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一】我所使用的葛森飲食法
我對癌症病人使用的營養療法產生興趣,是在癌症第一次手術過後復發時──那時,我被告知常規西醫療法已無法治癒我的病。後來有一天,我被帶去聽一場葛森療法的演講。我很驚訝葛森醫師對癌症與營養療法自有一套驚人、深入又創新的理論,更棒的是,他在還記錄了所有宣告不治病人的康復過程。
◎偉大的葛森醫師
葛森是執業醫師,年輕時便使用飲食法來減緩自己的偏頭痛。他建立這套養生法並記錄幾位恢復良好結核病人的情況。一九二八年,他不太情願且帶點悲觀地開始治療第一位癌症病人,最後這位病人竟然完全康復了!
邱吉爾曾說:「人偶爾會被真理所絆倒,但多數人最終還是會站起來,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毫無疑問的是,葛森偶然發現了這套療法。接下來,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根據臨床經驗修正與改進飲食方法,試圖證明這套療法的效果。
我在讀過葛森的書以後,認為他對自然有崇高的信念。他相信癌症是多因、退化性疾病,並認為癌症是食物與環境過度偏離自然的結果。他相信我們擁有超越身體的能力,可以應付非自然的產物。葛森與我相同,均視癌症為一種社會性、生活型態的疾病,他列出一份清單,包括土壤使用過多人造肥料與化學物質、過度精製及攙雜毒性添加物的食物、食物準備不充分、環境汙染等,這些個別因素加總起來,多方面影響人體整體的機能。他假設:這些因素會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逐漸削減身體的抵抗力,然後,當最後一個關鍵因素產生局部症狀時,身體的防禦能力就會被架空,而無法排除,甚至是控制症狀。癌症,就是全身症狀(一種多因、慢性、退化的症狀)的局部癥候。
葛森早在一九三○年代便發展出這些觀念!他是第一位廣泛指出癌症與身體自然防禦機制──免疫系統──缺陷有關的人。他在很久以前便指出,癌症與免疫系統的缺失有關,但主流醫學直到最近才開始研究,並提出同樣的基本概念。葛森是那個時代的領航者!他知道一旦癌症症狀出現,問題就絕不只是局部腫瘤,而是整個身體都病了。由於癌症會出現腫瘤,因此常被當成是局部問題來治療,至於身體其他部位則被認為是沒問題的。葛森的假設是,如果身體其他部位可以恢復健康狀態,就會產生影響並消除身體各部位的癌症。
這就是葛森的目的──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
◎三個月葛森療法讓我的身體排毒與淨化
葛森深知這套飲食理論的營養基礎所使用的補充品會在醫學界引發爭議,但他是個務實主義者,他看到這套療法的效果,因此在持續治療病人的期間,經常對外提供完整的醫學說明,指出即使是宣告不治的病人都具有高治癒率的事實。顯然這套療法達到令人驚歎的成果,然而更驚人的是,這些病人起初都接受常規治療,卻無人因此康復。
葛森療法是一套嚴格的飲食方法,自然需要專業人士指導。與其說葛森療法是飲食法,不如說是治療法,我不贊成任何人自行進行葛森療法,因為這套療法需要專業指導與監督,而且至少需要一個人負責協助準備。我的第一任妻子就每天花十二個小時替我準備葛森療法。想嘗試的人必須投入非常多時間與精力,而且最好能住進醫療院所接受指導,更詳盡的內容請見葛森醫師的《癌症療法:五十個成功案例》,以及他女兒夏綠蒂‧葛森與人合寫的《救命聖經‧葛森療法》。
許多人對葛森療法持保留態度,但基於它的理念與優點,仍值得討論。此外,對於強效飲食法特別感興趣的人,葛森療法是我所知最好的方法,許多人都很適合!
