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努力的心情很棒,但別太勉強了
─「想要改變」的時候,往往是「感到痛苦/辛苦」的時候。
這時,請以照顧自己的情緒為優先。
常聽到有人說「我必須改變」、「再這樣下去不行」、「我一定要變得更好」,表達出想要改變的心情。
例如:
「總是為了一點小事就悶悶不樂,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為什麼總是嘴這麼笨?都這個年紀了,不能再這樣了……」
「又出包給同事添麻煩了。我一定要趕快熟悉流程,不能再這樣了。」
「又對孩子發脾氣了,我不能當吼媽……為了孩子要好好加油。」
「我一定要趕快適應現在的工作,必須更努力。」
接著他們會說:「所以我想要改變!」
但是,當我們說想要改變的時候,其實往往是處於不好的狀況,感到痛苦、辛苦的時候。
‧過度的努力,只是白白的內耗
例如,在工作上犯錯感到沮喪的時候,或是忍不住和別人比較後,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感到失落的時候,又或者是在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而感到煩惱的時候。
也可能是因為朋友的批評「就這樣真的沒關係嗎?」,或是看到周圍的人的表現而覺得自己也要好好表現才行,而產生這樣的想法。
又或者,當你到了新的環境,急著適應、急著做好一切時,也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因此,我們才會說自己必須要改變,或是認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我們是否認為「必須成長」、「必須努力」,卻又太勉強自己、最終導致自我內耗了呢?
成長和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過度努力反而消磨自我,那就太可惜了,最重要的是「自己」。
當內心浮現「必須改變」、「這樣下去不行」、「我一定要變得更好」這些想法時,在開始努力或奮鬥之前,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希望你能先關心自己,先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不是對自己太過苛求了?是不是正在自我內耗呢?
先照顧好這樣的自己,希望你在力求改變前,能先從這一步開始。
POINT!想想看,是不是太過苛求自我了?多愛自己一些吧!
◎你的感受是真實的,無須比較
─當覺得「很辛苦」的時候,就代表真的已經「很辛苦」了。
「覺得辛苦」,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常態。
現在的日本,薪資調升困難,日圓幣值也在下跌,有餘裕幫助他人的人愈來愈少,而且在經歷過Covid-19疫情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變得更加薄弱。
儘管如此,大家還是毫無怨言地、努力維持日常生活的運作,在這樣的環境下,當然會感到心累。
然而,日本社會卻仍然存在不應該抱怨辛勞,要忍耐著努力才是美德的風氣。 但是,這種觀念如果變成理所當然的話就糟糕了,人其實沒有那麼堅強。
如果長時間處於辛苦的狀態,心情很容易崩潰;然而,有些人卻無法意識到自己情緒低落是因為心理因素,甚至認為不應該有怨言。
此外,有些人甚至會在「辛苦的時候更不能休息」的困境中掙扎。他們認定大家都一樣辛苦、只有自己太軟弱而感到自責。
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像是「大家都這樣」或是「只有我這樣」。每個人的背景、狀況、個性都不同,如果你感到很辛苦,那就代表真的很辛苦。
‧和平常不太一樣的自己,是心累的訊號
只是,很多人不容易察覺到自己有多辛苦;可以從留意和日常不同的自己,發現真實的感受。例如:
‧莫名地感到焦躁
‧在社群媒體上PO了傷人的留言
‧開始暴飲暴食
‧連洗澡也覺得好累
‧早上很難起床
當你發現自己和平常不太一樣時,想想看:「我是不是在忍耐著什麼?或者是有什麼壓力嗎?」一旦你意識到現在壓力很大、覺得很痛苦,這就是應該開始好好休息、照顧自己的起點。
這是我歷經超過三十年的人生中體悟到的真理,以我個人為例,當我連吃飯都食不知味的時候,做什麼都不會順利。在開始努力之前,請先照顧好自己疲累的心情,這一點非常重要。
POINT!從日常的行為中,察覺自己心累的訊號。
◎只要還能感到痛苦,都還來得及
─累積的疲勞,無法一朝一夕就消除。
正因如此,在疲勞累積之前,就要開始自我照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容量」,就像體力和精神力一樣,不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就到達極限。例如,早上突然起不來、一想到要上班就忍不住掉眼淚……這種情況不勝枚舉。
當我們感到辛苦時,往往只會看到負面的事物,覺得全世界都與自己為敵,導致原本順利的事情也變得不順利;我們的怒氣沸點也會降低,一點小事就抓狂。
當你感到好辛苦、快受不了了時,決定泡個澡、好好睡一覺、吃頓豐盛的餐點。
結果呢?你可能會發現——難以置信!疲勞並沒有因此消除,依然感到身心俱疲!
