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然的發現
哪條才是正確的登山道?
二○一二年十月某日,開始登山已經過了約莫一年時間。
「有人在奧多摩的山裡失蹤了。」
領我上山的師父傳來這封電子郵件。
當時我在大阪舉行的全國急救醫療從業者大會當工作人員。
大會結束返回東京家中後,我和他通了電話。雖然搜索行動早已中止……但他提到的山是當地小學生遠足也會去的里山,名叫棒之折山(標高九六九公尺)。
週末我去了那座山。
雖然是第一次去,但感覺那座山「難度不高」。
登山口位於水壩湖畔,從那裡沿溪流往山頂前進。剛開始走的時候,可以看到溪水從數十公尺下方流過,但越往上走,溪流逐漸和登山道匯集,最後溪流變成了登山道。路上散落著各種大小不一的岩石,有時還要跨過溪水。由於路面潮濕,又有許多不穩定的岩石,腳很難踩得穩。我也是第一次走這種登山道。
後來我才知道,容易迷路遇難的代表性模式是「溯溪流而上,沿山脊而下」。
溯溪有時得跨越岩石,而且常要踩著石頭渡溪,不易察覺登山道的坡度。因此,倘若迷路時還繼續前進,等到回過神來,人早已置身在預期之外的深山裡了。另一方面,由於山脊逐漸開展,要是偏離了正確路徑,就這樣沿山脊而下,最後將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也不曉得自己正在往哪裡前進。
開始登山後過了一小時左右。
我來到兩側聳立著約十五公尺高陡峭岩壁的地方。這種地形在登山用語中稱作「峽谷(Gorge)」。左右矗立著岩石,就像大門一樣。
雖然岩石之間還足以讓人通行,但溪水湍急,深及腳踝。峽谷裡也看得到綿延不絕的溪流。
我壓根沒意識到自己正在挑戰一條困難的路線,所以我以為不至於要直接走進溪水裡。畢竟這裡是欣賞景觀的景點,我猜要前進就得繞道而行。舉目望去,眼前峽谷的左右兩側都有點陡,不過勉強還有被踩出來的土徑。沒有指示正確登山路徑的標誌。林木叢生,看不見前方的狀況,但我猜只要走其中一邊繞過岩石,或許就能脫離峽谷繼續前行,便往右手邊走。
不過走了一會兒後,我發現前面沒路。我滿腹狐疑地回到峽谷前,打算往左手邊去。這時,幾位登山客從前方走來,對我說:「這裡不是登山道喔,請掉頭回去吧。」
看來想要避開峽谷繼續前進的話,似乎就會脫離登山道深入山中。
正確的登山路線其實是踩過踏腳石,沿著岩石間流淌的溪水前進,不過一開始我就把這個選項排除在外了。
山崖上的橘色
我把這段經驗告訴師傅後,他說:「為了尋找還沒找到的人,請務必帶我去那裡!」於是我們就一塊兒去了。
抵達峽谷後,我表示先前曾在這裡迷了路,本來打算避開岩石,往左或往右繞道而行。
結果他狐疑地說:「哎?這裡嗎?」對熟悉山岳的人而言,這時理應穿越峽谷正中央,根本不會考慮繞路。
「看清楚了,峽谷裡有階梯狀的岩石對吧?那就是登山道啊。」
師父指點著說。仔細一看,峽谷深處確實設有用來代替扶手的鎖鏈。
不過登山初學者的我爬這座山時,心裡卻想著「不至於要直接走進溪水裡」,實際上也有登山客是這麼想的。
我心想或許可以找到關於遇難者的線索,便跟師父一起試著深入岩石左手邊的路。
前方路上散落著許多岩石,路面不平穩又有坡度,非常難走。我跟不上習慣爬山的師父。
走了十分鐘左右,我已渾身是汗,便暫時停下腳步環顧四周。雖然這天天氣很好,但在紅葉林的遮蔽下,周圍顯得相當昏暗。左右兩側聳立著前所未見的生苔大岩壁。
抬頭仰望這幕景象時,褪色的橘色布料突然映入眼簾。
