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學著找事做,刷存在感、有成就感,地位大提升
我有一位好朋友最近從董事長高位退休下來,開始過平凡老百姓的生活。他在臉書上分享了他從洗碗中得到的快樂,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他是這樣寫的:
沒有常態的工作之後,在家時間變多,找到存在感、成就感變成重要待辦事項。
洗碗,我發現真是榮耀的偉大工作,一小時之內,可以把剛剛好像被炸彈轟過的料理台和洗碗槽裡,油膩碗盤、濁汙鍋盆和殘葉敗肉一片狼籍,變成明亮潔浄乾爽的宜居環境。
多洗幾次之後,在家裡的地位也提昇不少。生活比以前踏實多了,至少吃的安心,睡的安穩。
退休失落感,男性尤其明顯
還在職場時,他擘劃企業藍圖、指揮若定、業績亮眼,當然充滿了成就感。絕大多數的人就算不像他擔任董事長一職,至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應該也能找到存在感。
然而,退休之後,沒了努力拚搏的戰場,真的讓很多人頓失生活的重心,這種失落又以男性更為明顯。因為很多男性每天的生活重心都是工作,一旦退休、沒了業績的奮鬥目標,就好像完全不會過生活一般。
女性如果是家庭主婦,例行家事就占據了一整天,即便進入第三人生,應該還是有很多事要做。如果是職業婦女,回家還要操勞家務,所以退休後的生活也沒有太多改變。反觀男性,忙於工作,回家或許累到無法分攤家事,結果進入第三人生後,可能很多家事都還不會做,所以生活毫無存在感和成就感。
把苦差事,變榮耀生活的事
學學我這位朋友吧!他居然熱愛「洗碗」這件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當他把「油膩碗盤、濁汙鍋盆和殘葉敗肉一片狼籍」收拾乾淨,「變成明亮潔浄乾爽的宜居環境」時,更將其視為「榮耀的偉大工作」。
他是一位非常好客的朋友,經常邀三五好友去他家小聚,我就曾經去他家吃過一次飯。當天,他的夫人準備了許多料理,事後的廚房肯定就是杯盤狼藉。當時還是他的夫人和一些女眷負責清理,我們這些先生就在客廳翹二郎腿閒嗑牙。如今我看到他在臉書上分享的這則短文,想像他在廚房忙碌又自豪的神情,真是很有臨場感。
我也會洗碗,但還算不上能產生「存在感」和「成就感」,真正讓我有這種感受的家事是「洗衣服」。
我在二〇〇三年被迫離職,直接進入退休階段時,因為太太還在上班,當然必須擔負起大部分的家事。當時三個子女仍在就學,每天換下來的衣服很多,如果幾天不洗,就會備感壓力,甚至來不及讓他們有乾淨的制服穿去學校,所以我大概兩天就會洗一次。
不會煮菜,洗衣也能有成就感
如今當然不是用雙手在洗,而是用洗衣機,雖然不算是體力活,但是洗完之後,還是要人工晾起來曬乾,乾了之後也要摺好收進衣櫃。當時宅在家,時間多到不知如何使用,晾衣服和摺衣服成了最能打發時間的工作。
即便我現在比以前忙多了,但我還是主動做這件事。我特別愛在寫作前,先把衣服丟進洗衣機。因為我的書桌前有扇窗,外面就是放洗衣機的位置,所以我常常伴隨著洗衣機隆隆的馬達聲在寫作。等洗衣機完全靜止後,正好也是我寫到一個段落的時候,我就起身去晾衣服,也算是順便休息一下。
我們有一群朋友很愛一起露營,其中的先生各個都是烹飪高手,我則是唯一的例外,吃完飯只能負責洗碗一事。我常常跟他們說,露營給我最大的壓力是「這些男生怎麼這樣會做家事?」然後覺得自慚形穢。
有一回,太太說我雖然不會煮菜,但衣服都是我洗的,讓其他男生聽了目瞪口呆,因為他們都不愛洗衣服。「烹飪」當然比「洗衣服」有成就感,但我願意做這種乏味無趣的事,反而讓他們對我很敬佩。
做小事能維繫感情,就是大事
進入第三人生的先生們,找一、兩件家事來做吧!千萬不要成為太太眼中的「大型垃圾」。做家事看來是「小事」,但能藉此維繫夫妻感情,就是一件「大事」了,甚至還可能帶來「存在感」和「成就感」。誠如好友說的,他「在家裡的地位也提昇不少」。最重要的是,太太會在朋友面前稱讚你,讓你更樂於出門與老友相聚,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5-1日行萬步是不夠的
