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每句「你應該」,都很危險
家長的每一個期待、每一句「你應該」,以及對子女言行的每一項要求,其實都是源自我們對控制的需求。
你可能會問:「萬一孩子做了不明智的選擇怎麼辦?如果他們欺負自己的兄弟姊妹、偷東西,甚至是吸毒怎麼辦?」我的答案還是一樣:「為什麼要用憤怒與控制解決問題?」這兩種情緒源自未達成的期望與破碎的幻想,它們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時,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引發孩子內心的恐懼感,讓他們不敢再犯,而是要嘗試找出問題的根源,問自己:「為何孩子會做出這種問題行為?」
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缺乏資訊,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腦中具體數據還不夠多;第二是缺乏技能,因為兒童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無法像成年人一樣決定事情;第三是缺乏自我價值,因為孩子害怕、擔心父母拒絕他們,或是指出他們的錯誤。
只要家長願意放下憤怒與控制,開始展現共情與同理,並深入探究問題的源頭,便能扭轉親子間的所有矛盾。憤怒與控制只會使父母與子女產生隔閡,最終斷開彼此的連結。
如果你想與孩子建立連結,就要徹底戒斷憤怒與控制這兩種有毒情緒。人的控制欲相當狡猾,它會將自己偽裝成關心、支持、保護等情緒,所以很難被察覺。身為父母的我們,已經太久都沒有審視自己的內心,以至於我們總是將所有行為都說成是愛。
●我知道妳不想,但妳還是必須學小提琴,因為我愛妳。
●我希望你當醫生,是因為我愛你。
●我希望妳留長髮,是因為我愛妳。
●我前幾天會說你胖,是因為我愛你。
●我前幾天罵妳,是因為我愛妳。
更誇張的是,家長居然真的相信自己說的話。他們從沒懷疑過,自己的要求可能並非完全出自愛。畢竟,家長的所作所為如果不是出於愛,還有可能是出於什麼?
直視隱藏在「愛」之下的控制和操弄是一種煎熬,只有懂得反思並誠實面對自己的人能做到。父母確實可以用愛包裝一切,但只有真正的勇者,敢面對自己潛意識中對控制的盤算。唯有看穿我們口中的「愛」,並見到潛在其背後的控制陰影,親子關係的本質才會改變,從階層制度和支配,轉型為連結和對等。
不願正視內心的控制獸,會引發一種極其弔詭的現象,那就是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會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不明白自己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
但事實恰恰相反:孩子才是家長控制欲和心理狀態的受害者,很多時候,他們的言行都不是針對父母,而是在做孩子本來就該做的事。孩子確實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也不夠成熟,但他們的錯誤與幼稚並不是為了傷害家長。
狂戰士關鍵字:憤怒、控制
被孩子觸發的當下,你會提高音量、大聲下達命令嗎?你會威脅、懲罰、怒吼,以及咒罵孩子嗎?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你很有可能是個狂戰士。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驗證你是否真的屬於此分類。
狂戰士的定義是什麼?簡單來說,狂戰士就是經常感到憤怒且喜歡控制他人的人,他們最常用來應對恐懼的情緒手段就是憤怒。當內在小孩感到恐懼,狂戰士們就會立刻戴上憤怒的自我面具,並用憤怒來控制其他人。
狂戰士們從小就了解,如果想被看見並獲得認同,就一定要戴上憤怒控制狂的面具。因此,他們會靠吼叫、懲罰和貶低他人,讓自己感受到權勢。此外,體型壯碩與性格霸道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為狂戰士。
狂戰士通常會抱持以下兩種觀念:
●控制所有人能讓我感受到個人價值。
●我必須透過憤怒來獲得權力,並支配他人。
狂戰士成長的過程中,身邊通常都會伴隨著其他狂戰士。也許你曾親眼目睹家長在兄弟姊妹身上施展過狂戰士的手段,並在潛移默化之下,意識到這些技巧可以提升人的權力與重要性。若你身邊充斥著這類行為,便會自然而然的將支配與價值、權力畫上等號。
平事人:害怕衝突、想當好人
在被孩子觸發的當下,你內心是否會感到惶恐不安?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有義務拯救所有人?你永遠都在尋找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好讓自己能感受到主導權?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很有可能就是平事人。