我在使用葛森療法三個月所得到的最大好處,就是它確實讓我的身體排毒與淨化。因為如此,再加上持續密集的靜坐,我對可以吃什麼新食物更為敏感,也吃得更安心;還有哪些食物我最好別碰。舉例來說,乳製品及蛋是我絕對要避免的兩項食物。
不斷地實驗,嘗試各種食物,並觀察身體的反應;我持續發展新的飲食法,讓療癒的過程更穩定──療癒飲食法;康復後,我仍繼續保持這樣的飲食態度,很快就將其改成維持性飲食──健康飲食法。這些年來,根據最新研究與數千名癌症患者認真控制營養及治療的回饋,證實療癒飲食法與健康飲食法是讓他們可以活到今天的原因。
◎停止葛森療法後的後續好處
當我不再使用葛森療法後,變得對食物十分敏感。我只要看到茄子,就知道它不適合;我發現自己對生洋蔥的反應十分強烈,絕對不能吃,而煮洋蔥裡的芳香酸會有所轉化,我可以高高興興地吃它。
我的身體對雞蛋有強烈反應,一吃就會影響肝臟,有時還會出現黃疸,而我的情緒自然也受到影響,脾氣變得很壞。至於牛奶則有點微妙,我很愛喝牛奶,不過每次只要一吃乳製品就會發炎,而且都在喉嚨,所以我決定還是不吃。當然,無論基於什麼原因,不喝牛奶都很合理。
【摘文二】癌症長期倖存者的4大特徵
在本書中,你會發現長期倖存者有許多特徵,並瞭解他們做了什麼才得以恢復健康。資深且優秀的癌症醫師蓋布瑞爾.孔恩教授曾點出得到惡性腫瘤卻出人意表地活了很久的倖存者的特徵,在此引用如下:
▼他們大量接觸常規療法的意見及療法:他們「控制」自己的健康,決定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治療,對醫療計畫的要求很高。
▼他們大量接觸非常規療法的意見與做法:同樣的,他們選擇自己要做什麼治療,並對醫療計畫有很高的要求。
▼他們憑著直覺做事:通常他們不是「思考者」或知識分子,他們多半不是在理性層次做決定,而經常以「直覺」做決定。
▼他們與自己和平共處:只要有他們在的場合,你會有種寧靜、安祥及充滿靈性的感覺,他們完全沒有恐懼。
根據個人經驗,我大致同意上述說法。
雖然我很瞭解憑直覺做決定的重要性,但我認識許多長期倖存者也很有智慧,懂得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是,因為想太多,陷入過多選擇而無法自拔,陷入懷疑與憂慮,以致無法利用直覺,無法做出明確自信的決定,也沒辦法全心投注在正在進行的事情上。
有關孔恩教授指出長期倖存者的四大特點,我們可總結為擁有冷靜及清晰的心智。這讓他們可以清楚思考,做出最好的決定,並與世界及自己和平共存。
面對所有癌症帶來的挑戰,該如何避免恐懼及慌亂?如何讓自己擁有冷靜及清明的心智?靜坐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且還具有療癒的效果。
【摘文三】靜坐療癒癌症的5個基本步驟
癌症是種慢性、多因、質變的疾病,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發展,致癌因素又十分多樣,雖然手術及其他療法對於治療癌症及修正可能致癌因素很重要,但提供適當的環境讓身體潛在的療癒力得以發揮也絕對不可忽視。這牽涉到從整體來考慮一個人,包括身體、情緒、心理與靈魂。
人人都有直接重塑健康的潛能。我們尋找的是一般性治療的理想環境,尤其是癌症。回歸簡單平衡的狀態就是最理想的環境──這裡指的平衡就是健康,而健康的身體不該有癌症。平衡就是療癒。
有位罹患腎衰竭的美國男性接受換腎手術,沒人知道他新換的腎臟已經癌化。因為換腎,他很自然被投以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以免身體排斥新的腎臟,但這也表示身體自然防禦機制無法正常運作。在短時間內,他不只是新的腎臟被癌細胞給吞噬,還蔓延到整個肺臟。由於生命受到威脅,他開始停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取出新換的腎臟,並恢復使用血液透析機。然後呢?在停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後,由於正常身體的防禦能力快速恢復,胸腔內所有癌症也消失無蹤,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消失,沒有任何外部干預,這是因為身體正常的療癒能力發揮了效果。透過免疫系統再次運作,身體可以辨識出癌症不該出現,便將癌細胞消滅了。
我們都想在體內創造出這樣的環境,都想重新活化免疫系統,提供適當環境讓療癒力發揮作用。
身體與心理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心理及情緒能自在放鬆,身體就會放鬆;反之,若因壓力而焦慮,身體化學反應就會產生細微到幾乎看不出來的影響,造成生理緊張,這正反映出一個關鍵因素:放鬆可以讓身體更健康。
◎放鬆和平衡會帶來療癒
壓力、焦慮及緊張會抑制免疫系統及疾病,放鬆及平衡會帶來健康與療癒!
