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基礎地位學
地位是什麼?
不論「地位」一詞有多麼含糊不清,我們都可以從經典美國電視影集《靈犬萊西》(Lassie)的其中一集中學到它的基本原則。
在〈雙重困擾〉(Double Trouble)這一集中,年輕的主角提米帶著他的農場牧羊犬萊西參加州首府的年度狗展。在那裡,萊西被誤認成全國冠軍牧羊犬國王萊西(King’s Royal Lassie)。當狗展工作人員幫萊西拍攝官方宣傳照時,他們告訴提米:「在這樣的展覽上,有像牠聲望這麼高的動物來站台,意義非凡。」非常大方的狗展主席隨後提供活動的貴賓通行證,安排提米和他的監護人入住鄉村俱樂部飯店最豪華的套房,而且包含免費客房服務。「大家對我們真的太好了。」提米心裡想。然而到了這一集的結尾,他才發覺出了大烏龍。他為自己接受了原本應該頒發給傑出動物的獎勵道歉。但由於萊西在狗展上的英勇行為,主席原諒了他們。提米回家告訴母親,他的口袋裡還有沒花掉的一美元零用錢:「我度過了這輩子最美好的時光。」
這一集揭示了有關地位的四個關鍵要點。首先,地位代表在社會階層中所處的位置,其根據是敬重以及人們所認知的重要性。最受敬重的個體位於階層的頂端,例如國王萊西;像萊西這樣的普通成員位於中間;而最不重要和最不受重視者則處於底部。在中世紀的社會中,這種階層清楚明確:國王和王后高居頂點,然後是貴族,再來是資產階級,最後是農民。但隨著資本主義和民主使個人能夠爭取自己的名聲,地位高低的定義就變得沒那麼清楚。在動畫影集《凱斯:城市守護者》(Neo Yokio)獨具風格的科幻世界中,有一面「單身公告牌」以數字明白顯示城市中最搶手未婚男子的官方排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沒有一個類似的權威地位計分表,告訴我們馬利克位於第四萬一千八百七十九名,而珍妮特最近攀升至第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八名。
實際上,對於地位,最佳的說法是:各層級之內的成員從高到低堆疊起來。我們可能不知道國王萊西在整個階層中的確切位置,但牠的「狗展優勝者」層級高於萊西的「家庭犬」層級。這些層級往往反映了某些類別和分級:高層級包括有頭銜的貴族、創投家和獲獎的參展狗,低層級則為乞丐、罪犯和患有殘疾的雜種狗。作為個人,我們的地位與我們在這些類別中的身分密不可分,但在同一個層級之中,我們的排名可能根據進一步的成就和特點而起起伏伏。國王萊西位於犬類的上層,但牠每年都必須在巡迴賽上與其他冠軍狗競爭,爭奪最終的榮耀。
從《靈犬萊西》學到的第二個要點是,每個地位都伴隨著特定的權利和義務,最令人嚮往的利益歸於那些位於頂端的人。任何團體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擁有普通地位,他們只獲得一般的對待和基本的權利,但沒有特殊待遇。要是沒有被誤認為獲獎犬,萊西就只擁有普通地位:牠可以參加狗展,但不會得到貴賓通行證,也不會獲贈免費的飯店房間。地位低的人必須做最辛苦的工作,頂多再加上少得可憐的好處。地位超低的那些人,譬如遊民或敵對團體的成員,則會被視為賤民。如果萊西感染狂犬病且表現粗暴,就會被逐出狗展。
相比之下,高地位帶來特殊待遇和專屬利益。美國的航空公司為了禮遇軍隊,允許軍人在其他乘客之前優先登機。此外,擁有超高地位的重要人物,如名人、運動員、億萬富豪、國王萊西,則獲得彰顯於外的尊重,受到免費的優越服務,享有專屬地點的特殊出入權,並可能免於一些社會規範的約束。在古代,高地位通常伴隨著更多的責任,但在較為自由的二十一世紀,知名和富有的人可以在不承擔太多社會責任的情況下,獲得驚人的好處。
社會地位和社會利益密不可分,因為豪華飯店套房、頭等艙和前排座位等特權是限量供應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進入貴賓室,那麼它就不是貴賓室。組織根據階層分配獎勵、以激勵成員,這代表每一項好處都會有一個分界點:在分界線以上的人可以獲得,分界線以下的人則否。在紐約高級夜店五四俱樂部(Studio 54)的全盛時期,超高地位的藝術家和電影明星不必等候就能進場,外表迷人的那些人必須排隊,但最終也能進入,而一般人則謝絕進場。一九八〇年代初期在紐約的藝術與設計中學(High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先驅塗鴉藝術家粉紅女神(Lady Pink)必須與其他人競爭,才能在自助餐廳找到座位:「我們有一張專門的塗鴉藝術家桌。所以多年以來,最厲害的人就自動獲得最好的桌子。任何有資格的人都會坐著,其他不夠格的人就只能站在一邊。」這種階層和利益之間的關聯,有兩個重要效應:我們非常關心自己的排名,因為它決定了我們獲得的好處;同時,將我們的好處與他人做比較,我們隨時都能推斷自己在階層中的位置。