我從小就是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跟我沒有任何擅長的球類運動有關,而且以往工作忙碌,也真的沒有時間運動。進入第三人生後,能自我運用的時間變多了,而且大家都說「活動」就是「要活,就要動」,這時當然再也沒有理由不運動了。
很多文章都說「每天走萬步」是第三人生最好的運動。看來很簡單,再不做就真的說不過去了。我也自我要求,要持續走一、兩個小時,才算日行萬步,而不是每天只看手機的每天紀錄有達到就滿足。
前幾年,我的小女兒轉職做健身教練,就一直鼓勵我進健身房做重訓,我依然不為所動,理由就是「我每天都走萬步,也有在運動啊!」
女兒苦口婆心,要我增肌慢老
她說:「老爸,這是不夠的。」後來我們的對話,被她寫進了她的書《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裡:
「爸爸,雖然你有日行萬步,但這不算是腿部的肌力訓練啦!」
「我已經有多走動了,這樣不算練到腿力嗎?」
「走路是一項非常好的活動,但它並不是肌力訓練,也無法取代肌力訓練。」
肌力成長需要經歷「破壞」、「修復」、「成長」的三個階段。若要有效增長肌力,則一定要透過足夠的阻力,給予肌肉微破壞的效果,才能促使肌肉產生適應、變強的現象。
走路對於腿部的刺激並不大。久未活動的人走路,可能在一開始會腿部肌肉痠痛,但身體很快就會適應此強度,接下來走路的強度便低到不足以再產生新的刺激。刺激不夠,就不會繼續激起「破壞-修復-成長」的正向成長循環。
如此一來,便無法敵過年齡增加所帶來的負向衰退速度。走路雖然是一項很好的活動,但並不足以帶來好的肌力成長效果,甚至連「維持」都會有點難度。
後來,我真的開始進健身房,跟著女兒做重訓。一開始只是為了改善我的五十肩,後來有了顯著效果後我仍持續重訓,就是認同女兒所說的「破壞」、「修復」、「成長」的說法。
適度的破壞,是強迫走出舒適圈
有一次我去健身房的路上,碰到了住在附近的多年老友,他正在進行「日行萬步」的運動,我就把上述的理論轉述給他,可惜他聽不進去,還是認為走路就夠了。這次的交談,反而給了我健身之外的另種領悟。
進入第三人生的階段,很多人害怕生活改變,只做自己熟悉的事。有些人都和同一群朋友聚餐、爬山、出國;有些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回,整天待在家裡看書、追劇、聽音樂。
自以為過得充實,但如果不做一點突破,到頭來就會越來越沒有人生的樂趣,讓生活越來越像一攤死水。所以我認為大家應該也要做一些適度的「破壞」,也就是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圈」。
大家應該多多努力嘗試,讓自己在第三人生還能有很多的「第一次」,而不要老是活在過去的生活型態裡。
要大家直接走進一個全新的生活圈,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做不到。但你可以透過接受朋友的邀請,去參加陌生的聚會,這是「走出舒適圈」最好的機會。
在陌生的聚會裡,不要只和邀你的朋友聊天,而要加入其他人的談話。或許從這些新鮮的話題中,就能找到新的興趣,進而開創你新的人生。
有新的刺激,才能擁有成長的喜悅
這種新的刺激,也許會「破壞」你原本平靜的生活,但在和新朋友的互動中,一定可以慢慢「修復」你的心情及生活節奏,最後你才能在第三人生中享有「成長」的喜悅。
以我為例,在二〇一八年重回校園當學生,而且是去念雖然有興趣卻從未念過的電影,然後要和一群年輕人一起上課。這就是「走出舒適圈」,當然也就是一種「破壞」。經過兩三年的求學生活,也就是經歷了「修復」的過程,最後當然就能成就人生的另一次「成長」。
此外,我透過朋友的邀請,去參加陌生的餐會或聚會,從而認識了非常多新的朋友,接觸很多新知識領域,都讓我在第三人生仍有讓人興奮的成長經驗。