簡單來說,平事人就是好事者,他們解決內心恐懼感的情緒反應,就是拯救每一個人、擺平所有問題。平事人總處於驚慌失措與不安的狀態,他們永遠都在杞人憂天,只為達成一個終極目標:成為眾人眼中的「好人」。
平事人與狂戰士相反,他們非常害怕與人起衝突,而是會用綏靖、縱容、寵溺、解決問題、幫助他人等手段,緩和內心的波瀾,並換取愛與價值。他們從小就學到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想獲得認同與重視,就一定要好事和取悅他人。一般來說,性格較為溫和與女性特質較強的人,更容易戴上這類面具。
平事人堅信:
●只要大家都覺得我是好人,我便能感受到個人價值。
●取悅他人與拯救他人是我獲得權力的方式。
●幫別人解決問題,可以使我感受到他們的愛。
●被人需要使我覺得自己很重要。
和狂戰士一樣,大多數平事人都是因為兒時在家中觀察到這種模式,或是別無選擇,才戴上這種面具。狂戰士會透過控制他人的行為來證明自己很優秀,而平事人控制的則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成為大家眼中的好人。
平事人最怕的就是被拒絕,或變成「壞人」,所以會用盡一切方式控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被家長懲罰過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變成霸凌者
懲戒式育兒的基本,是建立在散布恐懼和霸凌之上,這是一種殘忍、懶惰且完全由自我主導的行為。當家長透過霸凌而讓孩子感受到羞愧和恐懼,其實也是變相告訴他們:所有人都接受且贊成支配他人與使用暴力。
這些被家長懲罰過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新的霸凌者,並認為支配他人,甚至支配這個世界都是無傷大雅的小事。人類之所以會如此肆無忌憚的摧殘自然環境,說到底其實就是這種懲戒式育兒模式在作祟。也就是說,這世界所有的亂象都源自我們的童年。
傳統懲戒式育兒的核心原則如下:家長有絕對的權力,以各種方式「糾正」子女的行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懲罰孩子,並將這種手段美其名曰「教育」。也就是說,只要他們想,所有家長都有權利懲罰孩子。
請思考一下這段話的背後邏輯:無論家長是否已經徹底覺醒,也不管他們童年經歷過的「懲戒」創傷是否已經癒合,所有家長都有懲罰孩子的權利。
這就好比把核彈發射器按鈕,交到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手上,這種做法明智嗎?但我們確實就是這樣操作的,我們允許父母擁有不受限的權利,可以隨意處置孩子的身體與心靈,且不須在乎後果。
當這項權力落到錯誤的人手上,等待孩子只會是絕對的虐待。然而,這還不是最慘的──最可憐的是完全沒有人能保護孩子不受父母虐待。
我列出了一些家長認為自己有權對孩子做的事情:
●公開或私下羞辱他們。
●打屁股、搧耳光、毒打。
●怒罵。
●禁足、關禁閉。
●朝他們身上丟東西。
●收回自己的愛。
●忽視孩子。
●沒收他們的物品。
只有在極端的虐童事件發生後,人們才會開始質疑家長的判斷力,或是拒絕服從父母的權威,但這些極端的虐待大多是都在私領域進行。
事實上,大多數家長都不敢把自己對待孩子的那套做法,應用在其他成人身上。也就是說,我們壓根就沒有「懲罰」其他成人的膽,因為他們可能會使出下列報復手段:
●斷絕與你的關係。
●反擊。
●向相關單位舉報你的暴力及虐待行為。
孩子無助的特質,是家長覺得自己有權隨意處置他們的原因。然而,控制與支配他人是項危險的權力,我們一定要提升自己對這類權力互動的意識。這就是我提倡覺醒育兒的原因,因為覺醒育兒可以讓家長看見懲戒育兒不僅不合時宜,還是一種負面且失調的育兒法,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並蠶食親子間的連結。覺醒家長都知道懲罰是自我使用的手段,而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喪失個人價值。
我們以為,控制、恐懼、罪惡感和羞辱能教孩子學會什麼東西,實則不然,真正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強迫與操弄,而是用自然的方式拓展人的內在認知。
控制、恐懼、罪惡感和羞辱都是不自然的手段,目的是操控與壓迫旁人,逼他們乖乖就範。這些伎倆確實能讓家長暫時覺得自己擁有支配孩子的權力,但這種感受虛假且稍縱即逝。
在壓迫中長大成人的孩子,最終會做出下列兩種行為之一:成為壓迫者,繼續壓迫真實的自己;或是尋找其他能壓迫自己的人,臣服在他們腳下。所以說,懲戒根本就不是學習與教育,而是一種針對自己與他人的負面侵略行為。