從《靈犬萊西》學到的第三個要點是,地位是由他人賜予的。地位純粹是一個社會現象,顯現在個人之間的互動中。萊西只有在狗展主辦者給牠更多尊重時,才能擁有國王萊西的優越地位。像魯賓遜那樣漂流到荒島上的人沒有地位。只有在脫逃的囚犯星期五(Friday)出現在島上、成為他的僕人時,他才獲得地位。有了星期五在身邊,魯賓遜可以悠閒地坐著,而他地位低下的僕人則要屠宰山羊、煮燉肉、掩埋入侵敵人的屍體,並抵擋野熊。如果,被沖到島上的是喬治王而不是星期五,我們預期國王會維持他的尊王地位,而魯賓遜則得負責烹煮羊肉。見微知著,總體的地位總是反映在我們與他人的個體日常互動中。
這引領我們來到最後一個要點。我們的地位高低始終是有脈絡的,取決於我們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所受到的對待。萊西在牠的家鄉可能是一隻備受寵愛的狗,但在州首府的高級地區可能不受人關注。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瘦人之歌〉(Ballad of a Thin Man)嘲諷中產階級記者瓊斯先生,他闖入底層社會後被視為地位低的「怪胎」,因而感到憤怒。我們的地位高低總是視情況而定,可能隨時間而改變。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是七〇年代美國電影中最受喜愛的演員之一,卻在八〇年代的新鼠黨青少年電影興盛期失去了地位。在看完一九八六年的喜劇《蹺課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後,他不吐不快:「嗯,那部電影讓我感覺自己跟觀眾想看的東西毫不相干,彷彿我已經一百一十九歲了……我走出那裡時真的覺得自己來日不多了。這些人想要把我幹掉。」
生活在他人之間,我們總是有一個所處的地位,而這個地位決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品質。這一項事實不僅僅對於在晚期資本主義中掙扎求生的現代人如此,而且對整個歷史上的所有人都是正確的。先驅社會學家皮特林‧索羅金(Pitirim Sorokin)指出:「任何有組織的社會團體,都是一個層級分明的社會體。從來沒有、也不存在任何永久的『扁平』社會團體,也就是所有成員一律平等。沒有層級、成員真正平等的社會,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從未實現的神話。」
社會學家西西莉亞‧里奇威(Cecilia L. Ridgeway)解釋,地位結構之所以發展是因為階層「是人類為了管理社會情境的一項發明」。每個團體都有目標,總是有成員可以做出較大的貢獻。他們罕見且寶貴的才能,譬如在大草原上殺死獅子或在學習小組中解決數學難題的能力,會使其他人對他們產生敬意。為了激勵表現亮眼者繼續交出佳績,團體提供不成比例的利益作為獎勵。這種自然機制意味著每當人們共同努力想達成任務時,就會形成一個地位階層。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寫道:「在一根挖掘棒插入土裡、一匹小馬被馴服、一群狼被趕走,或是一個敵人遭到拘捕的那一刻,我們就有了社會結構的種子。」
由於地位是一種普遍現象,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地位——既在他們當地的社群中,也屬於「地球村」的一員。對於這個位置的認知,對我們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人類學家艾德蒙‧李區(Edmund Leach)寫道:「所有人類都有一種深層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因為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而產生的安全感。但『知道你在哪裡』是認知到社會位置,以及地域位置。」當我們思考自己在階層中的位置時,有一件事就變得非常清楚:更高的地位是極度令人渴望的。
