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該不該照骨齡?孩子一定要照骨齡嗎?
近幾年生育率下降,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都得到父母特別的關注,加上社群網絡間父母彼此交流,帶孩子「照骨齡」,在家長之間成為一股風潮,我很深刻的感受到,即使醫師與專家們喊破了喉嚨,不斷強調「正常的孩子沒必要照骨齡」,卻還是抵擋不住家長們想要進一步了解孩子成長狀態的期待。
身為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日常工作中,時時與家長的焦慮為伍。幾年下來,我逐漸體會到,爸媽們擔心的,其實是「錯過」。大家都照了骨齡,我們家孩子沒照到,會不會錯過什麼?錯過了黃金治療期?錯過了成長衝刺期?那麼,究竟什麼時候才是真正需要照骨齡的時機呢?
照骨齡的時機:發育太慢、發育太快
當孩子的生長或發育出現異常,就是照骨齡的時機。但是,正不正常,該怎麼判斷呢?建議可以依照本書〈掌握3種生長曲線,不錯過孩子的黃金成長期〉中,三種異常的生長曲線來判斷,當生長曲線出現異常的變化,就表示孩子的生長發育出了問題,此時,醫師便會仰賴骨齡,來進一步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態。
此外,當孩子成長落後、發育太慢或成長超前、發育太快,也是照骨齡的時機。
*照骨齡的2大時機
 成長落後、發育太慢
.身高百分位在第3百分位以下,在100個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中,身高排名在倒數3名之後
.青春期之前,身高1年長不到4公分
.長高的速度越來越慢,身高百分位明顯下降
.女生13歲了還沒有第二性徵/男生14歲了還沒有第二性徵
 成長超前、發育太快
.身高百分位在第97百分位以上,在100個同年齡同性別的孩子中,身高排名前3名
.幼兒期之後,在青春期之前,身高1年增加超過6公分
.長高的速度太快,身高百分位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
.女生未滿8歲,就出現了第二性徵/男生未滿9歲,就出現了第二性徵
一般的孩子需要照骨齡嗎?
當孩子出現前述的狀況時,的確是該照一張骨齡,掌握成長進度。不過,與其在意該不該照骨齡,不如想一想,該找「誰」照骨齡?因為這個「誰」對於骨齡的「判讀」和「解釋」,將會大大爸媽影響接下來的心情與焦慮程度。
關於骨齡的判讀,可以先有一個觀念:「骨齡,是醫師依據客觀圖譜的主觀判斷」,雖然有客觀的標準可以對照,但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加上不同醫師判讀的結果,必定存在著些許的落差,所以「骨齡不會剛剛好,才是常態」,判讀出來的骨齡和年齡相比,多了幾個月、少了幾個月、多了一年、少了一年,都是很常見的狀況。
此外,儘管大醫院有醫學影像科醫師協助判讀並繕打報告,但每次負責判讀的影像科醫師可能不會是同一位。同一個孩子,這一次幫孩子判讀骨齡的醫師,跟上一次的不一定一樣。身處第一線,直接與孩子面對面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一定會自己再判讀一次,甚至會對照上一次的骨齡X光,比較兩次骨齡的變化。
若生長曲線沒有異常,不一定需要照骨齡
如何去解釋孩子的骨齡,更關鍵!雖然,醫生可以用骨齡來得知孩子是否有內分泌疾病,也可以用骨齡去推估孩子將來的成人身高,但是,骨齡僅僅是一種間接的數據。
這是什麼意思呢?先想像眼前有一片蔚藍的海岸,姑且將之成為「成長海岸」好了,你看見潮水拍打在質地細軟的沙灘上,再仔細一看,沙灘上,有人留下了一排腳印。骨齡,就像是一個人在沙灘上行走的「腳印」,透過腳印與腳印之間的距離、腳尖的方向,我們可以推估出孩子在成長海岸行走的速度,以及他究竟要往哪裡去。但是,腳印所代表的,是孩子過去的軌跡,無法完全代表當下的情況。
骨齡,可以輔助醫師做出決策,但同時也必須考量其他成長發育的生理特徵,如此一來,對於骨齡的解讀才算完整。如:
.孩子身高的變化?
.孩子是不是發育了?若發育了,是在發育的哪個階段?
.身體檢查的狀況?
