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編劇
編劇的誕生
我在上課時,經常向夢想成為編劇的學生提問: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編劇?」
「我想成為電視劇編劇。」
「那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電視劇編劇呢?」
聽到這個問題時,學生便答不出來了。
事實上,「想成為電視劇編劇」這句話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說,成不了「電視劇編劇」的意思。
假設有個人到化妝品店買化妝品,或是在電子商街買筆記型電腦。就算買一件化妝品,也要購買適合自己膚質的化妝品,除了看成分之外,還要看容器設計,連賣場店員的態度都要看。筆電也是一樣,記憶體的容量、硬碟容量、網路、無線網路、顯示卡甚至鍵盤等都要注意。
同樣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電視劇編劇。但要成為能夠成功播出的電視劇編劇,就很困難。
要成為電視劇編劇,有幾條路可走。一種是各位所熟知的,在電視公司公開徵求劇本時提交自己的作品。獲選的作品會以獨幕劇型態播出,那麼就能以新人編劇的姿態出道。每年電視公司公開徵求劇本時,都會收到超過五千件以上的作品。要想在只有五到七件作品獲選的情況下脫穎而出,簡直比登天還難,還得靠一點運氣呢。
還有一種是向外包製作公司提交作品,簽約後就能出道的方法。這當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想更進一步成為作品能播映的電視劇編劇,更是難上加難。
就像我在本書開頭所說的,我們是為了創造自我獨特的作品而存在。在五千多件作品當中,很少有人真正敘述自己的故事。其中當然也有人寫的是自傳,但只是單純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並非一件作品。這裡所謂「自己的故事」,應該說是編劇自己所相信的,或是自己的視角,像是我怎麼看這件事情,或是我怎麼解讀某個概念之類。
一般在電視公司公開徵求劇本時,會請幾位導演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裡閱讀這些作品。當時我就有過疑問,公開徵求劇本的目的,是挑選編劇?還是挑選作品?然後我自己下了一個結論──公開徵求劇本雖然看起來是挑選劇本,事實上是在挑選編劇。因為作品的重要性,不如寫出這個劇本的編劇。就如同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演一樣。
實際上,負責審閱劇本的導演們都有自己的導演方式,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會以各種型態來分析作品。
一般在選拔作品時,有幾個標準──是否具備電視劇的形式?故事結構如何?包括主角在內的劇中人物個性是否鮮明?台詞寫得好不好?創意是否獨樹一格……等等。也就是說,以好幾種標準來分析作品。只要有其中一項做得好,就可以獲得好成績。
十幾年前曾經有過一件這樣的事情,有一件作品一路過關斬將到第三階段,卻在此時評審激烈辯論是否要提交此作品到最後決選階段去。此作品的內容是敘述非洲內戰的獨幕劇。內容非常有趣,台詞和整個故事結構都非常傑出,但結果卻被排除在進入最後決選階段的十二件作品之外。理由是製作不出來。該作品的內容,以獨幕劇的預算,無法製作出來。
這裡還有另一個需要考慮的事項:想像力和預算就像兩條永遠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再怎麼有創意、有想像力的作品,如果沒有考慮到預算的話,就無法製作播出。電影雖然也受到預算的限制,但情況比電視劇好一些。舞台劇公演時,雖然受到場所無法移動的空間限制,但卻不像電視劇一樣,受到預算極大的影響。
其實預算的問題,就是能否將作品化為現實的問題。電視劇必須將基礎完全架構在現實上才能開始,必須扎根在現實上,才具有可行性。實際的人物、實際的共識、實際的故事結構、實際的台詞等,必須徹底符合「現實」這個條件。
如果人物好、內容好、故事結構好,也很有趣,只因為不切實際,就沒有機會獲選,或製作播出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回答:「是的!」
設定要自由,展開要切合實際
其實,大部分的人很容易誤解「現實」這個東西,有人會問:「歷史劇和科幻劇都是非現實的,為什麼還能製作播出呢?」
雖然前面提過預算的問題,但現實和預算還是有點不一樣。電視劇可以說是最切合實際的一種作品類型。這意味著觀眾把電視劇內容當成了實際存在的現實。那麼在電視劇當中,什麼才算是現實呢?
如剛才所說的,預算是其中最基本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劇裡的切合實際的部分。時代背景設定、人物角色設定等,一切的設定最初都是從虛構開始的。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重要關鍵:到哪裡為止是虛構,從哪裡開始是現實?
所有的電視劇都存在著「設定」。假如有這樣的人?假如被放進這樣的情況?假如動物可以像人一樣說話?等等,各種設定都是可以存在的,但這些設定全都是虛構的。所謂虛構,就是擁有再多想像力和特異處也無所謂。假設是有獨眼龍存在的國家?所有虛構都是從「假設」這個共通點開始。正如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及《阿凡達(Avatar)》一樣,所有的時間、空間背景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從那之後開始才是問題。情況設定可以是虛構的,裡面的內容卻不能虛構。《阿凡達》的主角,行為舉止必須符合該時代的人才有的樣子。《第五元素》的主角就不會像《阿凡達》主角那樣思考,那樣行動。
在背景、情況和人物的設定當中,最多只能有一樣是虛構的,不能有再多的虛構存在,必須用符合實際的故事來填補。不管劇中主角是歷史人物還是假想的存在,在最初的設定之後,就必須以符合現實的角度思考。必須是有可能是事實的故事,和有可能是實際的情況才行。比起想要看何種類型的電視劇,觀眾們更會以是否切合實際,去觀看電視劇。「哪有那種事?」「哪有那種人?」一旦觀眾開始採取這樣的態度,電視劇便開始走下坡。從最初的背景設定亮相之後,觀眾便不再手下留情,而會採取更嚴格的態度。比起投入劇中內容,觀眾更熱衷於尋找不切實際的部分,這種事情早已司空見慣。
當然,將劇本內容具體化的電視劇製作過程,也就是拍攝和後製剪輯作業中,會盡力將虛構呈現得更接近現實。尤其是導演和演員更會不斷思考:「這種情感存在於現實中嗎?」、「可以這麼想嗎?」但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從編劇在編寫劇本時開始,就將現實感包含進去。
對新人編劇來說,最需要的便是自信感,這份自信感來自不需要抄襲他人作品,自己就能創作的能力。我很想說,那簡直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什麼都敢想。「假設機器人跟真人一樣?」、「假設那棵樹會走動?」,如果能從這種小的想像開始,發展到無限大膽的假設,那就太好了。也就是說,「外星人擁有比地球人更高的智慧」這種和別人一樣的想法就算了,要的是「智慧比不上地球人的外星人也可能存在」的這種想法。不要那些資深編劇早就有過的想法,要的是嶄新、恣意的想像。比起大家熟悉的吸血鬼喜歡吸血的故事,也可以想像一個不敢吸血的吸血鬼,或者想要吃熟食的野獸吧?那麼反過來,也可以有想成為動物的人類,或是想像植物一樣生存的人類吧?
發揮創意,大膽想像,其後就要完全切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