我們對地位的根本渴望
在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小說《山巔宏音》(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中,年輕的黑人主人翁約翰‧格林姆斯(John Grimes)是「班上個頭最小的男孩……沒有朋友」。他夢想成為一個「美麗、高大又受歡迎」的詩人、大學校長,或是喝「昂貴的威士忌」、抽「綠色包裝鴻運香菸(Lucky Strike)」的電影明星。在理想的未來中,「人們會不顧一切想要見到約翰‧格林姆斯」。面對種族歧視和家庭失能的困境,年輕的格林姆斯渴望從事一種備受敬重且能提供舒適、富裕生活方式的職業。他的救贖來自更高的地位。
如今,人們的志向或許不再表現在特定品牌的香菸上,但對於幸運和不幸的人來說,確保獲得一個舒適的社會地位,都是一種幾近全面性的渴望。在個人可以隨著時間改善自己地位的地位階層中,大多數人都寧願向上提升。哲學家貝特杭‧羅素(Bertrand Russell)寫道:「即使所有演員的薪水都相同,一個人寧可扮演哈姆雷特、而不是第一水手的角色。」在令人難以忍受的勢利者、低階公務員和開保時捷的避險基金經理人之間,追求地位這件事就很明顯,但要激發這種野心,資本主義和複雜的官僚體系都不是必要條件。在新幾內亞高地,海螺殼被當成貨幣,男人在家畜數量上較勁,有權勢的「大人物」(Big Men)公開承認地位象徵支配了他們身邊的一切。其中一位表示:「我生命中唯一在乎的,就是我的豬、我的太太們、我的貝殼錢和我的番薯。」
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顯示,地位是人類的一種根本欲望。普通地位固然不錯,但長期的幸福需要一種更高的地位感。例如,研究受試者「在階層組當中比在平等組裡感覺更好,因為在階層組中只有他們能夠獲得高度的尊重和敬重,而在平等組中所有成員都能夠獲得高(且相等)程度的尊重和敬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比較關心的是更高的相對收入,而不是絕對收入。有一項研究發現,七成的研究對象願意放棄默默加薪,而接受一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職銜。這些發現不僅適用於後工業經濟。在全世界各地,「當個人的收入在自己的地理區域比其他人更高時,他們就會感受到社會幸福感提升」。如果經濟上的成功僅僅關乎達到舒適生活,那麼我們就會滿足於特定的收入水準,確保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我們卻想要更多的金錢來提升地位。
為什麼我們如此渴望地位?許多人指向一種演化上的「地位本能」,它也出現在我們於動物王國中看到的權力階層。動物學家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寫道:「在任何有組織的哺乳動物群落中,無論彼此間如何互相合作,總是有一場爭奪社會支配地位的鬥爭。」一項可能的證據是,地位會影響我們的腦部化學作用和身體功能。較高的地位會導致更多血清素產生,而地位較高者出現時,我們的血壓會上升。然而,這種思維可能會變得太極端:右翼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指出,龍蝦群落中的階層證明,人類演化出一種「難以形容的原始計算機,深藏在你內心,在你腦部的根基,思想和感覺底下的深處,精確監測著你在社會中的位置」。如此將動物世界中的優勢階層和人類地位結構拿來類比,實在過於簡化。小學的霸凌可能類似動物的啄序(pecking order),但地位階層往往是基於敬重,而不是粗暴的權力。西西莉亞‧里奇威主張,地位更近似語言:「是一種經由文化與社會深度學習的社會形式。」我們不是「地位猴」,正如我們不是「鳴禽」。