.父母的身高與成長經驗等。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一般的孩子可不可以照骨齡?」我認為:如果生長曲線沒有出現異常,骨齡就不是一個絕對必要的檢查。若因為好奇而照了骨齡,那麼必須找到一位熟悉骨齡判讀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來解讀,否則,絕大多數狀況下,只是徒增焦慮而已。
沒有照到骨齡,會不會錯過什麼?
站在診治疾病的角度來說,一如我先前強調:生長曲線沒有明顯異常的孩子,是不需要照骨齡的!
生長曲線正常的孩子,即使沒有照到骨齡,也不會因此錯過任何重要的事情。任何影響孩子身體狀況並導致生長發育嚴重失衡的疾病,都會先反映在生長曲線的變化上。可惜的是,生長曲線需要詳細且連續的記錄,大多數的爸媽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若沒有他人提醒,往往不會意識到要記錄孩子的身高變化,從而忽略了這項「最基本卻最重要」的事情。
以往,如果孩子的身高百分位正常,但家長仍執意想讓孩子照骨齡,兒童內分泌科的老前輩們往往會花好上一番唇舌衛教和勸阻。然而,隨著家長越來越關注孩子的成長發育,這麼做卻無法緩解家長的焦慮,加上近年兒童的發育年齡提前和兒童肥胖比率增加,孩子骨齡超前的情況也越來越常見。
因此,從促進健康和防患未然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階段,或在進入青春期之前,照一張骨齡,由醫師仔細分析和解釋,讓兒科醫師幫助家長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同時減輕爸媽對孩子成長進度的焦慮,倒也不是件壞事。

掌握發育時刻表,迎接身高衝刺期
脫離幼兒期之後,孩子身高成長最快速的階段,便是在青春期,也就是俗稱的「身高衝刺期」。只要追隨第二性徵的變化,就能確實掌握這段快速長高的時間。
最關鍵的第二性徵與身高變化
以女孩來說,第二性徵包含乳房發育、初經來潮、陰毛生長、腋毛生長;而男孩除了會陰部毛髮生長之外,陰莖增大、勃起、夢遺、長出喉結、變聲等等都是第二性徵的表現。這些陸陸續續出現的性徵變化,有些彼此相關,有其出現的前後順序,有些則是各自為政。而更重要的是,有些性徵跟身高衝刺期有關。
 女孩
女孩的身高衝刺期來得比較早,從乳房開始發育:乳暈下出現小硬塊開始,一直到初經來潮之前,長高的速度最快。簡單來說,當女孩乳暈下出現小硬塊,就是準備要抽高的時候了!
 男孩
男孩的身高衝刺期來得比較晚,通常在青春期的中後期,變聲是最關鍵的指標。當男孩的聲音開始變粗,童音之中有那麼一點男人低沉的聲音,聽起來像是「鴨子在叫」,或像大吼大叫之後,聲音沙啞的樣子,就是身高長最快的時候!
重點!想把握身高衝刺期,在女孩身上,找乳暈下硬塊;在男孩身上,聽聲音沙啞。
黃醫師小提醒/
常有家長以為,男孩「變聲」了就表示青春期要結束了,長不高了,這其實是一場天大的誤會。變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更正確的說法是:「當男孩開始變聲時,正是最容易抽高的時候;而變聲完成時,身高衝刺期才會隨之結束」。
了解第二性徵時序,掌握身高衝刺期
若能深入理解第二性徵出現的順序,就更能估算出孩子何時會開始抽高,也會更清楚如何抓準時機,利用青春期這段時間的發育的助力,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身高往前衝刺!
