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看不順眼的人閉嘴──打亂對方原本習慣的節奏
只要在職場工作,難免會遇到一些看不順眼的人。
像這種時候,針對看不順眼的人,建議你運用「指出對方無意識的習慣動作」這個心理技巧。
舉例來說,令人看不順眼的A正在會議上發言,你發現他說話時有個習慣,就是手會胡亂擺動。你可以如此建議:
「A的簡報很精彩,可是手部動作太誇張了。要是沒有那些動作,絕對會更完美。」
乍看之下沒有惡意,甚至算是善意的提醒,實際上卻是將A推落谷底的行為。
不論擺動雙手、抖腳,或是說話時穿插「那個~」「嗯~」等口頭禪,都是為了掩飾緊張感,讓我們維持自己的節奏。
無意識的習慣非常古怪。在你的建議之下,要是對方覺得:「這樣啊?那下次我要注意,說話時手盡量不要亂動。」你就成功了!當他開始留意自己這些用來掩飾緊張感的無意識動作,越是想要克制,就越是無法表現得像以前一樣好,因為原本的節奏被打亂了。
運動員之間經常利用這個心理技巧。
想像一下你在打高爾夫,之前都打得很順,狀況還不錯。
此時,如果某位職業選手對你說:「球桿這樣握會打得更好喔!」你一定會想改變握桿方式。結果,本來打得還不錯,卻突然開始失常。
打亂習慣,就會打亂一個人的節奏,提高自取滅亡的可能性。
如果公司裡有看不順眼的人,就讓他自亂陣腳吧!
就算做錯事也能留下好印象──誠懇道歉後,暫時遠離主管視線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有一項研究,針對「第一次見面時,對彼此留下良好印象」的男女,分別調查「盡量少見面」和「立刻多次約會」這兩種情況下,這些男女對於彼此「理想化」(idealization)的程度。
結果顯示,「盡量少見面」的男女,對彼此理想化的程度比一般情況提高了20%。另一方面,「立刻多次約會」的男女,分手的機率比一般情況高出了30%。根據這個研究得知,讓我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的人,即使之後沒有接觸,對方也會逐漸在我們心中理想化。
實際上,與其頻繁見面,不見面更能增加理想化的程度。
當主管責備你時,不妨利用這一點──
人在職場難免會犯錯,不論是工作進度延誤或案子執行失敗,如果因此被主管責罵,請務必誠心誠意道歉,讓對方留下正面印象。即使主管罵得再兇,只要你展現了真誠的歉意,一定能在他心裡留下深刻印象。之後,要盡量避免與主管接觸。
如此一來,主管內心的「罪惡感」會逐漸加深,開始自我檢討:「是不是罵得太過火了?」
避不見面的時間一久,說不定最後主管反而會主動來找你示好:「最近你很認真呢!不錯!」甚至有可能邀你吃個飯,喝杯酒。
不過,有些場合實在無法刻意避開。遇到這種情況,適當地保持距離吧,只要別讓主管誤以為你無視他就好了。
再普通的商品也能賣到翻──以「損失趨避」技巧製造急迫感
善於推銷的人,業績總是亮眼,對公司的營業額貢獻良多。
雖然你逛遍書店,買了許多諸如「這樣做就能改善業績」的書,但是即使努力照著做,也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嗎?
其實,推銷並不難。
只要遵循推銷的原則進行,必定會有成果。許多頂尖業務員不過是遵循原則,以平常心跑業務罷了。差別只在於能增加多少業績。
那麼,客人會在哪種情況下願意掏錢出來呢?