關於地位本能的整個論戰可能沒有實質意義。高地位的好處十分明顯,因此,就算一個人天生沒有追求地位的動機,仍然會出於純粹的理性盤算而追求更高的地位。普通地位給人社會認可、常見的禮貌和客套,以及與他人輕鬆溝通的機會。這與低地位相比是一大進展,因為後者不斷令人想起與生俱來的劣勢、對微小錯誤的譴責、邊緣化和潛在的社會放逐。高地位進一步擴大了普通地位的利益,並提供防止淪落低地位的保護力。擁有更高地位的地位利益多不勝數,而想瞭解地位欲望的根源,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細研究它們。
敬重是地位階層的支柱,而這種形式的社會認可本身就是一種利益。我們喜歡被人喜歡的感覺。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在晚年有一個心得:「渴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就像飢餓,是一種真實的想望;而遭受世界的忽視和輕蔑就像痛風或結石,是一種嚴重的疼痛。」社會認可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才能獲得認同,因而導致自尊提高。西西莉亞‧里奇威寫道:「在生活中『成為一號人物』的熟悉渴望,不盡然是關於金錢和權力,更多的是希望公開被社群看到,讓人承認自己值得尊重且有價值。」雖然我們可能會因直接追求地位而感到丟臉,但大多數人對於因重大成就而獲得認可感到自在。詩人追求他們的理想職業,儘管不見得能獲得金錢上的回報;他們當然至少應該獲得名譽與榮耀。
然而,正如經濟哲學家傑佛瑞‧布倫南(Geoffrey Brennan)和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所寫的,敬重只是「一種態度,而非行動」,它「不見得會表現在讚美或批評上」。要分辨是否受到敬重,我們需要具體的證據,例如友好的言辭、愉快的面部表情、謹慎的身體動作,以及自發性的好意。想像《靈犬萊西》那一集的情節出現轉折,真正的國王萊西意外現身,而狗展主席以毫無生氣的單調聲音說「我們非常尊敬你」,卻不提供貴賓通行證或飯店套房?國王萊西將很難感受到敬重。
(摘自:《階級與品味》,第1章、基礎地位學)
地位是什麼?
不論「地位」一詞有多麼含糊不清,我們都可以從經典美國電視影集《靈犬萊西》(Lassie)的其中一集中學到它的基本原則。
在〈雙重困擾〉(Double Trouble)這一集中,年輕的主角提米帶著他的農場牧羊犬萊西參加州首府的年度狗展。在那裡,萊西被誤認成全國冠軍牧羊犬國王萊西(King’s Royal Lassie)。當狗展工作人員幫萊西拍攝官方宣傳照時,他們告訴提米:「在這樣的展覽上,有像牠聲望這麼高的動物來站台,意義非凡。」非常大方的狗展主席隨後提供活動的貴賓通行證,安排提米和他的監護人入住鄉村俱樂部飯店最豪華的套房,而且包含免費客房服務。「大家對我們真的太好了。」提米心裡想。然而到了這一集的結尾,他才發覺出了大烏龍。他為自己接受了原本應該頒發給傑出動物的獎勵道歉。但由於萊西在狗展上的英勇行為,主席原諒了他們。提米回家告訴母親,他的口袋裡還有沒花掉的一美元零用錢:「我度過了這輩子最美好的時光。」
這一集揭示了有關地位的四個關鍵要點。首先,地位代表在社會階層中所處的位置,其根據是敬重以及人們所認知的重要性。最受敬重的個體位於階層的頂端,例如國王萊西;像萊西這樣的普通成員位於中間;而最不重要和最不受重視者則處於底部。在中世紀的社會中,這種階層清楚明確:國王和王后高居頂點,然後是貴族,再來是資產階級,最後是農民。但隨著資本主義和民主使個人能夠爭取自己的名聲,地位高低的定義就變得沒那麼清楚。在動畫影集《凱斯:城市守護者》(Neo Yokio)獨具風格的科幻世界中,有一面「單身公告牌」以數字明白顯示城市中最搶手未婚男子的官方排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沒有一個類似的權威地位計分表,告訴我們馬利克位於第四萬一千八百七十九名,而珍妮特最近攀升至第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八名。