眼前左手邊的斜坡上,大岩石的縫隙間處處竄生著細瘦的樹木。其中一株的根部掛著類似雨衣的衣物,在一大片苔癬當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岩石前端自成斷崖,未與他處相接。事後我才知道過去也有登山客墜崖身亡。
我立刻叫住走在前頭的師父。
為什麼東西會掛在那種地方呢?是登山客忘了帶走嗎?經過討論後,師父爬上斜坡一看,發現那是登山用的雨衣。雨衣旁二十到三十公尺處還遺留著輕便小背包。為了確認持有者的身分,我們查看背包內,找到了登山用品、錢包和提款卡。證件上的名字不是我們正在找的人。
我伸手拿取蜷曲成一團的雨衣。
結果裡頭出現了臂膀等人骨部位。
這並非單純的失物。
而是在這座山裡遇難的死者遺體和所有物。
附近的里山竟然會發生這種事情。意想不到的狀況令我混亂不已。
「跟這座山的轄區警方說明狀況,請求指示吧。」這麼說完,師父立刻致電解釋事發經過和發現的物品。
通完電話後,師傅告訴我:
「這個人好像是三年前在這座山裡遇難失蹤的人喔。」
過了一會兒,轄區警方的山岳救援隊抵達了我們所在的地方。
聽我們再次說明完之後,他們便開始調查遇難者的遺體位置和所有物。每次發現山難者時,警方必須進行現場勘驗,以便判斷是意外或案件。
救援隊的人表示,由於其他地方也發現了疑似死者本人的屍骨,推測可能是動物啣著雨衣移動途中勾到了我看到的樹根。
過去我以護理師的身分在急救現場工作了十年以上,親眼見過各式各樣的死亡……包含身體狀況突然惡化的老年人、發生交通事故身亡的高中生、被家長虐待的幼兒、自殺等等。
不過這時我才第一次看到過世三年的遺體。何況又是在推薦給初學者的山裡。
想到死者三年來孤零零地在稍微偏離登山道的地方等待被人發現……我就淚流不止。
哪條才是正確的登山道?
二○一二年十月某日,開始登山已經過了約莫一年時間。
「有人在奧多摩的山裡失蹤了。」
領我上山的師父傳來這封電子郵件。
當時我在大阪舉行的全國急救醫療從業者大會當工作人員。
大會結束返回東京家中後,我和他通了電話。雖然搜索行動早已中止……但他提到的山是當地小學生遠足也會去的里山,名叫棒之折山(標高九六九公尺)。
週末我去了那座山。
雖然是第一次去,但感覺那座山「難度不高」。
登山口位於水壩湖畔,從那裡沿溪流往山頂前進。剛開始走的時候,可以看到溪水從數十公尺下方流過,但越往上走,溪流逐漸和登山道匯集,最後溪流變成了登山道。路上散落著各種大小不一的岩石,有時還要跨過溪水。由於路面潮濕,又有許多不穩定的岩石,腳很難踩得穩。我也是第一次走這種登山道。
後來我才知道,容易迷路遇難的代表性模式是「溯溪流而上,沿山脊而下」。
溯溪有時得跨越岩石,而且常要踩著石頭渡溪,不易察覺登山道的坡度。因此,倘若迷路時還繼續前進,等到回過神來,人早已置身在預期之外的深山裡了。另一方面,由於山脊逐漸開展,要是偏離了正確路徑,就這樣沿山脊而下,最後將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也不曉得自己正在往哪裡前進。
開始登山後過了一小時左右。
我來到兩側聳立著約十五公尺高陡峭岩壁的地方。這種地形在登山用語中稱作「峽谷(Gorge)」。左右矗立著岩石,就像大門一樣。
雖然岩石之間還足以讓人通行,但溪水湍急,深及腳踝。峽谷裡也看得到綿延不絕的溪流。