很簡單,就是認為價值大於金額,並且認定對自己有好處的時候。
當一千元的東西只賣一百元時,即使並不是很想要,你是否會覺得:
「或許以後會用得到,還是買下來吧。」
這就是「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的心理作用。
不論做行銷或跑業務,只要向對方灌輸「商品的價值遠高於標示的價格,現在不買就是損失」的想法,就一定會大賣。
德魯‧埃里克‧惠特曼(Drew Eric Whitman)這位精通心理學的廣告文案專家曾說過:
「煽動恐懼感,商品就會賣到翻。恐懼會產生刺激及急迫感,促使人們採取行動,掏錢購買。」
事實上,針對這種效果,社會心理學家與消費者行為研究學者進行了長達五十年以上的研究,並且已經加以證實。想讓銷售成績飛躍性提升,就在談話、文案中植入恐懼元素,在感受到刺激時讓對方立即購買。人在當下會想除去恐懼感,便會立即購買你的商品。
說話時,注意對方的腳有沒有正對著你──從雙腳「看」出對方的真心話
客戶是否對你的商品有興趣,只要觀察「身體的動作」就能瞭解。
這個原則,每位櫃檯接待人員應該都很熟悉吧?讓我來說明一下其中的道理。
遠古人類靠著狩獵維生,雖然和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完全不同,但是我們仍繼承了祖先的基因。這一點,從「身體的動作」就看得出來。
請試著回想:當你緊張時,手會不會變冷?
這是因為此時全身的血液都流向雙腳了。
為什麼有這種現象?
原因在於,感到恐懼或受到威脅時,人在本能上會覺得必須趕快逃離現場,這正是基因的影響。遠古狩獵生活危機四伏,必須時時警戒,一發現狀況不對,腎上腺素激增,血液流向雙腳,才能隨時拔腿就跑。
利用這種天性,就能辨別客戶的真心。
談生意時,請注意對方的雙腳。
如果腳的方向直直地對著你,就表示生意有望談成;腳的方向若是向外,也就是並非對著你時,你再怎麼費盡唇舌,通常也會無疾而終。
腳的方向朝外,顯示對方下意識想趕快逃離,也是對你的商品沒有興趣的信號。
向第三者說好話,公司女同事都挺你──利用「溫莎效應」博得好人緣
在組織內工作,若不好好建立人際關係,一旦出了什麼事,無人聲援,就等著大難臨頭。
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讓資深女同事站在自己這一邊。這一點,凡是在職場待得夠久的人都懂──千萬別被資深女同事討厭。
一旦成了女同事之間談論八卦、流言攻擊的對象,這些話傳到主管耳裡,聽多了可能也會覺得「最好注意那個人」而藉故找碴。
話雖如此,若是主動接近資深女同事,旁人難免在背後議論紛紛:「哇,他跑去討好同事耶。」
此時,請使用「溫莎效應」這項技巧。
回想一下是否有這類經驗──學生時代,當朋友偷偷地對你說:「之前A子說她喜歡你喔。」你是否覺得心中小鹿亂撞呢?
這就是所謂的「溫莎效應」:間接傳話,在對方心裡留下好印象。
如果有人自稱:「我很值得信任喔。」反而會令人感覺不可信賴;如果是其他人說:「他是很有信用的人喔。」則會提高信任感。不論是戀愛、工作,總之只要跟人際關係有關,多半都能發揮效果。
若想拉攏某位資深女同事,就對其他女同事說:
「A小姐(資深女同事)很親切呢!」
「A小姐感覺很值得信賴呢。」
日文有句俗話:「人的嘴是堵不住的。」這些話將成為她們茶餘飯後的聊天內容,漸漸地必定會傳入資深女同事耳裡。這樣一來,所有女同事都會對你留下好印象。
越危險的地方,就是越容易心動的地方──利用「吊橋效應」製造戀愛的感覺