實際上,對於地位,最佳的說法是:各層級之內的成員從高到低堆疊起來。我們可能不知道國王萊西在整個階層中的確切位置,但牠的「狗展優勝者」層級高於萊西的「家庭犬」層級。這些層級往往反映了某些類別和分級:高層級包括有頭銜的貴族、創投家和獲獎的參展狗,低層級則為乞丐、罪犯和患有殘疾的雜種狗。作為個人,我們的地位與我們在這些類別中的身分密不可分,但在同一個層級之中,我們的排名可能根據進一步的成就和特點而起起伏伏。國王萊西位於犬類的上層,但牠每年都必須在巡迴賽上與其他冠軍狗競爭,爭奪最終的榮耀。
從《靈犬萊西》學到的第二個要點是,每個地位都伴隨著特定的權利和義務,最令人嚮往的利益歸於那些位於頂端的人。任何團體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擁有普通地位,他們只獲得一般的對待和基本的權利,但沒有特殊待遇。要是沒有被誤認為獲獎犬,萊西就只擁有普通地位:牠可以參加狗展,但不會得到貴賓通行證,也不會獲贈免費的飯店房間。地位低的人必須做最辛苦的工作,頂多再加上少得可憐的好處。地位超低的那些人,譬如遊民或敵對團體的成員,則會被視為賤民。如果萊西感染狂犬病且表現粗暴,就會被逐出狗展。
相比之下,高地位帶來特殊待遇和專屬利益。美國的航空公司為了禮遇軍隊,允許軍人在其他乘客之前優先登機。此外,擁有超高地位的重要人物,如名人、運動員、億萬富豪、國王萊西,則獲得彰顯於外的尊重,受到免費的優越服務,享有專屬地點的特殊出入權,並可能免於一些社會規範的約束。在古代,高地位通常伴隨著更多的責任,但在較為自由的二十一世紀,知名和富有的人可以在不承擔太多社會責任的情況下,獲得驚人的好處。
社會地位和社會利益密不可分,因為豪華飯店套房、頭等艙和前排座位等特權是限量供應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進入貴賓室,那麼它就不是貴賓室。組織根據階層分配獎勵、以激勵成員,這代表每一項好處都會有一個分界點:在分界線以上的人可以獲得,分界線以下的人則否。在紐約高級夜店五四俱樂部(Studio 54)的全盛時期,超高地位的藝術家和電影明星不必等候就能進場,外表迷人的那些人必須排隊,但最終也能進入,而一般人則謝絕進場。一九八〇年代初期在紐約的藝術與設計中學(High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先驅塗鴉藝術家粉紅女神(Lady Pink)必須與其他人競爭,才能在自助餐廳找到座位:「我們有一張專門的塗鴉藝術家桌。所以多年以來,最厲害的人就自動獲得最好的桌子。任何有資格的人都會坐著,其他不夠格的人就只能站在一邊。」這種階層和利益之間的關聯,有兩個重要效應:我們非常關心自己的排名,因為它決定了我們獲得的好處;同時,將我們的好處與他人做比較,我們隨時都能推斷自己在階層中的位置。
從《靈犬萊西》學到的第三個要點是,地位是由他人賜予的。地位純粹是一個社會現象,顯現在個人之間的互動中。萊西只有在狗展主辦者給牠更多尊重時,才能擁有國王萊西的優越地位。像魯賓遜那樣漂流到荒島上的人沒有地位。只有在脫逃的囚犯星期五(Friday)出現在島上、成為他的僕人時,他才獲得地位。有了星期五在身邊,魯賓遜可以悠閒地坐著,而他地位低下的僕人則要屠宰山羊、煮燉肉、掩埋入侵敵人的屍體,並抵擋野熊。如果,被沖到島上的是喬治王而不是星期五,我們預期國王會維持他的尊王地位,而魯賓遜則得負責烹煮羊肉。見微知著,總體的地位總是反映在我們與他人的個體日常互動中。
這引領我們來到最後一個要點。我們的地位高低始終是有脈絡的,取決於我們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所受到的對待。萊西在牠的家鄉可能是一隻備受寵愛的狗,但在州首府的高級地區可能不受人關注。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瘦人之歌〉(Ballad of a Thin Man)嘲諷中產階級記者瓊斯先生,他闖入底層社會後被視為地位低的「怪胎」,因而感到憤怒。我們的地位高低總是視情況而定,可能隨時間而改變。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是七〇年代美國電影中最受喜愛的演員之一,卻在八〇年代的新鼠黨青少年電影興盛期失去了地位。在看完一九八六年的喜劇《蹺課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後,他不吐不快:「嗯,那部電影讓我感覺自己跟觀眾想看的東西毫不相干,彷彿我已經一百一十九歲了……我走出那裡時真的覺得自己來日不多了。這些人想要把我幹掉。」