家長的每一個期待、每一句「你應該」,以及對子女言行的每一項要求,其實都是源自我們對控制的需求。
你可能會問:「萬一孩子做了不明智的選擇怎麼辦?如果他們欺負自己的兄弟姊妹、偷東西,甚至是吸毒怎麼辦?」我的答案還是一樣:「為什麼要用憤怒與控制解決問題?」這兩種情緒源自未達成的期望與破碎的幻想,它們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時,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引發孩子內心的恐懼感,讓他們不敢再犯,而是要嘗試找出問題的根源,問自己:「為何孩子會做出這種問題行為?」
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缺乏資訊,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腦中具體數據還不夠多;第二是缺乏技能,因為兒童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無法像成年人一樣決定事情;第三是缺乏自我價值,因為孩子害怕、擔心父母拒絕他們,或是指出他們的錯誤。
只要家長願意放下憤怒與控制,開始展現共情與同理,並深入探究問題的源頭,便能扭轉親子間的所有矛盾。憤怒與控制只會使父母與子女產生隔閡,最終斷開彼此的連結。
如果你想與孩子建立連結,就要徹底戒斷憤怒與控制這兩種有毒情緒。人的控制欲相當狡猾,它會將自己偽裝成關心、支持、保護等情緒,所以很難被察覺。身為父母的我們,已經太久都沒有審視自己的內心,以至於我們總是將所有行為都說成是愛。
●我知道妳不想,但妳還是必須學小提琴,因為我愛妳。
●我希望你當醫生,是因為我愛你。
●我希望妳留長髮,是因為我愛妳。
●我前幾天會說你胖,是因為我愛你。
●我前幾天罵妳,是因為我愛妳。
更誇張的是,家長居然真的相信自己說的話。他們從沒懷疑過,自己的要求可能並非完全出自愛。畢竟,家長的所作所為如果不是出於愛,還有可能是出於什麼?
直視隱藏在「愛」之下的控制和操弄是一種煎熬,只有懂得反思並誠實面對自己的人能做到。父母確實可以用愛包裝一切,但只有真正的勇者,敢面對自己潛意識中對控制的盤算。唯有看穿我們口中的「愛」,並見到潛在其背後的控制陰影,親子關係的本質才會改變,從階層制度和支配,轉型為連結和對等。
不願正視內心的控制獸,會引發一種極其弔詭的現象,那就是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會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不明白自己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
但事實恰恰相反:孩子才是家長控制欲和心理狀態的受害者,很多時候,他們的言行都不是針對父母,而是在做孩子本來就該做的事。孩子確實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也不夠成熟,但他們的錯誤與幼稚並不是為了傷害家長。
狂戰士關鍵字:憤怒、控制
被孩子觸發的當下,你會提高音量、大聲下達命令嗎?你會威脅、懲罰、怒吼,以及咒罵孩子嗎?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你很有可能是個狂戰士。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驗證你是否真的屬於此分類。
狂戰士的定義是什麼?簡單來說,狂戰士就是經常感到憤怒且喜歡控制他人的人,他們最常用來應對恐懼的情緒手段就是憤怒。當內在小孩感到恐懼,狂戰士們就會立刻戴上憤怒的自我面具,並用憤怒來控制其他人。
狂戰士們從小就了解,如果想被看見並獲得認同,就一定要戴上憤怒控制狂的面具。因此,他們會靠吼叫、懲罰和貶低他人,讓自己感受到權勢。此外,體型壯碩與性格霸道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為狂戰士。
狂戰士通常會抱持以下兩種觀念:
●控制所有人能讓我感受到個人價值。
●我必須透過憤怒來獲得權力,並支配他人。
狂戰士成長的過程中,身邊通常都會伴隨著其他狂戰士。也許你曾親眼目睹家長在兄弟姊妹身上施展過狂戰士的手段,並在潛移默化之下,意識到這些技巧可以提升人的權力與重要性。若你身邊充斥著這類行為,便會自然而然的將支配與價值、權力畫上等號。
平事人:害怕衝突、想當好人
在被孩子觸發的當下,你內心是否會感到惶恐不安?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有義務拯救所有人?你永遠都在尋找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好讓自己能感受到主導權?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很有可能就是平事人。