不要再滿足於日行萬步(熟悉的生活)了,只有重訓(走出舒適圈),才能讓你有一個更健康、更有趣的第三人生。
6-2不用再擔心父母後,心突然空了
身為父母唯一的子女,面對他們逐漸衰老時,心中永遠的恐懼就是:「半夜他們會不會打電話來?」即使出國旅遊,開心玩樂之餘,仍伴隨忐忑的心。甚至在看完電影後,發現沒有他們的未接來電,才能鬆一口氣。
然而現在不用再擔心了,因為他們兩人在二十三天內相繼往生,但我的心反而整個空了。
二〇二二年七月十日,我正開車北返,在湖口服務區略事休息時,接到女兒來電說:「阿公發高燒了!」心想他幾乎已不再出門,應該不是確診Covid-19,看來可能是發生感染的問題。
父親已經九十歲,膝蓋無力,走路遲緩,在家偶爾也會跌倒,母親已經無法從地上扶起父親,不是要我趕去幫忙,就是請鄰居協助;他也已失智,幸好不是暴怒猜疑型;屎尿難以控制,只好永遠包尿片;牙齒壞到只能吃稀飯配肉鬆;早就耳不聰、目不明;成天吃完睡、睡完再繼續吃,可說已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人生最難決定,不送老父就醫受折磨
有鑑於此,我進門後就直接跟母親建議:「不要送爸爸去急診了,不要讓他在醫院受折騰了!」講完,我和母親淚眼相對,知道這應該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了。
去藥局買退燒藥之際,也順便打給一位朋友,他前陣子剛幫太太辦告別式,我向他索取禮儀公司的電話。我這時的想法就是:「努力救看看,但已做了最壞的打算。」
當晚我睡在父母家。按時扶起臥床的父親吃退燒藥,雖然再加上冰枕輔助,但效果不彰,體溫一直在攝氏三十九度附近,甚至一度超過攝四十度。
隔天,母親貧血又犯,只好請家人來照顧父親,自己帶著母親去附近醫院掛急診輸血。因為半年來常去輸血倒也已經習慣,並不覺得特別辛苦。想到家中還有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的父親,才真的是心急如焚。
送母親回家之後,看到大女兒買了許多醫材,準備和阿公一起長期抗戰;兒子非常努力地幫阿公拍背,希望能幫他把痰催出來;小女兒則一直在請人幫忙找特別護理師來。我們都不是醫護專業,必須找外援。
父親到了晚上,呼吸已經通順不少,只是高燒問題未解,而且已經難以餵藥,甚至兩天都無法進食。沾棉花棒濕潤嘴角,看來只是聊勝於無。好在深夜傳來好消息,特別護理師明天早上九點就會到。
慶幸父親僅痛苦三天,生者亦是解脫
七月十二日,特別護理師到了以後,幫父親擦拭了全身,還裝了鼻胃管,餵了一罐營養品「益力壯」給他。正覺得父親有機會逐步恢復時,沒想到早上十一點多,他還是安詳往生了。
我摸著父親再也不會跳動的心臟,痛哭失聲。但我也慶幸他只痛苦了三天,並沒有折磨太久,而且是在他最熟悉的床上往生,應該也沒有驚恐。或許他一直在等著吃一餐,心願終於得償,我想他也了無遺憾。
打了電話給禮儀公司,請他們來協助後續事宜。看著父親被他們捧著送上車,然後跟著他的大體一起前往第二殯儀館時,我的眼淚再次潰堤。
母親當場同樣不捨、痛哭,但她立刻把父親放在桌上的所有藥物、醫院慢性處方箋、回診單,還有記錄他每天血壓狀況的記事本,全部丟進垃圾桶。我這才發現父親的往生,對母親何嘗不是一大解脫。因為她不必再把照顧父親這件事,當作她每天唯一的生活了。
最怕給人添麻煩,「謝謝」成遺言
小女兒後來跟我說,七月九日她去看阿公、阿嬤時,阿公的精神已經很差,但她要回去時卻說了句「謝謝妳」。後來,父親一直臥床掙扎,沒有再說過任何話,所以「謝謝妳」三個字,可能是他在人世間所講的最後一句話了。
父親一生最怕給別人添麻煩,只要幫他做任何事情,即便是微不足道,他也總是一再道謝。
他只讓家人為他辛苦了三天,完全符合他一貫的個性。不過,我在告別式上緬懷他時,居然忘了講這個小故事,讓我至今依然自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