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自序】與時間賽跑的紀錄  陳貴芳

  2012年因為台南市社區大學的課程邀約,我規畫了「跟著插畫家去旅行」的活動,當時設計了兩條路線,以插畫家的角度,帶領大家拜訪府城老行業。參訪的過程發現這主題很有意義,藉由走讀老店觀察台南的過往面貌,也從細節中發現一座城市形成的文化脈絡。
  這本書的文字和圖像是並重的,由於我較擅長以畫筆寫生,用手繪的方式記錄建築和有趣的人事物,因為畫圖不像攝影是呈現真實,而是利用繪者的眼睛將景物過濾後的結果,是透過繪者的解讀記錄下每個店家的故事。然而用文字介紹店家也是重要的,提供非視覺性的想像空間給讀者,不擅長寫作的我試著以文字描述對老店的想法,也許是感動的片段或是觀察到的小細節,寫下用畫畫無法傳遞的情感。我在這本書中以旅行寫生的方式來描繪故鄉的老店,用旅人的眼光寫出拜訪店家的心情。
  「寫生」是跟陌生人攀談的最佳方式,更是我和店家的連結話題。其實訪談店家時,並沒有告知全部的店家我是為了寫書才來的,一方面很好奇如果不是因為採訪的緣故,老闆對待我的態度會不一樣嗎?走入陌生的店家,我通常會以由於喜歡老店的氣氛,想畫下來收藏在畫本中,作為我的開場白;後來證實我是多慮了,不知情的老闆們通常會好奇我為什麼要畫他們家,接著就拉張椅子請我坐下,有時會倒上一杯茶請我潤喉,所以我時常一邊畫畫一邊和老闆聊天。他們忙於店務之外不時也會隔段時間就來看看我畫了什麼,閒聊一會兒又繼續彼此手邊的工作。
有時寫生時間一長,老闆常會忘了我這個外人還在店裡,所以常有機會見到老闆真性情的一刻——和老婆鬥嘴,與鄰居閒話家常,甚至全家大啖八卦……這些現場經驗都很有趣。而訪談老店家最棒的就是聽到店家歷史或是老物件背後的故事,老店之所以讓人迷戀,我想就是那些以歲月堆疊出的故事所構築出的輪廓吧,而也只有從老闆們的口中,才可能勾勒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古早味。由於寫生是速度較慢的記錄方式,常需要在店家停留較長的時間,有時是一個下午,有時是一整天,有些甚至要去很多回,隔段時間再去的時候,老闆還會問說:「妳怎麼這麼久沒來!」和受訪者成為朋友,是出版這本書的最大收穫。
  拜訪老店不用擔心面臨店面歇業的窘境,因為這些店家最少都有三十年以上的歷史,反而是「人」的問題比較令人擔憂。這本書前後製作約三年半的時間,由於不少老闆是老人家,初次見面時他們看起來都還很健康,沒想到隔一兩年再見面,發現有些人已開始使用助行器,有的則是住到安養院去了,隨著時間過去,不少老闆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每回我經過那些店家時,都忍不住探頭想看看他們是否一切安康,因為如果書還沒未出版就有老闆因病離世,對我而言將是一大遺憾,而在這樣趕書的過程中也逐漸領悟到,拜訪老店家真的是與「時間」賽跑的紀錄啊。
  這段時間,我發現不同類型的店家都有著相似的職人風範,當我一筆筆畫下職人專注認真的神情與細膩講究的製作過程,逐漸體認到一股「堅持」是他們共同令人敬佩的精神,而這些老店家就是以這樣的堅持,默默傳遞著台南骨子裡的傲氣性格。

  最好很開心這本書的製作出版,讓我有機會認識府城挺過數十年時光的老店,也很高興看到許多老店的下一代願意接棒傳承家業,讓台南這座老城市以文化底蘊為養分,孕育出更具人文氣息的府城印象。

【民權路】廣興肉脯店

盛夏八月,我在廣興肉脯店的炭火爐旁寫生。頂樓的烘烤肉乾區沒有冷氣,只有一台工業用電風扇發出嘎嘎的聲響,烘烤的高溫熱進了骨子裡,沿著下巴滴落的汗水滲透入畫紙,我心浮氣躁地看著兩代老板與員工烤肉乾、翻轉肉片,那專注的神情是父子相傳的印證。