提到約會的行程,一定會想到看電影。
難得的機會,只是單純待在電影院裡就太可惜了。好好利用這個場所,將能左右接下來的發展。
因為漆黑的環境,能讓人無視「個人空間」,拉近彼此的距離,對於想要更進一步的雙方而言可說是最棒的刺激。而且共同欣賞一部電影,也會讓兩人的呼吸頻率一致。
此時,推薦各位選擇刺激的動作片或恐怖片,促使「吊橋效應」(suspension bridge effect)發生。
一九七四年,加拿大心理學家唐納德‧達頓(Donald Dutton)及亞瑟‧艾倫(Arthur Aron)在卡皮蘭諾吊橋(Capilano Canyon Suspension Bridge)進行了一項關於生理與認知學說的實驗。
實驗召集了十八至三十五歲的單身男性,分別通過架在溪谷上的搖晃吊橋與穩固橋樑。走至橋中央時,年輕女性上前向他們攀談,要求做問卷。
做完問卷後,女性會留下電話號碼,並且對男性說:「如果想要知道問卷調查結果,可以打電話給我。」結果,走過吊橋的男性幾乎都打了電話,走在穩固橋樑的男性僅有一成對問卷結果感到好奇。
這個實驗說明:人在生理上感到興奮時,會有戀愛的感覺。因此,它也被稱為「愛情的吊橋理論」。
共同體驗了緊張感,便有可能發展戀情。
想在電影院達到這個效果,就挑選令人捏一把冷汗的動作片或是讓人心跳加速的恐怖片。在適當的時機,不著痕跡地牽對方的手。
走出電影院之後,兩人的關係肯定會迅速升溫。
想接吻,就用右眼看著他──訴諸右腦的動物性本能
接吻是戀愛過程很重要的一步,也是第一道難關。
只要信賴關係加深,自然會走到這一步。
想要促使它提早發生,可以運用以下這個與腦科學有關的技巧,直接傳達信號到對方的大腦,引導對方不自覺地想接吻。
訣竅在於,有意識地進行接吻前的無意識動作,具體步驟如下:
一、用你的右眼看對方的右眼一‧五秒
二、用你的右眼看對方的左眼一‧五秒
三、用你的右眼看對方的嘴唇一‧五秒
也就是用你的右眼,模仿人在接吻時的無意識視線──順著對方的右眼、左眼、嘴唇,像畫三角形般移動視線。
約會時,每隔三十分鐘重複一次。
必須注意的是,一開始要用右眼看著對方的右眼,因為右眼與右腦連結。左腦掌管思考與邏輯,辨識文字與語言;右腦則掌管五感,辨識圖像與影像,可說是動物的腦。
換言之,藉由訴諸對方的五感與動物性本能,就能使他自然而然進入接吻模式。
										只要在職場工作,難免會遇到一些看不順眼的人。
像這種時候,針對看不順眼的人,建議你運用「指出對方無意識的習慣動作」這個心理技巧。
舉例來說,令人看不順眼的A正在會議上發言,你發現他說話時有個習慣,就是手會胡亂擺動。你可以如此建議:
「A的簡報很精彩,可是手部動作太誇張了。要是沒有那些動作,絕對會更完美。」
乍看之下沒有惡意,甚至算是善意的提醒,實際上卻是將A推落谷底的行為。
不論擺動雙手、抖腳,或是說話時穿插「那個~」「嗯~」等口頭禪,都是為了掩飾緊張感,讓我們維持自己的節奏。
無意識的習慣非常古怪。在你的建議之下,要是對方覺得:「這樣啊?那下次我要注意,說話時手盡量不要亂動。」你就成功了!當他開始留意自己這些用來掩飾緊張感的無意識動作,越是想要克制,就越是無法表現得像以前一樣好,因為原本的節奏被打亂了。
運動員之間經常利用這個心理技巧。
想像一下你在打高爾夫,之前都打得很順,狀況還不錯。
此時,如果某位職業選手對你說:「球桿這樣握會打得更好喔!」你一定會想改變握桿方式。結果,本來打得還不錯,卻突然開始失常。
打亂習慣,就會打亂一個人的節奏,提高自取滅亡的可能性。
如果公司裡有看不順眼的人,就讓他自亂陣腳吧!
