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的諮商中,那些離開受病態型自戀人格者控制伴侶關係的人,會痛苦不堪地意識到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也就是他們經受的操縱、虐待和不幸。度過難關後,他們才能仔細檢視受害的嚴重性,最後驚呼:「我怎麼會留下來啊?」對這段經歷感到不理解和羞恥是受虐被害者共有的念頭,而且會長期困擾他們。我撰寫這本書主要是為了幫助他們理解這個痛苦的謎團。之後,要了解情況、做出決定並行動時就顯得簡單多了;然而當一個人還在困境中掙扎時,則沒這麼容易。必須要一步步審視曾經走過的路,才能揪出阻礙前進的因素。
此外,周遭的人常常不解獵物們為什麼留下來,有時候獵物在一段有毒關係中太久,以至於旁人認為獵物顯得軟弱、膽小、神經質,甚至在心中默默對獵物下評斷:他一定很愛這種關係吧!這不僅是污辱的表現,更是謬誤,本書正是要證明這一點。「你早點離開就好了!」身邊親近的人有時會這麼想或說這種話,但這正是不清楚陷阱的複雜性,以及令獵物受困的機制有多麼盤根錯節。
不健全伴侶關係經常發生剝削行為,來自其中的孩子也需要了解來龍去脈,為什麼媽媽或爸爸沒有離婚,或是沒有早點離婚。理解往往能讓人與自己的過去和解,或者至少往和解的方向邁進。
我希望司法人員也能在本書中看到關鍵,因而得以明白在某些離婚案例中所面臨令人摸不著頭緒、反反覆覆的行為、那些他們起初不了解的恐怖事物、相較於一般情形變化更詭譎的衝突(離婚絕少在沒有衝突的情況下發生,該如何察覺兩者之間的細微差異?),以便能用更好的方式陪伴這些特別難熬的分離。
最後則是大眾,即使沒有直接關係,大眾也該明白這個謎團的關鍵:究竟什麼是有毒的關係?什麼是病態型自戀人格者的行為?這類關係的機制是什麼?有辦法預防自己深受其害嗎?如果對一段感情有疑慮該注意什麼?為什麼身陷痛苦且有毒關係的人仍留在其中?
不,獵物並不懦弱。與我們每一個人相比,他們並沒有特別神經質,他們也不是受虐狂。他們只是被困住了,如果脫離了陷阱,表示他們經歷了一場值得受到認可的抗爭。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要了解人們受困於關係中的常見原因,有時候甚至是長期受困。我們要檢視這種有毒關係的主要面貌:誘惑階段和破壞階段的交替、掠奪者為了讓獵物發瘋施展的心力、習慣的影響力(人總是能習慣一切,最糟糕的人事物也不例外)、遺忘、妨礙獵物看清「大局」的持續現象、周遭人們的角色有時造成反效果、物質的束縛、獵物自我形象的崩潰,最後是將獵物與掠奪者連結在一起的愛情……光是這些列舉事項就足以讓我們了解到,擺脫控制並不是如此容易的事。
此外,獵物往往因為過去造成特殊的脆弱性,令掠奪者得以趁虛而入使掠奪更加嚴重。這個特質本身並不能解釋掠奪關係,而是在一般的掠奪機制增添另一個面向。我們將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探討這些脆弱性。擺脫控制同時也是個人的功課,若是想要避免同樣情況再度上演更該如此!
最後,要特別注意法語的特性,以免以為書中指稱的獵物是女性:「獵物」(proie)是陰性名詞,「掠奪者」(prédateur)是陽性名詞,所以我會分別以陰性和陽性的代名詞指稱。然而,這種掠奪行為在男性和女性身上都會發生,有女性獵物也有男性獵物,而我非常希望後者能夠在我書寫的內容中意識到自己的處境。
還有一個重要前提:不管是異性戀伴侶還是同性戀伴侶都適用這本書的內容,因為掠奪的進程和互動完全一樣。受困者的性別和性向在這種機制中沒有太大關係。
由於有幸長期陪伴獵物,我可以證明,一旦走完擺脫控制的道路,這段經歷往往會讓獵物對幸福的意識、力量與能力獲得成長。然而,這段旅程無比艱難,我們將在本書中理解到:無論男女,願獵物能在勇敢不屈的戰鬥中得到認可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