身心放鬆就會處於平衡狀態,平衡就是健康。讓身體進入深層的放鬆,是讓我們準備好去領會和學習平衡的第一步。剛開始想放下情緒及精神壓力,就跟想消除造成焦慮的原因一樣困難,用傳統方法恐怕也難以解決,而放鬆身體卻能讓情緒及心理放鬆。
心理焦慮及壓力,與生理緊張之間有著複雜的連帶及內部依存關係,它們都是致病原因,但只要從任何一點徹底打破這兩者的關係,讓身心全然放鬆,療癒就會開始產生作用。
現在,請你想像一隻敏捷、優雅的貓。看看牠的動作,總是那麼自在而流暢,並且賞心悅目,若是慢動作的話,將更值得一看。如果牠必須快速反應(牠可以很快),牠可以在一瞬間突襲,然後以驚人的速度掉頭就跑;同樣的,牠也可能停下來,仔細思考當下處境後,繼續做牠原本想做的事。專注與放鬆彼此支援,這一切都很簡單,也都很輕鬆,對我來說,這其實代表放鬆是一切的根本。只要身體放鬆,就能自在做出適當反應。
◎愈放鬆,你愈能夠清明做出對療癒有幫助的決定
千萬不要倉促行事或反應過度,也不要行動遲緩到無能,請採取適當反應──只要簡單、適度的反應就好。你也不必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生命本來就會經歷需要全力以赴的挑戰,但請注意,當你面對挑戰無法應付得當時,它只會成為壓力源。無法妥善回應挑戰,會讓緊張與焦慮成為常態,並進一步影響價值判斷及反應,而且是不恰當的反應。
一旦內心產生混淆或焦慮,就無法有清晰的思考,而容易做出拙劣的決定,所以要記住:愈放鬆,內心就會愈冷靜、愈清明,也愈容易做出良好的選擇及合理的事。
◎靜坐有助於深層放鬆
練習靜坐能對深層放鬆產生深遠而有效的影響。我們建議學習具有療癒力的靜坐技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是從深度身體放鬆做起,而內心放鬆能強化療癒效果。
說得更明白一點:每天練習靜坐一次甚至到三次當然很有幫助,但若靜坐後依舊全身緊繃、神經緊張,靜坐的益處相對會較少。我們必須放鬆,讓從靜坐中獲得的冷靜與清明的心智進入每天的生活。
一般描述或指導靜坐的做法是一個包含五個步驟的基本過程,這個過程始於:
|步驟1|專注
初學者必須採取固定姿勢,放鬆身體,把注意力放在某件事物。放鬆及專注尤其重要,有些靜坐技巧會特別將重點放在放鬆─愈放鬆,就愈容易專注。想讓自己更專注的時候,可把重點放在任何事物上,以下是比較常見的例子:
▼某項活動:最常被使用的就是呼吸,還有舞蹈或沉思型活動,如太極。
▼某項物品(如蠟燭或一幅畫):最常被使用的就是各種意象,如曼陀羅或較為繁複、具象徵性的圖畫。
▼某種聲音:這種聲音可一再重複。可以是大聲地吟詠,或靜靜重複禱告或念咒。咒語是在練習超覺靜坐時持續不斷重述的話語。
▼某個念頭:通常將注意力放在某種特殊的念頭,真實、誠實、愛及熱情等都是常用的例子,這種特殊的練習稱之為冥想或分析性靜坐。
無論你用什麼,當你貫注注意力的焦點,你只能想著這件事物,不想其他事,才不致讓注意力四處遊走或分心,進而讓自己更專心。只要成功做過一次,就能進入靜坐之門。
|步驟2|靜坐
這裡的靜坐是指將注意力只放在一件事情,而沒有其他思慮。這是心智的動態過程,需要力才做得到。根據傳統意義而言,靜坐是絕對的專注。只要練習的時間夠久,就會引領我們走向下一步─冥想。
|步驟3|冥想