就算做錯事也能留下好印象──誠懇道歉後,暫時遠離主管視線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有一項研究,針對「第一次見面時,對彼此留下良好印象」的男女,分別調查「盡量少見面」和「立刻多次約會」這兩種情況下,這些男女對於彼此「理想化」(idealization)的程度。
結果顯示,「盡量少見面」的男女,對彼此理想化的程度比一般情況提高了20%。另一方面,「立刻多次約會」的男女,分手的機率比一般情況高出了30%。根據這個研究得知,讓我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的人,即使之後沒有接觸,對方也會逐漸在我們心中理想化。
實際上,與其頻繁見面,不見面更能增加理想化的程度。
當主管責備你時,不妨利用這一點──
人在職場難免會犯錯,不論是工作進度延誤或案子執行失敗,如果因此被主管責罵,請務必誠心誠意道歉,讓對方留下正面印象。即使主管罵得再兇,只要你展現了真誠的歉意,一定能在他心裡留下深刻印象。之後,要盡量避免與主管接觸。
如此一來,主管內心的「罪惡感」會逐漸加深,開始自我檢討:「是不是罵得太過火了?」
避不見面的時間一久,說不定最後主管反而會主動來找你示好:「最近你很認真呢!不錯!」甚至有可能邀你吃個飯,喝杯酒。
不過,有些場合實在無法刻意避開。遇到這種情況,適當地保持距離吧,只要別讓主管誤以為你無視他就好了。
再普通的商品也能賣到翻──以「損失趨避」技巧製造急迫感
善於推銷的人,業績總是亮眼,對公司的營業額貢獻良多。
雖然你逛遍書店,買了許多諸如「這樣做就能改善業績」的書,但是即使努力照著做,也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嗎?
其實,推銷並不難。
只要遵循推銷的原則進行,必定會有成果。許多頂尖業務員不過是遵循原則,以平常心跑業務罷了。差別只在於能增加多少業績。
那麼,客人會在哪種情況下願意掏錢出來呢?
很簡單,就是認為價值大於金額,並且認定對自己有好處的時候。
當一千元的東西只賣一百元時,即使並不是很想要,你是否會覺得:
「或許以後會用得到,還是買下來吧。」
這就是「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的心理作用。
不論做行銷或跑業務,只要向對方灌輸「商品的價值遠高於標示的價格,現在不買就是損失」的想法,就一定會大賣。
德魯‧埃里克‧惠特曼(Drew Eric Whitman)這位精通心理學的廣告文案專家曾說過:
「煽動恐懼感,商品就會賣到翻。恐懼會產生刺激及急迫感,促使人們採取行動,掏錢購買。」
事實上,針對這種效果,社會心理學家與消費者行為研究學者進行了長達五十年以上的研究,並且已經加以證實。想讓銷售成績飛躍性提升,就在談話、文案中植入恐懼元素,在感受到刺激時讓對方立即購買。人在當下會想除去恐懼感,便會立即購買你的商品。
說話時,注意對方的腳有沒有正對著你──從雙腳「看」出對方的真心話
客戶是否對你的商品有興趣,只要觀察「身體的動作」就能瞭解。
這個原則,每位櫃檯接待人員應該都很熟悉吧?讓我來說明一下其中的道理。
遠古人類靠著狩獵維生,雖然和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完全不同,但是我們仍繼承了祖先的基因。這一點,從「身體的動作」就看得出來。
請試著回想:當你緊張時,手會不會變冷?
這是因為此時全身的血液都流向雙腳了。
為什麼有這種現象?
原因在於,感到恐懼或受到威脅時,人在本能上會覺得必須趕快逃離現場,這正是基因的影響。遠古狩獵生活危機四伏,必須時時警戒,一發現狀況不對,腎上腺素激增,血液流向雙腳,才能隨時拔腿就跑。
利用這種天性,就能辨別客戶的真心。
談生意時,請注意對方的雙腳。
如果腳的方向直直地對著你,就表示生意有望談成;腳的方向若是向外,也就是並非對著你時,你再怎麼費盡唇舌,通常也會無疾而終。
腳的方向朝外,顯示對方下意識想趕快逃離,也是對你的商品沒有興趣的信號。
向第三者說好話,公司女同事都挺你──利用「溫莎效應」博得好人緣
在組織內工作,若不好好建立人際關係,一旦出了什麼事,無人聲援,就等著大難臨頭。
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讓資深女同事站在自己這一邊。這一點,凡是在職場待得夠久的人都懂──千萬別被資深女同事討厭。
一旦成了女同事之間談論八卦、流言攻擊的對象,這些話傳到主管耳裡,聽多了可能也會覺得「最好注意那個人」而藉故找碴。
話雖如此,若是主動接近資深女同事,旁人難免在背後議論紛紛:「哇,他跑去討好同事耶。」
此時,請使用「溫莎效應」這項技巧。
回想一下是否有這類經驗──學生時代,當朋友偷偷地對你說:「之前A子說她喜歡你喔。」你是否覺得心中小鹿亂撞呢?