人稱「黑豆伯」的倪炎燈先生,十三歲起跟隨唐山師父學習「太倉肉鬆」的加工技術,最初挑著扁擔沿街販售,民國十年在水仙宮附近創立了第一家店。由於黑豆伯的好手藝廣受肯定,長年來陸續開了多家分店,全盛時期多達二、三十名員工;後來為了原物料的供給品質,甚至兼營養豬事業、青果業還有蜜餞製造等;可惜二戰後店面與工廠遭燒毀,負債累累,民國三十七年搬到現址營生。黑豆伯過世後,第二代卻無心接棒,黑豆嬸陳桂花女士只好默默守著廣興肉脯店,期許後輩繼承。

第三代老闆陳敏德退伍後,為了承繼家業,念建築的他只得放棄喜愛的工作,專心投入店內生意。陳老闆十分注重廠區衛生,員工忙完手邊工作後就開始打掃,乾淨的工作領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就這樣一點一滴慢慢擦亮老店的招牌,再度打響「廣興肉脯」的名號;同樣注重品質的陳老闆並不打算開分店,因為手工製作的肉脯無法量產,才能維持賞味品質。堅持單一老店經營模式,用心傳承「黑豆伯的肉脯店」的好味道,是家傳事業的背後精神。

滿臉笑容,是第四代老闆陳建誠給人的最初印象,排行老大的他學習接棒十餘年,我在店家寫生時,注意到他都面帶微笑向客人介紹商品,他同時也自豪地說著老店的驕傲——堅持「只用最新鮮的豬肉加工」。的確,因為廣興對肉質的要求,所以豬隻在清晨三、四點屠宰後隨即送到工廠處理,才能保持豬肉紮實又富彈性的口感。但最難得的是,廣興是台灣少數還使用木炭烘烤豬肉乾的店家,為了用台灣龍眼木的木炭烘烤肉乾,廣興與東山農民合營木炭窯,每年燒窯五次才能取得年用量一萬五千斤的龍眼木炭。在消費者看不見的細節上如此用心,就是這樣的經營態度,好品質口耳相傳,銷售業績完全不受景氣影響,才能連續三年榮獲最佳伴手禮殊榮。這就是真本事才能打下的好名聲啊!

我想起廣興的老照片,深深感受到穿梭古今仍亙久不變的老店精神,店內熱氣中夾雜著肉乾的香氣,這股府城飄香百年的肉香瀰漫在各個角落,頓時我理解到這就是老店傳承的意義——「承續經營態度,堅持傳統口味」,是多麼簡單卻意義深遠啊!

【商店資訊】廣興肉脯店 since1921
台南市府前路一段90巷62號 06-2227447
07:30~20:30(全年無休)

【民權路】振發茶行

初次見到嚴燦城老先生時,他已將近九十高齡,作為茶行第四代傳人的他早年受日本教育,舉手投足都可見日據時代的一股紳士風範。有回我帶一群朋友去拜訪老先生,友人提議合照留影,當時身上僅著一件汗衫的嚴阿公說請等等他,他說要拍照就一定要穿戴整齊才行,我們心中一凜,靜靜地看著阿公將polo 衫套上他的年邁身軀。嚴燦城老先生已於民國一百年以九十高壽離世,目前由二兒子,第五代嚴鴻鈞接棒經營。

創立於清咸豐十年的(1860 年)「振發茶行」,第一代嚴朱祖籍福建泉洲,來台後先定居北部的大稻埕,後來才搬到台南,最早在宮後街經營「盛發錢莊」,後來因幫人作保而倒閉,最後改行開設專賣福建武夷山茶的「盛發茶行」,後來才搬至民權路現址。現在店內的舊木匾上寫著振發兩字,其實原本刻的是「盛發」,但因當時經濟環境差,能省則省只能將舊招牌挖字重刻,不過仔細看會發現振字是由盛改刻來的。

振發是台南登記最早的茶行,初創店向茶商租賃茶罐,分期付款慢慢買,罐身紅紙上寫著山頭名,這才發現原來以前人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區分茶種;而茶罐上看似不起眼的凹痕,其實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振發為了躲避空襲,就用牛車載著茶罐、茶架匆匆前往歸仁避難,由於道路不平、路況顛簸,這才將茶罐撞凹。

店內的木桌也很有意思,一個大木櫃,桌面上的小洞是為了讓老闆將買賣收到的錢投入,用意是讓老闆能自由從內側翻取,而外面的人是碰不到錢的,這也是古早人防偷搶的設計巧思。振發至今仍以手工包茶,也是府城唯一還保留這項服務的百年茶行;我當時看著阿公將相疊的兩張毛邊紙仔細包裹成長方型茶包,接著他拿出百年牛骨印章,烙上紅印成為店章,由於受潮會讓茶香走味,所以會再把茶包放入透明塑膠袋中黏妥。可能是我看得感動,覺得手工包茶的手感溫度,似乎喝起來更覺溫暖。