專注的過程往往會自然且毫不費力地產生冥想,就好像心智突然被驅動了一樣。陷入冥想狀態時,心智不再有理性的思考,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的覺知狀態,引發直覺、創造力、智慧等。
心智有兩種不同功能:一是理性及有意識的,一是抽象、直覺且有智慧的。我們都很熟悉大腦每天會理性地運作,它每天不停地思考、分析、評估──只要一起床,大腦裡總是流竄著各種不同思緒,直到晚上睡覺才停下來,這種理性的、心理的活動通常與左腦有關。
在一般情況下,睡覺時不會思考,是處於無意識狀態。不過,有時候在睡著前我們會有一段短暫而未經思考的愉悅幻想。那種平靜很像燦爛的陽光或偉大藝術品觸動內心,讓我們處於沉靜的狂喜狀態,此時我們會有一段較抽象、較不理性的大腦活動,而這些活動與右腦有關。通常在這種沉默的狂喜中,我們會得到有用,甚至深邃的洞見。
很多人會笑說人類的智慧其實有缺陷,因為我們是極度理性的動物,只使用大腦一半的能力!冥想補足了理性思考的不足,運作另一半大腦。這麼做,我們會得到新穎的洞見與全新層次的生命意義。在冥想過程中,大腦仍然是活躍的,不過它在冥想時並不是使用一般所熟知的方式運作。
延長冥想的時間,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合一。
|步驟4|合一
這是一種極抽象的狀態,合一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事物的存在,並注意到它們的二元性。請將這本書擺在你面前,而部分的你要將注意力放在這本書上。你很自然可以感覺這兩者是分離的:一個是你,一個是這本書──這也是意識到本書存在的過程。
現在,更有趣,也更令人興奮的事出現了!透過冥想,身為冥想者的你,以及正在冥想的事物,甚至是冥想這個動作本身合在一起,再也沒有分離或二元性的問題,這是一種合一。
以上述討論的例子來說就是:你不再覺得與這本書是分離的,你感受到自己就在它裡面。這種統合,這種合而為一的感覺,可藉由專注於任何事物而得到。這就是千百年來神祕主義者熱衷追尋的合一,並將得到合一的感受寫入詩歌。這將引導我們進入最後一個狀態──啟發。
|步驟5|啟發
這可以解釋為「透過理解一切而得到認知」。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對事實會產生一種全新的經驗,讓人感到直接、快速且全然的滿足;我們會瞭解到什麼是真理──絕對的真理會清晰且毫無錯誤地呈現。在某些文化裡,稱這種經驗為啟蒙。
◎練習示範
如果我們根據範例將心神專注於一根蠟燭,便可瞭解這五個步驟的過程確實有用。
剛開始時必須坐著不動,將注意力放在蠟燭上。起初心智可能會很容易晃來晃去──晚上要吃什麼、明天要做什麼、可不可以抓抓鼻子等等想法充斥腦中。
然後經由毅力與努力,我們可以毫不費力,不被任何思緒干擾地專注於蠟燭上,這就是靜坐,一種毫不分心的覺知。很快的,我們會開始冥想,有如開啟了另外一段思考的過程,出現關於蠟燭的抽象想法,包括它的形狀、亮光、火燄都會反映出來,而這些都會讓你對蠟燭產生全新層次的理解。舉例來說,你可能會覺得蠟燭的火光是自己心靈本質的象徵,而透過這樣的覺知,你會感覺十分滿足。
隨著這樣的念頭逐漸消失,一切的覺知與時間也將消逝。我們只有在回顧時才會發現,原來那時處於與蠟燭融為一體的狀態,這就是合一。這種合一的感覺超越了蠟燭及當下環境,讓你覺得與周遭一切合為一體。這類神祕經驗會讓人感到快樂,而且持續久久不散!