簡單來說,平事人就是好事者,他們解決內心恐懼感的情緒反應,就是拯救每一個人、擺平所有問題。平事人總處於驚慌失措與不安的狀態,他們永遠都在杞人憂天,只為達成一個終極目標:成為眾人眼中的「好人」。
平事人與狂戰士相反,他們非常害怕與人起衝突,而是會用綏靖、縱容、寵溺、解決問題、幫助他人等手段,緩和內心的波瀾,並換取愛與價值。他們從小就學到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想獲得認同與重視,就一定要好事和取悅他人。一般來說,性格較為溫和與女性特質較強的人,更容易戴上這類面具。
平事人堅信:
●只要大家都覺得我是好人,我便能感受到個人價值。
●取悅他人與拯救他人是我獲得權力的方式。
●幫別人解決問題,可以使我感受到他們的愛。
●被人需要使我覺得自己很重要。
和狂戰士一樣,大多數平事人都是因為兒時在家中觀察到這種模式,或是別無選擇,才戴上這種面具。狂戰士會透過控制他人的行為來證明自己很優秀,而平事人控制的則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成為大家眼中的好人。
平事人最怕的就是被拒絕,或變成「壞人」,所以會用盡一切方式控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被家長懲罰過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變成霸凌者
懲戒式育兒的基本,是建立在散布恐懼和霸凌之上,這是一種殘忍、懶惰且完全由自我主導的行為。當家長透過霸凌而讓孩子感受到羞愧和恐懼,其實也是變相告訴他們:所有人都接受且贊成支配他人與使用暴力。
這些被家長懲罰過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新的霸凌者,並認為支配他人,甚至支配這個世界都是無傷大雅的小事。人類之所以會如此肆無忌憚的摧殘自然環境,說到底其實就是這種懲戒式育兒模式在作祟。也就是說,這世界所有的亂象都源自我們的童年。
傳統懲戒式育兒的核心原則如下:家長有絕對的權力,以各種方式「糾正」子女的行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懲罰孩子,並將這種手段美其名曰「教育」。也就是說,只要他們想,所有家長都有權利懲罰孩子。
請思考一下這段話的背後邏輯:無論家長是否已經徹底覺醒,也不管他們童年經歷過的「懲戒」創傷是否已經癒合,所有家長都有懲罰孩子的權利。
這就好比把核彈發射器按鈕,交到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手上,這種做法明智嗎?但我們確實就是這樣操作的,我們允許父母擁有不受限的權利,可以隨意處置孩子的身體與心靈,且不須在乎後果。
當這項權力落到錯誤的人手上,等待孩子只會是絕對的虐待。然而,這還不是最慘的──最可憐的是完全沒有人能保護孩子不受父母虐待。
我列出了一些家長認為自己有權對孩子做的事情:
●公開或私下羞辱他們。
●打屁股、搧耳光、毒打。
●怒罵。
●禁足、關禁閉。
●朝他們身上丟東西。
●收回自己的愛。
●忽視孩子。
●沒收他們的物品。
只有在極端的虐童事件發生後,人們才會開始質疑家長的判斷力,或是拒絕服從父母的權威,但這些極端的虐待大多是都在私領域進行。
事實上,大多數家長都不敢把自己對待孩子的那套做法,應用在其他成人身上。也就是說,我們壓根就沒有「懲罰」其他成人的膽,因為他們可能會使出下列報復手段:
●斷絕與你的關係。
●反擊。
●向相關單位舉報你的暴力及虐待行為。
孩子無助的特質,是家長覺得自己有權隨意處置他們的原因。然而,控制與支配他人是項危險的權力,我們一定要提升自己對這類權力互動的意識。這就是我提倡覺醒育兒的原因,因為覺醒育兒可以讓家長看見懲戒育兒不僅不合時宜,還是一種負面且失調的育兒法,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並蠶食親子間的連結。覺醒家長都知道懲罰是自我使用的手段,而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喪失個人價值。
我們以為,控制、恐懼、罪惡感和羞辱能教孩子學會什麼東西,實則不然,真正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強迫與操弄,而是用自然的方式拓展人的內在認知。
控制、恐懼、罪惡感和羞辱都是不自然的手段,目的是操控與壓迫旁人,逼他們乖乖就範。這些伎倆確實能讓家長暫時覺得自己擁有支配孩子的權力,但這種感受虛假且稍縱即逝。
在壓迫中長大成人的孩子,最終會做出下列兩種行為之一:成為壓迫者,繼續壓迫真實的自己;或是尋找其他能壓迫自己的人,臣服在他們腳下。所以說,懲戒根本就不是學習與教育,而是一種針對自己與他人的負面侵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