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ESG」是什麼呢?
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觀點受到重視
近年來,除了在商務場合之外,到處都能看到「ESG」這個詞彙。但是沒有任何機構或是團體明確地定義了「ESG」。
一如接下來要耗費一整本書的篇幅說明「ESG」,「ESG」雖然只是三個英文字母,卻無法像是說明WHO是「世界衛生組織」,Bad「是不好的」這樣,僅以三言兩語就說清楚講明白。由於「ESG」是如此深奧的詞彙,所以接下來讓我們依序說明吧。
首先要說明的是,「E」、「S」、「G」分別是什麼意思。其實這三個字母分別是下列這三個詞彙的字首。
.Environment(環境)
.Social(社會)
.Governance(公司治理)
接下來要具體說明「E」、「S」、「G」的具體內容,但照理說,ESG這個字眼之所以能於全世界普及,一定有其時代背景所在,所以我們必須一邊了解這個時代背景,一邊從企業、商務人士、投資者、消費者這些不同面向的角度了解ESG這個詞彙的真正意思。在了解這個詞彙的時候,必須了解目前能做到哪些事情,又該做到哪些事情,然後實際採取行動;如果只是把ESG當成某個英文單字背起來,那麼這個詞彙與無用的冗物無異,但這個ESG可是會改變過去行為模式的思維呢。
「E」代表的「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ESG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議題
ESG的「E」指的是環境(Environment),但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各種想得到的「環境問題」,例如氣候變遷、森林濫砍濫伐、海洋汙染、空氣汙染、生物多樣性危機、瀕危物種增加,想必大家應該都會想到這類問題才對,這些都是歸類於「E」的問題。
只要想一想這類問題與個人或企業的日常有哪些關聯,應該就更能具體想像這類問題。比方說,以汽油為燃料的汽車會不斷排出溫室氣體,而這類溫室氣體會造成「氣候變遷」的問題,又或者大量使用寶特瓶或是製造會用到寶特瓶的商品,都會對海洋的生物與環境造成惡劣影響,進而造成「海洋塑膠垃圾問題」。
我們人類早已忘記經濟活動是受惠於自然環境才得以成形,毫無節制地破壞環境。儘管造成的隱憂在很早之前已浮上檯面,我們卻選擇視而不見,而這些問題也差不多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
由於我們的生活與環境息息相關,所以若是繼續對環境造成負擔,我們的生活恐怕將無以為繼,我們該做的不是對這些危機視而不見,也不該期待「有人幫忙解決問題」,而是要主動思考環境問題,要求自己採取行動。
「S」代表的「社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包含人權、歧視這類普世問題
ESG的「S」指的是「社會(Social)」,大部分的人都不太知道「社會」的具體意思是什麼,就這點而言,「S(社會)」或許比「E(環境)」更難以理解。
ESG的「S(社會)」屬於必須整個社會一起了解與解決的問題,範圍可說是非常廣泛,其中也包含了男女不平等、過度勞動、兒童勞動、性騷擾、職權騷擾這類問題。說得更極端一點,大部分不屬於環境問題的問題都屬於「S(社會)」的問題。
比方說,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發表說明男女不平等程度的性別落差指數,而日本在G7之中,也屬於極度落後的國家。雖說日本的性別平等意識逐漸高漲,但從2021年3月發表的排行來看,日本在156個國家之中為第120名,可見男女之間的落差仍十分明顯。
一如「karoshi(過勞死)」已成為常見的英文單字,這種工作到死的過度勞動也是日本的一大問題,後遺症之一的自殺也屢屢成為話題。
進入2021年之後,美國與其他國家開始將優衣庫(UNIQLO)使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產的棉花視為一大問題,因為許多國家懷疑身為少數民族的維吾爾民族被中國政府強迫生產棉花,也造成了嚴重的人權問題。
ESG的「S」指的是思考這類社會問題的對策,以及採取行動。
「G」的「公司治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企業最該做的事情就是風險管理
代表「G」的「治理(Governance)」是英文「Govern」這個動詞的名詞型,意思是「統治、治理、管理」,也常以「集團、組織的統治、治理、管理」的意思來使用,而ESG的「G」則通常是指「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意思,以「治理良好」或「治理失靈」這類說法來形容公司的營運狀況。
這個詞彙之所以受到矚目,是因為企業醜聞屢屢躍上新聞版面。比方說,簡保生命保險不當銷售保單的行為,或是駿河銀行對房地產投資計畫的不當放款,都是治理不當的組織醜聞,而這些醜聞至今也令人記憶猶新。這兩間只顧眼前利益而選擇鋌而走險的公司雖然被日本的金管會處罰,禁止從事部分業務,但失去社會大眾信任這件事已讓他們付出極大的經營成本。
治理不當的組織常會發生醜聞或是問題,這會讓股東或是消費者轉身離去,也會讓組織的競爭力、獲利力下滑,造成經營危機。反過來說,如果能打造治理得當的組織,就能避免發生無可挽回的風險。此外,「公司治理」這一塊也要重視與「E(環境)」和「S(社會)」有關的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這也是相當重要的經營課題,藉此評估企業是否長期治理得當。
為什麼ESG會受到關注?
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問題的反思
ESG這個字眼在2006年,由前任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提出PRI(責任投資原則)之後便受到關注。簡單來說,PRI就是「投資者投資時,應該考慮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問題」,而這部分也會在p.34進一步說明,不過,這充其量只是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已。
ESG真正受到關注的原因,在於全世界的「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都不完善。
世界各地的環境不斷被破壞,地球也因此承受了相當的負擔,而且人權問題、貧窮問題、性別落差、人種歧視的問題仍未解決,只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屢屢爆發醜聞的企業也一再出現(參考右圖)。
雖然每次這些問題之後,人類總是試著往好的方向努力,但無論是環境問題還是人權問題,目前仍然相當嚴重。
若從長期的觀點來看,為了進行經濟活動而不破壞環境,濫用大自然資源,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絕對是一大風險。如果繼續對人權問題坐視不理,就有可能扼殺人類的潛能,最終間接影響經濟成長的速度。一直以來,企業都為了追求經濟成長而忽略ESG課題,但這簡直是捨本逐末的行為,因為要想維持經濟成長,就絕對不能不顧ESG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