【商店資訊】振發茶行 since1860

台南市民權路一段137 號 06-2223532
10:00~18:30

【新美街】全美戲院

  李安導演曾說:「全美戲院是我踏入電影的啟蒙地。」因為名導的一席話,讓這座帶給台南人許多珍貴回憶的老戲院,再次浮現於人們的記憶當中。
全美戲院總讓我想起《新天堂樂園》這部電影。記得學生時期口袋沒幾個錢,總是和朋友相約到全美看電影,早期全美的座椅是木頭製的,在木椅上一坐就是四個小時,等到兩部片看完後屁股也都坐痛了,不過兩片同映的實惠價格讓大夥抱怨歸抱怨,下次還是興高采烈地再度光臨。偶爾遇到熱門的電影,即使現場爆滿沒有空位,我也一點不介意地坐在走道上欣賞,現在想起來還挺懷念的。後來豪華戲院和大型影城陸續出現,老戲院的生意由風光轉慘澹,第二代的吳俊誠是戲院經理,為面臨散場的老字號費盡心力。民國八十八年底全美內部徹底翻新整裝出發,汰換了那二十餘年來讓無數電影迷坐得發疼的木椅,並增加許多新穎設備,也讓全美後來成為影展、電影劇組拍攝場景以及文藝展演的熱門場地,同時還是許多新人求婚的浪漫場合呢。
坐落在日治時期大宮町一丁目的全美戲院,昔日周邊是熱鬧的街市,昭和時代之前,三連棟的店屋為葉飛雄先生所有,二戰時期因空襲而毀壞。民國三十九年歐雲明兄弟重建電影院,取名「第一全成戲院」,建築外觀是巴洛克式風格,中棟最上方有著「THE FIRST CHUAN-CHEN THEATHRE」字樣的浮雕英文戲院名,外牆則有圍繞建物一周的幾何圖騰與海馬紋飾,種種細節展現出當年建築精緻的一面。
「戲院」一詞為戲劇和電影院的簡稱。走入放映廳,迎面而來的白色布幕前就是一座大舞台,旁邊還有個可作為更衣室用途的小空間,除了用來播放電影,這樣的舞台空間設計當年還可提供給歌仔戲、布袋戲等劇團演出,是戲劇與電影兩者兼營的模式,還可同時滿足觀賞民眾的口味。民國五十八年,第一全成賣給了所有人的妹婿,也就是全美第一代負責人吳義垣先生,「第一全成戲院」改名為「全美戲院」。全美起初放映首輪片,但是當時首輪戲院競爭激烈,因此民國六十年起全美改變營運模式,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播放二輪電影的戲院,除了票價半價之外還可享受兩片同映的優惠。後來一九六、七○年代台灣秀場蓬勃發展之時,全美也提供場地作為秀場舞台,帶給大眾多元的消費娛樂,等到秀場文化沒落,再度回歸到播放兩片連映的經營模式。
有回拜訪全美,放映師帶我爬上了戲院屋頂,近距離欣賞沿著外牆裝飾的海馬浮飾,每隻海馬都是以手工精細雕刻並上色,胖瘦不一的模樣饒富趣味。接著放映師帶我走入放映間,立即映入眼簾的就是兩台老放映機,一架是底片放映機,另一台是數位播放機。「喏」,放映師指了指地上幾捲小鐵盒,「那幾個是我最後用底片機放映的電影預告片」,他接著苦笑說現在都改成數位播映了呢,我看了看日期都是民國一百年。我待在放映間畫著這台底片放映機,耳中傳入的是正在播放的電影,我彷彿看到《新天堂樂園》中總是偷溜進放映間看著艾費多操作放映機的小男孩多多,那是一段令人懷念的底片機時光。
挺過一甲子歲月,全美戲院見證了台灣電影娛樂的各個歷程。吳經理表示戲院會再度小規模整修,他希望能讓更多藝術表演團體在這裡表演,他希望一家老戲院,也能展現人文精神的發揚與傳承。時至今日,全美是台灣唯一仍然使用手繪電影看板的戲院,這項即將失傳的老行業,幸得吳經理全力支持,加上電影看板師顏振發師傅一筆一畫的功力,讓人光是從這些手繪看板,彷彿就能回味一九五○年代的電影院場景。推薦讀者走訪府城外,如想感受在老城市過生活的方式,不妨試試來這裡看場二輪片,票價便宜,座位也舒適,走出戲院還可以收到一截電影底片作為觀影紀念——那是一段濃縮著老戲院往日情懷的美好時光。

【戲院資訊】全美戲院 since 1969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87號,06-2224726
*兩片同映,全票130元,持貴賓卡優待票100元,兒童票70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