孩子第二性徵發育的順序
 女孩第二性徵發育
當女孩的乳暈下出現小硬塊,大約再經過2.5~3年左右,就會遇到第一次的月經,也就是「初經」,至於女孩腋毛陰毛生長的時序,與乳房發育月經來潮則沒有很直接的關聯性,只要是在「8歲之後」,長出腋毛或陰毛,都是正常的狀況。
 男孩第二性徵發育
男孩的發育則從睪丸變大開始,當睪丸開始發育(體積超過4mL或長徑超過2.5公分),經過約2年之後,會陰部會開始長出陰毛,而再經過1~2年,睪丸會開始製造精子,並且會出現一件等同於女孩月經的重大變化:初精,也就是第一次的射精,通常會以夢遺來表現。
以華人的資料來看,男孩平均會在13.5~14歲時遇到第一次的夢遺。至於長喉結和變聲的時間,則跟每個孩子的體質,青春期時身體製造了多少雄性荷爾蒙有關,每個孩子的差異相當的大,平均來說,約略落在 13-14歲這個區間。
先長毛有關係嗎?陰毛腋毛生長差異大
「女孩長毛了,是不是月經就要來了?」「男孩長毛了,是不是意味著進入生長後期,身高不會再長了?」有些爸媽因為孩子身上區區幾根毛髮而擔憂焦慮,也有更多的家長,被毛髮和性徵發育的時序弄得昏頭轉向。畢竟,有些女孩的乳房先發育了,之後才長出腋毛陰毛,也有些女孩先長了腋毛陰毛,隨後乳房才開始發育。順序跟別人不一樣,到底有沒有問題?
負責系統不同,影響也不同
其實,身體的內分泌系統中,「負責長毛的」,跟「負責乳房發育月經來潮的」,是兩套不同的系統,對最終身高的影響也不太一樣。
以女孩為例,負責長毛的,是「腎上腺軸線」,跟最終身高關係比較小;而負責乳房發育和月經來潮,且與最終成年身高比較有關的,則是「性腺軸線」。
「腎上腺軸線」與「性腺軸線」兩個軸線,就像是公司裡的兩個獨立的部門,剛好都在孩子青春期開始時大張旗鼓的工作,但也因為是獨立的部門,彼此工作的先後順序不一定有關。
大多數的孩子,先有了乳房與睪丸的發育,才開始長出陰毛;但也有不少的孩子,先長毛,才有其他第二性徵的發育。所以,長毛與乳房睪丸的發育究竟誰先誰後,就不用太計較啦!
關鍵條件:時間點
只有一種狀況,才需要擔心,那就是:在很小的年紀,便長出了濃密的陰毛、腋毛,這就有可能是內分泌系統中的「腎上腺軸線」失序。
年紀多小才需要擔心呢?所有針對第二性徵是否正常的判斷原則,還是會回歸到「時間點」這個最關鍵的條件,也就是「女孩開始發育的年紀是8~13歲,男孩則是9~14歲」這個原則,若女生在8歲之前,男生在9歲之前,長出了陰毛或腋毛,就是性早熟,這種狀況下,才要讓兒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此外,並不是所有的毛髮生長都與青春期發育有關。若毛髮生長的位置不是在會陰部,也不是在腋下,例如:長在手臂上的手毛,長在大小腿上的腿毛,這些毛髮的多寡,跟爸媽給予的遺傳體質有關,這些手毛腳毛並不屬於第二性徵,不需過度擔心。
 遺傳體質
.長在手臂上的手毛、大小腿上的腿毛>>不屬於第二性徵
 性早熟
.長出濃密的陰毛、腋毛(女生8歲之前,男生9歲之前)>>屬於第二性徵
面對第二性徵時序應有的心態:抓大放小
孩子第二性徵發育的快與慢,只要不是嚴重的失序(例如:在不該發育的時候發育了),都是正常的!發育的步調常常跟遺傳體質有關。媽媽若是早發育的體質,女兒發育的時機也比別人來得早,爸爸若是屬於晚發育的體質,一直到了高中才進入身高衝刺期,兒子快速長高的時機自然也比別人晚一點。
即使知道了第二性徵發育的順序,但是這些身體的變化,例如:「胸部發育後幾年來月經?」「睪丸發育後,間隔幾年會長出陰毛?」說穿了,也不過就是蒐集大多數孩子狀況後,所呈現出的統計數據。別人的經驗,不見得完全適用在自己身上。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期待孩子第二性徵永遠「按表操課」是件相當不切實際的事情,反而得學習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發育。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聊聊天,在長時間又有品質的相處下,就能即時發現孩子身體的變化。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也就更願意跟爸媽分享自己身體的改變。當乳暈下出現了小硬塊,女兒會在第一時間告訴你;在聊天的過程中,你也會早早就聽見兒子稚嫩的聲音裡,有一位既陌生又熟悉的大男孩,對著你說話。
孩子的青春期,一生只有一次,父母的參與,也就只有那麼一次,願我們都能更安心的,陪孩子度過這段轉大人的特別時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