我壓根沒意識到自己正在挑戰一條困難的路線,所以我以為不至於要直接走進溪水裡。畢竟這裡是欣賞景觀的景點,我猜要前進就得繞道而行。舉目望去,眼前峽谷的左右兩側都有點陡,不過勉強還有被踩出來的土徑。沒有指示正確登山路徑的標誌。林木叢生,看不見前方的狀況,但我猜只要走其中一邊繞過岩石,或許就能脫離峽谷繼續前行,便往右手邊走。
不過走了一會兒後,我發現前面沒路。我滿腹狐疑地回到峽谷前,打算往左手邊去。這時,幾位登山客從前方走來,對我說:「這裡不是登山道喔,請掉頭回去吧。」
看來想要避開峽谷繼續前進的話,似乎就會脫離登山道深入山中。
正確的登山路線其實是踩過踏腳石,沿著岩石間流淌的溪水前進,不過一開始我就把這個選項排除在外了。
山崖上的橘色
我把這段經驗告訴師傅後,他說:「為了尋找還沒找到的人,請務必帶我去那裡!」於是我們就一塊兒去了。
抵達峽谷後,我表示先前曾在這裡迷了路,本來打算避開岩石,往左或往右繞道而行。
結果他狐疑地說:「哎?這裡嗎?」對熟悉山岳的人而言,這時理應穿越峽谷正中央,根本不會考慮繞路。
「看清楚了,峽谷裡有階梯狀的岩石對吧?那就是登山道啊。」
師父指點著說。仔細一看,峽谷深處確實設有用來代替扶手的鎖鏈。
不過登山初學者的我爬這座山時,心裡卻想著「不至於要直接走進溪水裡」,實際上也有登山客是這麼想的。
我心想或許可以找到關於遇難者的線索,便跟師父一起試著深入岩石左手邊的路。
前方路上散落著許多岩石,路面不平穩又有坡度,非常難走。我跟不上習慣爬山的師父。
走了十分鐘左右,我已渾身是汗,便暫時停下腳步環顧四周。雖然這天天氣很好,但在紅葉林的遮蔽下,周圍顯得相當昏暗。左右兩側聳立著前所未見的生苔大岩壁。
抬頭仰望這幕景象時,褪色的橘色布料突然映入眼簾。
眼前左手邊的斜坡上,大岩石的縫隙間處處竄生著細瘦的樹木。其中一株的根部掛著類似雨衣的衣物,在一大片苔癬當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岩石前端自成斷崖,未與他處相接。事後我才知道過去也有登山客墜崖身亡。
我立刻叫住走在前頭的師父。
為什麼東西會掛在那種地方呢?是登山客忘了帶走嗎?經過討論後,師父爬上斜坡一看,發現那是登山用的雨衣。雨衣旁二十到三十公尺處還遺留著輕便小背包。為了確認持有者的身分,我們查看背包內,找到了登山用品、錢包和提款卡。證件上的名字不是我們正在找的人。
我伸手拿取蜷曲成一團的雨衣。
結果裡頭出現了臂膀等人骨部位。
這並非單純的失物。
而是在這座山裡遇難的死者遺體和所有物。
附近的里山竟然會發生這種事情。意想不到的狀況令我混亂不已。
「跟這座山的轄區警方說明狀況,請求指示吧。」這麼說完,師父立刻致電解釋事發經過和發現的物品。
通完電話後,師傅告訴我:
「這個人好像是三年前在這座山裡遇難失蹤的人喔。」
過了一會兒,轄區警方的山岳救援隊抵達了我們所在的地方。
聽我們再次說明完之後,他們便開始調查遇難者的遺體位置和所有物。每次發現山難者時,警方必須進行現場勘驗,以便判斷是意外或案件。
救援隊的人表示,由於其他地方也發現了疑似死者本人的屍骨,推測可能是動物啣著雨衣移動途中勾到了我看到的樹根。
過去我以護理師的身分在急救現場工作了十年以上,親眼見過各式各樣的死亡……包含身體狀況突然惡化的老年人、發生交通事故身亡的高中生、被家長虐待的幼兒、自殺等等。
不過這時我才第一次看到過世三年的遺體。何況又是在推薦給初學者的山裡。
想到死者三年來孤零零地在稍微偏離登山道的地方等待被人發現……我就淚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