最後,我們會產生一種全新的清明。從冥想蠟燭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本質。經過啟發,你可能經驗了自我內在本質的真理,瞭解這一切都存在於自己及周圍每個人心裡。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不是透過閱讀,或道聽塗說得來的,而是根據親身經驗而得到的事實。這樣的事實或許無法以理性來證明,但不必擔心,我們知道它是真理。
我對癌症病人使用的營養療法產生興趣,是在癌症第一次手術過後復發時──那時,我被告知常規西醫療法已無法治癒我的病。後來有一天,我被帶去聽一場葛森療法的演講。我很驚訝葛森醫師對癌症與營養療法自有一套驚人、深入又創新的理論,更棒的是,他在還記錄了所有宣告不治病人的康復過程。
◎偉大的葛森醫師
葛森是執業醫師,年輕時便使用飲食法來減緩自己的偏頭痛。他建立這套養生法並記錄幾位恢復良好結核病人的情況。一九二八年,他不太情願且帶點悲觀地開始治療第一位癌症病人,最後這位病人竟然完全康復了!
邱吉爾曾說:「人偶爾會被真理所絆倒,但多數人最終還是會站起來,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毫無疑問的是,葛森偶然發現了這套療法。接下來,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根據臨床經驗修正與改進飲食方法,試圖證明這套療法的效果。
我在讀過葛森的書以後,認為他對自然有崇高的信念。他相信癌症是多因、退化性疾病,並認為癌症是食物與環境過度偏離自然的結果。他相信我們擁有超越身體的能力,可以應付非自然的產物。葛森與我相同,均視癌症為一種社會性、生活型態的疾病,他列出一份清單,包括土壤使用過多人造肥料與化學物質、過度精製及攙雜毒性添加物的食物、食物準備不充分、環境汙染等,這些個別因素加總起來,多方面影響人體整體的機能。他假設:這些因素會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逐漸削減身體的抵抗力,然後,當最後一個關鍵因素產生局部症狀時,身體的防禦能力就會被架空,而無法排除,甚至是控制症狀。癌症,就是全身症狀(一種多因、慢性、退化的症狀)的局部癥候。
葛森早在一九三○年代便發展出這些觀念!他是第一位廣泛指出癌症與身體自然防禦機制──免疫系統──缺陷有關的人。他在很久以前便指出,癌症與免疫系統的缺失有關,但主流醫學直到最近才開始研究,並提出同樣的基本概念。葛森是那個時代的領航者!他知道一旦癌症症狀出現,問題就絕不只是局部腫瘤,而是整個身體都病了。由於癌症會出現腫瘤,因此常被當成是局部問題來治療,至於身體其他部位則被認為是沒問題的。葛森的假設是,如果身體其他部位可以恢復健康狀態,就會產生影響並消除身體各部位的癌症。
這就是葛森的目的──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
◎三個月葛森療法讓我的身體排毒與淨化
葛森深知這套飲食理論的營養基礎所使用的補充品會在醫學界引發爭議,但他是個務實主義者,他看到這套療法的效果,因此在持續治療病人的期間,經常對外提供完整的醫學說明,指出即使是宣告不治的病人都具有高治癒率的事實。顯然這套療法達到令人驚歎的成果,然而更驚人的是,這些病人起初都接受常規治療,卻無人因此康復。
葛森療法是一套嚴格的飲食方法,自然需要專業人士指導。與其說葛森療法是飲食法,不如說是治療法,我不贊成任何人自行進行葛森療法,因為這套療法需要專業指導與監督,而且至少需要一個人負責協助準備。我的第一任妻子就每天花十二個小時替我準備葛森療法。想嘗試的人必須投入非常多時間與精力,而且最好能住進醫療院所接受指導,更詳盡的內容請見葛森醫師的《癌症療法:五十個成功案例》,以及他女兒夏綠蒂‧葛森與人合寫的《救命聖經‧葛森療法》。
許多人對葛森療法持保留態度,但基於它的理念與優點,仍值得討論。此外,對於強效飲食法特別感興趣的人,葛森療法是我所知最好的方法,許多人都很適合!
