信提問就是一種超能力。本書充滿實用的指引,甚至還有一些具體明確的對話用語,你可以善加運用,找到你最需要的,幫助你從其他人身上挖掘資訊,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套終身學習的演練。藉由對自已與周圍的人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我們可以動身踏上持續成長與日新又新的道路。
非裔美國作家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曾說過:「如果你想讀某一本書、但現在還沒有人寫出來,那你必須自己寫。」嗯,這本書就是我自己需要讀、而且一再重讀的書。你在之後幾章會看到,我還是會經歷到我發現別人知道或相信我還不知道、而且未能及時發掘的要事。我仍有時候會驟下評論,忘了要保持好奇。我仍有許多盲點,阻礙自己向各有所長的人學習。做研究與撰寫本書幫助我提醒自己好奇心與提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我覺得很肯定、想批判與自以為是的人性面過了頭的時刻。我並不怯於分享這些時刻,因為我相信你可以從我的缺點、失敗與差距中學到很多,就像你可以因為我的技能與成功而大有收穫一樣。
我最大的希望是,本書可以讓所有人打開心胸,歡喜迎接當我們從所有遇見的人身上學習時能帶來的力量與可能性,讓我們的人際關係、組織與社群都變得更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