這就是所謂的「溫莎效應」:間接傳話,在對方心裡留下好印象。
如果有人自稱:「我很值得信任喔。」反而會令人感覺不可信賴;如果是其他人說:「他是很有信用的人喔。」則會提高信任感。不論是戀愛、工作,總之只要跟人際關係有關,多半都能發揮效果。
若想拉攏某位資深女同事,就對其他女同事說:
「A小姐(資深女同事)很親切呢!」
「A小姐感覺很值得信賴呢。」
日文有句俗話:「人的嘴是堵不住的。」這些話將成為她們茶餘飯後的聊天內容,漸漸地必定會傳入資深女同事耳裡。這樣一來,所有女同事都會對你留下好印象。
越危險的地方,就是越容易心動的地方──利用「吊橋效應」製造戀愛的感覺
提到約會的行程,一定會想到看電影。
難得的機會,只是單純待在電影院裡就太可惜了。好好利用這個場所,將能左右接下來的發展。
因為漆黑的環境,能讓人無視「個人空間」,拉近彼此的距離,對於想要更進一步的雙方而言可說是最棒的刺激。而且共同欣賞一部電影,也會讓兩人的呼吸頻率一致。
此時,推薦各位選擇刺激的動作片或恐怖片,促使「吊橋效應」(suspension bridge effect)發生。
一九七四年,加拿大心理學家唐納德‧達頓(Donald Dutton)及亞瑟‧艾倫(Arthur Aron)在卡皮蘭諾吊橋(Capilano Canyon Suspension Bridge)進行了一項關於生理與認知學說的實驗。
實驗召集了十八至三十五歲的單身男性,分別通過架在溪谷上的搖晃吊橋與穩固橋樑。走至橋中央時,年輕女性上前向他們攀談,要求做問卷。
做完問卷後,女性會留下電話號碼,並且對男性說:「如果想要知道問卷調查結果,可以打電話給我。」結果,走過吊橋的男性幾乎都打了電話,走在穩固橋樑的男性僅有一成對問卷結果感到好奇。
這個實驗說明:人在生理上感到興奮時,會有戀愛的感覺。因此,它也被稱為「愛情的吊橋理論」。
共同體驗了緊張感,便有可能發展戀情。
想在電影院達到這個效果,就挑選令人捏一把冷汗的動作片或是讓人心跳加速的恐怖片。在適當的時機,不著痕跡地牽對方的手。
走出電影院之後,兩人的關係肯定會迅速升溫。
想接吻,就用右眼看著他──訴諸右腦的動物性本能
接吻是戀愛過程很重要的一步,也是第一道難關。
只要信賴關係加深,自然會走到這一步。
想要促使它提早發生,可以運用以下這個與腦科學有關的技巧,直接傳達信號到對方的大腦,引導對方不自覺地想接吻。
訣竅在於,有意識地進行接吻前的無意識動作,具體步驟如下:
一、用你的右眼看對方的右眼一‧五秒
二、用你的右眼看對方的左眼一‧五秒
三、用你的右眼看對方的嘴唇一‧五秒
也就是用你的右眼,模仿人在接吻時的無意識視線──順著對方的右眼、左眼、嘴唇,像畫三角形般移動視線。
約會時,每隔三十分鐘重複一次。
必須注意的是,一開始要用右眼看著對方的右眼,因為右眼與右腦連結。左腦掌管思考與邏輯,辨識文字與語言;右腦則掌管五感,辨識圖像與影像,可說是動物的腦。
換言之,藉由訴諸對方的五感與動物性本能,就能使他自然而然進入接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