生活在他人之間,我們總是有一個所處的地位,而這個地位決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品質。這一項事實不僅僅對於在晚期資本主義中掙扎求生的現代人如此,而且對整個歷史上的所有人都是正確的。先驅社會學家皮特林‧索羅金(Pitirim Sorokin)指出:「任何有組織的社會團體,都是一個層級分明的社會體。從來沒有、也不存在任何永久的『扁平』社會團體,也就是所有成員一律平等。沒有層級、成員真正平等的社會,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從未實現的神話。」
社會學家西西莉亞‧里奇威(Cecilia L. Ridgeway)解釋,地位結構之所以發展是因為階層「是人類為了管理社會情境的一項發明」。每個團體都有目標,總是有成員可以做出較大的貢獻。他們罕見且寶貴的才能,譬如在大草原上殺死獅子或在學習小組中解決數學難題的能力,會使其他人對他們產生敬意。為了激勵表現亮眼者繼續交出佳績,團體提供不成比例的利益作為獎勵。這種自然機制意味著每當人們共同努力想達成任務時,就會形成一個地位階層。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寫道:「在一根挖掘棒插入土裡、一匹小馬被馴服、一群狼被趕走,或是一個敵人遭到拘捕的那一刻,我們就有了社會結構的種子。」
由於地位是一種普遍現象,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地位——既在他們當地的社群中,也屬於「地球村」的一員。對於這個位置的認知,對我們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人類學家艾德蒙‧李區(Edmund Leach)寫道:「所有人類都有一種深層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因為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而產生的安全感。但『知道你在哪裡』是認知到社會位置,以及地域位置。」當我們思考自己在階層中的位置時,有一件事就變得非常清楚:更高的地位是極度令人渴望的。
我們對地位的根本渴望
在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小說《山巔宏音》(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中,年輕的黑人主人翁約翰‧格林姆斯(John Grimes)是「班上個頭最小的男孩……沒有朋友」。他夢想成為一個「美麗、高大又受歡迎」的詩人、大學校長,或是喝「昂貴的威士忌」、抽「綠色包裝鴻運香菸(Lucky Strike)」的電影明星。在理想的未來中,「人們會不顧一切想要見到約翰‧格林姆斯」。面對種族歧視和家庭失能的困境,年輕的格林姆斯渴望從事一種備受敬重且能提供舒適、富裕生活方式的職業。他的救贖來自更高的地位。
如今,人們的志向或許不再表現在特定品牌的香菸上,但對於幸運和不幸的人來說,確保獲得一個舒適的社會地位,都是一種幾近全面性的渴望。在個人可以隨著時間改善自己地位的地位階層中,大多數人都寧願向上提升。哲學家貝特杭‧羅素(Bertrand Russell)寫道:「即使所有演員的薪水都相同,一個人寧可扮演哈姆雷特、而不是第一水手的角色。」在令人難以忍受的勢利者、低階公務員和開保時捷的避險基金經理人之間,追求地位這件事就很明顯,但要激發這種野心,資本主義和複雜的官僚體系都不是必要條件。在新幾內亞高地,海螺殼被當成貨幣,男人在家畜數量上較勁,有權勢的「大人物」(Big Men)公開承認地位象徵支配了他們身邊的一切。其中一位表示:「我生命中唯一在乎的,就是我的豬、我的太太們、我的貝殼錢和我的番薯。」