我在使用葛森療法三個月所得到的最大好處,就是它確實讓我的身體排毒與淨化。因為如此,再加上持續密集的靜坐,我對可以吃什麼新食物更為敏感,也吃得更安心;還有哪些食物我最好別碰。舉例來說,乳製品及蛋是我絕對要避免的兩項食物。
不斷地實驗,嘗試各種食物,並觀察身體的反應;我持續發展新的飲食法,讓療癒的過程更穩定──療癒飲食法;康復後,我仍繼續保持這樣的飲食態度,很快就將其改成維持性飲食──健康飲食法。這些年來,根據最新研究與數千名癌症患者認真控制營養及治療的回饋,證實療癒飲食法與健康飲食法是讓他們可以活到今天的原因。
◎停止葛森療法後的後續好處
當我不再使用葛森療法後,變得對食物十分敏感。我只要看到茄子,就知道它不適合;我發現自己對生洋蔥的反應十分強烈,絕對不能吃,而煮洋蔥裡的芳香酸會有所轉化,我可以高高興興地吃它。
我的身體對雞蛋有強烈反應,一吃就會影響肝臟,有時還會出現黃疸,而我的情緒自然也受到影響,脾氣變得很壞。至於牛奶則有點微妙,我很愛喝牛奶,不過每次只要一吃乳製品就會發炎,而且都在喉嚨,所以我決定還是不吃。當然,無論基於什麼原因,不喝牛奶都很合理。
【摘文二】癌症長期倖存者的4大特徵
在本書中,你會發現長期倖存者有許多特徵,並瞭解他們做了什麼才得以恢復健康。資深且優秀的癌症醫師蓋布瑞爾.孔恩教授曾點出得到惡性腫瘤卻出人意表地活了很久的倖存者的特徵,在此引用如下:
▼他們大量接觸常規療法的意見及療法:他們「控制」自己的健康,決定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治療,對醫療計畫的要求很高。
▼他們大量接觸非常規療法的意見與做法:同樣的,他們選擇自己要做什麼治療,並對醫療計畫有很高的要求。
▼他們憑著直覺做事:通常他們不是「思考者」或知識分子,他們多半不是在理性層次做決定,而經常以「直覺」做決定。
▼他們與自己和平共處:只要有他們在的場合,你會有種寧靜、安祥及充滿靈性的感覺,他們完全沒有恐懼。
根據個人經驗,我大致同意上述說法。
雖然我很瞭解憑直覺做決定的重要性,但我認識許多長期倖存者也很有智慧,懂得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是,因為想太多,陷入過多選擇而無法自拔,陷入懷疑與憂慮,以致無法利用直覺,無法做出明確自信的決定,也沒辦法全心投注在正在進行的事情上。
有關孔恩教授指出長期倖存者的四大特點,我們可總結為擁有冷靜及清晰的心智。這讓他們可以清楚思考,做出最好的決定,並與世界及自己和平共存。
面對所有癌症帶來的挑戰,該如何避免恐懼及慌亂?如何讓自己擁有冷靜及清明的心智?靜坐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且還具有療癒的效果。
【摘文三】靜坐療癒癌症的5個基本步驟
癌症是種慢性、多因、質變的疾病,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發展,致癌因素又十分多樣,雖然手術及其他療法對於治療癌症及修正可能致癌因素很重要,但提供適當的環境讓身體潛在的療癒力得以發揮也絕對不可忽視。這牽涉到從整體來考慮一個人,包括身體、情緒、心理與靈魂。
人人都有直接重塑健康的潛能。我們尋找的是一般性治療的理想環境,尤其是癌症。回歸簡單平衡的狀態就是最理想的環境──這裡指的平衡就是健康,而健康的身體不該有癌症。平衡就是療癒。
有位罹患腎衰竭的美國男性接受換腎手術,沒人知道他新換的腎臟已經癌化。因為換腎,他很自然被投以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以免身體排斥新的腎臟,但這也表示身體自然防禦機制無法正常運作。在短時間內,他不只是新的腎臟被癌細胞給吞噬,還蔓延到整個肺臟。由於生命受到威脅,他開始停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取出新換的腎臟,並恢復使用血液透析機。然後呢?在停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後,由於正常身體的防禦能力快速恢復,胸腔內所有癌症也消失無蹤,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消失,沒有任何外部干預,這是因為身體正常的療癒能力發揮了效果。透過免疫系統再次運作,身體可以辨識出癌症不該出現,便將癌細胞消滅了。
我們都想在體內創造出這樣的環境,都想重新活化免疫系統,提供適當環境讓療癒力發揮作用。
身體與心理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心理及情緒能自在放鬆,身體就會放鬆;反之,若因壓力而焦慮,身體化學反應就會產生細微到幾乎看不出來的影響,造成生理緊張,這正反映出一個關鍵因素:放鬆可以讓身體更健康。
◎放鬆和平衡會帶來療癒
壓力、焦慮及緊張會抑制免疫系統及疾病,放鬆及平衡會帶來健康與療癒!