累積的疲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在疲勞累積之前,就開始照顧自己。
許多人會花時間去按摩、做伸展操來照顧身體,卻很少有人會去照顧自己的心靈。當你感到疲倦、煩躁、覺得很痛苦時,正是應該開始照顧自己心靈的時機。
‧能感覺痛苦,是心理機制還有作用
大人絕對也會遇到什麼都不想做的「厭世期」,當你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請假在家休息、到大自然中放鬆、和朋友聊天抒發情緒,總之就是休息、做一些能放鬆、舒緩壓力的活動,請好好愛惜自己。
如果這樣做之後,還是覺得疲倦、煩躁的話,其實這樣反而還不錯,希望你能明白,真正的危險,是已經感覺不到痛苦的時候。
當你發現自己變得麻木時,就要小心了,千萬別認為反正什麼都感覺不到,所以沒關係。
遇到這種情況,請練習尋求幫助。身為身心科醫師,我建議可以抱持平常心去就診,但如果身邊有可以商量的人,也可以試著向他們求助。
看起來很堅強的人往往最不願意求助,結果反而會變得更痛苦,許多人在崩潰之前,在外人眼中都看起來很堅強。
因此,重要的是必須在傷口還不深、痛苦還不強烈的時候,就及早處理。就像身體需要保養一樣,心靈也需要在感到不適之前就開始照顧。
POINT!在傷口尚淺,還不是那麼痛苦的階段,就要開始照顧自己的情緒。
◎為了保護自己而逃避,一點都不可恥
─社會對「逃避」太過嚴苛了,導致我們養成了「不能逃避」的習慣。
我希望你能明白,遇到困境時努力固然重要,但「逃避」也是一種選擇。社會對「逃避」的態度太過嚴苛,以致於我們養成了「不能逃避」的習慣。
舉例來說,來我們身心科就診的患者和家屬中,有許多人都認為「絕對不可能換工作」。但站在身心科醫師的立場,總是把轉職視為一種選擇,而且也見過許多人確實透過轉職而改善了狀況。
工作有擅長與不擅長、適合與不適合的問題,企業中也有黑心企業。然而,許多人卻會因為「因為痛苦而轉職」的想法,而產生罪惡感。
逃避,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了保護自己而逃避,反而應該要讚許自己選擇逃避的勇氣。為了繼續活下去,為了不放棄自己的人生,所以現在選擇逃避。
到底什麼才算是逃避呢?這個問題其實很模糊。
明明心裡很痛苦、卻硬撐著留在公司,也可以說是一種逃避自己內心感受的行為。如果真的在乎自己的心情,那麼「不逃避」的選擇,反而可能是一種「逃避」。
不管會被別人嘲笑或否定,有不少人因為選擇逃避,才能活到現在。那些用輕蔑的字眼阻止別人逃避的人,並不會為企圖逃避者的人生負責。
有些人可能會說出像是,工作不到三年就離職、很難找下一份工作,或是一直換工作會讓履歷不好看等等的話,但請不要因為這些模糊不清的理由,就強迫現在的自己忍受痛苦。
隨心所欲過自己喜歡的人生,不需要經過其他人的同意。
‧如果不能逃避,可以選擇暫時「逃離」
當然,要完全照自己所想的過生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的人會遇到的狀況像是,因為有孩子、所以不可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或是考量到存款不夠,還要顧慮到生活的安穩,根本不可能過著那麼隨心所欲的過日子。
我完全能理解你的心情和處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確實不容易。
不過,就算不能百分之百隨心所欲,是不是至少讓自己有百分之十的時間過得更自在一點呢?
例如前面提到,因為有小孩而無法很自由,但可以在晚上騰出一些時間看喜歡的書,或是雖然沒什麼錢,但可以每週一次去咖啡廳、獨自喝杯咖啡,小小享受一下。這樣一來,就能稍微擁有屬於自己隨心所欲的時光了。
偶爾逃離一下現實生活,找出一些自由自在的時間也很重要。
POINT!不要逃避自己真實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