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顯示,地位是人類的一種根本欲望。普通地位固然不錯,但長期的幸福需要一種更高的地位感。例如,研究受試者「在階層組當中比在平等組裡感覺更好,因為在階層組中只有他們能夠獲得高度的尊重和敬重,而在平等組中所有成員都能夠獲得高(且相等)程度的尊重和敬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比較關心的是更高的相對收入,而不是絕對收入。有一項研究發現,七成的研究對象願意放棄默默加薪,而接受一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職銜。這些發現不僅適用於後工業經濟。在全世界各地,「當個人的收入在自己的地理區域比其他人更高時,他們就會感受到社會幸福感提升」。如果經濟上的成功僅僅關乎達到舒適生活,那麼我們就會滿足於特定的收入水準,確保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我們卻想要更多的金錢來提升地位。
為什麼我們如此渴望地位?許多人指向一種演化上的「地位本能」,它也出現在我們於動物王國中看到的權力階層。動物學家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寫道:「在任何有組織的哺乳動物群落中,無論彼此間如何互相合作,總是有一場爭奪社會支配地位的鬥爭。」一項可能的證據是,地位會影響我們的腦部化學作用和身體功能。較高的地位會導致更多血清素產生,而地位較高者出現時,我們的血壓會上升。然而,這種思維可能會變得太極端:右翼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指出,龍蝦群落中的階層證明,人類演化出一種「難以形容的原始計算機,深藏在你內心,在你腦部的根基,思想和感覺底下的深處,精確監測著你在社會中的位置」。如此將動物世界中的優勢階層和人類地位結構拿來類比,實在過於簡化。小學的霸凌可能類似動物的啄序(pecking order),但地位階層往往是基於敬重,而不是粗暴的權力。西西莉亞‧里奇威主張,地位更近似語言:「是一種經由文化與社會深度學習的社會形式。」我們不是「地位猴」,正如我們不是「鳴禽」。
關於地位本能的整個論戰可能沒有實質意義。高地位的好處十分明顯,因此,就算一個人天生沒有追求地位的動機,仍然會出於純粹的理性盤算而追求更高的地位。普通地位給人社會認可、常見的禮貌和客套,以及與他人輕鬆溝通的機會。這與低地位相比是一大進展,因為後者不斷令人想起與生俱來的劣勢、對微小錯誤的譴責、邊緣化和潛在的社會放逐。高地位進一步擴大了普通地位的利益,並提供防止淪落低地位的保護力。擁有更高地位的地位利益多不勝數,而想瞭解地位欲望的根源,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細研究它們。
敬重是地位階層的支柱,而這種形式的社會認可本身就是一種利益。我們喜歡被人喜歡的感覺。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在晚年有一個心得:「渴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就像飢餓,是一種真實的想望;而遭受世界的忽視和輕蔑就像痛風或結石,是一種嚴重的疼痛。」社會認可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才能獲得認同,因而導致自尊提高。西西莉亞‧里奇威寫道:「在生活中『成為一號人物』的熟悉渴望,不盡然是關於金錢和權力,更多的是希望公開被社群看到,讓人承認自己值得尊重且有價值。」雖然我們可能會因直接追求地位而感到丟臉,但大多數人對於因重大成就而獲得認可感到自在。詩人追求他們的理想職業,儘管不見得能獲得金錢上的回報;他們當然至少應該獲得名譽與榮耀。
然而,正如經濟哲學家傑佛瑞‧布倫南(Geoffrey Brennan)和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所寫的,敬重只是「一種態度,而非行動」,它「不見得會表現在讚美或批評上」。要分辨是否受到敬重,我們需要具體的證據,例如友好的言辭、愉快的面部表情、謹慎的身體動作,以及自發性的好意。想像《靈犬萊西》那一集的情節出現轉折,真正的國王萊西意外現身,而狗展主席以毫無生氣的單調聲音說「我們非常尊敬你」,卻不提供貴賓通行證或飯店套房?國王萊西將很難感受到敬重。
(摘自:《階級與品味》,第1章、基礎地位學)