身心放鬆就會處於平衡狀態,平衡就是健康。讓身體進入深層的放鬆,是讓我們準備好去領會和學習平衡的第一步。剛開始想放下情緒及精神壓力,就跟想消除造成焦慮的原因一樣困難,用傳統方法恐怕也難以解決,而放鬆身體卻能讓情緒及心理放鬆。
心理焦慮及壓力,與生理緊張之間有著複雜的連帶及內部依存關係,它們都是致病原因,但只要從任何一點徹底打破這兩者的關係,讓身心全然放鬆,療癒就會開始產生作用。
現在,請你想像一隻敏捷、優雅的貓。看看牠的動作,總是那麼自在而流暢,並且賞心悅目,若是慢動作的話,將更值得一看。如果牠必須快速反應(牠可以很快),牠可以在一瞬間突襲,然後以驚人的速度掉頭就跑;同樣的,牠也可能停下來,仔細思考當下處境後,繼續做牠原本想做的事。專注與放鬆彼此支援,這一切都很簡單,也都很輕鬆,對我來說,這其實代表放鬆是一切的根本。只要身體放鬆,就能自在做出適當反應。
◎愈放鬆,你愈能夠清明做出對療癒有幫助的決定
千萬不要倉促行事或反應過度,也不要行動遲緩到無能,請採取適當反應──只要簡單、適度的反應就好。你也不必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生命本來就會經歷需要全力以赴的挑戰,但請注意,當你面對挑戰無法應付得當時,它只會成為壓力源。無法妥善回應挑戰,會讓緊張與焦慮成為常態,並進一步影響價值判斷及反應,而且是不恰當的反應。
一旦內心產生混淆或焦慮,就無法有清晰的思考,而容易做出拙劣的決定,所以要記住:愈放鬆,內心就會愈冷靜、愈清明,也愈容易做出良好的選擇及合理的事。
◎靜坐有助於深層放鬆
練習靜坐能對深層放鬆產生深遠而有效的影響。我們建議學習具有療癒力的靜坐技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是從深度身體放鬆做起,而內心放鬆能強化療癒效果。
說得更明白一點:每天練習靜坐一次甚至到三次當然很有幫助,但若靜坐後依舊全身緊繃、神經緊張,靜坐的益處相對會較少。我們必須放鬆,讓從靜坐中獲得的冷靜與清明的心智進入每天的生活。
一般描述或指導靜坐的做法是一個包含五個步驟的基本過程,這個過程始於:
|步驟1|專注
初學者必須採取固定姿勢,放鬆身體,把注意力放在某件事物。放鬆及專注尤其重要,有些靜坐技巧會特別將重點放在放鬆─愈放鬆,就愈容易專注。想讓自己更專注的時候,可把重點放在任何事物上,以下是比較常見的例子:
▼某項活動:最常被使用的就是呼吸,還有舞蹈或沉思型活動,如太極。
▼某項物品(如蠟燭或一幅畫):最常被使用的就是各種意象,如曼陀羅或較為繁複、具象徵性的圖畫。
▼某種聲音:這種聲音可一再重複。可以是大聲地吟詠,或靜靜重複禱告或念咒。咒語是在練習超覺靜坐時持續不斷重述的話語。
▼某個念頭:通常將注意力放在某種特殊的念頭,真實、誠實、愛及熱情等都是常用的例子,這種特殊的練習稱之為冥想或分析性靜坐。
無論你用什麼,當你貫注注意力的焦點,你只能想著這件事物,不想其他事,才不致讓注意力四處遊走或分心,進而讓自己更專心。只要成功做過一次,就能進入靜坐之門。
|步驟2|靜坐
這裡的靜坐是指將注意力只放在一件事情,而沒有其他思慮。這是心智的動態過程,需要力才做得到。根據傳統意義而言,靜坐是絕對的專注。只要練習的時間夠久,就會引領我們走向下一步─冥想。
|步驟3|冥想
專注的過程往往會自然且毫不費力地產生冥想,就好像心智突然被驅動了一樣。陷入冥想狀態時,心智不再有理性的思考,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的覺知狀態,引發直覺、創造力、智慧等。
心智有兩種不同功能:一是理性及有意識的,一是抽象、直覺且有智慧的。我們都很熟悉大腦每天會理性地運作,它每天不停地思考、分析、評估──只要一起床,大腦裡總是流竄著各種不同思緒,直到晚上睡覺才停下來,這種理性的、心理的活動通常與左腦有關。
在一般情況下,睡覺時不會思考,是處於無意識狀態。不過,有時候在睡著前我們會有一段短暫而未經思考的愉悅幻想。那種平靜很像燦爛的陽光或偉大藝術品觸動內心,讓我們處於沉靜的狂喜狀態,此時我們會有一段較抽象、較不理性的大腦活動,而這些活動與右腦有關。通常在這種沉默的狂喜中,我們會得到有用,甚至深邃的洞見。
很多人會笑說人類的智慧其實有缺陷,因為我們是極度理性的動物,只使用大腦一半的能力!冥想補足了理性思考的不足,運作另一半大腦。這麼做,我們會得到新穎的洞見與全新層次的生命意義。在冥想過程中,大腦仍然是活躍的,不過它在冥想時並不是使用一般所熟知的方式運作。
延長冥想的時間,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合一。
|步驟4|合一
這是一種極抽象的狀態,合一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事物的存在,並注意到它們的二元性。請將這本書擺在你面前,而部分的你要將注意力放在這本書上。你很自然可以感覺這兩者是分離的:一個是你,一個是這本書──這也是意識到本書存在的過程。
現在,更有趣,也更令人興奮的事出現了!透過冥想,身為冥想者的你,以及正在冥想的事物,甚至是冥想這個動作本身合在一起,再也沒有分離或二元性的問題,這是一種合一。
以上述討論的例子來說就是:你不再覺得與這本書是分離的,你感受到自己就在它裡面。這種統合,這種合而為一的感覺,可藉由專注於任何事物而得到。這就是千百年來神祕主義者熱衷追尋的合一,並將得到合一的感受寫入詩歌。這將引導我們進入最後一個狀態──啟發。
|步驟5|啟發
這可以解釋為「透過理解一切而得到認知」。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對事實會產生一種全新的經驗,讓人感到直接、快速且全然的滿足;我們會瞭解到什麼是真理──絕對的真理會清晰且毫無錯誤地呈現。在某些文化裡,稱這種經驗為啟蒙。
◎練習示範
如果我們根據範例將心神專注於一根蠟燭,便可瞭解這五個步驟的過程確實有用。
剛開始時必須坐著不動,將注意力放在蠟燭上。起初心智可能會很容易晃來晃去──晚上要吃什麼、明天要做什麼、可不可以抓抓鼻子等等想法充斥腦中。
然後經由毅力與努力,我們可以毫不費力,不被任何思緒干擾地專注於蠟燭上,這就是靜坐,一種毫不分心的覺知。很快的,我們會開始冥想,有如開啟了另外一段思考的過程,出現關於蠟燭的抽象想法,包括它的形狀、亮光、火燄都會反映出來,而這些都會讓你對蠟燭產生全新層次的理解。舉例來說,你可能會覺得蠟燭的火光是自己心靈本質的象徵,而透過這樣的覺知,你會感覺十分滿足。
隨著這樣的念頭逐漸消失,一切的覺知與時間也將消逝。我們只有在回顧時才會發現,原來那時處於與蠟燭融為一體的狀態,這就是合一。這種合一的感覺超越了蠟燭及當下環境,讓你覺得與周遭一切合為一體。這類神祕經驗會讓人感到快樂,而且持續久久不散!
最後,我們會產生一種全新的清明。從冥想蠟燭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本質。經過啟發,你可能經驗了自我內在本質的真理,瞭解這一切都存在於自己及周圍每個人心裡。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不是透過閱讀,或道聽塗說得來的,而是根據親身經驗而得到的事實。這樣的事實或許無法以理性來證明,但不必擔心,我們知道它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